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脑外伤患者接受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2023-05-24 05:32桂学宝
安徽医专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脑外伤硬膜骨瓣

桂学宝

脑外伤是指严重外伤而导致头脑部受到创伤,不但病情凶险,而且发展变化快。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失语、昏迷、呕吐、头痛、恶心等,不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而且病死率也较高[1]。外伤大骨瓣手术是现阶段临床治疗脑外伤患者的主要手段,开放颅腔,并对颅腔内病变位、骨片进行清除,进而让颅内高压有效降低,对患者预后进行改善,让其生存率显著提高[2]。然而在治疗重型脑外伤患者时,采用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虽然能取得一定疗效,然而术中操作时间较长,操作复杂,而且出血量大,容易伤害头脑部相关组织,进而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如脑脊液漏、颅内感染以及切口疝、癫痫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术后恢复[3]。所以在对重型脑外伤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大骨瓣手术,进而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治疗效果及昏迷评分。我院采用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对36例重型脑外伤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2年6月所收治的72例重型脑外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38.36±3.02)岁,男21例,女15例,致伤原因:14例患者为车祸伤,10例为坠落伤,8例为打击伤,4例为其他因素损伤。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38.82±2.75)岁,男23例,女13例,致伤原因:13例患者为车祸伤,11例为坠落伤,9例为打击伤,3例为其他因素损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①纳入标准:满足重型脑外伤的相关诊断标准[4];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为3~8分;伤后4 h内入院接受治疗。②排除标准:交流障碍;精神疾病;恶性肿瘤、肾衰竭、凝血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大骨瓣手术治疗患者:协助患者选择仰卧位,然后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处理,麻醉起效后,结合病变位置于患者颞顶或者额颞处做手术切口,手术切口形状设计为马蹄状,清除硬膜下血肿,于患者耳廓确定骨窗底部,通过10 mm×10 mm的形式去除骨瓣。选择人工硬膜补片、自体骨膜、颞浅筋膜等修补材料来有效修补硬膜,在完成硬膜修补后,有效缝合,并给予残腔引流管放置。

1.2.2 研究组 采用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患者:协助患者保持平卧位,在麻醉起效后,选择改良后大额颞入路手术。于患者颅顶钻孔,共钻孔6个,选择铣刀对颅骨进行切除处理,然后常规打开颅骨瓣,选择鹰嘴钳咬除部分颞磷及蝶骨嵴外侧,充分显露额极、颅窝底部、颞极以及顶叶,保证所有的重要区域均在手术视野内。彻底清除脑内的血肿及挫伤坏死组织,同时对出血情况进行认真观察。选择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有效清洗,然后选择选择人工硬膜补片、自体骨膜、颞浅筋膜等修补材料来有效修补硬膜。术中操作时,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0~35 mmHg,术中静脉滴注20%甘露醇,术后严密缝合创口,并给予残腔引流管放置。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首先在其颞部做一小切口用于钻孔处理,在充分暴露骨头后则可以将脑硬膜切开,排放干净脑硬膜内的血性脑脊液、血液凝块,让颅内压能有效降低,扩大骨窗下方到平颧弓处,扩大骨窗后方到乳突前方处,扩大骨窗的前方到额嵴,彻底暴露患者的中颅、前颅底窝,同时沿着头颅底部剪开硬膜,根据倒T形状切开,对已经坏死、血肿、挫伤的脑组织进行清除。对于出现脑膨出的患者,应将骨瓣有效去除,也可以转成漂浮骨瓣。

1.3 观察指标 ①对预后情况进行观察,具体判断标准[5]:术后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显著改善,临床指标恢复到正常值范围则判断为良好;术后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得到一定改善,能进行简单活动则判断为轻度残疾;术后患者活动能力低下,不能进行正常生活则判断为重度残疾;术后患者丧失认知能力,不能进行主动活动,只有代谢、呼吸、血压、心跳等功能保持正常则判断为植物存活;丧失生命体征则判断为死亡;其中轻度残疾、重度残疾均纳入到残疾范畴,良好例数、残疾例数、植物存活例数之和则为总有效例数。②分别于治疗前后,选择GCS评分对昏迷程度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运动反应能力、语言能力、睁眼能力等,总分为15分,分值越低则表示昏迷程度越严重[6]。③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记录,如术后出血、颅内感染、切口疝、癫痫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数据比较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数据比较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病死率则显著降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C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CG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GC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而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CG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C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CS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研究组 36 7.26±1.47 13.37±1.15 19.6422 0.0001对照组 36 7.18±1.43 10.46±1.26 10.3258 0.0001 t 0.2341 4.9355 P 0.8156 0.0001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 论

脑外伤为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创伤类型,而创伤原因则主要是因为头部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发生损伤,脑外伤容易导致一定程度的脑功能障碍,如意识障碍、记忆功能减退等,会导致严重后果[7]。除此之外,因为创伤部位存在差异,所以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例如弥散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昏迷,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正常睡眠及记忆能力。脑外伤患者的表现主要为运动、听觉、感觉以及语言等功能障碍。然而对于重型脑外伤患者来讲,其病情更严重,临床中应及时制定科学和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患者死亡[8]。

创伤常常导致重型脑外伤患者发生脑水肿,进而引起颅内血肿,通过脑血容量、脑脊液的代偿作用会导致颅内压力不断增加,导致患者病情快速变化,增加致残率及病死率。现阶段临床中在对重型脑外伤患者进行急救治疗时,基本原则是对血肿进行及时清除,让颅内压有效减轻,让患者病死率降低。采用常规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虽然能取得一定效果,然而手术切口相对较大,而且手术操作时间长,进而增加术中出血量,容易对头脑部组织造成损伤,进而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直接影响术后康复效果[9]。

和常规外伤大骨瓣手术相比较,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的切口更加理想,在治疗重型脑外伤患者时,能让中颅窝、前颅窝、顶叶、颞叶、额叶等区域得以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更加充分,能对硬膜血肿进行有效清除,同时能对横窦、矢状窦、岩窦、桥静脉、颅底出血状况进行有效控制,进而让术中出血明显减少,让再次手术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通过有效扩大手术视野,具有更加理想的操作性和精确性,能对术后并发症进行有效控制,进而来对患者预后进行显著改善。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病死率则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CG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对重型脑外伤患者进行治疗时,相比于常规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采用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采用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选择大额颞入路做手术切口,能更充分地暴露骨瓣,便于手术操作,明显减少并发症;同时,采用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术中操作时颅内压表现为缓慢下降,因此能让脑水肿等明显减少。在开展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还能促进脑疝有效复位,改善脑静脉回流及脑组织缺氧、缺血,避免颅内压出现恶性上升。

总之,在对重型脑外伤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及GCS评分,而且能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猜你喜欢
脑外伤硬膜骨瓣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针灸治疗轻型脑外伤康复期失眠46例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早期介入认知训练改善脑外伤后抑郁的观察
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双侧平衡去骨瓣对重症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观察
甘露醇治疗脑外伤致急性肾损伤及阿魏酸钠的治疗作用研究
慢性硬膜下血肿148例手术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