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概念“双线”推动 组建类文对比阅读

2023-05-22 06:49张茂香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线

张茂香

摘 要 在统编教材“双线组元”背景下,借助“大概念”建构类文阅读的层级框架,利用“单元主题+任务群”分解概念,整合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实现层级推进清晰,体现学生真实起点的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设计。本文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为例,探究“双线组元”背景下的大概念类文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 概念统领 双线驱动 类文阅读 提炼概念 分解概念 下移概念

统编教材的编排设计以“单元主题+任务群”双线推进,现实教学应该适应双线推进的编排体系。如何整合教材、实施群文阅读、分解学习任务,需要认真解决。本文以统编教材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为例,探究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统编教材的编排体系中,“议题”的确定必须根植“单元目标”和“任务群”。目前的群文阅读教学通过大概念统领,大情境创设,大任务驱动完成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创造性学习。从单元教学来看,围绕语文学科的本质提出某个相对高位的论题,引导学生认真探究,并建立起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并用得精彩。这样的教学设计即是指向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教学设计。

一、依托单元主题,提炼概念,构建类文纵深学习框架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是“抱负与使命+实用类阅读与交流”的双线组合,“抱负与使命”,可认定为人文主题探究的“高位”概念。第一学时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为教学目标,锁定人文主题概念设计学习情境,依据任务驱动实现两篇文章的综合阅读。

大情境与大任务呈现:举行读书沙龙,借助《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及其他相关资料,以“抱负与使命”为主题展开讨论,为马克思写一篇人物评论。

任务一:自读作品,记录伟人之风尚。

前文(下同)是马克思在革命斗争中辗转流亡英国,受邀出席《人民报》创刊四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稿,充满着理性的思辨,对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了马克思的领袖气度、睿智眼光和革命理想。后文(下同)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的讲话,代表无产阶级深切哀悼马克思,高度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一篇是马克思的演讲,一篇是对马克思的追悼文章,两文相互映衬,学生围绕主题,从两文中整理与主题相关的笔记,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

任务二:小组讨论,品评伟人之精神。

在完成任务一的基础上,学生展开讨论,结合主题,借助笔记,归纳阐释对马克思的理解。

学生结合相关材料加以补充,以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资料归整马克思的贡献,体现对马克思相对完整的认知。讨论中,学生进行书面整理以实现条理化认知。

任务三:撰写短评,评价伟人之影响。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角度,提炼出一个小论点,结合对马克思的认识,撰写人物的评论。

任务四:短评分享,传扬伟人之崇高。

每个小组选择的角度不同,各人表达的方式、立论的思路也不同,进行短评分享活动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深对马克思的理解。

以上四个学习任务,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既训练学生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讨论合作能力,又训练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依据任务群目标,分解概念,建构类文横向对比框架

第一课时完成了本单元“抱负与使命”主题的学习任务。本节课中,试图把语言材料中的“交际要素”剥离出来,利用多个子概念,进行横向对比学习。

大情境与大任务呈现:假设你亲历了这两场演讲,从听者角度说说你对这两个演讲的直观感受,这两篇伟人的演讲辞给你的沟通交流带来怎样的启示?

本节课以“贴近文体特征,感悟演说魅力”为任务,对以上两篇文章做梳理和探究。可以对“贴近文体特征,感悟演说魅力”这一论题式“高位”概念,进行如下任务分解:

任务一:梳理演说要素,感知不同风格

分组讨论,从演说人身份、背景、场合、听众对象、演说目的等角度比对分析,整体把握两篇演讲辞的风格。

任务二:理清演说思路,探究演说逻辑

对比演讲逻辑是纵向概念推进中的横向对比,对体会这两篇文章的演说魅力有独特作用。

1.自主梳理两文的思路。

前文为大型聚会时的演讲,后文是追悼会上的讲话,二者的区别形成了两文大体的逻辑。两文在逻辑上独具匠心,值得细细品味。

2.讨论分析:

前文旨在激发无产阶级的革命热情,为何要从1848年的資产阶级革命说起?后文第2自然段的总论中说“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先说革命战斗,再说理论贡献,可是在后面的内容里,却先说历史科学方面的贡献,再说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上的贡献,为什么?

