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南下干部张涛的一面之缘

2023-05-21 06:39曹小凎
党史文苑 2023年5期
关键词:石峰泰和县报头

曹小凎

南下干部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群光荣的群体。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东北和华北等解放区奔赴南方各省,把青春与热忱奉献给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时过境迁,沧桑巨变,南下干部们大都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因此,收集整理南下干部们的资料和事迹,是各级史志工作者们应尽的职责。

解放战争后期,随着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即将取得胜利,为开辟南方新的解放区,党中央决定从东北、华北等地抽调大批干部南下,进行城市的接管和政权建设,这就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南下干部”。他们克服背井离乡、水土不服、条件艰苦等种种困难,投身到南方各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之中。

江西省吉安地区的南下干部主要以东北的松江(1954年,经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松江省建制,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和辽宁两省为主,第一批分配到吉安县的共有39人。在编纂吉安县地方史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南下干部的资料严重缺失,甚至连曾经担任过县委书记的几名干部都没有照片和简介。通过多方途径,联系上几位退休后在当地居住的南下干部,以及他们的子女或同事,收集到部分史料。但石峰、杨耀德、岳鸿春等同志的资料一直无法找到。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在一篇署名为张涛的回忆文章中,发现有曾任吉安县委书记石峰同志的信息。经过打听,得知张涛同志也是南下干部,退休前担任江西省文联常务副主席。

在江西省文联办公室的帮助下,我们与张涛同志取得联系。当笔者将拜访的想法告诉他后,他欣然同意,并定好见面的时间。2016年3月,笔者与同事刘奇清、刘江虹赴南昌拜访张涛同志。

张涛,1930年3月出生,江苏省铜山县人,1947年参加革命,1949年南下后担任《吉安日报》社记者科长、《井冈山报》社第一任总编辑、永新县委副书记、永新县委书记、吉安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西省文化局副局长、江西省文联常务副主席等职。

在南昌原省委家属区,我们找到张涛同志家,已86岁高龄的他与夫人一起站在单元楼下迎接我们,让我们深受感动。二老虽已高寿,但都神采奕奕。

张老首先深情地回忆了石峰同志,他说:“石峰同志是我的老领导,河北省邯郸人,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党派往东北,是解放后的通河县首任县长。我跟他认识很早,因为他曾兼任松江省立五中的校长,我当时是五中的学生。1947年春夏之交,通河县组织支前战勤大队,从五中抽调我们几名同学当文化干事,到南满前线服务和锻炼,大队长就是石峰。后来我调到通河县委宣传部工作,与石峰同志接触的机会就更多了。他生活非常简朴,和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平易近人,关心群众。1949年3月,我们同一批南下到江西工作,分配在一个地委。他在距吉安地委45公里的泰和县担任县委书记,我当时分在吉安地委机关报《吉安日报》社任记者科长,经常到泰和县采访。有一次我来到泰和县,石峰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在吃饭时他看到我脚上的军鞋露出了脚趾头,立即请时任县长的邓寿峰同志帮忙买了一双新布鞋给我,我当时感动万分。看到石峰同志穿的旧军装裤子都打了补丁,可见他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更重。”

张涛同志特别提到:“全国刚解放不久,大概是1949年11月,时任吉安地委组织部副部长的贺怡同志去赣南寻找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儿子毛毛时,在泰和通往吉安方向的桥头村发生车祸,贺怡与古柏的儿子古一民不幸遇难。车祸发生的地点是在泰和县境内,并不是有些人说的吉安县凤凰。石峰同志当时是泰和县委书记,还兼任人民解放军泰和县大队政委,在得到消息后,他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救援,并及时将情况向地委报告。”

张涛同志还向我们介绍:“石峰同志到江西工作时已经40多岁,一直未婚。当地干部考虑到他的个人问题,帮他介绍了一位泰和县的大龄女青年,名叫刘沙,由于家庭成分划为地主,也一直未嫁,于是两人走到了一起。他们婚后无儿无女,却相濡以沫,攜手共度几十年。后来石峰同志还担任过吉安县委书记、吉安行政公署副专员、江西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77年离休。我到江西省文化局工作时去看望他,发现他家的电视机非常破旧,信号也不好,又没有子女照顾,于是帮忙联系更换了一台新的电视机。石峰同志在90岁高龄时,由于思乡心切,他告别江西,与老伴一同回到老家河北邯郸,当地的老干部局很关心他,使他愉快地度过了晚年生活。2000年2月,石峰同志因病在邯郸逝世,享年93岁。我得到消息后十分悲痛,因相距太远不能前去送别,写了一首悼诗刊登在江西的报刊上,以怀念这位相识50余年,高风亮节,为民奉献一生的老同志,题为《澄江水笑祭老翁》。澄江是赣江的支流,是石峰同志担任泰和县委书记所在地的河流。诗曰:

