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利民的虚构之美

2023-05-30 03:55柏翠芹
初中生写作 2023年3期
关键词:利民心痛物证

柏翠芹

在历年中高考语文试卷或模拟卷的阅读题中,包利民的美文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作家包利民的写作风格不避现实生活的伤逝之情,用回环、虚构之笔涌动积极向善的心底活泉。他是黑龙江人,充分发挥在冷峻寒凉故事中毕现情感细腻之能事,彰显真情又悲天悯物。他为世事构造完美,为卑微树立灯塔,为深情注释经书。因而,深度赏析包利民作品的虚构之美,对中学生写作借鉴意义很大。

下面结合包利民的具体作品内容来详细解读,学习他在伤逝之情的基础上虚构故事的技巧和方法,从而进一步体会和掌握如何使人泪目的写作规律。

物证穿越+辉煌长翼+深远回响

(1)整理遗物时,我竟在那个装书的盒子里,发现了一本奶奶早年的日记。日记里,所有的心事都压成了岁月的书签,在少女的心中反复出现的那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越到最后便越清晰。竟真的是爷爷,原来,爷爷在奶奶的生命中竟是如此的完美而真挚;原来,情感的沟通并不一定非要那些纸短情长;原来,那本《宋词三百首》是爷爷送给奶奶唯一的礼物!

虽是一本枯萎了的书,对奶奶来说却是注满真情、价值连城的宝书。尘封的岁月中,有奶奶美丽的倩影、感人的记忆、苦难的生活。枯萎的书本中有她感情结晶的词句、生活磨难洗礼的符号、生命之树顽强生长的年轮。透过蘸满真情的语言文字,昔日场景仿佛一幕幕展现在眼前,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生活的凝重、情感的力量……——《一本枯萎的书》

(2)在一个夜里,吴晓刚从睡梦中醒来,忽然听见院子里传来轻微的响动。他下床却发现父母都不在房中,他隔窗向外望去,在明亮的月光下,他看见爸爸妈妈正骑在墙头上,用铲子往下铲围墙顶上的土。那一刻,他忽然明白,这墙是真的变矮了的,而且怕他看出来,父母在夜里把整个围墙都削矮了一圈儿。这样一来,时间一长,围墙比原来不知已矮了多少,只是他一直没有觉察而已。在窗后的黑暗中,他的眼泪悄悄地淌了一脸。

那一天,当他爬上墙头,坐在上面大喊父母时,看着父母一脸的惊喜,他激动地说:“我知道我根本不能爬上来,是你们……”父亲说:“孩子,关键还是靠你自己,这么高的墙你都能爬上去,以后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我和你妈也就放心了!”——《变矮的围墙增高的爱》

(3)我记得曾在一本《读者》或《青年文摘》上读过关于这本书的故事,于是四处翻找,终于找到了那篇题为《一本书的遭遇》的文章。文中的那本《爱的教育》真的就是我手上的这本!文末作者感叹的那个弟弟,竟把这样一本载满姐姐希冀的书丢弃了。

而时光流转,此书竟宿命般到了我的手中,我亦感叹它的被弃置。后来,我把此书连同那篇《一本书的遭遇》的文章一同送给了我读中学的弟弟,我在书的扉页上加了一句话:“那个姐姐的每句话都是我想对你说的,好好珍惜此书和你心中的梦想!”——《故纸堆中寻梦》

写法提炼

这些具有虚构之美的悲情故事,往往是最容易撼动人心的。奶奶手里谜一样的《宋词三百首》,在奶奶离世后逐渐揭开面纱,让“我”泪目;“我”買来的一本旧书《爱的教育》中,竟蘸满姐姐对弟弟关爱的笔迹,此颗“明珠”沦落于旧书摊,被“我”再转赠给自己的弟弟,都是第一人称+悲中见喜的写作路数,这些“是谜又不是谜”的虚构故事成为包利民为文的独特印记。正是这种穿越时空还持久积极地颂扬和传承爱的悲情之举,因第一人称的叙述令人感同身受,扼腕叹息之余又深深欣慰。

残疾少年吴晓刚为能走出家门,暗地里苦练爬墙,渐渐取得自信。是爱,使父母深夜为儿铲墙;是爱,让吴晓刚骑上围墙时感恩父母。那双黑夜窗后发现秘密的眼睛,让人想到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那种悲壮的永恒。吴晓刚白天练爬墙,父母深夜削墙头,有点儿不可理喻的虚构为啥还会感人至深,就是因为穿越黑夜的“爱的隐瞒”——就像流星般熠熠生辉。

所以,同学们在写作时先要把故事的时间概念拉长,借以实现爱情、兄妹情、父母情物证的穿越。然后,再以揭秘方式营造并展现爱的辉煌长翼,如能在历史物证节点上产生深远的回响就更好了。物证穿越+辉煌长翼+深远回响,才会使人动情,此时虚构即便有些假的意味,也不会太虚。

