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阈下佩里·安德森封建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的现实回响

2023-05-30 10:48齐敏
关键词:佩里安德森马克思主义

齐敏

[摘 要] 佩里·安德森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的成就,尤其对封建社会形态理论的研究,对学者们进一步研究社会形态更替之间存在的联系,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建立前的社会形态整体特征对当下社会发展的影响有重要启示。从马克思封建社会形态理论的现实意义出发,比较、分析安德森的封建社会形态理论的价值,能够给我们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治理和道路选择以更深刻的启示。文章还从宏观视角探究了安德森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佩里·安德森;封建社会形态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3)02-0012-04

佩里·安德森(以下简称“安德森”)对欧洲社会历史大量翔实的学术研究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关于社会形态理论许多创新性的结论。从马克思封建社会形态理论的现实意义出发,比较、分析安德森的封建社会形态理论的价值;同时,从宏观视角探究安德森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的意义,能够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治理和道路选择以更深刻的启示。

一、 马克思封建社会形态理论的现实回响

(一)马克思封建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认识中国封建制的实质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两个理论发现之一,它揭开了在思想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一系列“历史之谜”。其中,对于社会形态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这一哲学范畴的阐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社会形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历史唯物主义把各个阶段的人类历史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运动到一定阶段的具体形式,人类社会大体都经过了这一社会形态,但针对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形态又有其特殊性。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中对封建社会作了较为集中的论述,他批评了柯瓦列夫斯基的封建制观点,并表明他反对欧洲中心论的思想。因此,今天我们在剖析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时,不能简单“拿来”,而是要学习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所用的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辩证的方法、抽象的方法,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和叙述的序列中得到启示,进而结合世界各国、各民族封建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基本規律和特征,具体地、历史地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实质。

马克思认为古代东西方国家的国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特点,其各自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也各有其独特性,因而马克思反对把西欧社会的发展模式生搬硬套到东方社会,并提出了革命道路多样性的思想。而对封建制本质特征的规定,是他对历史道路发展多样性的深化和完善,“这个认识与马克思同时形成的跨跃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交相辉映,……。”  [1](P445) 据此,要全面、客观地理解马克思的封建制理论,我们要从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着手,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实质。

(二)马克思封建社会形态理论的现实回应: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强调历史道路发展多样性的观点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得以实现。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突破单一的绝对公有制,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对马克思关于相同的经济基础条件下,各民族国家可以根据自己国家的不同经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适合的选择的回应。所以,在社会实践中,应客观认识社会形态的特点,不能教条、简单划一,认为非此即彼。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与马克思所描述的欧洲封建社会宏观上虽有相同之处,但微观层面的差异也很明显,因而,今天我国选择社会发展道路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人民的意志而决定的。

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特殊性,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没有作为独立的社会形态于中国社会存在,因此有学者提出“资本主义”的课程必须补上,这个认识有失偏颇。因为,从历史发展的事实看,生产资料公有制更有利于近代西方大机器生产方式的发展;同时,影响一国所有制选择的因素很多,必须全方位、多视角结合该国的实际国情,作出适合本国发展的正确选择。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形态。中国“从建国到一九七八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  [2](P1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验证了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中国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马克思封建社会形态理论的实践抉择: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具有决定性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它决定这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要消灭私有制。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最终消灭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废除私有制。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坚持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

从我国现实国情讲,我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  [2](P207-208) 贫富差距加大势必引发相应的社会矛盾,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给人民的生活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认识到,在中国社会生产力普遍较低的历史条件下,单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并不利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因而,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水平的多层次性,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终确立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的做法是,好的传统必须保留,但要根据新的情况来确定新的政策。”  [3](P133)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保障,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学术领域那些主张消灭国有企业的论断,不仅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出资料所有制理论,而且违反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坚决地进行批判。

二、佩里·安德森的封建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的现实意蕴

安德森封建社会形态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给予继承和创新。安德森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剖析,这对我们继续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安德森的封建社会形态理论对唯物史观思想的创新贡献

与唯物史观思想一脉相承,安德森同样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这对我们当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深刻的启发。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国家社会性质的基本保障,而经济制度的性质直接决定我们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论在哪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安德森的封建社会形态理论强调经济要素对社会发展重要性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因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针对这一观点他提出了绝对主义国家的概念。绝对主义国家的提出是安德森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的创新之处。所谓绝对主义国家,安德森把它特指为欧洲近代历史上在等级君主制逐渐衰退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央专制的“新君主国”,这与马克思对于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君主制的论述相贴近,其社会基础是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并存,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