抗倭炮惊邯郸梦,投笔从戎延安行。

松花浪卷塞北云,赣水流沙南国情。

六十春秋驰南北,一身正气两袖风。

石坚峰峻寒梅香,澄江水笑祭老翁。

我们询问是否有石峰同志的照片,他表示非常遗憾,没有收藏。于是我们把一张在他处收集的“1950年8月吉安专区代表团参加省第二次党代会于庐山合影”的照片给他看,问这里面是否有石峰。张涛同志仔细端详后十分激动,直至泪流满面地说:“这张照片里面的人我大都认识,基本上都是我们同一批的南下干部,其中左下角坐着就是我曾经的领导石峰同志,照片很珍贵,希望收藏好。”由于照片非常模糊,我们后来请技术人员从中把石峰同志的头像剪辑出来,并作了修复,这也是目前仅有的石峰同志的照片。

我们问是否还有杨耀德、岳鸿春等同志的资料时,他表示没有。不过他认为在上面这张合影中后面站立的四人前面中间坐着可能是岳鸿春。尽管他不是十分肯定,但有幸后来我们在陈树仁同志的夫人赵小燕处得到确认,此人就是县级吉安市的首任市长岳鸿春,后来担任过吉安县委书记,现吉安城革命历史陈列馆中使用的就是我们提供的这张岳鸿春同志的照片。

临别之际,张涛同志向我们赠送了他的文集《风雨江南六十春》,里面收集了他大量的照片、题词、回忆录和文学作品。书中对《井冈山报》的历史沿革作了十分详细的介绍。现摘录如下:

1949年7月16日,吉安城解放,7月20日《吉安日报》创刊,报头由吉安地委第一任宣传部部长张进同志书写。1949年10月10日,根据省委的统筹安排,为集中力量办好《江西日报》,地委报暂时停刊。1950年4月5日,吉安地委决定创刊农民报——《群众报》,张进同志题写报头。1950年9月,吉安地委拟将《群众报》改名,当时曾拟了几个报名,如《大众报》《吉安农民报》和《井岗农民报》等。最后,张进同志拿到地委会议上讨论时,大家认为全国已有《山东大众报》《湖南大众报》《盐阜大众报》,《大众报》重名了。时任地委书记的李立同志说:“我们立足于井冈山地区,这里是毛泽东同志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我们在这里工作十分光荣,报纸名就叫《井岗山报》,不要叫《井岗农民报》,眼光要看远些!”于是地委决定从1950年10月4日起把《群众报》更名为《井岗山报》,继续由张进同志题写报头。到了1951年10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毛泽东同志在书中《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井冈山的“冈”字没有山字头。经向党中央办公厅请示,答复应统一和“毛选”一致。于是想请毛主席题写报头。正好,当时曾山同志回江西吉安视察工作,就以地委的名义写了一份报告,托曾山同志返京后代陈。没多久,得到回复,是由建国后首任江西省委书记的陈正人同志题写《井冈山报》报头,即现在的报头,一直沿用至今。

回到吉安不久的一天上午,笔者收到一封从南昌寄来的信件,用的是江西省文联的信封,寄件人正是张涛同志。信的内容如下:

“此次你们三人来访,因来去匆匆,未能很好招待,想留你们在家中吃餐便饭,但为之谢绝。

你們询问有关南下干部的情况,已作答。还可从我写的书中去找,供参考。

石峰,这位抗战老同志,人品高尚,很有道德修养,爱护干部,艰苦奋斗,清廉勤政,一代清官,可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从江西回河北邯郸老家离休,临行时,我亲自到火车站送他。看见他只有两个小箱子,别无他物。干了一辈子革命,只是一心为民,恪守清贫,令人称赞。

关于抗战老同志杨耀德同志,1965年5月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时,在吉安宾馆与中共吉安地委全体委员合影时,他参加了。现留的这张合影照片是新华社记者拍的,回京寄给地委的。这张照片上绝大多数人已作古,令人怀念。经仔细查看和回忆,杨耀德同志,在此照片第二排,站在女同志晓明(穿青上衣)左边,毛主席身后,脸部被毛主席遮住一些,也是站在王树彬前边,左边是我。事后没多久,他要求回河北保定了,后情不知。

为了感谢你们之盛情,我给你们每人题写一幅字,虽字不甚好,但情深意切。谢谢你们,留字为念,请君珍存。”

令人悲恸的是,在我们与张涛同志见面的第二年即2017年,他因病在南昌逝世。尽管与张涛同志只有一面之缘,但是他的热情、怀旧、朴实给我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赠送的《风雨江南六十春》也一直被笔者珍藏。翻开这本沉甸甸的文集,里面的很多资料弥足珍贵,是一部吉安地区新闻宣传和文化艺术的史料集。一帧帧照片,一幅幅字画,一篇篇回忆文章,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南下干部从东北解放战场到南下江西数十年无私奋斗的人生写照。张涛同志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文化宣传事业,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作者系政协江西省吉安县委员会文史委副主任,吉安市党史学会理事,原中共吉安县委党史办主任)

责任编辑/陈 影

猜你喜欢
石峰泰和县报头
魔方(节选)
贝那普利与美托洛尔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分析
城市党报报头:政治与艺术的平衡
脱贫攻坚图片展·泰和县
石峰作品
泰和县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措施与成效
泰和县活立木拍卖销售关于森林资源调查评估方法的探讨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比较试验
淡妆浓抹总相宜
——对中国晚报报头变化的研究与欣赏
IP语音报头压缩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