我国绿色供应链创新发展中的障碍与改进策略

2023-05-10 14:03许笑平
中国市场 2023年11期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从政策法规、相关机构、地方及企业实践等方面总结了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绿色供应链创新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如:动力不足、制度不完善、创新能力弱等,针对这些问题从持续推进创新试点示范、强化制度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推进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11-0000-05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1.000

1绿色供应链的涵义

关于绿色供应链的定义,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的界定。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源于制造业,Webb(1994)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认为“企业应该实施绿色采购战略以保证企业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友好”[1]。“绿色供应链”一词最早(1996)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基于绿色制造理论首次提出:“将环境因素整合到供应链中的产品设计、采购、制造、组装、包装、物流和分配等各个环节中”[2]。我国对绿色供应链的定义,较完整的见于2000年(学者但斌、刘飞):“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3]。201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中对绿色供应链的定义是:“绿色供应链是指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理念贯穿于企业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的全过程,使企业的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上下游供应关系”[4]。

综上而言,绿色供应链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政策法规、国家标准为引领,由核心企业带动并协调优化上下游供应关系,形成供应链绿色化管理体系。绿色供应链强调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销售、配送、消费、回收及报废处理全程的绿色化,是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闭合循环链。绿色供应链管理则是指利用先进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全面规划绿色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对资源流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2我国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我国绿色供应链的发展可从相关政策法规、机构、地方及企业实践等几个方面总结。

2.1绿色供应链相关法律及政策的发展

绿色供应链相关法律及政策的发展可分为初期阶段与发展阶段。初期阶段指2013年之前国家制订的相关政策法规,发展阶段指2014年至今国家制订的相关政策法规[5-6],详情见表1。

2.2 绿色供应链相关机构的发展

有代表性的绿色供应链协会、联盟、研究中心等相关机构对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起到了规范与管理的作用,诸如:自然资源协会、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天津低碳发展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服务中心、绿色消费与绿色供应链联盟、广东省绿色供应链协会等[7],具体情况见表2。

2.3 绿色供应链地方实践发展

2010年国务院环境与发展领域的智库——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设立了绿色供应链专题政策研究项目,并于2011年出台了《绿色供应链实践与创新》研究报告,提出了推进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的政策建议,并选定天津、上海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区域综合试点城市[7]。2015年,东莞被原环境保护部定为绿色供应链试点城市。天津、上海、东莞在绿色供应链实践中各具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见表3。

2.4 绿色供应链引领企业实践的发展

引导行业龙头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是推动其发展的有效途径。2017年起,工息部围绕四个重点方向(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及绿色供应链管理),开启绿色制造企业创新试点示范遴选工作,意在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全行业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截至 2020 年9月,已开展了五批绿色供应链示范遴选工作。重点支持行业已由制造业扩展至零售業、服务业等行业。较典型的企业如华为公司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和节能减排分委员会,指导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制定了“绿色管道、绿色运营、绿色伙伴和绿色世界”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环保行为融入商业战略,通过环保创新,持续优化产品设计及产品生产过程。华为通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提升其产品及其价值链的竞争优势;另外,通过行业间合作与行业标准化工作,推广绿色供应链最佳实践;北汽确立了“绿色经营 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并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纳入公司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构建了从产品设计、采购、制造、物流、销售与售后服务、回收为一体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实现公司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如:成立以核心领导为主的工作组,统筹绿色供应链管理决策;建立采购与供应商管理机制,对综合绩效优异、环保工作突出且环境风险低的供应商,优先合作;整车开发和生产中,禁用污染环境的材料及加工工艺,优先选用环保节能材料,且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考虑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北汽获得国家绿色工厂企业、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7]。

3我国绿色供应链创新发展中的障碍

从上述发展来看,在20多年的历程中,我国绿色供应链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后续创新发展中呈现出动力不足、制度不完善、创新能力弱等问题,难以深入推进。具体表现如下:

3.1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创新的动力不足

目前,绿色供应链创新试点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示范效应有限,且广大中小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不足,加上实施成本过高,止于旁观。另外,天津、上海、东莞等地方实践,虽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现有试点企业涵括行业少,且各行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的标准、技术等方面各有差异,导致链上企业在技术、资金、制度等方面缺少协同,带动能力有限,绿色供应链创新管理水平难以深入持续提升。

3.2 绿色供应链制度不完善

其一,缺少专门的、综合性的绿色供应链法律,现行的法规政策较零散,散见于环保类、采购类、制造类、回收利用类等,不成体系,难以有效引导企业实施、执行,已实施的企业也是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其二,绿色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工程,涵括众多环节,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采购—生产—销售—物流—消费直到回收等,涉及众多主体,包括核心企业、上游企业、下游企业等,某一个环节的管理不到位都会影响全局。如回收再利用环节,尽管有《循环经济促进法》、《环境保护法》《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等,但缺少必要的程序性规定和惩罚措施及配套性实施标准,执行起来差强人意,影响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效果。其三,缺乏保障与激励机制,供应链各环节难以协同推进。如:绿色供应链相关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当前除上市公司须公开其环境信息外,其他企业以自愿为主,导致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难以共享各成员间的环境信息,不能根据真实的环保绩效选择商品或服务;消费者无法了解企业的环保举措,不能起到监督作用,消费端带动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效应也就无从谈起[8]。其四,缺乏成熟、统一的相关标准及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如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采购等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没有参照指标,消费者无法查验产品是否是绿色,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绩效没有科学的考核指标等。

