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情境中精准审题,读懂文本关联

2023-05-21 00:26吴雁冰
考试与评价 2023年4期
关键词:世说审题要点

吴雁冰

在统编教材背景下,从学生实际出发,在个人认知情境条件下,更多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让语文成为实用性学科。高中教材的改革也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服务,本着这一原则,命题者在设题方式上明显让语文试题更加开放、更加生活实际化。其中,多文本阅读是近两年高考出现在现代文阅读(二)的新题型,两则文本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加大了难度,更需要考生在读懂问题情境中呈现的信息,并弄清信息关系的情况下读懂文本主题、文本关系,在审题过程中找准情境中所体现的知识点,总的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依文读题,依题索文。

一、追根溯源,理论依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课程还应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究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

同时在《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创设问题情境意在指导学生在面对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整合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操作活动以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

无论是课堂还是考试,都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指明了方向,需要在日常的课堂中积极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现今的课堂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已成为每个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必备教学技能。

二、课堂实践分析引导

在读懂命题者问题情境时,需要明确多文本阅读的概念,即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形成共识。下面以近两年高考和多省市质检的文学文本阅读考查为方向,总结多文本阅读题型的特点变化及应对策略,从而找出应对措施。

(一)探究题目设置,抓住题目限定语,分析文本和题型考查特点,把握考点方向。

1. 细究文本特点及变化:

背景变化:近几年文学类文本的考查不管是题目设置上还是文本选择上,主要围绕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文化主题,紧扣时代的特点,一改应试单一的文本和题型,更多地考查考生对时代热点转换、主题提炼能力,把情境设置在问题中,真实的情境体验,要求考生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难度明显较传统考法有所提升。

考题设置答题变化:一改传统的问答模式,单一的考点基本不再出现。同时减少了对静态知识的直接考查,而把重点放在知识的迁移上,这样有效规避了答题的模式化。不然发现四篇小说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考查能力点也不局限一个,一般为两个甚至多个,比如说孙犁的《葛覃》第九题题目要求从小说、历史两个点分析文本的艺术特征,指向性明确要求考生从文本找到表现历史的特点和小说特点,组织答案时也应注重从两个方面出发,很好地规避了传统套路化格式,考查灵活性、思维的转换。

文本选择变化:多文本,顾名思义是两则文本以上,与论述类文本不同的是,文学类文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单文本形式,相反,文本直接紧密相连。一般而言,文本二是对文本一的理论延伸概况,在大部分情况下,作者有意引导读者通过文本一的阐述实现印证文本二的观点,再通过命题者的加工处理,成就文本的关连。当然,文本的性质也可以不同,具体地说,文本一作为生动、详实的叙写文本,故事性、叙事性相比较强,是对文本二理论的演绎;文本二可能是议论,也可能是对文本一的补充说明,是对文本一的理论印证衍生。

多文本的考查难度系数明显提升,如何进一步提升考生阅读能力、考场应对能力,对文本的有限解读及答案的非套路转化是日常考生做题、教师讲解的关键,当然,一朝一夕的能力提升并非局限于一时的课堂,需要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真正意义上就文本按图索骥。

(二)真题再现,抓准方向

笔者试着通过2021年八省联考金克木先生的《国文教员》中的主观题,理清双文本阅读关系,把握答题方向。

8. 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

第一步:审题,厘清题目潜藏关系——限定语关系。

审题限定一:文本二。限定文本范围,考生应该从文本二反推。

限定二: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这句话的出处,及分析其上下文的关系。

限定三:“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指明传统小说,并未涉及“新”的问题,避免画蛇添足的回答。此外,题目点明是“特点”,意味着答案只需要概况要点,无需展开论述。

文本二原文如下:

第二步:分析文本二特点,抓住题目关键字眼,把握要点。

与文本一相比,文本二主要是理论的要点,是对文本一的理论概况,在答题前很有必要先对文本二进行内容梳理,找找文本一与二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从题目自评的这句话以后,题目谈到的“传统小说”照应文本二“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点明了传统小说创作者的身份——稗官;“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诗出于‘王官即中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指明这类传统小说的创者身份及其取材内容来源。接着组织答案方向:传统小说创作者身份和取材内容两个方面阐述。

第三步:组织答案,概况要点。

参考答案:

