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国学经典的创新性发展路径探析

2023-05-30 11:10王文艳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发展路径创新性

摘 要:新媒体时代,国学经典的传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文章分析了国学经典传播主体的作用,探讨了如何优化国学经典的传播内容和加强对媒介的利用,对国学经典的受众进行了细分,提出了提高国学经典传播效果的措施,以期为图书馆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国学经典;图书馆;创新性;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3-0084-03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学经典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源于中国农耕文明,新媒体时代如何在国学经典与新媒体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点,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是目前学术界亟须解决的问题。1948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的五要素包括传播主体、讯息、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即“5W模式”[1]。笔者从“5W模式”的视角探讨了国学经典的创新性发展路径,以期为图书馆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加强国学经典传播主体的作用

1.1 综合利用各种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是传播活动的起点。国学经典的传播主体分为组织和个人两类,组织主要包括国学学校、图书馆、培训机构、多媒体网络、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出版社等机构,个人是指任何一个热爱国学的个体。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应积极开发国学经典文化产品,培养国学经典文化产品的创作者,推动国学经典的传播、传承。

微信公众号“章黄国学”是运行比较成功的例子,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其传播主体的专业性强与团队力量强大,其运营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的教师和学生。该团队成员以弘扬民族精神、振兴发展国学经典为己任,积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以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针对国学经典的排他性等问题,团队成员认真反思,毫不避讳。由此可见,团队成员科学的治学理念、严谨的治学态度及较高的专业水平,保证了该公众号的正常运行,为构建科学的国学经典内容生产机制提供了支撑。

1.2 加强传播主体之间的合作

现代社会既是充满竞争的社会,也是相互合作的社会。传播主体在传播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应加强合作,如知名学者与电视台、出版社的合作,图书馆与出版社、电视台的合作,国学培训机构与演艺界的合作等,推动了国学经典的传播发展。例如,中央电视台积极与学者合作,在《中国诗词大会》创设了专家点评这一环节,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等知名学者参与,为观众理解深奥难懂的古诗词提供了帮助[2]。中央电视台积极与演艺界合作,在《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邀请杨洪基、谭咏麟、谭维维、阿云嘎、许魏洲、白举纲等,通过“和诗以歌”的形式,将新韵律赋予古诗词,让中国优秀的古诗词在传唱中从流行走向流传。

1.3 培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国学经典传播人才

国学经典的有效传播需要既精通新媒体技术又通晓国学经典的新媒体人才。以目前需求量较大的古籍数据库为例,我国古籍市场规模巨大,随着国家对古典文献及传统文化的重视,全国各大图书馆、高等学府和各类国学研究中心积极购买古籍数据库,以弥补馆藏资源不足,为古籍数据库的销售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开发古籍数据库需要既掌握一定国学经典知识又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某古联科技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坦言:“跨学科人员太少,需要懂技术、懂文字整理、懂市场,这造成资源和市场扩展较慢。”[3]

传播主体整理开发古籍数据库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拥有一支专业的古籍整理队伍。例如,中华书局从20世纪初期开始致力于古籍整理,经过长期的实践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古籍整理经验,成就了一大批古籍整理专家,为《中华经典古籍库》开发奠定了基础。二是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古籍文献数字化的难点包括:古籍文献的版本多而杂和古籍文献的字体多样。因此,相关传播主体要提升古籍整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以提高古籍数字产品的质量。目前,一些传播主体利用新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排版设计、文字转换、图像识别等方面的问题,优化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2 优化国学经典的传播内容

2.1 着力内容开发

讯息是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中心。新媒体时代,只有品质突出、视角新颖的内容产品才能真正受到用户的青睐。因此,传播主体在打造国学经典产品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容开发,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促进国学经典传播内容多样化。微信公众号“章黄国学”之所以被认可,其核心优势就在于内容的创新,精彩内容的背后都有严谨的专业知识和材料的支撑。“经典栏目”以专业、幽默的方式解读章黄一派的国学理念;“新潮栏目”中的“孔子曰”以漫画的形式展示孔子师生之间的对话,趣味十足;“今史记”紧扣话题人物,用文言文的形式,为当代一些名人撰写列传,如《杨振宁列传》《莫言列传》《郭德纲列传》等让人耳目一新。

2.2 突出当代价值

国学经典不仅能够解决当今社会的一些棘手问题,如拯救信仰危机、增强文化自信等,还能够为民众的社会生活提供帮助。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思想在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大同思想、忠信孝悌思想、修身齐家思想等依然熠熠生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依然值得推崇学习。

