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及提升路径探讨

2023-05-30 02:55尹勤高祖新毛欣瑶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3期
关键词:实施效果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尹勤 高祖新 毛欣瑶

摘  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各类课程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为此,本文基于对高校师生课程思政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首先,多数学生对课程思政育人作用予以肯定;其次,学生对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中的作用和实施效果评价均好于教师;再次,师生一致认为思政元素生硬添加是影响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首要因素;最后,针对课程思政实施的影响因素与师生建议,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探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9-0104-04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教育部并于2021年5月确定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全面推进不同类型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同时提出要构建国家、地方、高校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1]。

围绕教育部这一目标要求,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和社会各界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相关论文发文数量也快速上升。2022年7月3日,在中国知网(CNKI)以关键词“课程思政”进行全文检索,期刊来源设定为“核心期刊”,共检索到2014篇论文,其中近五年的发文数分别为:2017年34篇、2018年55篇、2019年167篇、2020年427篇、2021年836篇,此外2022年上半年约有417篇,合计约占发文总量的96.1%。相关论文学科分布广泛,不仅涵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等教育等各级教育,还涉及教育理论与教学管理、外国语言文字、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应用、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等各类学科。同时发现,相关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探讨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价值[2]、课程思政实施路径[3]、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4]、课程思政教学问题与对策 [5-6],以及特定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7-8]等,鲜有从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和实施对象的角度,定量分析其对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的评价。为此,本文对高校师生有关课程思政教学情况开展问卷调查,在定量分析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的基础上,探讨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提升路径,为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一、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高校师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搜集数据资料,问卷设计通过初稿设计、线下预调查、问卷修改等环节,最终分别形成面向高校教师、大学生的正式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涵盖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所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与实施效果,以及师生对思政育人的评价与需求等方面。正式调查通过专业调查网站“问卷网”线上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12份,其中,教师问卷140份,学生问卷372份。从问卷设计到数据收集的时间跨度为 2022年1月12日—2月20日。

教师样本中,男性占比略高,为51.4%;教龄分布较为均衡,教龄6—10年占比最高,为23.6%,20年以上和5年及以下两组次之,占比分别为20.7%和20.0%,11—15年占比为18.6%,16—20年占比为17.1%;中共党员占比80.7%。学生样本中,女性占比略高,为57.8%;大三年级学生占比最高,为48.1%,大二和大一学生次之,占比分别为21.5%和12.6%,大四学生占比为12.4%,研究生及以上占比为5.4%;政治面貌多为共青团员,占比76.1%,中共党员占比为8.6%。此外,调查样本所在院校涵盖双一流高校、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等各类学校,专业类别以经管类、理工类居多。总体而言,调查样本的覆盖面较广、代表性较好。

二、高校师生对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效果的评价

(一)课程思政建设情况

作为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教师,其对学校重视程度的感受更直接深刻,选擇能感受到学校对课程思政重视的教师占比明显高于学生,前者为89.3%,后者为71.5%。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学校调查对象的感知情况发现,双一流高校的师生调查对象对于学校重视情况的感知均强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

尽管教师们普遍感受到学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但真正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调查对象并不多。由图1可见,教师调查对象中,近三分之二明确表示所教授课程未被立项为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获得校级和院级立项的教师占比分别为22.9%和8.6%,获得省级及以上立项的教师仅占2.9%。而对于没有被立项的教师,希望被立项的占比为57.6%,持无所谓态度的占比为32.6%,不希望被立项的占比为9.8%。可见,有四成以上教师对参与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积极性欠缺。

此外,在日常教学中能经常主动挖掘思政元素的教师占比为34.3%,主动挖掘思政元素程度一般的教师占比为50.0%,偶尔主动挖掘的教师占比为12.1%,很少主动挖掘的教师占比最少,仅为3.6%。并且大多数教师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占比为73.6%,参加并获得校级和院级奖项的教师占比分别为21.4%和5.0%,受访教师中没有人获得过省级及以上奖项。

(二)对思政育人及其实施主体的认知分析

高校教师参与课程思政项目、挖掘思政元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与教师在思政育人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有关。调查发现,教师视角下,认为对学生良好品格和行为养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选择比分别为52.9%和28.6%,只有7.1%认为高校专业课教师有责任。而学生视角下,认为对其良好品格和行为养成具有重要影响的首先是思政课学习,选择比为54.3%;然后是专业课学习和家庭教育,选择比分别为46.0%和43.3%。