3.3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创新能力弱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创新力弱,一方面是管理者缺少绿色创新意识,企业内部未形成绿色文化氛围,企业以利润为主导,忽视应有的社会责任,缺乏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另一方面是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及技术水平落后,绿色产品生产、绿色流程再造、新能源使用、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效率低,致使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成本高,绿色供应链难以持续推进。

4我国绿色供应链创新发展的策略

4.1 持续推进绿色供应链创新试点示范

持续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绿色供应链深入实施。各级政府进一步鼓励及推进绿色供应链创新试点工作,适度扩大示范企业范围,引导供应链核心企业带动链上成员加入绿色供应链的实施。

其一,应强化创新试点企业能力建设。通过各级政府、机构、组织等为企业提供各类支持,如政策解读、标准宣讲、业务咨询、专题培训等,以强化示范企业能力建设。包括绿色制造系统的集成、回收系统的构建、绿色供应链信息平台的完善等工作;其二,建立绿色供应链创新试点企业竞争机制,实现“有进有出”。开展第三方评价工作,定期考评试点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绩效,优胜劣汰,对实施效果好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企业实施动力,对效果差的企业淘汰出局。第三方评价机构,针对试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定期指导,促其完善;其三,巩固现有创新试点成效,扩大试点城市范围。在天津、上海、东莞的基础上,选取基础较好的城市,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在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推行。

4.2 强化绿色供应链的制度创新

国家应出台绿色供应链管理综合性立法,明确相关管理部门及职责,对法律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标准制订、保障机制、处罚措施等进行系统的规定。具体措施有:其一,修订、完善现有的与绿色供应链相关的法律政策,实现绿色供应链综合性立法与单行法律政策相结合、配套标准较完善的体系;其二,在保障机制方面,重点完善激励与惩罚机制等,强化政府的监督和惩罚职能,为绿色供应链的持续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对供给侧——绿色生产企业,给予经济激励,如减免税收、放低绿色信贷等,对消费侧——消费者,营造绿色消费氛围,带动更多企业加入绿色供应链中;其三,搭建企业环境信息在线监测系统,完善信息披露机制。除上市公司外,各类重点排污企业都应被纳入环境信息披露主体的范围内,并根据需要进一步扩大范围直至覆盖全行业。监测系统可以包括企业的环保制度、节能减排、环境投资、废物处理及回收利用情况等环境信息。企业通过监测系统接受政府的监管和公众的监督;其四,制订并完善相关标准,为绿色供应链的深入实施提供执行与评价的科学依据。如借鉴东莞经验,推广东莞指数[9],科学评价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指导企业进一步提升;加快绿色供应链相关标准体系的建设,遵循科学协调、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的基本原则,制订包含基础通用、绿色采购、实施过程、保障服务等的系列标准,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持续发展。

4.3 提升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创新能力

管理者的领导力与创新力是决定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否实施及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首先,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管理者具备长远的战略目光,拒绝眼前利益,承担起企业应用的社会责任,营造内部绿色创新文化氛围、主动申请环境标准认证、制定环保相关创新制度、构筑绿色生态管理系统等[10];其次,企业根据所在行业特点,构建从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销售、绿色消费、绿色回收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绿色供应链创新管理模式;最后,企业适时更新现有设备、技术,推动智慧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加大节能减排与回收等技术的研发和投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智慧绿色供应链信息平台,形成跨界融合的产业供应链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WEBB L.Green purchasing: forging a new link in the supply chain[J].Resource,1994,1 (6).14-18.

[2] 戚依南,毛志刚. 中国入世20年来国内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热点与展望[J]. 供应链管理,2020 (10) : 37-48.

[3] 许笑平.企业物流绿色化发展障碍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33635-2017. 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S].北京:2017.

[5]毛 涛.中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评价及 “十四五” 工作建议[J].供应链管理,2020 (10) : 29-36.

[6] 单明威,谢园园,张理. 中国绿色供应链发展20年现状与趋势[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9 (12) : 66-72.

[7]中国绿色供应链发展报告(2019)[R].北京:2020.

[8]代琪,王庆,续慧阳,等.垃圾分类背景下我国绿色供应链创新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61-63.

[9] 黃耀兴,黄冰,梁耀轩. 一种以标准化评价体系为工具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广研究:以东莞的实践为例[J].广东化工,2019 (17) : 102-105.

[10] 奚道云,高宏伟,孙婷婷等. 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研究[J].家电科技,2019 (2) : 94-112.

[作者简介]许笑平 ( 1974—) ,女,汉族,河南商丘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绿色物流、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绿色供应链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