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联合下肢动脉超声检查预测2 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分析

2023-05-19 14:04王志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膜生化颈动脉

王志飞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不断发生改变,导致糖尿病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研究证实,糖尿病是引起CCVD 的高危因素,对患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具有极大威胁,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检查方式预测2 型糖尿病患者发生CCVD 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超声检查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等特点,可清晰显示患者血管病变情况[1]。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在颈动脉、下肢动脉,研究发现,颈动脉联合下肢动脉检查对于预测患者发生CCVD 的风险程度具有显著价值[2]。基于此,本文随机选择60 例健康体检且结果正常者与7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颈动脉联合下肢动脉超声检查预测2 型糖尿病发生CCVD 的价值,具体报告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3 月~2020 年7 月收治的7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60 例行健康体检且结果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32 例,女28 例;年龄56~80 岁,平均年龄(68.00±6.12)岁。观察组男37 例,女33 例;年龄55~80 岁,平均年龄(67.50±6.1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诊断标准:观察组患者诊断依据《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3]。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观察组患者符合诊断标准;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 或餐后2 h 血糖≥11.1 mmol/L 者;两组均知情此次研究,且自愿参加并签署协议书。排除标准:具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疾病者;无法耐受此次检查者;意识功能不全、不具独立意识者;行颈动脉或者下肢动脉手术者。

1.3 方法

1.3.1 生化指标检查 于清晨抽取两组研究对象5 ml空腹静脉血,选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深圳市库贝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iChem-540)对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严格按照生化测定试剂盒[铼博(上海)生化测定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2 颈动脉超声检查 选择飞利浦超声波检查仪(义乌市鼎豪电器有限公司,型号:Philips HD7)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相关检查,指导其取仰卧位,由本院操作技术熟练的影像学医师检测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探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起始处是否有管腔狭窄、斑块形成。

1.3.3 下肢动脉超声检查 选择飞利浦超声波检查仪,由同一名检查医师进行检查工作,指导两组研究对象取仰卧位,对其双侧股总动脉、浅动脉、深动脉及胫前动脉、后动脉、足背动脉进行检查,统计管腔狭窄程度、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狭窄率=斑块处的血管腔横截面积/正常的血管腔横截面积。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生化指标、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观察组CCVD 与非CCVD 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分级情况。

1.4.1 生化指标 空腹血糖正常值:3.90~6.10 mmol/L;甘油三酯正常值:0.56~1.70 mmol/L;总胆固醇正常值:3.10~5.7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值2.07~3.12 mmol/L[4]。

1.4.2 动脉内-中膜厚度 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 mm 则判定为颈动脉内-中膜为增厚;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2 mm 或具有斑块形成,则可判定为颈动脉斑块。

1.4.3 动脉粥样硬化分级情况 判定标准:1 级:血管为正常状态,并未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情况;2 级: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所增厚,但尚未形成斑块;3 级:形成动脉斑块,且动脉直径狭窄率<20%;4 级:动脉直径的狭窄率≥2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化指标及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比 观察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颈动脉及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化指标及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比(±s)

表1 两组生化指标及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比(±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CCVD 与非CCVD 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分级情况比较 7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中17 例发生CCVD,53 例未发生CCVD。CCVD 患者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分级3~4 级占比明显高于非CCVD 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CVD 和非CCVD 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分级情况比较[n(%)]

3 讨论

糖尿病是目前全球最高发的慢性疾病之一,而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患者多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特点,长期血糖不稳定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引起脏器、组织功能损伤,导致多种并发症[5]。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极易引起CCVD,其中颈动脉、下肢动脉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6]。因此,采用较为准确、有效的检查方式可及时筛查CCVD 高危人群,对于及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7]。

温志刚等[8]研究指出,对糖尿病患者防治CCVD具有必要性,采用动脉超声对颈动脉、超声动脉病变进行相应评估、分级具有较高的无创性与准确性,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价值。本文研究中,将两种检查方式联合应用可发现,观察组空腹血糖(9.54±2.13)mmol/L、甘油三酯(2.61±1.12)mmol/L、总胆固醇(5.95±1.2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5±0.95)mmol/L 高于对照组的(5.21±1.12)、(1.21±1.01)、(4.23±1.14)、(2.85±0.74)mmol/L,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90±0.33)mm 及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1.53±0.36)mm 大于对照组的(0.58±0.20)、(0.71±0.12)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与健康人群比较,2 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化指标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依据。此外,研究还发现,7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中17 例发生CCVD,53 例未发生CCVD。CCVD 患者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分级3~4 级占比分别为70.59%、76.47%,明显高于非CCVD患者的13.21%、11.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将两种检查方式联合应用价值更高。主要是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技术因其可靠、准确、安全性较高,逐渐被临床推广及应用,通过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出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体情况,可为临床提供较高的科学依据,并且利用此技术,可及时对CCVD 高危人群进行筛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压、黏膜有直接关系,可以提示患者发生CCVD 的风险[9-11]。相关数据显示,颈动脉病变等级高低与下肢动脉病变等级高低呈正相关,两者与患者发生CCVD 均相关,因此采用颈动脉、下肢动脉超声联合检查可对患者病变进行筛查,还可评估、预测其发生的风险程度。

综上所述,颈动脉联合下肢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预测2 型糖尿病患者CCVD 的发生。

猜你喜欢
中膜生化颈动脉
从废纸篓里生化出的一节美术课
谁是半生化人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中药水提液真空膜蒸馏过程中膜通量衰减及清洗方法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不同内部构型特点的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控制方法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