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2023-05-21 04:33孙红艳
考试与评价 2023年4期
关键词:革命者李大钊课文内容

孙红艳

革命者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女中豪杰李清照有如此胸怀,男人更是威武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语文教材围绕“理想和信念”的主题,安排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文本语言生动,真切地表达情感,非常适合学生阅读与探究。

一、依托单元主题,解读文本内涵

教师指导阅读教学活动,首先要解读文本。研读教材内容以及有关辅助材料,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解读、剖析,把握住人物形象,才能进行有效性阅读教学活动。

1. 感知内容。《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也就是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从女儿的视角,再现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崇高精神的理解、敬佩,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是人物形象感知的前提。

2. 探究写法。研读教材,还要深入了解文本的写作手法。明确了课文内容以及写作手法,才会对文本有清晰的印象,有方向之感。

(1)多种方法描写人物。《十六年前的回忆》最突出的表达特点,就是在具体的叙述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親的形象。

(2)运用对比。文本的另一个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手法烘托出一个丰满的革命者形象。教师探究教材,感受文中多处的对比手法,显示了革命者的浩然正气。

(3)前后照应。文本运用回忆的叙述方式,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强化了表达的中心,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强烈憎恨,对父亲遇害的记忆深刻,对父亲的无限追思。

二、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引导学生走入阅读学习,首先要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的手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回忆性课文,作者采用倒序的手法进行叙述,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故事情节,感知课文内容。

1. 破题引入。教师从“回忆”破题引入,随着课题的出示,学生就会质疑: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疑问的产生可以激起他们想要探究原因的热情。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为把握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2. 自主探究。教师要善于运用自主先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学生采用读一读、想一想、圈一圈、写一写的方式阅读文本,思考文本内容,圈画出疑问之处,写下感悟。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3. 材料相助。学生对李大钊本人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不了解,会产生理解的困难。教师可以利用搜集来的资料进行介绍,也可以请在课外读本中知晓的学生进行介绍,组织交流。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事迹、所处的社会背景,就可以领会文本中叙述的他烧毁书籍以及重要的文件,亲人、朋友都劝他离开北京的原因。

4. 梳理情节。学生借助资料,解决了文本中的部分疑问后,要求他们找出写作顺序。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先认识文中倒叙的写法,再按照时间的顺序,探究叙述了哪几件事,并采用列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小标题是文本语言的浓缩,概括性极强,最能表现故事情节与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使用小标题概括的方法,进行阅读学习。根据作者的叙述,可以用“烧文件”“工友被抓”“父亲被捕”“法庭斗争”“得知遇难”这些小标题概括。学生根据概括的小标题,就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关注多种描述手法,品读人物精神世界

学生把握了课文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交流对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初步认识,感悟他不惧怕敌人、勇敢顽强、从容赴死的英雄形象。作者回忆十六年前父亲遇害的事,在叙述上,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烘托人物的形象。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探究的活动中,可以依据作者描述的手法,指导学生精读感悟。

1. 直观描述。直观性描述带给读者鲜明的印象感,也是写人的文章首要的描述方法。《十六年前的回忆》运用了直观描述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指导学生围绕主问题:“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进行朗读与深入思考,关注文本中的直观性描述,划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的语句,体会他的精神品质,并组织交流探讨。

(1)感知外貌。外貌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对人物外貌描绘的语句是少而精,更显生动性。例如,阅读“法庭上的斗争”这一部分,抓住描述父亲“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进行探究,感知作者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特点与精神的具有代表性的点进行描述。再引领学生聚焦“乱蓬蓬”这个关键词语,进行品读与想象:李大钊被捕后可能遭遇到什么?学生按照自己的合理推想展开交流,体会敌人对李大钊的残酷迫害,他们疯狂地镇压革命者,对共产党人采取非常残忍的手段,妄图赶尽杀绝。

(2)抓住神态。对人物神态进行刻画,也可以让读者感受人物的品质,具有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学生再抓住作者描述在庭审中见到李大钊时的语句,找出关键词:“平静而慈祥”“安定”“沉着”等,引导他们体会这位革命者在敌人残酷的折磨后,仍然保持着从容镇定、坚贞不屈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他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给人以敬畏之感。

