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化土壤 建设文化强国

2023-05-19 09:17郭明飞程玉璐
中华魂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强国建设

郭明飞 程玉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代表着时代的精神风貌,承载着民族的价值追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漫长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璀璨名片,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文化繁荣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深耕文化土壤,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责无旁贷。

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的衡量指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文化绝不仅仅是跟随经济其后亦步亦趋的附属品,而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独特标识。一直以来,国家的强盛是文化软实力增强的基石,民族的复兴是文化感召力提升的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与中国梦的追逐,在客观上对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要。对于国家而言,经济上拥有强大的竞争力,更利于文化上扩大影响力与号召力。事实上,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绝不只是物质的丰裕,绚丽的文化也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繁荣的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也内在地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愈发凸显。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国际地位的提高需要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可以说,文化的发展水平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兴盛的文化强国,就难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需要经受风高浪急般的重大考驗,需要应对惊涛骇浪般的重大挑战。我们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需要积淀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就越迫切。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国梦的着眼点,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文化的创造力推进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进程,出新出奇的文化精品像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求变求活的文艺作品像源泉涌流般充分迸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设文化强国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应有之义。当前,全球不同文化对话博弈日益频繁,建设文化强国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是增强国际认同、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应有之义。不容忽视的是,在国际社会上,中华文化软实力还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例如,西方国家采取诸多鬼蜮伎俩,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先发优势蓄意炒作敏感事件、放大社会矛盾,抹黑中国形象,损害中国的利益。这些舆论偏见使中国形象“失真”,阻碍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另外,中西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话语体系的不同造成了文化交流上的隔阂,阻碍了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平等、可持续地深入交流互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减弱。基于此,我们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就要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与鲜明的特色,占领世界文化高地。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的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不断接近、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将不断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全局部署。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围绕重点任务多点布局、持续发力,深耕文化土壤,展示文化魅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性质和前进方向,统筹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制度安排和战略部署,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破立并举、激浊扬清,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认真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战,意识形态领域向上向好态势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新征程新起点上,我们要发展先进文化,壮大主流思想,践行核心价值观,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是增强思想辨别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对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坚决抵制,对各式各样的舆论乱象严厉打击,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信、真用,绽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二是提升思想引领力。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引方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舆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文艺创造工作等各方面、各环节,统一思想、凝魂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动力支持。三是提升话语穿透力。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因此,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话语生态,推动马克思主义走进千家万户,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建设文化强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是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在文化创造过程中要自觉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热切探求人民群众的需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二是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实践证明,凡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必然是扎根于生活、来源于人民的作品。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潜能与创造活力;要把人民群众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依靠力量,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吸收营养、汲取力量。三是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的发展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以高站位创作接地气的文艺作品,举办丰富的惠民文化活动,开展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更好地鼓舞人民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锻造同力协契的文化工作队伍。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文化工作队伍是关键。只有扎实推进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才能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培根铸魂。要组织思想理论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向人民群眾宣传党的理论和政策;要加强舆论引导,利用新兴媒体技术把握舆论生态变化,及时宣传、教育、动员群众,更好地团结人民群众;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支持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创作,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植根的沃土。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于积淀的文化历史与牢固的文化根脉,守正创新,古为今用,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使经济效益服从于社会效益。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明德修身,才能创作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文艺精品,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要构筑多元化传播队伍。发挥传播队伍的积极性,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团结有强烈文化认同的华侨、留学生等海外传播力量,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

弘扬独领风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持久的魅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壮大的独特密码。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叙事体系,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促进全人类文化交流共享。发掘中华文化富矿。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为世界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要充分提炼中华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中华文化的元素与标识,探寻世界格局演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做强中华文化产业。文化不仅能提供精神力量,而且能够与经济相结合,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物质承载,要发挥中华文化的优势,提升中华文化的内涵,打造富有创意、经久不衰的文化精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产业数字化是重要抓手,要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动中华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中华文化,以宽广的文化胸怀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深厚意蕴,推动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表现力、共情力、感召力。

塑造全面立体的世界大国形象。要通过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要认真分析受众的需求与特点,以国际视野探寻中华文化的精华,因地制宜地用不同受众耳熟能详的话语体系,向世界展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价值、中国理念,讲好中国故事。要增强国际传播能力,以“听得懂”的表达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以高度的责任感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大国担当,探寻世界重大课题的解决方案,向世界传递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促进国际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前进。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宣传“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包容,要广泛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交流互动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化是在不断的交流、互动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要展现当代中国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风貌,展现当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更好地建设文化强国。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指引方向,积极投身文化强国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深耕文化土壤,宣扬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竞争力。要激发创新活力,站在先进文化的前沿,挖掘传统文化的新亮点、新内容,依靠新兴技术调整中华文化的表达方式,以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创造力。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前行,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指引与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强国建设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