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贸易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理与推进

2023-05-16 13:12李砚涵
现代交际 2023年5期
关键词:双循环跨境贸易

□李砚涵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广东 广州 511370)

2020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并提出许多相关的重大部署。可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对外贸易能够扩大市场范围,深化国际分工,提高生产效率,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做出部署安排,将推动营造开放、安全的数字生态,加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进程。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贸易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协同推进扩大内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正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器”。因此,如何发挥数字贸易对经济“双循环”的作用,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质量和水平,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数字贸易的概念界定与发展现状

(一)数字贸易的概念界定

数字贸易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供有形实体商品和无形服务商品的一系列对外贸易活动。[1]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创新,给国际贸易带来深层次的变革,培育出大量的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跨境数据流动,有效促进各产业间知识、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共享,推动跨境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并不断向全球产业链的价值中高端迈进。总而言之,作为对外贸易的新形态,数字贸易正成为连接国内、国际数字市场的重要纽带,能够有效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产业优化升级、国际分工变革和贸易效率提升,在重塑全球要素资源、经济结构、竞争格局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根据《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数字贸易可分为跨境电商交易货物和服务的数字订购贸易,以及以电子可下载格式远程交易的数字交付贸易。[2]其中,数字交付贸易细分为数字技术贸易、数字服务贸易、数字产品贸易、数据贸易。数字技术贸易是指包括计算机软件服务、通信技术服务、大数据服务、工业互联网服务等信息通信技术服务的交付;数字服务贸易是指传统服务的数字交付部分,包括互联网平台服务、数字金融与保险、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数字产品贸易是指包括数字游戏、数字广告、数字音乐、数字影视等通过通信网络传播和收发的数字媒体产品交付;数据贸易是指涵盖数字产品贸易、数字服务贸易、数字技术贸易中的相关跨境数据流动业务。

(二)我国数字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数字贸易发展基础愈发坚实,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货物进出口规模达1.92万亿元,同比增长18.6%;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规模达769.9亿美元,同比增长30.4%;软件业务出口521亿美元,同比增长8.8%;数字服务进出口规模高达3596.9亿美元,同比增长22.3%。[2]

1.政策体系逐步完备

数字贸易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政策支持的不断加码为激发数字贸易发展潜力提供了有力支撑(详见表1)。在规划设计上,《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从出口基地、公共服务、法律保障等层面明确了未来我国数字贸易发展的重点和路径;在配套支持上,《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等政策,从数据治理、协同监管、标准制定等方面共同构筑起数字贸易发展的基石。

表1 我国数字贸易相关政策

2.国际市场布局优化

随着国际市场布局的持续优化,我国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一方面,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展现出较强韧性和发展活力。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13177亿元,执行额89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7%和4.1%。其中,承接离岸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同比分别增长11.8%和6.2%;承接美国、中国香港、欧盟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合计占我国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的53.9%。[3]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我国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平台服务正持续扩展海外市场。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服务贸易规模达2.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市值超10亿美元的数字服务平台企业已经超过200家。[4]腾讯、阿里等数字经济企业建立的数字服务平台,既带动上中下游中小企业加快聚集,又助力大量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3.国际合作持续深化

数字贸易已成为各国关注的新风口,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就数字贸易做出相关制度性安排。近年来,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国际合作,并将数字贸易协议内容纳入自由贸易协定中。在合作平台上,中国加强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二十国集团(G20)、亚太经合组织(APEC)、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合作,高质量搭建数字贸易合作新平台,并提出发展数字贸易的中国方案。在贸易规则上,中国高水平实施与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数字贸易规则与标准,开拓更加宽广的数字贸易市场空间。2021年底,中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相继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将近1倍,其中8个自贸协定设有电子商务专章。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核心内涵与价值维度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内涵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依托国内大循环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国际循环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是立足实现我国统筹发展做出的决策部署。一方面,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提升供给结构对有效需求的适配性,把我国庞大的内需潜力、供给优势充分释放出来,畅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构建以需求驱动供给、以供给引领需求的新局面,把国内大循环畅通、壮大起来。另一方面,坚定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营造更加开放的全球发展环境,并利用制度疏通堵点,破除有形和无形贸易壁垒,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商品和要素流动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深化国内与国际市场资源的联动效应。基于此,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从多方面科学谋划、积极落实,完善内需体系、促进产业转型等措施是国内经济需求侧与供给侧良性互动的重要抓手,而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加大外循环的先决条件。

