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培育逻辑与发展策略

2023-05-21 06:22张卫民张燕
学前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张卫民 张燕

[摘 要] 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对劳动本质以及劳动价值的不当认识会影响个体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发展遵循以具身体验为基础、以情感转化为中介、以追求劳动社会属性的发展为最终伦理要求的逻辑路径,是一个融知情意行于一体的实践过程。幼儿园应通过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和开展劳动主题活动来积极培育幼儿的劳动价值观,并通过家园合作来提升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水平。

[关键词] 劳动价值观;劳动体验;劳动实践

劳动价值观是个体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它包含着个体对劳动的目的、意义以及本质的认识,决定着个体对劳动的态度及其实践水平。[1][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是劳动创造了世界、历史和人类本身,只有在劳动发展的历史中才能找到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入口,同时劳动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3]基于劳动之于个体以及社会发展的巨大价值,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如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对劳动教育的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劳动是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式,陈鹤琴就曾指出,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不仅是幼儿的生活使然,同时也与他们的智力、道德和审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4]但在当下的社会场域中,劳动的教育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甚至歧视,一些不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被传输给了幼儿,轻视体力劳动、忽视优秀劳动品质培养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学前期是个体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期,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劳动并开展相应的劳动实践活动不仅是发展幼儿身体和自我服务能力的基本手段,同时还是激扬幼儿生命意识的重要途径。教育者应积极培育幼儿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充分的劳动实践来发展幼儿。

一、幼儿劳动价值观偏离的原因探析

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使命,同时三者也共同作用于学生独立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学前儿童不良劳动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原因在于家长的误导,而这种误导又进一步来源于整个社会对劳动本质的不当认识以及对体力劳动的轻视。

首先,幼儿家长对劳动价值的狭隘理解误导了幼儿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劳动是人认识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基本方式,只有经过劳动实践,人才能更有效地发展、改造和实现自我。受传统社会观念以及现代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影响,当前我国家庭中仍存在大量重孩子智力而轻其他方面发展的现象,使得儿童越来越疏于参加各类劳动实践活动。在学前教育阶段,焦虑的家长开始以小学化的方式来约束幼儿的学习,并将诸如“不好好读书就去做清洁工”的劳动价值观念传递给幼儿,在学习之外不要求幼儿参加任何劳动。家长这种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会深刻影响幼儿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及其身心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重智轻体的观念会使幼儿形成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泯灭幼儿对身体劳动的参与意愿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无法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对于劳动的自我规划能力。[5]另一方面,仅仅将幼儿的发展局限于智力发展的认识会阻碍幼儿的全面和自主发展。劳动是幼儿认识和改造自我及世界的基本途径,它不是对幼儿“不好好学习”进行惩罚或者矮化幼儿形象的手段。幼儿家长对劳动认知的不足以及对劳动价值的错误理解就养成了幼儿的“无劳动”意识,使得他们缺乏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

其次,社会对体力劳动的矮化阻碍了幼儿全面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不管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它们都只是社会的不同分工而已,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但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产出与回报不同,人们普遍形成了重脑力劳动而轻体力劳动的群体印象。当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区分开来并予以区别对待时,社会对体力劳动的矮化就使得劳动这一概念出现了残缺,阻碍了幼儿全面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劳动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类实践,[6]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劳动应首先成为人的一种自我需求,尤其是一种精神需求,因为创造性的劳动能激发人的崇高感。[7]当矮化体力劳动的社会群体印象形成后,轻体力劳动的价值观就会传递到对幼儿的教育上,使得家长、教师都偏向于幼儿的智力发展,并通过“好好学习就可以不劳动”“不读书才会这样辛苦”等话语或诸如小学化等行为来强化幼儿对劳动的残缺认知。社会对体力劳动的矮化即便能养成幼儿的劳动观念,也不是从劳动对幼儿本身全面发展价值的角度着眼,而是将劳动视为一种获取经济利益或者其他回报的工具,因而形成的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劳动价值观。

最后,幼儿园对劳动价值意蕴追求的淡化窄化了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内涵。针对学前儿童开展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劳动技能,更是为了充实幼儿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当前幼儿园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对幼儿的劳动教育,如自我服务方面的系鞋带、穿衣服等,并会对幼儿的劳动行为进行积极的表扬。但教师对幼儿的劳动教育多数只停留在行为和技能层面,较少从幼儿的思想和精神层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以至幼儿无法很好地建构起对劳动的深度感知和深层次理解。例如,通过劳动可以培育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他人服务可以升华幼儿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8]此类内容就较少被教师关注。也正因为如此,技能化的劳动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幼儿对劳动的身体化理解,使得他们无法真正感知劳动在思想、精神和道德发展方面的价值,这实质上就是窄化了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內涵,无法使幼儿获得更高级的体验。

二、幼儿劳动价值观形成的逻辑路径

劳动价值观的孕育是一个融知情意行于一体的过程,它一方面需要以学生的劳动实践为前提,引导学生形成对劳动的感性认知。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增进学生的理性认知来深化他们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引导学生将劳动内化为自身情感与信念的一部分。[9]学前儿童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始于幼儿对诸如自我服务等生活性、游戏性劳动行为的沉浸式参与,[10]它的发展遵循从身体到情感再到思想信念的逐层递进的逻辑。

