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知识本位 升华课堂教学

2023-05-30 00:48郑晓峰王丹妮
天津教育·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课堂

郑晓峰 王丹妮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定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課堂教学中积极践行。历史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学科优势,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历史学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重要的是其所负载的培养人、教育人的历史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从历史教学转向历史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笔者在日常调研听课中发现,教师们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阐释和家国情怀五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相关要求基本能做到耳熟能详,并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设计、实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加以体现,这些都是好的方面。如果说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那就是历史课堂小结的设计与实施。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都会有所体现,没有哪位教师会在最后一个教学内容讲完后就戛然而止。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惯性的影响,有些教师的课堂小结依然停留在对一节课知识的梳理上,也就是在结尾部分,把本节课的相关史实、知识结构、时间线索重新回顾。如果时间允许,还会让学生做一些习题训练,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这样的课堂小结模式,大家都很熟悉,也延续了很多年。从常规教学模式看,这本也无可厚非。笔者不反对在小结环节中对教材内容和知识的强调。但是,如果课堂小结不拘泥于此种模式,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体会、认知由本节课所带来的历史启示、正确的价值观念、开阔的历史视野、浓厚的家国情怀、理性的历史思维,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思想性、教育性,那么历史教学就不仅停留在讲述过去的人、过去的事儿上,而且还真正转变为“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真正服务于教育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本质,也真正实现了历史学的教育价值,使我们的历史课堂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从历史教学转向历史教育,从而使整节课在小结中得以升华,教学层次得以提升。教师也不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历史中寻找人生启迪和借鉴的引路人。

如何实现课堂小结的升华?笔者认为,可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一、从历史回到现实,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人类历史的积淀,成就了现实的社会状态,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说在导入环节,教师带领学生走近历史,那么在课堂小结中,就应该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同时,回归社会现实。比如:新版的部编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教材中关于古代印度一课,在小结中,教师除了回顾教学内容外,还可以把当下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种姓制度的影响加以介绍。印度在独立以后,早在1950年颁布的宪法中,就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中明确规定不准种姓歧视,但是种姓制度依然影响着今天的印度社会,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更为严重。2008年8月,在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洪灾,由于那里是“贱民”的聚居之所,他们得不到政府方面的任何协助,致使大量灾民亡于水患……通过上述材料的引用,可以认识到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印度又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的“金砖四国”之一,但是这种落后习俗的影响却依然存在。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制约印度发展的历史因素,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存在的问题。

二、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突出历史的镜鉴价值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为历史教师,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和方法,更要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己任,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真正做到以史为鉴。这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如果在小结中对此加以引导,能够更加凸显历史教学的价值。如在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中,教师们的课堂小结往往是回顾秦统一的过程、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的确立等,重在强调秦朝结束分裂实现大一统的重要意义,但是这种历史的进步带来的却是秦朝历经二世而亡,何至于此?“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国力更加强盛,对国家的控制更加严密,但统治缺乏弹性,平均寿命更短”,由此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秦朝大一统的进步性和国家治理方面的局限性,汲取秦朝暴政的历史教训,突出历史的镜鉴价值。

三、客观评价历史,坚持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新版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闸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开展历史教学,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真正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这就要求广大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特别是在课堂小结中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例如:“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一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都有了一定的的印象。特别会提到美国1787年宪法是美国近代发展的奠基石,在美国的历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和评价。例如:在小结中可以引用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所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由此认识到,美国的联邦宪法是符合美国自身国情的一部宪法,在美国发扬光大,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标杆。在此,可将习近平主席关于治国理政的讲话介绍给学生:“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整合处理这些信息内容,设计并应用到课堂小结中,可使这节课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产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使学生站稳脚跟,保持正确的方向。

四、情感升华,在家国情怀方面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各个素養中的价值追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都能够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教育和家国情怀的相关要求。但是,如果在课堂小结环节依然以落实知识为主,那就必然冲淡历史课的价值追求目标。例如: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争史,无论哪次侵略战争,都会有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都会有人为了民族大义挺身而出,即使失败、流血牺牲,也会不懈地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而非坐以待毙。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如果课堂小结,能够从此入手,使学生从近代每一次战争中体悟到,中国从来都不乏为国赴死的壮烈之士,中国人能从惨烈失败中警醒奋而救国,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这节课的意义就不仅仅是讲述一场失败的战争,更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使家国情怀落地生根。

五、从宏观历史俯瞰教学内容,拓宽历史视野

高中历史课标对于时空观念、学业水平有如下表述:“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较大范围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整体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跳出拘泥于每一节课的史实认知,已经被广大历史教师所接受。在课堂小结中,结束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把本节课的内容,也就是局部的历史放到整体历史发展进程中去思考,那么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特点,从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观察个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例如:在高三复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到了19世纪末,两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然后,拓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成为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主要方式,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殖民体系完全确立,在这样的历史潮流面前,中国也无可幸免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这样的小结,学生就不仅能看到本节课两场外来侵略战争,更能够从整体历史的角度来认识近代中国的命运发展。

六、介绍史学研究动态,拓展历史思维

新课标在必修课程的教学提示中提到:“建议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广度和深度。”列举“世界视野下的中国航海活动与海上贸易”教学活动,通过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了解16世纪时期中国与世界海上贸易活动情况,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时空观念,深化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理解,体现新视野所带来的对史料的新发现和对原有历史问题的新解释。这对当前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一节课的课堂小结中,教师可以尝试将史学研究的新材料、新情景、新观点适当地介绍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辨,从而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例如: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仍然以“公车上书”为开篇。2005年,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茅海建先生在《近代史研究》上发表《“公车上书”考证补》,其基本观点是:“公车上书”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上书已达御前;另一个是由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而且康有为组织的18省联名上书,并不是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送达。也就是说,教材上的“公车上书”并未真实发生。在本节课的小结中,教师可以将茅海建教授的相关观点加以介绍,这必然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可以适时地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研究方法。当然,也要说明,目前关于康有为“公车上书”在史学界依然存在争议。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求证和创新精神,以落实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

基础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体现育人为本。课堂小结并非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环节,一节课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往往都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完成。因而,多数的课堂小结要么因为时间不够匆匆带过,要么就是囿于知识梳理。但是,如果我们把课堂小结看作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那么其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一节好课的情感渲染、视野提升、价值引领、审辩思维、以史为鉴都可以在课堂小结中加以展现,从而跳出知识本位,升华课堂教学,实现从历史教学向历史教育的转变,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吴  莹)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新历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