(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价值维度

1.新调整:顺应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变化

国家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同时期对应着与其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凭借生产要素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建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方式,大幅提升了国家经济实力。[5]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人均GDP超过8.5万元,同比增长3.0%,因此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也将不断提升。[6]但是,当前生产体系内供需错配、关键技术“卡脖子”等问题仍然突出,结构转换复杂性上升。从国际发展来看,大国经济具有以内需为主导的显著特征。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外贸依存度为18.2%,日本为25.6%,而我国为31.5%,处于较高水平。[7]因此,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

2.新部署: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8]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作为“世界工厂”,我国向世界各国输出丰富的产品,用出口外需弥补国内需求。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近年来又受中美贸易冲突、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9]面临外部环境的挑战叠加,我国必须主动调整经济发展路径,在努力打通国际循环的同时,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保障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的稳健运行。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我国内需潜力,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大环境,在各种难以预见的惊涛骇浪中,打造我国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

3.新布局: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在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中稳步向前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环境条件与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在社会制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党的领导、制度自我完善、制度高效运行等优势,促进国内资源的有效利用,集中力量办大事,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在需求潜力上,根据公开数据,2021年我国已具备近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10],2021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4万亿元,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品市场[11]。在供给能力上,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我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12],有1.6亿户市场主体、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1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托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能够更好地发挥资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三、数字贸易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机理分析

数字贸易的发展不仅优化了中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结构,推动形成市场相通、创新相促的良性循环,而且促进了国内消费升级、企业转型与产业升级,为对外贸易创造条件,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一)促进居民消费提质升级,锚定“双循环”经济起点

2022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强调,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中等收入人口已超4亿人,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消费提质升级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抓手。数字贸易推动数字技术在跨境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交付到消费端整套流程的应用,实现整个流程的智能化升级,提升供应链全链条的生产和消费质量。首先,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越来越多的产品可用数字化手段来标识其品质,消费者则通过这种数字化标准对产品进行评级,进而促进消费品质的提升。其次,企业能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搜集消费者诉求,从而反向促进企业制造端的定制化或柔性化生产,使企业生产和开发过程更为精确、工作效率更高,这在过去或许是很难出现的。最后,消费者通过各种跨境电商平台,能够触及更多非刚性需求的商品,其消费视角获得了广泛的拓展,消费需求也受数字化引导,从而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消费结构。

(二)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释放“双循环”经济动能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发展趋势,数字化转型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追赶的历史机遇。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企业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同时,数字经济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点,而数字经济的基础正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贸易借助5G、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加强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正推动传统外贸企业全流程各环节的优化升级。一方面,结合贸易数字化沉淀的市场和客户数据,外贸企业通过精准分析,再反向传递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销售、售后服务等业务,使数据逐渐渗透到企业全业务链条、全生命周期,形成从客户需求出发的反向传递机制。另一方面,打通所有业务系统中的数据,把分布于各个环节的断层、信息、服务都连接起来,构建数字化共享服务平台,实现数据的统一接入、分析与输出,让外贸企业能够做到实时感知、智能分析、瞬时决策、快速反应,成为敏捷型组织,进而增强我国外贸企业的全球市场竞争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三)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双循环”经济支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12]同时,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在新的数字技术和模式下,数字贸易促进传统产业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转型,通过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寻找新定位的方式进入高价值产业链中。从数字技术贸易来看,计算机软件服务、通信技术服务、工业互联网服务等数字技术贸易,能够产生并扩大产业内外的知识与技术溢出,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从数字服务贸易来看,跨境电商的交易平台将集成传统产业生态链中的生产者和供应商,并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有效匹配交易双方需求,降低跨境交易成本。从数字产品贸易来看,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数字互动娱乐、数字视听、数字音乐等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从数据贸易来看,对跨境数据要素的收集、传递、分类与应用,以数据要素为牵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将实现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覆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四)提升外贸整体竞争力,培育“双循环”经济优势

对外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达17.1%,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14]因此,提升中国外贸整体的竞争力,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服务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举措。首先,随着电子商务零售、网络通信、数码艺术、远程教育等数字交易的持续增长,由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催生出的贸易新产业新模式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由速度提升向品质发展的巨大动能。其次,以跨境电商及线上供应链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数字贸易,依托大数据算法实现产品信息、服务对象的精准服务,既削弱了传统国际贸易壁垒,推动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又让国内更多中小微企业参与到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当中。再次,从电子商务贸易框架、交易信息存储、电子签名认证、无纸化交易服务等方面,推进建立数字贸易规则的“中国方案”,在提升中国外贸竞争力中发挥更大作用。最后,通过数字产品、数字服务、数字技术、数据信息等交易标的的对外输出,促进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国际合作。