(3)感受动作。作者对李大钊的动作描写也具有代表性。描述被捕时,李大钊“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这一临危不惧的举动,展现了革命者的沉着与镇定。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这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学生根据当时的险恶环境,再联系李大钊肩负的重任,以及他对革命工作的忠诚进行想象,从而感受他把自己的生死不放在心上,为国为民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他这样的举动,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也震撼着读者。

2. 聚焦对比。指导学生探究文中的对比手法,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学生关注了人物的外貌以及表现,体会了人物的品质。然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不同人物的表现,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

(1)与周围的人对比。品读对李大钊“被捕时”的描述,抓住描写周围的人“纷乱的喊叫”“沉重的皮鞋声”以及“冷笑”“残酷”等关键词语,与李大钊的“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作对比,展现了革命者的沉着与镇定,从而体会出对比烘托的作用,更能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与亲友对比。文中的另一处对比是把李大钊与亲友对比。学生阅读探究文本,了解亲友劝说李大钊离开北京,而他却坚定地给予拒绝,从而领会面对越来越危机的局势,亲友与李大钊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交流,认识到亲友是关心、爱护李大钊的,为他的人身安全担忧。但是,李大钊为了革命事业,置自己的安全于不顾,早出晚归,忘我工作,体现了他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

(3)与敌人对比。有一处对比,是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对比。学生抓住法官怒气冲冲的语言:“不要多嘴”,再品读对他的动作描写的语句:“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关联李大钊的沉着表现:“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以及“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体会到在正反两方面人物的对比中,能够感受到李大钊在法庭上并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显示了革命者的浩然正气,这样的对比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3. 前后呼应。文章采用照应的方式,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学生要了解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表达的好处。

(1)品析首尾呼应。文章中采用首尾呼应的手法,可以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印象,也会使文章具有紧凑性与完整性的统一之感。在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外貌描写,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的基础上,引导其再次品读课文,品析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叙述的内容,然后再关联课文的开头,会发现相似之处,都写到了李大钊遇害的具体日期。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累赘重复?学生反复朗读与探讨,体会到这样叙述,首尾形成了一种呼应,让读者感受到课文的结尾处表现了作者得知父親遇难时的悲痛心情,而课文的开头表现了作者十六年来对父亲的念念不忘,表达了对敌人的憎恨,对父亲的情感之深。这样的首尾照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回味照应。运用多处照应的手法叙述,也是文本突出的表达特点。文中有多处照应,引导学生阅读找出语句进行品读。第2自然段中写了“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再关联第6自然段中“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学生就能体会这样的照应,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晰,凸显了当时社会局势的险峻、李大钊人身安全的危险,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寻找相似。为了更真切地体会照应手法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类似的写法,交流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从“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关联“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学生比较两个句子中的“慈祥”,前一句中的“慈祥”表现了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后一句中的“慈祥”表现了一位父亲在子女面前,面对敌人,表现出坚定不移与从容平静的革命者形象,这两处内容前后呼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与高大。这样的寻找,能够加深对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的体会。

四、激发情感表达,拓展认知范围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引导他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归纳写作方法,进行运用与表达的学习活动,形成自己的认知与实践经验。

1. 感知文本主题。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感知内容,说出课文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组织他们交流,感受到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英雄形象。学生联系文中语句,交流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感受到李大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2. 材料相辅。课后的“阅读链接”编排了叶挺将军创作的《囚歌》,指导学生阅读,感受这首诗中的情感炽烈、气势豪迈,写出了革命者虽然身陷牢笼,但是依然满怀斗志,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仰,也抒发了甘愿为革命事业献身的豪情与壮志。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先烈的革命事迹,扩大阅读范围与情感体验。

3. 歌曲感染。革命歌曲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对人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的。播放歌曲《我的祖国》,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在聆听中,情感受到熏染。

4. 书写与表达。在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之后,教师顺情而下,引导他们借鉴文中的方式,运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一个身边的普通劳动者,感受他们具有的精神品质。

总之,对于描写英雄人物的课文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了解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表达的好处。借助补充的资料,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写作,学会表达与运用,是阅读教学终极目标的提升。

猜你喜欢
革命者李大钊课文内容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怎样做个建设时期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