心痛瞬间+倒叙回想+伏笔不露

(4)我清晰地听见电话那头的女儿说:“妈,我正忙着呢!你别唠叨了,我都挺好的,不说了!”然后电话挂断。我看见,朋友的妻子有着刹那的失神,然后脸上满是悲伤之色……她想起了自己上大学的时候,那时还没有手机,宿舍里都装了电话。她的母亲总是在晚上打电话过来嘘寒问暖,她渐渐地就很烦。

……可时光流转,当年的女孩也成了母亲,在一个电话接通与挂断的短短时间,心里却重叠着昔日的情景。也是在这一刻,唤醒了曾经的疼痛。“只有自己当了母亲,才能体会到那样的心情,我从没想过,当年说的那些话,会让电话那头的妈妈怎样的难受!”她黯然地说。——《电话另一端的疼痛》

(5)那一天,母亲弥留之际,他拉着母亲的手痛哭失声,说:“妈,我要是再丢了,还有谁来找我啊!”

小时候,他贪玩,家在农村,常常是在野外跑着玩着就忘了离村子有多远。不知多少次,都是母亲把他带回温暖的家。可是第二天,他依然这样疯跑疯玩,因为他知道,母亲总会找到他……

……21岁那年,他入狱。母亲只寥寥来过几次,有时他会想,母亲,是不想再来找他了,任他丢失在绝望之中。但是有一天,他在放风的时候,偶然看到高墙外的大楼的一扇窗前,映出一张熟悉的脸。虽然隔得那么远,也看不清,他还是一下子就认出那是母亲……

……转眼到了中年,而这一刻,母亲即将永远闭上眼睛。他拉着母亲的手,母亲笑着,吃力地说:“孩子,你不能再走丢了,你以后要去找你的孩子,不让他走丢,你要守在家里,让你的孩子能回来……”——《我再丢了,谁来找我》

(6)看着画面,听着解说,而返回舱开始进入大气层。忽然,哈利大叔的脸色阴沉下来,看着看着,他像是想起了什么,突然站起身来,快步走到操作间,毫不犹豫地断开了电闸……

汤姆在停电的刹那,眼泪就流下来了。他跑到镇外的一个高处,坐在那里,看着满天的星辰,眼睛和心里同样的湿润。茫茫星海,他也不知道父亲是哪一点光亮,在哪里经过。不过,他觉得此刻父亲也应在看着他,看向海岸边上的黑暗处。

这次停电,并不是约好的十分钟,而是整整一个小时。汤姆就坐在那里,仰着头,似乎有个星星猛然闪了一下,便又没了踪迹,他流出的泪又淌回了眼睛……

……汤姆一直坐到天明,他知道,父亲回来了。虽然,那并不是他真正的父亲,虽然,那也不是真正的回来,可是他都装作不知道。他站起身,走回镇子,脸上努力地笑着,对每一个人。是的,父亲,依然是他的骄傲。——《停電一小时》

写法提炼

无论是朋友妻子的失神与悲伤,还是中年男子拉着母亲痛哭失声,“心痛”那一刻的话语表达,最令人刻骨铭心。此间,汤姆面对繁星以及间或流星闪过的心灵寄寓,更令人肝肠欲断。包利民的虚构之美,是极端感受和逼视过往生活所获得的终极“心痛”。

倒叙手法,是“心痛”写作上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主题、砥砺反思的关键诀窍。朋友妻子领受的那句无意而扎心的话,中年男人噙满泪水说的“妈,我要是再丢了,还有谁来找我啊”,都以倒叙方式先声夺人。包利民运用先声夺人的深重“回响”,逐步展开回想,从历史的坐标、时间的角度将悲喜剧推向更深层面。

《停电一小时》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很多同学没有看懂。其实,当意外的切肤之痛与伏笔的含而不露完美融合时,只能用心灵的骤然成长去解读:汤姆本想在停电十分钟于夜空看一看“父亲”,没想到会一语成谶,最终他在镇外的一个高处“眼睛和心里同样的湿润”地坐到天明。

“含而不露”和“先声夺人”都属心痛瞬间,揭示了包利民在某一时刻面对现实和人生悲情——所虚拟构建的至善心灵的回环映照。

心痛瞬间+倒叙回想+伏笔不露,包利民巧妙地记述着生活的痛感、心声、泪光和觉悟,无疑是值得嘉许的典范。虽虚拟但富有灵魂、百折不回却终究向善,这或许就是包利民的文章连续十年被超过30个省市选入中考试卷、30多篇文章被设计成中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谜底所在。

猜你喜欢
利民心痛物证
新型捕收剂BK610和BK612在利民选煤厂的应用
果树大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
“演员中心制”戏剧始于北宋的新物证
垃圾分类:虽然“繁琐”但利已利民
试论物证在烟草行政处罚中的适用
原野侦探课 第三节 关键物证
从《内经》论“病气逆乘”导致心痛及针刺治疗*
浅谈刑事案件物证的保护
心痛的感觉
盐城利民的黄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