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状况探析

2023-05-30 03:32党印魏玲云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3年1期

党印 魏玲云

摘 要: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新时代劳动教育备受重视,相关政策也不断强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呈现出数量大幅度增长、由政府主导筹建转向市场主体建立、实践功能更全面、实践项目更丰富等特点。与此同时,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管理方面,也呈现出以评促建、相关标准不断完善的趋势。当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仍然存在着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比较窄、课程不够丰富、覆盖的年龄段不够全等问题。未来,已有和新建的实践基地不仅要加强规范性和科学性,还要关注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标准;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502(2023)01-0035-12

作者简介:党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魏玲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管理。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開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需要合适的实践基地、配套的设施设备、专业的指导人员等多方面支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专项劳动实践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求着力提升劳动教育的支撑保障能力,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要切实加强条件保障,丰富和拓展劳动实践场所,要联合社会力量,共建共享稳定的劳动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各类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以突出劳动实践的重要性,倡导统筹利用学校、社区和家庭资源,开展个性化的劳动周活动。

在这些政策背景下,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既是发挥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内在需要,也是贯彻《意见》和《指导纲要》精神、落实义务教育课标的现实要求。已有不少文献探讨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功能定位和育人价值[1][2],各界普遍认识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那么,自《意见》和《指导纲要》发布以来,全国各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有哪些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和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提供参考。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现状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服务于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在《意见》《指导纲要》发布前,尤其是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较为零散,各级各类学校普遍依托校内实训场地和校企合作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2018年以来,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大幅上升,专门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得以发展,呈现出数量大幅度增长、由政府主导筹建转向市场主体建立、实践功能更全面、实践项目更丰富的特点。

(一)数量大幅度增长

2010年前,已有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较少,每年新建的实践基地也较少。这些有限的实践基地中不乏有特色的实例,例如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和江西省崇义县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地。前者由广州市教育局于1983年创办,是一所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主的学校。学校开设多种形式的劳动技术教育课,承担着广州市所有高中生的学农任务,承办广州市教育系统主办的中小学生科技夏令营,并建设科普谷,发展成具有接待中学生的三防演练、青少年科技教育、军训、夏令营和旅游度假等多种功能的育人基地。崇义县中小学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创办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地,构建素质教育平台。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此类实践基地的数量有限。

2015年,情况有所变化。当年新建的实践基地超过10个(见图1),这与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有关,该文件强调青少年参加劳动实践的重要性,重申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因而带动了相关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此期间建立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大都是市场主体自行建立的,它们根据教育需求,利用自身水果、药材和蔬菜种植优势,提供简单的研学教育、学生劳动教育等综合性实践基地服务。

图1 2010年以来全国新建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或企业的数量

2017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数量大幅增加;2018年这一数量继续增加,这与2016年底及2017年多项研学旅行政策的发布有关。一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结合研学旅行活动,整合各类资源,纷纷设立并提供各类劳动实践体验项目[3]。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后,全国各地新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数量呈井喷趋势。数据显示,2019年以后,每年新建立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或劳动教育实践企业达100余个。

(二)由政府主导筹建转向市场主体建立

早期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普遍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的,很少有企业或社会机构参与,而近些年建立的劳动教育基地普遍是基于现有的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研学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习实践场所,进行整合、改建或新建,通过政府创办、有条件的学校自建和企业创办等方式建立的。市场主体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成为推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力量。

由于参与者多元化及政策大力支持,相较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新建立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教育理念更先进、课程设置更科学、管理更规范,其成立主体、基地规模、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均与2010年以前简单混杂的局面明显不同。

(三)实践功能更全面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 [4] 。各类校外实践基地既是校内劳动教育课堂的延伸,也是家庭自主引导孩子丰富劳动体验、加强劳动实践的重要场所[5]。校外实践基地以其丰富的实践项目满足多样化需求,弥补学校和家庭的供给短板,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纵观全国各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既有农场、企业,也有场馆、活动中心和学校。各类实践基地承载的功能不同,主要有如下几种。

