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十年迭变:旧逻辑与新战事

2023-05-30 10:48韩敬娴
记者观察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能源服务企业

韩敬娴

2022年9月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首次超过30%,就在新能源汽车加速崛起的同时,车桩比的数字仍旧停留在3:1左右,距离1:1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

近10年的时间,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能源车的续航情况确实改观了不少,但新能源车主仍旧时不时地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充电难题,充电桩行业本身也依旧没有打破“利用率偏低、盈利难、运营格局分散”的魔咒。在经历了行业初期爆发的桩位争夺战后,行至下半场的充电桩行业能够找到发展新思路吗?

早期两大逻辑驱动:政策和资本

对于充电桩行业来说,2014年是一个关键年份。2014年之前是充电桩的第一波建设热潮,主要还是由政策驱动,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建设的集中式充电站为主。但从2014年5月份开始,逐渐转为资本驱动。

当时,国家电网公司在北京召开新开放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设施市场发布会,开始向社会资本开放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两个领域,而国家电网则转向重点打造高速快充网络。

如此一来,大量社会资本因为市场闸口的开放蠢蠢欲动。第一批嗅到投资机会的是与电力能源和充电技术设备相关的企业,比如特锐德、富电科技、万邦车业等等,这些企业主要通过免费安桩、众筹充电桩、共享充电桩、网络销售电桩等形式布局。

资本逐利,企业们纷纷进入,一方面是看好市场前景,另一方面也是被早期建设充电桩补贴所吸引。以珠海为例,在《珠海市2015年度省级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推广应用专项资金使用实施细则》中就规定,补贴标准为:直流充电桩(机)550元/千瓦,交流充电桩(机)100元/千瓦,换电站工位50万元/工位。两重因素叠加,就使得一些企业在短期内加速扩张。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7年国内充电桩生产商和运营商已经达到了300多家。

不过,跑马圈地就意味着需要动用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曾表示,特来电前几年累计投资5亿元左右,前四年亏损超过8亿元。

从2018年开始,充电桩行业开始进入洗牌期,容一电动、充电网科技等公司纷纷倒闭出局。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到2019年年底,全国的充电桩企业已经从300多家锐减到100多家。

就在部分充电桩企业传出倒闭消息的同时,车企却在纷纷宣布杀进市场。早在2014年便开始建桩的特斯拉计划2018年在已有的1000多个充电桩的基础上再翻倍。接着,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也开始自建充电、换电设施。据报道,小鹏汽车当时计划2018年内陆续在北上广深等十几个一二线城市铺设专有充电桩,并筹建150座超级充电站;2018年4月13日,NIO Power为在上海的一位车主安装了蔚来的第一根充电桩。

与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企业的布局逻辑不同的是,车企布局大功率充电桩主要还是想在当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尚不足5%的情况下,更好地服务自己的用户,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接受程度,同时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至此,充电桩赛场上就出现了三支主要队伍:一类是以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南方电网为代表的国家队;第二类就是以蔚来、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第三类则是星星充电、特来电等第三方运营服务商。

三支队伍的布局逻辑、布局重点均不相同。其中在公共充电桩领域,第三方充电服务商的份额最大。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截止到2022年9月,第三方充电服务运营商的运营数量为1247万台,占据了市场份额的76%。

进入市场驱动,呼吁精细化运营

“行业从零开始的时候,一定是拥有资源方或者是资金雄厚的角色进入,但随着整个产业开始扩大以后,充电服务发展所依赖的其他因素也凸显出来,比如地产、储能等等,因此也就吸引了很多新角色加入进来。”四维图新旗下满电出行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穎说道,

与前面提到的第三方运营服务商不同的是,满电出行自己并不建桩,而是依托第三方运营服务商的充电服务资源,在满电出行的平台上进行服务的深度授权或开放,再基于出行场景上面的应用化来服务客户和车主用户。

事实上,新面孔远不止满电出行一家,还有代表物业方的普洛斯,参与了特来电增资扩股的亿纬锂能,参与了云快充B1轮融资的宁德时代……在业内人士看来,新面孔增多对这个行业的理性发展或者说长线发展是件好事,同时也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必然状态。

不过,即使是要大力发展充电桩,也不再是早期依靠补贴野蛮生长的模式,而是开始变得理性,从市场真正的需求出发。毕竟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布局不合理、粗放运营给企业带来的最致命后果就是:投资回报周期长,难赚钱。

以拥有充电桩数量最多的特来电为例,虽然董事长于德翔在2019年就宣称公司跨过盈亏平衡线,但从近三年的财报中可以发现,特来电一直在亏损,2019年至2021年三年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65亿元、-2.69乙元和-1.35亿元,合计-5.69亿元。

充电桩企业为何盈利难?对此,王颖解释说,本质原因就是盈利单一,完全依赖运营能力、客流能力。据了解,行业中目前最主要的模式还是运营商主导的模式,就是充电平台通过自身资源整合能力将备大运营商的充电桩接入自家SaaS平台(软件运营服务),来赚取充电服务费和相关的广告费。这种盈利模式要想快速增长,需要依靠足够高的充电桩利用率。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公共充电桩行业功率利用率不到10%,而想要实现盈利需要利用率达到10%-15%才行。

想要解决盈利难的问题,需要有更多精细化的运营,比如优质客户的划分和引流等。此外,要引入新的盈利模式。“例如我们与主机厂合作的个性化服务,不同的客户群体的服务诉求其实就是增值部分的内容,还有私桩共享、储能的电子交易等。”王颖进一步解释说。

无论是行业发展还是企业自身盈利需求,市场都在呼吁精细化运营的出现,同时行业本身的标准化进度也为这些新角色的快速入局提供了条件。充电桩的技术、运营、平台都已经成熟,这也让新进入者能够运转起来,且进行快速复制。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一路凯歌,充电桩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期。但是在经历野蛮生长、行业调整、热潮再起的行业周期之后,尽快挤出“水分”,摆脱过去靠投入换规模的模式,才是行业真正向好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新能源服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门”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