首先,劳动的具身性特点为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行为基础。人的举手投足都是在呈现人的内心感受,同时也是在与外界进行交流,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释放情绪和表达情感。劳动离不开身体的参与,以日常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也是成人理解幼儿的窗口,[11][12]他们是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来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进程。劳动的具身性强调劳动实践活动本身与幼儿身体的关系性,并使得幼儿劳动教育的目的更明确。通过具身劳动,幼儿的身体可以获得全面的锻炼,甚至经常性的劳动还会改变幼儿的性情。而劳动的具身性也促进了幼儿直接经验的发展,它可以调动和发挥幼儿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意向性。在主体性得到彰显的基础上,幼儿便可通过对劳动的全面感知和深度参与来为其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奠定事实和认知基础。如果忽视幼儿的劳动经验和劳动体验,其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就难以深入幼儿的情感和思想层面,从而形成肤浅和不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其次,劳动的情感性为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转化机制。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不仅要有劳动行为作为事实支撑,同时也需要幼儿进行情感的体验和认知的加工。罗杰斯认为,人的情感和态度会影响个体对某一事物的自我概念,当人的态度和情感倾向于厌恶时,个体便会对该事物产生拒斥。[13]如果劳动不能给幼儿带来需求的满足和情感体验上的愉悦,那么幼儿就很可能会排斥劳动,并形成对劳动的厌恶心理。在将劳动行为转化为劳动信念的过程中,情感加工及其过程是影响幼儿劳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转化中介。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学习是以自我情感的满足为先导的,是非理性化的,[14]只有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身体上的愉悦感或者思想上的成就感,幼儿才能强化对劳动实践的认知并将其内化为自身思想和信念的一部分。成人在培育幼儿劳动价值观的过程中不能将劳动视为一种对幼儿的惩罚,而是要将劳动中积极的情感要素充分挖掘出来,提升幼儿的劳动体验水平,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情感加工。

最后,劳动的社会性为幼儿劳动价值观的深化提出了高阶的方向指引。劳动首先是作为个体满足自我生存需要的形式而存在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和拒斥劳动的社会性。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劳动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发展幼儿的劳动技能上,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劳动的社会属性为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概括而言,更高阶的劳动价值观追求的是个体劳动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其基本内涵在于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作为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终极追求。这样一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个体劳动价值观与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劳动价值观便有效地结合起来了,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也应该进一步从劳动价值的个体性走向社会性,将劳动价值观从纯粹的个人品质拓展为一种广博的人类情怀。

三、幼儿劳动价值观培育的基本策略

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幼儿劳动实践的全过程。教师必须基于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从幼儿的主观感受和劳动体验出发,引导幼儿在参与劳动实践的同时不断内化关于劳动的价值与信念,支持幼儿形成正确全面的劳动价值观。

首先,通过环境创设营造良好的劳动认知氛围。劳动是美好的,这种美好不仅体现在自我服务和自我满足上,同时也体现在服务他人的过程当中。幼儿园应该将劳动在不同场景中带来的积极结果以美好的形象呈现给幼儿,让幼儿能够更直观地体验到劳动的美。这一环境既可以是关于劳动的场景,也可以是对人物的刻画。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在关注劳动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将劳动价值观的内涵以适当的方式全面呈现出来,让幼儿更深刻地了解劳动价值观的深刻性;另一方面要强调幼儿对环境创设的参与,将环境创设过程也视为劳动实践的一部分,引导幼儿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对劳动价值观产生具身性的体验。此外,成人的一言一行也是环境的一部分,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行为和语言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15]

其次,通过主题活动来引导幼儿对劳动价值观的具身建构。要真正形成幼儿对劳动价值观的全面认知并将其内化为幼儿思想与信念的一部分,教师就必须在真实的劳动实践活动中不断让幼儿去体验和感知。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教育中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劳动价值观,筑牢幼儿对劳动的基本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主题活动来培育幼儿的劳动价值观,如开展各类种植活动引导幼儿参与田间劳动、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引导幼儿深化对劳动的情感体验等,让幼儿在劳动的实践过程中去具身建构劳动价值观。

最后,通过家园合作为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一致性支持。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教育者持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不一致的观念和行为会扰乱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培育进程。为此,幼儿园和家庭一方面要树立全面且科学的劳动观念,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劳动意义和价值,帮助幼儿克服对劳动的恐惧和拒斥心理;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幼儿劳动实践参与的引导,在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培育幼儿对劳动的信念与认同。在家园合作培育幼儿劳动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建立起平等协作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和资源优势,共同助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嘉明.劳动价值观的世代差异[J].社会科学,1994(04):52-56.

[2]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9.

[3]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05):9-15+26.

[4]霍力岩.幼儿劳动教育:内涵、原则与路径[J].福建教育,2018(47):16-19.

[5]黄丽红.幼儿自我规划教育的价值、内容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22(04):88-89.

[6]魏涛,刘铁芳.劳动意涵的历史演变与劳动教育的当代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03):77-86+95.

[7]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24.

[8]劳南怡,朱培芳.3~6岁幼儿劳动观念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9(04):44-45+30.

[9]吴文君,王建新.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偏差及其引导[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04):36-43.

[10]何光辉.试论幼儿劳动教育的特点与策略——以幼儿劳动教育清单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3(01):65-69.

[11]周召婷,闫亚军.具身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的一种样态[J].教育学术月刊,2021(12):102-108.

[12]陈瑶,易红郡.儿童的生活体验:成人理解儿童的窗口[J].学前教育研究,2021(09):36-39.

[13]方俊明.认知心理学与人格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61-362.

[14]黄静.在体验活动中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2021(04):93-96.

[15]陈琼,柳友荣.高质量幼儿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理路[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04):125-137.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values is the core of labor education. The improper understanding of labor nature and labor value will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correct valu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labor values follows a logical path based on embodied experience, mediated by emotional acceptance, and the pursuit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social attributes as the ultimate ethical requirements, which is a practical process integrating knowledge, affection and practice. Kindergartens should actively cultivate childrens labor values by creating a good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carrying out laborthemed activities, and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level of childrens labor values by cooperating with their families.

Key words: labor values, labor experience, labor practice

(責任编辑: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