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儿童德性自主生长

2023-05-30 19:13郭敏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3年1期
关键词:班集体建设路径选择实施策略

【摘 要】情境型班集体通过创设人为优化的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建构和重构自己的道德经验。情境型班集体建设突出自我驱动与集体助推相结合、课内设标与课外延伸相结合、课堂拟真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线下与线上主题活动相结合,主要通过制度管理、主题活动、文化渗透等路径实现。情境型班集体建设让学生在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趣的集体生活中涵养美好德行。

【关键词】情境;班集体建设;实施策略;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04-0010-03

【作者简介】郭敏,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十佳园丁。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指出,情境是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是特别适应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身心活动其中的教育环境。情境型班集体建设以学生为班集体建设的主角,以情感为动因,以活动为途径,通过有意识地创设各种特定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情境型班集体有明确的道德价值取向以及任务愿景,指向学生与集体的共同成长。教师人为创设的、优化的“情境”,以鲜活的形象、感人的氛围、真切的情意、丰富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体验。无论是静态的“物质情境”,还是动态的“活动情境”;无论是外显的“自然环境”,还是内隐的“隐形情境”;无论是短暂的“即时情境”,还是长时的“教学情境”,都传递着明确的教育价值观,学生在情境中自悟、自得,从规则律定走向自由意志,进而实现德性的自主生长。

一、情境型班集体建设的实施策略

情境型班集体建设,通过创设人为优化的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建构和重构自己的道德经验。德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个体享用性,即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一旦自我实现的需要被满足,自然会促进学生的德性生长。

1.自我驱动与集体助推相结合

人类道德的学习主要采用情感性体验的方式。英国近代伦理学家、哲学家休谟曾说:“没有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只有当下、直接的情感才能激发意志,产生行动。”情境型班集体建设就是不断放大积极情感的最佳场合,它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社会性情感进行了具象化、立体化、艺术化的处理,使之可见、可感、可触、可闻,不断地给学生以积极的、愉悦的、崇高的情感体验,驱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生活、学习、交往。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逐渐成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

2.课内设标与课外延伸相结合

情境型班集体建设通过各种交往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班主任除了重视学生在班级内部的交往,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中,选择“内化”和“顺应”社会信息。学生通过对信息的主观“加工”,将其有机融入自己的道德结构中(内化),或适当调整自己的道德结构以适应外界思想信息的输入(顺应)。班级德育活动评价表、社会实践活动记载本等都是课外延伸的践行反馈,课外延伸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课内目标,而与家庭教育、社区活动的有机结合,让德育过程立体化、纵深化,将德育目标落到实处。

3.课堂拟真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班主任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德性养成的需要,优化班级教育情境,也要引导儿童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教师要精心选择实践情境,并“为我所用”。李吉林老师曾在一个大雪天,带领学生到户外看供电局架线工人检查线路。这样真实的生活情境,绝不是原生态的、随机“碰到”的生活情境,而是教师在观察、了解、优选后,通过与有关方面的积极联系,定时定点“约”好的。这是教师用心创设的、改造性的德育情境,是为了引导学生真实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4.线下与线上主题活动相结合

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线下主题活动,精心选择并策划契合教育主旨、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审视、自我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实践、自主管理,激发学生挑战自我、成长自我;还可以借助网络优势,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的主题情境活动,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开展“爱心接力,抗疫有我”系列活动,利用网络发出捐款倡议,发动学生捐赠防疫物资,组织童心战“疫”绘画比赛、居家抗“疫”烹饪技能展示等。

二、情境型班集体建设的路径选择

1.通过制度管理,促进学生规范行为的正气

情境型班集体的规章制度是情境化的制度。情境化的制度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长规律,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用形象、生动的情境代替生硬说教,用引导行为的方式代替强制的硬性规定。这些规章制度可亲、可近、可行。例如:班级公约的呈现形式,在全班集体讨论、共同制定出班级公约后,班主任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设计最具特色的班规海报,这样的班规形式活泼、内容生动,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如:对于班级常规管理,班主任可以请学生针对班级每日发生的事件,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每日新闻播报和即时点评。学生在播报和评点的过程中,对班级制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点评别人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自我的教育。情境化的制度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又给予学生切实可行的行为引领,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情境型班集体建设的制度化管理是童心化的管理,更是人性化的引导。

2.通过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积极体验的生气

班主任开展主题情境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培养学生的互助交往能力,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当然,情境活动的主题选择有其独特性。

一是适时性。时代的梦想应该成为每个学生成长的梦想。例如我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发“与自由同行”“芝麻官儿小责任大”“微笑每一天”等主题活动,通过向外拓展、向内挖掘等充分理解主题的丰富内涵。

二是适地性。主题情境活动因地制宜,可操作性强。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南通,在滨江公园发表重要讲话,并对滨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我们组织学生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话,以大江的情怀燃起“理想之火”。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体验连贯、完整,获得的感悟真切、深刻。

三是适童性。情境活动以儿童化的方式打开,打通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结,架设书本知识和学生视界的桥梁。班主任只有洞察学生内心,关注学生视界,寻找并发现外在的教育要求与学生内在德性生长需要之间的契合点,才能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道德规范。

3.通过文化渗透,引领学生增强自信的志气

我们要打开文化之窗,开阔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扎下浓厚的民族之根,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一是“回头看”与“向前看”。文化具有导向和传续的功能,“回头看”即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如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可依据其内涵设定活动的主题,进行深度开发,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认同与热爱。同时,我们也应尊重现当代文化。如把握新时代“航天精神”、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等时代热点,及时梳理“信息源”,适时引入情境活动,形成一个个思维激荡的“场”,涵养德性、启智润心。

二是“近处看”与“远处看”。情境大单元活动的开展要关注家乡的地域特点,开发当地的山水、博物馆等教育资源,增强学生的家乡记忆。同时,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时事,聆听世界声音。如在“冬奥进校园”活动中,我们发掘家乡南通“体育之乡”的元素,通过寻访奥运冠军,探究北京冬奥体育场馆的科技元素,解锁场馆中的“中国智慧”。我们了解冬奥的起源,学习冰壶等运动项目,对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做全新的解读,深入感受这项古老体育赛事的温度和文化厚度。

三是“小处看”与“大处看”。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味,是学生品读文化、涵养精神的独特情境。山川田野、小溪庭院、烟云泉石、花鸟苔林等小景物丰厚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大自然也是“人化”的情境。

情境型班集体建设是新时代情境教育在班主任工作领域的有效探索与实践,它通过自我内驱与集体助推相结合、课内设标与课外延伸相结合、课堂拟真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线下与线上主题活动相结合的策略,以制度性管理、主题性活动、文化性渗透为路径,让学生在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趣的集体生活中涵养美好的德行,激发生命的自觉,烙刻具有中国底色的精神印记。

猜你喜欢
班集体建设路径选择实施策略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忽视也是一种爱
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实践研究
温暖童心,让孩子恋上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