1.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

这类实践基地包括各类场馆和学校场地,例如青少年宫、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和普通高等学校实践基地等。这些基地普及劳动教育知识,提高学生劳动素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2.培养必备的劳动能力

这类实践基地与各类劳动直接相关,例如生态农场、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牧场等。它们以真实劳动体验为主,可满足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需求,让学生动手实践,强调身心参与,通过技能训练提升劳动技能。

3.培养全面的职业认知

这类实践基地与职业发展场景密切相关,主要包括职业院校的实训中心和虚拟仿真中心,以及各类校企合作的企业生产线和真实工作场域。这类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实习机会,具有专业特色鲜明、操作性强、设施设备齐全、场地资源丰富等优势,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实践项目更丰富

不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实践项目之间存在着差异,并根据当地需求不断丰富,主要实践项目有以下四类。

1.工农业实践类

新时代劳动教育注重学段差异,一些实践基地为不同学段学生提供不同的实践项目,与《意见》和《指导纲要》的要求基本一致。中小学实践基地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在生产劳动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上,从简单劳动、重复劳动逐步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发展,让学生体验工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逐渐学会使用工具,掌握劳动技能,体会劳动艰辛,感受劳动伟大。小学生初步体验种植、养殖和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懂得生活用品和食品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初中生适当体验包括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和布艺等项目在内的劳动及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尝试家具、电器的简单修理,参与种植和养殖等生产活动,学习相关技术,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高中生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选1—2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2.职业体验类

职业院校实践基地需注重结合产业新业态,突出职业体验特点 [6] 。这类院校一般整合本校或本地实习实训基地,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设置各具特色的职业体验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供各类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开展关于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的教育。

3.科技创新类

劳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各学段均要开展,在培养创新素养及思维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和连贯性[7]。一些基地提供“科学+”实践项目,结合劳动新形态,突出科技前沿和创新创业趋势。一些基地结合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实践课程,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

4.公益服务类

志愿服务联合会、慈善机构、福利院、敬老院、基金会和社区等机构作为劳动教育實践基地,开展困难救助、尊老爱幼、拥军优属和爱心义捐等公益活动。这类项目强调公益性、无偿性和实效性,在切实帮助困难人群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的两个趋势

(一)以评促建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涉及学校、学生、家庭及大量的社会资源,优质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整个地区的教育质量。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引导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规范建设,评选示范基地,以评促建[8]。

2021年,全国多地开展了劳动教育示范基地的评选工作。教育部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遴选推荐工作,并于2021年5月公布了入选名单,要求各省(市、区)进一步加强对本区域内实验区的指导,在政策、资金和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在省级层面,广东省、上海市、天津市、福建省、陕西省、广西自治区和安徽省等省市区开展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评选、公示和公布等活动。在市级层面,宁波市、柳州市、武汉市、中山市、鹰潭市、石家庄市、长沙市、厦门市、广州市、广德市、钦州市和宣城市等地独立开展了劳动教育示范基地申报、评选和培育工作。

就评选种类而言,有的地区只评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广东省、上海市、天津市、陕西省、安徽省、广州市和长沙市;有的地区同时评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如宣城市、宁波市和钦州市;有的地区同时评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如福建省、厦门市和武汉市;还有的地区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融合,合二为一进行评选,如鹰潭市、石家庄市和广德市。

就评选对象而言,一般分为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劳动实践场所,也包括其他各类企业或组织的场所。安徽省规定的申报范围包括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科技及国防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示范性农业基地、山林和草场等较大规模的综合实践基地,以及适合承接综合性学生劳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探索的优质资源单位。长沙市规定为学生提供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实践的企业、工厂、农场等优质资源单位均可申报。石家庄市规定在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设家政、烹饪、手工、木工、种植、物品维修、非遗和志愿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性劳动的实践类拓展课程,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针对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可同时申报石家庄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厦门市规定申报范围为行政区域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开放单位、科技馆、博物馆、生态保护区、自然景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示范性农业基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大型公共设施、重大工程基地、影视艺术体验基地和运动拓展基地等。

