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与“真人”

2023-05-28 03:14李汉桥张丹仪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5期
关键词:儿童观真人冰心

李汉桥 张丹仪

摘要:从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来看,冰心与丰子恺是儿童文学创作的突出代表,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以及作家自身思想因素的影响,彼此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都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而发现儿童,并怀着真心去礼赞儿童。然而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他们各自具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冰心聚焦于“儿童引导”,丰子恺则侧重于“儿童崇拜”,形成“天使”与“真人”的创作特色。本论文聚焦两位作家创作的人物形象、创作思想和创作成因展开分析和比较,以此来探索现代作家的儿童观念与创作观念。

关键词:冰心 丰子恺 天使 真人 儿童观

李汉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张丹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

经过“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冰心与丰子恺作为主动发现儿童、赞美儿童的代表作家,挖掘出儿童与生俱来的宝贵品质。所不同的是,受到基督教文化熏陶的冰心将儿童看作是解救人间苦难的“天使”,用儿童的纯真来洗刷世间的黑暗;丰子恺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看惯成人世界的虚伪之后,将视野投向儿童世界,发现儿童才是“真人”。透过两位的儿童形象塑造,笔者探究出二者文学创作观念的不同,而观念的表现离不开他们各自儿童观形成的内因。由此,本文从冰心与丰子恺的创作作品出发,关照两位大师在上世纪早期儿童观的差异。

一、冰心与丰子恺文学创作中的儿童形象

(一)冰心眼中的“天使”

在冰心的笔下,天使的化身就是儿童,孩童本真的人格力量,在解决世俗困惑、慰藉时代病患者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散文《笑》,它把天使和孩子连在一起,“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她的笑容里充满了希望,她的声音是亲切的、甜美的”“我看见了她的微笑,看到了她的声音”。并由此联想到五年前古道边的一个孩子,“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孩子是天使,也是一个善良、真诚和充满爱心的人。就像《超人》里的禄儿一样,“芬芳依旧,白衣人儿依旧”,也是白衣天使般深入人心,以唤起人们对于母爱的念想,来挽救郁郁痛苦的何彬。于《最后的使者》一文末尾,“最后的使者”出现,给人类带来希望,天使从天边飞来,手持金斧,带领着人们冲破黑暗、赶走忧伤、消灭痛苦。天使照亮了少年的前途,把老人引向再世的路上,所有人都满载着希望,前进着,直至尽头。孩子一样的天使,天使一样的孩子,他们为时代病患青年提供了希望,安慰他们内心郁积之痛苦。《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中,身着白衣,脸上挂着神圣的微笑,顶着天使般的圆光,儿童启示即将自杀身亡的年轻人,别走黑暗悲惨之路,因为“世界上充满了光和爱”,这些“天使儿童,是人类灵魂的化身!”冰心在塑造这些“天使儿童”形象时,虽过于美化和夸张,但其理想化的一面对读者而言,依然具有净化人心的功效。

(二)丰子恺笔下的“真人”

丰子恺在佛教的指引下参透了人生的无常,看透了儿童的初心之真,发觉儿童就是“真人”。在《给我的孩子们》中,丰子恺面对五岁的瞻瞻大加赞赏:“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在丰子恺的眼中,经历世俗的大人,早已失去了孩子般的赤诚和真性,孩子率真之性、自然之真,皆极其可贵,孩子的“真”,是他们最可贵的天性与品质。

丰子恺以漫画闻名于世,其儿童漫画中蕴含着他独特的儿童观,他站在儿童的视角看世界,将儿童的赤诚与率真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孩子们的言语直率:在漫画《“要!”》中表现出了孩子对世间万物的好奇,想把天上的月亮捧在手里当作玩具,全图渗透了儿童的天真与稚气,言简意赅而又传神,一个感叹号,凸现出孩子欲望的浓烈,急切地想要得到的情态呼之欲出。再如孩子们的想法天真:在漫画《“教太阳不要下去!”》,在小孩子的认知里,太阳出来意味着一天的开始,自己就可以开始玩耍了,太阳落下意味着一天的结束,自己就得回家睡觉了。所以图中的小孩子哭喊着让爸爸留住太阳,不要让它下去。在大人的世界里,经过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知道太阳的东升西落是不可人为改变的,而在儿童的世界里则没有这些概念。他们会和月亮比高低,和鸟儿比歌唱,和动物比赛跑……他们奇思妙想、异想天开。还有孩子们创造力极强,如丰子恺的《瞻瞻的脚踏车》,看见大人的脚踏车骑起来比走路快多了,自己也想有一辆,于是照葫芦画瓢地用两个大蒲扇当作车的两个轱辘,放在裆下,也假装可以骑的样子,充满了童趣。无论是儿童的言语表达、思维方式还是实践创造,在丰子恺眼中都是“真人”的表现。