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声势浩大,场面壮观,在很多人心中,甚至在无产阶级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这里导入演讲,马上就抓住了听众的兴趣点,同时马克思以“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坚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来比喻这场革命,为后面分析社会矛盾做好了铺垫,让第二部分的演说顺理成章,也恰好击中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要害,这就是马克思要达到的目的。后文的演讲逻辑好像有些混乱,但却别有用意。在第一段的总论中,恩格斯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的历史贡献,故把重要贡献放前,以给听众鲜明的听觉冲击。在陈述第二部分的具体贡献时,他分几段简单概述了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贡献,然后较为详细地叙述了他在无产阶级革命领域的贡献,自然过渡到对马克思伟大人格的赞美,这样安排演讲逻辑,主题突出,思路清晰,最后以“他的英明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结束,非常有感染力。

以上问题的探究不是着眼于普通文章的逻辑概念,而是着眼于演说需要的逻辑安排,是紧扣单元目标的设计,也是单元目标的实践途径。

任务三:感悟文本语言,品味演说魅力

演说语言是与演说逻辑并行的子概念。这两篇文章语言风格很不一样,是出于演说的需要。关于语言的品析,第一课时也有涉及,但指向的目标不一样,第一课时指向单元主题任务,而这里指向实用类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交际情境”。

讨论分析:前文利用多种修辞、多种句式,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人物作类比演讲,后文大胆地使用长句表达,从演说的目的角度分析演讲者做这样选择的理由。

前文运用多种修辞多种句式表达,生动形象而又不乏幽默,引用莎翁戏剧作品人物,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同时又让表达通俗易懂,易于观众接受。必要时加入肯定句与感情强烈的判断句,表达了马克思斩钉截铁、毋庸置疑的观点态度。后文使用长句造成绵长的语势,充分凸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深沉真挚的感情,既契合听众心理,又符合当时的演讲场景。

三、依托文本特点,下移概念,挖掘类文细节对比要素

即便已经把概念提炼并细化,还是无法解决“社会交往类”在实际运用中的本质问题,前文是大众化演讲,后文是悼词,二者本就有诸多区别。即便是大众化演讲或者是悼词,对象、场合、情境氛围等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演讲方式和沟通结果。因此需要继续细化概念,横向对比,挖掘细节,才能真正形成迁移能力。第三课时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进行演讲辞要素的准确提炼。

大情境与大任务呈现:利用时空转化器,让你来到了马克思追悼会现场,你身临其境聆听了恩格斯的演讲,会有怎样的感觉?如果你同时还有一个亲人的追悼会在召开,你将会去参加谁的追悼会?你是依据什么做出选择的?

任务一:提供常规悼词,与教材选文比较阅读

常规追悼会的在场听众是亲朋好友与乡邻,悼词的主要内容是逝者的生平经历与对家族、集体与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所以与常规悼词不同是因为有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情感表达上倾向思考,哀悼的逝者是一位伟人,作为亲密的战友,恩格斯 更多的是对马克思的崇敬和赞美;从听者对象而言,恩格斯要考虑听众是些什么人,他们与逝者的关系如何,他们期望听到什么;从内容选择而言,他应该考虑,墓前讲话受时间的限制,什么内容必须讲,什么不必讲。

因为以上要素,决定了此悼词与普通悼词的区别,提供这样的类文比较才有利于开展真实的语文活动,才能实现“深度学习”。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补充参加马克思葬礼的一些重要人物,比如马克思的两位女婿、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卜克内西以及自然科学界的著名人士等。这样自然就解决了大任务中“选择参加谁的葬礼”的问题,也解决的本悼词内容选择和语体色彩的问题。

任务二:补充《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强化细节对比

提供相关资料:1848 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历尽了重重困难。尽管这次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男孩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

思考: 燕妮·马克思经历的苦难,马克思也经历了,为什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没有讲这些内容?

此问题的设置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听众意识,在场的听众决定该讲的内容及演讲的方式。恩格斯舍去了马克思在生活中遭遇的各种苦难,而代之以“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的相关内容。恩格斯知道,这个内容最能引发在场听众的共鸣,李卜克内西接下来的即兴演讲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听者意识不仅决定了内容,也决定了语言中的情感表达。这样的比较可以在很多方面展开,但前提是不泛化,有目的,有针对性。

任务三:读写联动,实现学习评价

选择以下作业任务之一,按要求完成。

1.以“抱負和使命”为主题,写一篇学校升旗仪式上的演讲辞。

2.2021年5月22日,我国杂交水稻之父、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请为袁隆平院士写一篇悼词。

3.认真阅读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分析其演说逻辑、演说语言和内容选择方面的特点。

以上作业的设置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和检测,三个任务从课堂学习的不同层面设置,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以“概念”构建课堂教学支架是培养学生现实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目标和使命,不断探寻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促成教育结果的转化,让“惰性”知识转化成“高通路迁移”知识,从而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本文系2020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于‘双线组元单元编排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SZJ20133〕

[作者通联:福建宁化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双线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双线并行,交相辉映——2021年遵义市中考作文《灯火背后》升格举隅
特色双线混合式教学
论“双线竹鼓壶”的花器工艺和文化蕴含
一种双线半自动闭塞信号过渡设计的研究
宁波民生e点通:网友与政府部门沟通的“双线桥梁”
双线自动闭塞轨道电路故障时发车进路准备的探讨
双线模式下概念教学的探讨
采用随机介质理论改进方法计算平行双线盾构隧道的沉降
高职动漫专业双线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