2.3 创新传播形式

新媒体时代,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以“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经典诗词与现代流行元素相融合。其公众号推出的“经典冷知识”板块,邀请演艺界名人进行解读,如:《李白和苏轼竟是“带货达人”》一文以现在生活中比较流行的“带货达人”为线索,向受众推介李白的《客中行》和苏轼的《猪肉颂》。李白的诗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让兰陵美酒名噪一时;苏轼的诗句“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解决了当地猪肉滞销的问题。《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国学经典,如《尚书》《天工开物》《史记》《论语》《楚辞》《周易》《礼记》等,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崭新方式,向观众展示这些国学经典的成書过程及其蕴含的经典思想和价值。

3 加强对媒介的利用

传播媒介是传播行为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当前的传播技术越来越科技化,信息媒介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多。传播主体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动国学经典的传播和传承发展。

3.1 “电视+网络”

为了获得受众的青睐,中央电视台投入大量心血,精心设计了重在传承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以《经典咏流传》为例,节目组主要采用传唱音乐的方式将国学经典诗文呈现给受众,让受众在享受听觉盛宴的同时,学习掌握国学经典的相关内容。《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全网视频播放量累计破10亿次,“电视+网络”的传播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国学经典的传播[4]。

3.2 微视频网课

国学经典的枯燥乏味与艰涩难懂往往会让人望而却步。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许多图书馆通过邀请有经验的教学名师录制微视频网课的方式传播国学经典,不仅为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专业知识提供了便利,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同地区师资力量不均衡的问题。

3.3 微信公众平台

目前,微信的普及使用率较高,传播主体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向用户推送国学经典知识。“章黄国学”微信公众号旨在传承章黄学术,推送内容真实、严谨,读者易于接受,达到了通过学术自信增强民众文化自信的目的。该公众号的运营团体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传播国学经典,如:线下经常举办读书会活动,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线上举行的“辅仁行动公益讲座”开展得如火如荼,使不少学生受益。一些个人微信公众号也为国学经典的传播贡献了一份力量,如:“少读红楼”旨在传播《红楼梦》这部经典著作,“棠棣馆”旨在推送经典文献学知识。

3.4 微直播

图书馆可充分发挥快手、抖音等直播软件的优势,邀请著名学者举办国学经典讲堂,定期进行国学经典相关内容的直播,为受众提供与学者交流沟通的机会,提高国学经典的影响力,扩大国学经典的传播范围[5]。

4 细化国学经典的受众

受众是信息接收者和反馈者。由于年龄、地域、兴趣爱好、文化程度和生活品位的不同,国学经典的受众存在较大差异。图书馆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获取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根据其阅读习惯,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笔者根据国学经典受众的年龄段和需求,将其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专业从事国学经典研究的学者。这类群体的阅读需求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国学经典内容,图书馆可为其推送专业的国学典籍书刊信息及一些国学网站等。二是喜爱国学经典的普通民众。这类群体阅读国学经典的目的是陶冶情操和修身养性,图书馆可为其推送一些国学经典相关的图书信息、微信公众号。三是中小学生。这类群体的阅读需求是通俗易懂的国学经典内容,图书馆可举办形式多样的国学经典阅读推广活动,引导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阅读国学经典的热情。四是外国留学生和热爱国学经典的外国友人。这类群体阅读国学经典的目的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图书馆可通过网络宣传的方式,宣传推广国学经典。

5 提高国学经典的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主体推送的传播内容能引起受众思想观念或行为方式的变化。评价传播活动是否实现了预期的传播目标,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其是否获得了预期的传播效果。为了提高国学经典的传播效果,图书馆作为传播主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通过问卷调查、交流访谈及跟踪调研等方式,获取用户的意见建议,定期对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二是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交流,及时获取用户的隐性需求,为其提供精准的个性化阅读服务。三是利用新媒体进行多种形式的营销,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为用户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他们阅读国学经典的热情。

6 结语

新媒体时代,国学经典的传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图书馆作为传播主体,可借鉴其他传播主体的经验,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阅读推广活动,提高国学经典的传播效果,让古人的优秀思想与智慧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

[2] 侯祚民.新媒体时代国学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策略探赜[J].视听,2021(6):39-41.

[3] 刘蕾.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古籍数据库推广模式研究:以《中华经典古籍库》为例[D].杭州:浙江传媒学院,2021.

[4] 张晓萱.传承文化,致敬英雄: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四季的守正创新[J].视听,2022(3):58-60.

[5] 张雪.“微时代”背景下国学经典传播策略刍议[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111-115.

(编校:崔萌)

收稿日期:2023-02-07

作者简介:王文艳(1983— ),中原科技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国学经典的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2-ZZJH-562;又系2021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河南省大学生政党认同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編号:2021BDJ024。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发展路径创新性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根植经典固本培元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