就评选条件而言,多个评选通知附带了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务标准,例如福建省、厦门市和长沙市等,各标准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法人资质、场地规模、配套设施、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安全措施和管理规范等作出要求。

就评选数量而言,广东省评选的劳动教育基地数量最多,达79家;其次是上海市,共68家;福建、山东、天津、河北、浙江等省市亦评选出一定数量的基地,各省市评选出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数量如图2所示。以上省市均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在落实政策和整合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领先性。

2021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有三个特点。一是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许多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实践示范基地的遴选和培养,并对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出台了实践基地建设和服务标准,统一要求,规范管理,大力推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二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已不再局限于零星的实践载体和项目活动,而是逐步有规划、有课程、有实践、有评价、有考核,将劳动教育实践充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日常管理中。三是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项目和品牌。例如一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了家庭职业体验、四季研学课程、身边“一平米”劳动教育、“阳光三场”等课程,充分整合了区域文化和产业形态,具有良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图2 2021年各省市评选出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数量

(二)相关建设标准不断完善

一些地区在评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同时,还发布了基地的建设和服务标准,这些标准是基地规范运营的重要参照,有利于各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规范发展。

1.基地建设标准概览

2021年10月,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发布了《全国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服务认定规范》。在省级层面,2018年8月,江西省发布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标准化建设发展规划,同步发布劳动实践基地标准化建设指标;2020年10月,广东省发布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申报通知,同步发布特色学校创建标准;2021年6月23日,陕西省教育厅印发《陕西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含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标准;2021年11月,广西开展第一批自治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示范校推荐工作,同步发布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标准。2021年12月,安徽省在开展第一批省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荐工作的同时,发布了《第一批省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服务标准(试行)》。在市级层面,石家庄市、长沙市、厦门市和宣城市在2021年先后发布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建标准(见表1)。

2.对基地建设标准的分析

以上标准普遍在实践基地的成立资质、设施条件、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安全保障和效果评价等方面作出了相应规定。在成立资质上,大部分对法人资质作了要求,一般要求具备法人资质,成立并正常运营1年以上。在设施条件上,一般要求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布局科学合理,相关的教学仪器、劳动工具和设施设备性能完好,可供中小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的项目内容较多、种类较齐全。实践活动场所配备的仪器设备按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安装并布置。在课程设置上,一般要求有主题课程,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对不同学段(小学、初中、高中)的劳动教育实践有层次区分。在师资配备上,一般要求配有与接待学生相适应的专业辅导和讲解人员,能结合劳动实践教育要求,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教学,提供有针对性、互动性和引导性的指导服务。在安全保障上,一般要求制定安全预案,设备和器材布置安全、科学、规范、合理。在效果评价上,一般要求建立学生劳动实践教育评价制度,落实课程计划,使学生掌握劳动技术,提高综合素质。

现有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差异较大,简详不一。在全国层面,目前只有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制定了全国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标准,对基本要求、硬件设施、教育产品服务、配套服务、安全管理体系、认定管理体系做了严格规定,可视为地方基地标准的对照。第一,在基本要求上,基地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具有固定的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专人负责食品安全、应急安全等工作;教学仪器、劳动工具、设施设备的性能要完好,应采用信息化手段,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学校、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劳动教育活动,提高基地的利用率。第二,在硬件设施上,要求选址安全、交通便利;基地建筑防火标准、消防设施的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环境质量等需满足国家相关专项规范的要求。第三,在教育产品服务上,基地应根据校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要求,全面、客观记录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可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第四,在配套服务上,提供交通服务、餐饮服务、住宿服务的基地,均应达到相应标准。第五,在安全管理体系上,应配置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安全设施,具备必要的医疗及救助资源;建立安全管理机制、预警机制和紧急救援机制,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安全事故上报机制和安全责任机制;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和巡查人员,有常态化安全检查机制和安全知识辅导培训。第六,在认定管理体系上,需建立全面的档案资料,定期自我评估,选择第三方机构认定评审,定期提交工作计划和总结。