在冰心眼中,儿童是“天使”,是上帝的使者,是来拯救人间疾苦,给人们带来希望与力量,鼓舞着人们向着光明前进。而丰子恺于世界的无常之中寻找本相,观察儿童的习性,发现儿童世界里的“真人”,在童真童趣之外发掘出儿童的赤诚率真,并以此來对抗成人世界的虚伪冷漠,他期望成人能够主动向儿童学习,回归人类最初的本性。

二、冰心与丰子恺儿童文学创作观念

(一)“天使”与儿童引导

冰心执着地用她的真心与柔情感染小读者,说“我若不是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顷拿起笔来,我决不敢以成人烦杂之心,来写这通讯”,但创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她依然以成人的而不是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和判断生命,这决定冰心只能站在“大姐姐”的角度进行创作,与孩子们对话,以和蔼可亲的方式,一视同仁地对待孩子的诚恳热情、温婉细腻,才能赢得几代孩子们的青睐。

站在“非儿童化等”立场上,冰心始终不忘给孩子导引,播撒爱心。在《寄小读者·通讯二》里,她从童心出发,将一只小老鼠人格化,对于不经意间给其造成的损害深深忏悔,毫无疑问,这是对孩子珍惜生命,富有同情心的教育。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七》中对比蒲公英与雏菊,教育儿童正确看待平凡与非凡,认清自己的价值,活出自己的精彩。在《童年杂忆》里,她用温情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温馨而又充满爱心的家庭生活故事。她教育孩子要爱母亲,爱一切人,爱一切事。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做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人”这个人生理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孩子,影响孩子,使其健康成长。她也用笔尖描绘绚烂多姿的自然风物,使儿童体会到美之魅力,使他们体会到祖国之伟大,培养其爱国情怀等。她的恳切至诚,深深感染了几代小读者,潜移默化地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儿童的心田。王炳根老师曾指出,冰心散文功利性很强,即不忘本用自然之知识、异国他乡之风情对孩子进行知识的灌输与心灵的熏陶,其实,正是因为她心直口快,心地善良,让正在苦难中奋斗的中国儿童看到了希望和慰藉。

(二)“真人”与儿童崇拜

跟冰心的苦心孤诣对儿童教育引导不同,丰子恺强烈反对大人干预教化孩子。他认为儿童是一个有灵性的人,应该让他们自由地呼吸、思考和表达,而不是强制地灌输知识、说教道德。在他看来,童心若受世俗礼仪教条之规训,那么,它将成为功名利禄和人生的奴隶。在《给我的孩子们》中,对比瞻瞻的“真率、自然与热情”,成人世界所谓的“成熟”的表现,那些所谓的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在丰子恺看来,丧失了天性的大人,就如同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残废者,而儿童则是心智眼明的健全者,残废者要求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这是荒诞不经的。他曾把孩子比喻为一个“被遗忘的人”,孩子的天性被扼杀掉了。言外之意,成人没有资格教育孩子。

丰子恺内心深处是拒绝孩子长大的,在《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一文中,当他看到那个吃鸡蛋一味“要黄”的阿宝不知不觉地长成了少女的时候,当从前那个“唯我独尊”的宝姊姊开始学会抑制自己的欲望而谋他人之幸福的时候,当阿宝不再为父亲远行而故意阻拦的时候,丰子恺意识到自己与女儿“之间似乎筑起一堵很高,很坚,很厚的无影的墙”,深深地为她“即将走出黄金时代”而感到悲哀。他甚至偏激地认为未来世界的阿难才是“完全的天真、自然、清白、明净的生命”[1]。他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他的心灵世界被逐渐遮蔽和扭曲的过程,是被成人世界所压抑的过程,也是人的天性受到伤害后自我修复的过程。因此丰子恺的儿童崇拜,是杜绝功利性的儿童崇拜,是对人的天性的绝缘守护。

冰心与丰子恺笔下的儿童大都是世间美好的化身,不同的是冰心是一位引导者,以平等的姿态与儿童交谈,教会儿童感受母爱,懂得欣赏各种平凡事物,引导儿童向善向美,给儿童输入正确的价值观;丰子恺则是一位学习者,呼唤成人返璞归真,向孩子学习人的本性的真善美,他赞美着孩子的纯洁善良,讴歌着孩子们的美好世界。