四、数字贸易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路径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传统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数字贸易。这指明了我国数字贸易的发展方向。从制度开放、产业创新、数据流动、基础设施等方面,推进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效应,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扩大数字贸易领域制度型开放,打通经济“双循环”外部通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将制度型开放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制度型开放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路径,也是未来数字贸易高质量的核心所在,以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营造有利外部环境。[15]一是积极参与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积极申请并签署更高标准的双边及多边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对标自由贸易协定中的高标准规则倒逼国内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进程,以及逐步推进CPTPP、DEPA等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二是全力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制度改革和创新的“先行先试”作用,进一步缩减负面清单,实施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提升战略,形成更多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成果,为中国加入CPTPP等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创造条件。三是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通过深入实施RCEP和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制度型公共产品;充分发掘中国在数字技术领域的优势,重点推动数字经济、数字货币、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制度型开放,为国际数字贸易新规则制定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二)推动数字贸易产业创新发展,构建经济“双循环”产业生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因此,重点加强数字化融合的应用创新,构筑更加安全可靠的数字技术体系,全方位推进数字贸易产业向纵深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强劲、更可靠的动力保障。一是完善数字技术贸易产业体系。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集成电路、信息服务、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产业的跨境贸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带动,发展创新技术服务模式和业态,形成技术领先、环境完善的数字技术产业体系。二是整合做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工业品跨境电商为突破口,聚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等比较优势和特色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一批综合性平台、垂直平台、独立站等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领军品牌,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是聚集优化产业小生态。引导数字贸易创新孵化基地建设的合作模式,推动相关市场主体参与建设和运营,通过集聚人才、资金、科技等资源优化产业小生态化;搭建核心技术、商品交易、数据信息、资金融通等公共服务平台,为更多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信息共享、政策支持、品牌推广、项目对接等服务。

(三)促进数字贸易数据跨境流动,释放经济“双循环”资源潜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强化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将数据安全与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跨境数据流动是开展数字贸易的基本前提,完善跨境数据流动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畅通国际贸易循环和供应链的关键。一是完善数据要素交易市场体系。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积极推进数据交易场所建设,打造数据信息交易流通平台,并健全数据交易规则构造、技术要求、标准规范和运营模式,形成安全可信、可追溯的数据交易市场监管体系。二是构建数据跨境流动监管体系。主要在金融、通信、教育、医药等领域开展国际规则衔接,深入参与跨境数据流动的国际规则制定,形成数据安全保护能力评估、数据流通备份审查、跨境数据交易风险评估等数据信息安全体系。三是打造数字贸易相关标准规范。鼓励相关贸易主体在数据交易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高品质数据交易与服务技术标准;积极落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重点专项——“跨境电子商务便利化共性技术标准研究”。四是建设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利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整合外贸有关单位、行业机构、企业等信息,建立跨境贸易大数据分析系统,强化跨境数据资源的交换共享,搭建数字贸易大数据支撑体系。

(四)加快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经济“双循环”底层支柱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作为数字贸易赖以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贸易的深度和广度,也是畅通国内外经济的关键。一是建设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重点推动5G、NB-IoT、IPv6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提高IPv6用户普及率与网络接入覆盖率,打造世界领先的通信网络和“互联网+”服务能力,实现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完善数字贸易大数据基础设施。推进地方政府云服务、大数据中心、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等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新型网络的中心节点布局、业务接入规模和数据交换容量,进一步增强企业跨境通信传输能力。三是建立数字贸易金融基础设施。引导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开展应用场景研发、创新与实践,扩大基础设施的覆盖面,并因地制宜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的应用场景,带动更多市场主体受益。四是建设智慧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运用全智能化“无人港”、集装箱自动装卸、无人拖车等技术,推进港口物流园区、航空物流园区等大型仓储基地自动化改造,开展冷链物流、邮政快件分拨管理等现代物流设施的网络布局,促进行业内跨境物流信息联通。

五、结语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主动顺应国内经济发展、适应国际复杂环境与发挥超大市场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到我国系统性、深层次变革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催生了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服务为核心、数字订购与交付为主要特征的数字贸易,并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新趋势。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将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数据、技术等新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进一步加快国内消费结构、企业经营、产业体系、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创新升级,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新的驱动力。因此,应以建设贸易强国为目标,推进数字贸易更加高效、更为平衡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通过制度开放打通外部通道、产业创新构建产业生态、数据流动释放资源潜力、基础设施筑牢底层支柱,提升我国供给体系对有效需求的适配性,更好地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猜你喜欢
双循环跨境贸易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