与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的标准相比,地方出台的基地建设与服务标准篇幅较短,但更加具体,不仅有框架性要求,也在多个方面列出了明确规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第一,对基地规模的要求不同。有的地方要求基地占地面积为10亩或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能同时接待100名以上中小学生参加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室内活动场所每生平均使用面积达到2平方米,例如宣城市。有的地方仅要求基地每期能同时容纳100名學生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即可,未论及每生平均活动面积,例如厦门市;有的地方要求基地一次性可容纳300人以上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室内每生平均活动面积不小于3平方米,例如广西、安徽和陕西三个省份。有的地方要求基地有多种形式的实践场所(如田地、林地、苗圃、果园、水塘、牧场、菜园、温室、大棚、花卉、药园等,须具备其中三项以上),场所面积达到农村小学5亩、农村中学10亩、城镇小学不少于2亩、城镇中学不少于5亩的标准,场所办有土地证、林权证或5年以上土地承包或租用协议,例如江西省。

第二,对课程设置数量的规定不同。有的地方规定基地至少具备8个主题明确(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目标具体、内容充实、体系完备,能够覆盖全学段、各年级的主题劳动教育课程,例如广西和安徽。有的地方规定基地至少有6个适合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主题课程,例如石家庄。

第三,对师资配备的要求不同。有的地方要求基地按照最大接待量师生比1∶20配备基地指导教师,实现专兼职结合,例如安徽和陕西。有的地方要求基地按照最大接待量师生比1∶30配备基地指导教师,例如广西。有的地方对基地没有具体数量要求,例如厦门市、石家庄市和宣城市。

第四,对发展规划的要求不同。厦门市和石家庄市要求基地制订近中期(3—5年)发展规划,规划内容涵盖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核心内容,并要求目标明确,措施可行,基地对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落实。江西省则要求基地有3年以上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发展规划,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其他标准中大多没有要求基地制订发展规划。

第五,对配套设施及周边配套资源的要求不同。发布基地建设标准的省市中,普遍有设施设备的要求,比如种类齐全、性能优良,符合行业和国家标准,相关经费充足等。在此基础上,陕西省、厦门市、长沙市、宣城市有配套设施的明确要求,比如有监控设施、救援体系、安全警示标识和逃生通道、医务室、公共信息手册和园区地图导向标识等;安徽省、石家庄市有周边资源的明确要求,包括交通和通信条件、距基地最近距离的医院,周边有自然与文化遗产、文博院馆、教育基地或工业园区等。

第六,对经费保障的要求不同。有的地方规定基地主管部门(即基地所在地的政府)加大对基地建设经费的投入,建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日常运转经费来源稳定,例如陕西省、石家庄市和厦门市。在安徽省也有类似要求,并且特别要求基地坚持公益性,对中小学生开展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只收取基本费用,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费用减免。公益性这一规定在长沙市的标准中也有所体现。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劳动教育日渐受到重视、各项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呈现蒸蒸日上的态势,为落实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切实保障。当然,由于发展时间短、对劳动教育理解不足及缺乏有力指导等,各实践基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比较窄。纵观各实践基地的课程内容和活动体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倾向于提供低级、简单的体力劳动场所,而针对高级、复杂劳动则提供的较少。新时代的“劳动”概念早已大为拓展,不再是与工农业相关才是劳动,因而基地在课程设计方面应重新考量。

第二,课程体系缺乏丰富性和教育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段时间的劳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这就要求基地设计出高质量的课程,而不是劳动结束就算完成了劳动教育。由于当下基地建设存在着起步较晚、师资不足等因素,这方面尚有待加强。

第三,服务对象大多集中在小学,对初高中覆盖面不广,呈现出低学段、低龄化的特点。同时,各地职业院校没有充分发挥提供劳动教育实践资源的优势,其辐射功能和开放性建设还有待持续提升。

第四,普通高等学校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选方面筹划较少、参与不多。截至2021年底,仅福建师范大学进行了基地评审,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培华学院参与了陕西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评选工作,宿州学院参与了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荐。