安德森在考察了欧洲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起源及其重要特征后,进一步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国家结构,他承认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又强调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更替的直接推手,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研究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中世纪的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问题上,重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经济领域问题,但往往忽略了社会结构中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的问题。因此,他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很多学者不同,他注重从政治层面探讨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领域的问题,指出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绝对支撑作用。欧洲中世纪典型的等级分封制度致使国家权力衰微,社会发展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很长时间都难以形成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因而无力推动欧洲各国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欧洲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绝对主义国家出现恰恰是新兴经济利益的代表阶级——资产阶级为保护其自身的经济权益,在政治上致力于国家权力的建设,使西欧原本日渐没落的封建制度得以加强,形成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最终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确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东西方封建社会形态的差异显而易见。

安德森除经济领域外对以超经济强制为依托绝对主义国家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当下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之时,重视国家治理能力的建设。

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进一步凸显了以经济因素为基础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意识形态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打破原有的纯而又纯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创新过程中推动着国家治理能力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化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好地把“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有机地融合起来,推动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

(二)安德森的封建社会形态理论对唯物史观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首先,安德森对欧洲社会形态进行考察、研究之时,把英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批判英国一些学者对欧洲整体情况不了解,对欧洲社会形态的研究存在保守和偏颇的现象。因此,安德森对社会形态的研究,即便以欧洲社会历史为主体,也跳出了以英国历史为目标的狭小范围。安德森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引入国外理论,并使其与英国文化相互融合,使其学术思想更客观、更深刻,安德森学术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存在异曲同工之处,这值得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去学习和借鉴。今天我国正在大踏步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我们也需要像安德森这样与时俱进地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不断的进行理论创新,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取得新胜利。

其次,安德森運用了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去反思和重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安德森用历史与结构的双重维度对唯物史观思想进行解读,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觉醒做了透彻的分析。安德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强有力地促进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我们应不断的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唯物史观的思想,反对教条主义和虚无主义,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最后,安德森的封建社会形态理论研究丰富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内容。安德森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国家历史进行研究,不仅关注传统唯物史观强调的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还突出研究了“国家制度”,凸显政治因素在国家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安德森强调,理解和把握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症结是国家问题。他认为,应当对国家制度的总体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重视历史过渡阶段社会形态和国家结构对政治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对社会历史形成全面性研究。安德森的学术研究思维对我们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要重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有很大的启示。

(三)安德森的封建社会形态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启示

安德森在绝对主义国家问题的研究中,提出社会主义革命战略决策,强调了掌握国家政权对巩固阶级利益的至关重要性。其中,他认为,国家对文化领导权的掌握是保障其社会权力的重要环节。虽然某种程度上似乎忽视了下层民众文化的作用,但其强调国家对社会文化的霸权地位的占领,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有着极大的启发。

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意识形态的变化。意识形态是阶级意志的代表,它与阶级和国家发展的命运休戚与共。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其阶级性,意识形态为其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保驾护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4](P552) ,所以,任何阶级为维护其阶级利益,必须遵循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不断的变革意识形态,以便为其政治、经济发展服务。

安德森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展开了进一步的阐释。安德森认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生活对阶级意识产生的决定性作用,但他指出暴力方式并不是统治阶级使其意识形态话语权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式。安德森赞同葛兰西有关文化领导权的思想。即“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文化意识形态……它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下层文化的发展方向并且强有力地影响着下层文化的特征。”  [5] 安德森强调社会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意识形态之于经济基础只是拥有相对的独立性,意识形态寓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之中。因而,国家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要对民众文化起支配和影响的作用,要确保民众文化自身主体特色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要保持整体上与国家文化特征相一致。统治阶级必须把对民众文化的控制纳入其权利控制的体系之下,使文化作为信仰体系更好地维护其权利体系。

当今在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国家要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6](P170) ,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表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占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地,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鼓励中国人民奋勇拼搏的精神力量。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四个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生生不息,蓬勃发展。

三、结 语

安德森的封建社会形态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分析安德森的封建社会形态理论,我们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思想僵化。安德森抓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不断地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发展和创新,使其保持着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为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寻找更为合理的途径。安德森的封建社会形态理论不尽完美,但他对欧洲社会从古代经历近代社会形态的变化以及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的分析对于我们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不断地对其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深刻领悟其社会形态理论的思想精髓和实践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张奎良.时代呼唤的哲学回响[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杨春吉.佩里·安德森的学术思想探论[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The realistic echo of Perry Anderson's study of feudal Social   Formation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QI Mi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China)

Abstract: Perry Andersons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feudal social form,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cholars to further study the links between the replacement of social form and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form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social form on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arxs theory of feudal social form,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value of Anderson's theory of feudal social form can give us more profound inspiration for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road choice of the current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Andersons social form theory research.

Key words: Marxism; Perry Anderson; Feudal Social formation

[责任编辑 薄 刚]

猜你喜欢
佩里安德森马克思主义
电影界的“强迫症之王”——韦斯·安德森
创新协作的四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玛格丽特·佩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定格动画的新阐释——安德森和他的《犬之岛》
正已烷职业中毒防控——安德森模型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