三、冰心与丰子恺儿童观的内在成因

(一)“天使”儿童观的形成

1.开明温馨的家庭教育

冰心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母亲出身书香门第,虽接受封建文化教育却拥有先进思想,给予孩子很大的成长空间,较少批评苛责孩子,而是耐心地引导孩子去发现去感知世界。在《关于女人》里,冰心直言自己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的其中之一,母亲有现代的头脑,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母亲有知人之明,具有极高的鉴赏力,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母亲关心时政,爱看报纸,还帮忙传送当时的禁书……冰心的父亲是一名中国军人,接受过西方教育,思想通达开明,没有男尊女卑的旧思想,还教冰心打枪。作为一名战士,她的父亲是爱国的血性汉子,在《童年杂记》中,冰心与父亲在海边散步,父亲望着远处的灯塔,“只有烟台是我们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一个不冻港!”谈及他参加过的甲午海战,他无比期待祖國强大,可以抵御外敌,保护人民。这些从小就给冰心灌输爱国精神,培养冰心的独立人格,“我有快乐美满的家庭”,这使得她能够心智健全地成长,为冰心的个性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博爱善良的宗教洗礼

由贝满女子学校到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再转入燕京大学学习,后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进修,冰心一直深受美国基督教新教的熏陶。贝满女子学校是由美国卫理公会创办的,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是美国基督教新教南长老会的传教士。[2]由此她对基督教新教有深刻的了解和信仰。“以真理得自由而服务”是燕京大学校训,是由基督耶稣的话“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第1章)转化而来。[3]此校训在塑造冰心的人格方面,颇为关键。冰心虽不信世间有神灵,但是她认同基督教教义的人人平等和关爱他人的方面。“因受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的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4]。冰心正是化用了这一观念,形成了其独特的“爱的哲学”。

(二)“真人”儿童观的形成

1.幸福无忧的家庭环境

丰子恺从小生活在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生活较富裕。他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家里每年大规模地养蚕,清明扫墓抢鸡蛋,中秋夜吃蟹,春节放花炮,与王囡囡钓鱼,与五哥哥玩儿游戏……丰子恺每每回忆起童年趣事总是感慨自己黄金时代的易逝。他的祖母是受过教育的人,一边经营着一家店铺,一边教他父亲读书。父亲后来中了举人,丰子恺也跟随父亲习读传统文化的书籍,因而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在自己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人扛起全家生活的重担,虽然家计困难,仍让丰子恺入亲戚家的私塾读书,这也为他后来进入杭州第一师范,遇见他的恩师打下了基础。

2.慈悲仁爱的良师益友

丰子恺在自己十七岁时去杭州第一师范读书,在这里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良师益友。他十分崇拜李叔同先生,作为一名教师,李叔同先生是真正喜爱教师这个职业,是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从不贪图名利。他为了当好一名教师,广泛地学习各类知识,以期做到触类旁通。虽然他只是一名图画老师,但他用各种学问来滋养这门学科,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为人的方面,“他从来不责备人,态度谦恭,同出家后完全一样”[5],其人格为同学们所折服。李叔同对丰子恺的影响更体现在宗教上。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6]在他看来,弘一法师这三层都做到了,他也希望自己可以达到弘一法师的境界,去体会宗教的精神,从而促进艺术的进步。

丰子恺的另一位恩师夏丏尊先生,与李叔同先生一样,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他做教师以身作则,令学生心悦臣服。夏丏尊先生任教时,正是“五四”将近时期,他积极宣扬民主与科学的进步思想,支持文学革命,在国文课上他主张同学们作白话文,讲真话勿夸大。这也为丰子恺灌注了不少进步思想。不同于李叔同先生“爸爸的教育”,夏丏尊先生是“妈妈的教育”,学生的学习、为人以及生活起居方面他都要管,同母亲一样细致入微。丰子恺也是在夏丏尊先生的鼓励之下开始写文的,他同夏丏尊和叶圣陶都是后来“开明派”的代表人物,曾出版《中学生》杂志,深受青年学生喜爱。

因此,丰子恺受到了李叔同“爸爸”般的慈爱和夏丏尊“妈妈”般的仁爱,对其儿童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其对儿童世界的独特视角。

综上,愿世间所有的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像“天使”一样纯洁无瑕,这正是冰心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初衷。她不仅用爱来滋养儿童,时时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更体现出对未来成人的关怀。丰子恺可谓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他为了能更好地观察了解儿童,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儿童。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他视儿童为“真人”,他呼唤着大人们的童心,守护着孩子们的童真。两位儿童文学大师以各自独特的儿童观,拓宽了儿童文学题材的发展之路,丰富了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同时对推动教育、宗教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丰子恺.阿难:缘缘堂随笔[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20:192.

[2][3]盛英.冰心和宗教文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4(04):142-149.

[4]冰心.冰心全集[M].北京:北新书局,1933:63.

[5][6]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缘缘堂随笔[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20:191,192.

[课题项目:2021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1Y25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研项目“基于‘应用型教学改革的中文专业‘CWP核心素质培养研究”(X2018008)。]

猜你喜欢
儿童观真人冰心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吹泡泡
迎“春”冰心
母亲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寄小读者》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比较电影《看上去很美》《小人国》中幼儿教师的行为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关于西方儿童观的粗浅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