四、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健全发展的建议

新时代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建设并完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意义重大。为满足各学段学生的劳动实践需求,未来几年各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数量会继续增加。现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标准为其他基地和后续新建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在未来的实践基地建设中,应着力加强以下六点。

第一,选址科学,具备资质。周边公共设施比较完善,距离最近的医院不宜过远。交通便利、安全性高、通信设施齐全且畅通。基地周边环境安全、无危险建筑、无地质灾害隐患,远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基地内环境整洁、布局合理、功能明晰,无污水、无污物、无异味。提供交通服务、餐饮服务、住宿服务的基地要达到相应标准。要具备法人资质,成立并正常运营一段时间。

第二,设备齐全,设施完整。基础设施需配套齐全,布局要科学合理。需配备相关的教学仪器,劳动工具和设施设备的性能要完好。可供中小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的项目内容要多样化、种类要齐全。实践活动场所的仪器设备须按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安装并布置,设备和器材布置要安全、科学、规范和合理。配备医务室、专职医护人员和基本医疗用品,能处理一般伤病。

第三,课程丰富,活动多样。基地要设计主题课程,有完整的课程方案,课程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具备课程目标、内容简介、实施流程、问题研究、分享展示及总结评价等课程要素。课程对不同学段(小学、初中、高中)的劳动教育实践要进行层次区分,对学生实践的学习流程、时间安排、项目编排要合理,适当举办生活技能比赛和劳动技能展示活动。

第四,健全师资,定期培训。实践基地需配备接待学生的专业辅导人员和讲解人员,能结合劳动实践教育的要求,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教学,并提供有针对性、互动性和引导性的指导服务。合理吸收在校大学生、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和劳动模范人物等成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劳动教育指导教师培训和培养制度,定期对教职人员进行培训,重视从业人员业务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第五,保证安全,保障充分。在学生的劳动实践、生活食宿、休闲活动等方面要有完整的责任到人、分工具體明确的安全管理教育制度。基地在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的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对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各环节均有安全处置预案,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配备专职安保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演练。紧急救援和消防设施设备要齐全,并且性能良好,安全警告和危险标志要醒目明了,消防验收手续等证件齐全。物防、技防配备齐全,安全说明或须知要明确、具体。要制定安全预案,建有紧急救援体系,内部救援电话公开并畅通有效,建有畅通的紧急运送途径。

第六,科学评价,以评促练。在效果评价上,基地要建立学生劳动实践评价制度,为学生提供评价成绩和劳动表现鉴定,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科学评价,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校,从而落实课程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掌握劳动技术的过程中既有课业作品,又有心得体会,在完成作品和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章振乐.社会实践基地:劳动教育的得力“助手”[J].上海教育,2021(30):66-67.

[2] 顾明远.校外教育赋能学生全面发展[J]. 中国校外教育,2022(01):5-8.

[3] 党印,李颖.推进劳动教育的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J].中国培训, 2021(06):24-26.

[4] 徐海娇.实践基地: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J].教育家,2019(17):23-24.

[5] 郑怀丽.依托实践基地深耕劳动教育——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欢喜田”劳动特色课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03):28-30+42.

[6] 党印,张新晨.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内容与实施路径[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1(03):87-91.

[7] 刘向兵,党印.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推进的多元与统一——基于80所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22(05):54-59.

[8] 白薇,李英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策略与实现路径[J].河北教育(综合版),2022(02):30-31.

Abstract: The practice base of 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lace to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labor education has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and relevant policies have constantly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In this context, the number of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bases across the country has increased, the government-led preparation has shif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et entities, the practical functions ar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the practical projects are more abundant. Meanwhile, in the management of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there is a trend of promoting construction by evaluation and improving relevant standard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building of the practice base of labor education, such as the narrow understanding of “labor education”, the insufficient curriculum and coverage of the age range. In the future, the existing and new practice bases should be developed in a more standardized and scientific way, while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and teaching staff.

Keywords: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in the New Era; Construction Standard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責任编辑:霍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