同时,学生调查对象明确表示,课程思政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知识、形成正确的三观、提升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哲学思维,选择赞同的学生占比分别为80.4%、80.1%、79.6%和78.2%。而对于教师而言,开展课程思政对自身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教师调查对象中,赞同课程思政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知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水平、及时把握社会对高校育人要求的占比分别为75.0%、71.4%、56.4%和51.4%。此外,有17.9%的教师认为有助于晋升职称/职务。可见,虽然思政课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但专业课教师也应提高自身责任担当意识,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三)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

对比高校师生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发现,学生的评价明显好于教师。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很好或较好的占比分别为25.0%和35.5%,合计为60.5%,教师评价为很好或较好的占比分别为6.4%和29.8%,合计仅为36.2%;教师认为效果一般的比例远远高于学生,两者分别为61.7%和22.3%;而认为效果很差的老师占比略低于学生,两者分别为2.1%和3.2%。此外,还有14.0%的学生选择有的课程思政效果较好、有的课程思政效果较差。

调查还发现,多数学生调查对象明确表示在专业课中讲授思政内容有必要,可同时提高专业素养和思想水平,占比为58.3%;认为必要性一般,听听无妨的占比为38.4%;认为没必要,对专业知识和实际生活没什么用处的占比仅为3.2%。可见,高校教师应坚定课程思政育人信心,加大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三、课程思政建设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探讨

(一)课程思政效果影响因素

要提升课程思政实施效果,首先必须明确其影响因素。由图2可见,高校师生认为影响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因素各有异同。师生调查对象首选因素一致,均为思政元素生硬融入,且教师的选择占比明显高于学生;对于影响其次的因素,师生选择有所不同,教师选择的是教学需要而非学生需要,学生选择的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对于教学方式陈旧的影响,师生态度基本一致,选择比在38%左右;另有大约1/3学生选择与就业没有关系,1/3教师选择缺少专项经费。

此外,含有思政元素的专业教材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缺乏、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太耗时、教学时间有限等也是影响课程思政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建议

对于如何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师生调查对象从各自视角提出了建议。从学生角度来看,建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占比最高,为74.5%;其次是教师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占比为53.5%;第三是改革考试评定方式,占比为53.2%;第四是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同学们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占比为40.32%;最后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占比为38.2%。从教师角度看,建议课程思政应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占比最高,为74.3%;其次为教师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占比为58.6%;建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采用先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占比相当,分别为45.7%和45.0%;建议改革考试评定方式和开展课程思政教改立项的占比相同,均为37.1%;建议学校提供学习培训机会的占比为35.7%;占比最少的建议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为26.4%。

(三)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路径探讨

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育人的新形势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内涵建设,不断提升课程魅力和育人实效,从而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并参考国内相关文献[9-10]研究成果,从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三个层面总结归纳出课程思政建设的提升路径如下:

对于高校而言,要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和平台建设;加大支持保障力度,为高校教师提供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和培训机会;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将思政育人与专业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对于教师而言,应始终秉承立德树人初心,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主动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力求公平公正;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发现解决学生关注的学习生活就业等重点、难点问题。

对于学生而言,要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深入实际了解国情,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家国情怀;要把个人职业发展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自觉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育人与人才培养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需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同向同行;还需要高校、教师、大学生和社会各界多方重视,全员参与;尤其需要高校教师提高课程思政育人的责任意识,深挖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育人资源,提升思政育人素养和能力。总之,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公布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EB/OL]. (2021-5-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8/s7056/202106/t20210610_537281.html.

[2] 李曉培,胡树祥.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话语表达与当代意义[J]. 思想教育研究,2021(01):100-104.

[3] 张凤翠,邬志辉.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2022(04):265-270.

[4] 窦新宇,王建龙,王玉娜. 基于 OBE 理念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2(02):65-68.

[5] 张宏伟.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探究[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06):68-70.

[6] 蓝波涛,覃杨杨. 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价值、问题与对策[J]. 教学与研究,2022(02):92-100.

[7] 赵浚,刘宇婷. 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教学之思[J]. 广西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03):71-78.

[8] 王翔敏,边和平. ELF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创新:现状、机理与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07):144-149.

[9] 徐蓉,周旋. 师资联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J]. 思想理论教育,2022(04):25-30.

[10] 汪丽华.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 科教导刊,2022(10):70-72.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实施效果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现代学徒制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中实践应用与探索
基于模型的小麦栽培方案设计技术实施效果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