① 传统小说的作者多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

② 小说内容常取自街谈巷语,真真假假。

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第一步:审题,厘清题目潜藏关系——限定语关系。

本题审题上不难,但在实际考试过程组织答案上,第九题难度明显更大。题目限定一是“新世说”,而文本二只涉及“世说”概念,并未出现“新世说”,如何从“旧世说”的概念中延伸出“新世说”特点,就是本题的突破点之一。另外,考生必须有常识概念:新事物的特点本身应该包含旧事物的本质特点,也就是说“新世说”这类小说本身具备“旧世说”这类小说的特点,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人们的审美追求变化,赋予“新世说”区别于“旧世说”的特点。对文本吃透、审题理解后,答案便了然于心。限定二“小评论”,统编教材第三单元单元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写三百字的短评,作为文学类文本的主观题很少要求学生以三百字小作文的形式作答,时间上也不允许,这就很可能出现审题障碍。另外,“评论”是对作者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方面的评,抓住文本中金克木先生对世说的评价。限定三“评论要点”,意味着不需要长篇分析,只需要概況“新世说”特点。

第二步:分析文本二特点,抓住题目关键字眼,把握要点。

文本二中“《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推出“新世说”与“旧世说”有着必然联系,也就是“新世说”依旧具备“旧世说”的特点,按图索骥,概括“旧世说”特点:有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性格的特点。从“清末明初所谓……”时代不同,未来迎合文学和文学者的需求,小说的类型、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即: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最后从作者角度出发,文本一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作者回忆中的记事散文,金克木先生却在文本二中说它也可是小说,看似矛盾,实际反映的是作者本人独特的文学创作理念,即體现了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理念。

第三步:组织答案,概况要点。

参考答案:①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性格,具有世说类小说的特点;

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

③体现了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理念。

三、课堂巩固,验证方法

通过对金克木先生的《国文教员》的解读,加之孙犁先生的《葛覃》,进一步巩固这类双文本,多重限定语的小说。

如第9题要求从小说、历史两个点分析文本的艺术特征,典型的二元素限定,题目指向性很明确,只需从文本找到表现历史的特点和小说特点的相关文本内容,并对内容进行概况。小说是基于真实的艺术虚构加工,历史是真实的,意味着历史的真实性与小说本身的虚构性存在重合之处,抗日战争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体现历史的真实性,作者把虚构的人物放置真实的历史背景下是为了凸显人物的群像,体现时代涌现的战斗精神,人物虽是虚构的,但其时代精神是真实存在的,找到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答案便呼之欲出。

四、文学类多文本解题技巧总结

考生在考场上的灵活应对源于对必备知识的熟练掌握运用,意味着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学类必备知识点,这也是《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对应的个人情境认知中对个人必备知识的掌握阐述;其次对文学类文本各体裁文本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等都应熟悉并掌握,掌握才有灵活运用的可能,无论题目怎么变换,知识点的嵌入依旧必要,只是答题的格式不拘泥于知识要点,去套路化地作答。

无论什么样的文体,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细细品味揣摩,是读懂文本的根基,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意图阅读文本,揣摩分析阅读文字,才能进行审美鉴赏与审美评价,从而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和美学价值,这也是阅读的高境界。应对考试并不是阅读的全部,平时的教学也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语文生活实践的认知。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是生活。

组织答案,答题要点的概况往往是最难的,文章看得懂,文本关联也能找出一二,但真正落笔时才发现很难整合要点,如何把“读懂的”进行正确的表达,能否依据不同的题干指令进行合理正确的表述,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下功夫。比如从真题解析中试着重拟答案,抓住关键词语,组合成句;或者有意识无意识地去朗读真题的参考答案,得出要点规律,锻炼自身的组织答案的能力。

多文本只是阅读的一个缩影,面对千变万化的文本形式,考生个人的能力才是关键,方法千千万万,灵活应变才是硬道理。考场上应对不同类型的阅读,学会审题、分析、揣摩、概括,这些能力的培养不在于考场,而是平时对课内不同文本阅读的重视以及知识的迁移运用。统编教材重视多文本在日常教学的训练,单元教学、双线教学都是多文本的模式,即便是高三教学也应该结合高一、高二统编教材中的多文本多主题单元,温故而知新。同时新教材更注重语文的生活实践化,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读懂语文,一改机械枯燥的形式,如何以问题情境为导向,引导学生以问题线索读懂文学中的语文,是今后教学的一大思考,也可能是命题者的命题导向。笔者认为,语文的活在于课本也在于生活。

*本文系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2年度课题“统编教材背景下问题情境和语文实践活动的融合探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JYKT-22064。

猜你喜欢
世说审题要点
“三根”学习要点
健康烹调的要点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A Teaching Plan ——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n Exposition
看“世说学”的这方里程碑
《世说新语》书名新考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