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关键突破口 争取发展主动权

2023-05-15 09:50曲燕
当代党员 2023年9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曲燕

当前,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必须要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方位中,找准关键突破口,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打开新局面。

在1月28日举行的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强调,要改进工作方法,深入调查研究,突出问题导向,鼓励先行先试,注重实干争先,努力争取发展主动权。共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同富裕美好蓝图,就是推进该战略实施走深走实的关键突破口。

深刻认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要从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把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发挥好“一号工程”总抓手总牵引的重要作用。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蕴含着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指明了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体现了共同富裕做大“财富蛋糕”的内在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统领重庆发展的“一号工程”,有助于显著增强西部地区的发展动能,推动实现城市能级、产业能级等大幅跃升,蕴含着提高区域整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的发展意图。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瞄准了共同富裕破解城乡区域差距的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要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作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立足成渝地区城乡差距大、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推动川渝全方位合作走深走实,有助于形成以城带乡、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推动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协同性明显增强。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契合了共同富裕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年多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围绕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任务目标,持续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水平逐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逐步增强,体现了努力让川渝两地人民共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成果的根本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关键突破口,在共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同富裕美好蓝图中奋勇争先

3年多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区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共同富裕的要求仍有差距。对此,亟须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关键突破口,争取发展主动权。

更加注重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带动能力。立足成渝地区区域发展存在差距的实际,进一步构建省(市)际、区(县)际之间分工与协作关系,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区域间深度融合互动。要更加突出提升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市“双核”发展能级和综合承载力,增强高端产业引领、科技创新策源、西部门户枢纽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将其打造成为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注重发挥成渝主轴辐射带动作用,优先支持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批郊区新城,推动交通网络、要素资源、功能产业等向周边区域延伸。此外,还要重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外区域的协同发展,推动重庆“两群”地区和川西地区特色产业等联合发展,积极融入大腹地大市场,实现全域发展。

更加注重激发区域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围绕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进一步补齐协同创新发展短板,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不断激活区域发展的动力活力。要更加突出创新资源一体化,依托两地大院大所等优势资源,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技术攻关与成果应用的协同机制。进一步优化跨区域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支持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支持两地共同设立联合孵化中心,推动两地企业开办标准的一体化。要注重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发挥两地“链主”企业创新引领能力,通过“链主”企业聚合“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加快完善知识产权的协同保护功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更加注重促进城乡融合农民增收致富。进一步聚焦缩小成渝地区城乡差距,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要挖掘现代农业增收潜力,培育一批区域特色高效农业公共品牌,联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共同培育庭院经济、小店经济和平台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和新就业形态。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支持联合建设返乡创业园区,共建专家队伍、共享支持政策、共育创业项目,联合实施农民工就业技能提升行动。要加大对区域内部欠发达地区支持帮扶力度,构建支持革命老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等专项振兴发展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

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减负惠民普惠共享。以惠民有感为目标,着力解决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推动区域公共服务制度统一、质量水平有效衔接,以“一小一老”为先导,探索减轻群众生活负担的有效路径,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活宜居水平。推动开展儿童友好型社区共建共享,支持共建普惠托育服务标准体系,大力建设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鼓励两地知名婴幼儿服务品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布局设点或托管经营。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和能力协同建设,为困难失能、半失能及其他老年群体提供养老服务。鼓励共同研究出台针对家庭适老化改造、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建立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担的合作机制。

更加注重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进程。下大力气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拓展区域合作空间。要鼓励技术要素的流通转化,推动建设辐射西部、连接全国的成渝地区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共同建立成果转化项目资金投入机制、技术共同转化推动机制、成果收益共同分享机制。要畅通金融要素的流動循环,支持两省市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共同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试点,引导资金链精准滴灌企业创新领域。要探索土地要素的跨区域流转使用,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土地利用的统一规划和跟踪管理,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区域调剂机制,统筹盘活土地资源。要鼓励人才要素自由流动,推动成渝地区加快建立统一人才大市场,叠合人才大市场、人才大数据、人才大服务的改革红利,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

(作者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