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监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镇痛浅镇静的影响

2023-05-24 05:32朱雨婷
安徽医专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通气住院机械

朱雨婷 杨 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指由缺血缺氧所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而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1]。目前我国是世界脑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AIS占脑卒中的比例高达93.3%[3],已跃居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AIS机械通气患者易出现烦躁不安、焦虑、应激等不良反应,常需辅用镇痛镇静药物。相关研究显示,镇痛镇静的使用可缓解患者躁动情况,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4]。在2018年《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5]中推荐ICU机械通气患者应镇静治疗的同时或之前给予镇痛治疗,且应以浅镇静为目标;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估方法有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及脑电双频指数(BIS)。本研究以镇痛和浅镇静为目标,分析使用RASS评分及BIS监测对AIS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以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NICU 2022年1月-3月收治的45例AIS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镇痛浅镇静期间使用RASS评分作为对照组,选择2022年4月-6月收治的50例AIS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镇痛浅镇静期间使用BIS监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50例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7.94±14.02)岁,平均体质量(66.50±10.57)kg。对照组45例患者,男性2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8.42±13.78)岁,平均体质量(65.02±8.77)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①纳入标准:符合AIS诊断标准,住院期间使用机械通气,静脉使用镇痛镇静用药;发病14天以内;年龄14~80岁;患者家属对本研究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对镇痛镇静药物过敏者;有高血压危象、重症哮喘、癫痫持续状态、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肌缺血等每日唤醒禁忌证者;研究期间因其他并发症死亡患者。

1.2 方法

1.2.1 成立镇痛镇静小组 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及护理骨干组成镇痛镇静小组,小组组长由科室主任担任,负责工作的安排,副组长由护士长担任,负责工作质量的整体把控;以PPT授课及现场操作培训的形式,让全体护理人员深入学习机械通气护理管理、镇痛浅镇静、RASS评分及BIS监测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对NICU全体医护人员接受同质化培训并进行考核,确保人人掌握;对入院的AIS机械通气患者均进行RASS评分,当RASS评分≥2分者启动镇痛镇静方案。

1.2.2 对照组 采用地佐辛(规格:1 mL;5 mg)静脉泵入,走速范围0.5~3.0 mg/h,同时给予右美托咪定(规格:2 mL;0.2 mg)为基础镇静药物,走 速 范 围0.2~0.7 μg/(kg·h),采 用RASS评分评估患者,浅镇静深度的目标值为RASS-2~+1分,镇静目标达成后每2 h记录RASS评分,同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SpO2和瞳孔情况;起始用药未达到镇静目标时,每10 min进行RASS评分直至达成镇静目标;当RASS=2~4分,每30 min以0.2 μg/(kg·h)为单位剂量递增泵入右美托咪定,必要时辅以咪达唑仑注射液5 mg/5 min缓慢静脉注射进行联合镇静;当RASS=-5~-3分,每30 min以0.2 μg/(kg·h)为单位剂量递减泵入右美托咪定;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根据患者血压、心率及镇静程度调整药物用量。

1.2.3 观察组 予患者相同用药种类及方式,采用BIS监测评估患者,浅镇静目标值为60~80,镇静目标达成后每2 h记录BIS数值,同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SpO2和瞳孔情况;起始用药未达到镇静目标时,每10 min查看BIS数值直至达成镇静目标;当BIS>80,以0.2 μg/(kg·h)为单位剂量递增泵入右美托咪定,必要时辅以咪达唑仑注射液5 mg/5 min缓慢静脉注射进行联合镇静;当BIS<60,每30 min以0.2 μg/(kg·h)为单位剂量递减泵入右美托咪定;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根据患者血压、心率及镇静程度调整药物用量。

1.3 临床评价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浅镇静达标时间及药物使用剂量。②对比两组患者用药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③对比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NICU治疗时间及总住院时间。④对比两组患者住院病死率。⑤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浅镇静达标时间及药物使用剂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浅镇静达标时间、药物使用剂量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浅镇静达标时间及药物使用剂量比较

2.2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NICU治疗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NICU治疗时间、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NICU治疗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

2.4 两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比较 两组患者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比较 例(%)

2.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 论

3.1 BIS监测较RASS评分客观准确 机械通气患者普遍使用镇痛浅镇静治疗,RASS评分法因其简单、易操作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评估时间间隔尚无统一规定,部分研究者认为使用镇静药期间应每1~4 h进行评估[6],但因其评估过程较为主观,不具备连续性,而无法精确评判患者所处状态导致不当的深镇静常有发生。BIS监测综合了脑电图中频率、功率、位相及谐波等特性,经快速傅立叶转换和双频谱分析出的混合信息综合成一个0~100的无量纲数字,能迅速反应患者大脑皮层活跃度。BIS是客观镇静监测工具,数值越低,患者镇静水平越深,81~100提示患者处于清醒状态,60~80处于浅镇静状态,40~59处于深镇静状态,<40处于意识不清[7]。BIS监测可连接心电监护仪,将数量化的脑电图数值显示于心电监护仪屏幕,让护士客观评判患者镇静水平,监测信息客观准确。

3.2 BIS监测AIS患者浅镇静可减少用药不良反应及镇静药物使用剂量,提高镇静目标达成率 地佐辛是阿片类药物之一,对呼吸系统抑制作用不明显,且较芬太尼等镇痛药物作用更持久,能让患者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其主要通过作用于蓝斑核α2受体及激动内源性促睡眠通路而产生镇静催眠作用,让患者维持在非快动眼Ⅲ期自然睡眠状态,此时患者可保持对外界的警惕性,可以被外界刺激或语言唤醒,并且不会产生明显的呼吸抑制。本研究对患者采用地佐辛联合右美托咪定镇痛浅镇静治疗,未产生明显的呼吸抑制,与刘禹含等[8]研究相符。原因在于实施过程,尤其初始阶段需频繁评估患者镇静水平,相对于RASS量表,BIS监测无需反复刺激患者,能避免外界声音或疼痛刺激对镇静药物发挥作用的干扰,从而缩短镇静目标完成时间。而RASS评分需反复刺激患者,易出现激惹现象,刺激后常需泵入更大剂量镇静药才能平复,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也增加了呼吸抑制、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3 BIS监测AIS患者浅镇静可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入住NICU治疗时间、总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AIS患者常需长期留置人工气道,导致患者上呼吸道防御功能减低,易造成细菌移行及囊上滞留物聚集致肺部感染加重,因此,如何做好气道管理,让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尽早成功撤机拔管是医护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BIS监测降低了患者深镇静发生率,利于每日唤醒、早期呼吸功能及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实施,促使AIS患者早日脱机拔管[9],从而缩短患者NICU治疗时间、总住院时间,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Stephens RJ等[10]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早期浅镇静相比,不恰当的深镇静可延长成人ICU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与本研究相符。本研究两组患者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患者病情复杂,影响病死率的因素较多,且本研究病例数较少,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采用BIS对NICU AIS患者实施镇痛浅镇静监测,可进行连续客观的评估及针对性护理,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通气住院机械
妈妈住院了
调试机械臂
不通气的鼻孔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简单机械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按摩机械臂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