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为本构建“小种子”劳动教育体系的探索

2023-05-30 10:48覃燕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摘要】本文论述柳州市雀儿山路小学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以实践体验、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为主要活动方式,建立“小雀娃爱劳动”争章的评价机制,整体构建学校“小种子”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关键词】劳动教育 课程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4-0025-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开展劳动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

近年来,柳州市雀儿山路小学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以实践体验、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为主要活动方式,建立“小雀娃爱劳动”争章的评价机制,整体构建学校“小种子”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

一、“小种子”内涵释义与劳动课程基本框架

我校着力构建的“小种子”劳动教育体系中的“小种子”理念,契合《意见》中提出的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即“牢固樹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主要包括劳动精神的种子、劳动观念的种子、劳动价值的种子三个方面。

具体实践中,我校立项了自治区级课题(子课题)“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种子劳动教育实践研究”,系统推进学校劳动教育,构建以“服务+”“实践+”“创意+”为定位的劳动课程体系(如图1),促进传统课堂与生活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园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衔接,以大主题、大单元、大项目学习的方式,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让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小种子”在学生心中萌芽,使学生逐渐明白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引导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善学习、乐生活、有担当、会创新、身心健、审美雅的阳光少年。

由图1可知,我校的“小种子”劳动课程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21个系列的劳动实践,以实践体验、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为主要活动方式:一年级、二年级以劳动启蒙为主,如“家园·生活”中的整理系列、“校园·责任”中的“小小岗位”等,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忙做、集体的事情共同做”;三至六年级以技能训练、实践体验与品质培养为主,如“家园·生活”中的“工具使用”、“城园·实践”中的“匠心制造”、“校园·责任”中的“小小志愿者”等,做到“家庭的事情习惯做、不会的事情学习做、集体的事情积极做”。课程以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目标,培育“会爱、会学、会活、会责、会创、会玩、会秀”的“七会”雀娃。整个课程体系体现立体多元、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二、完善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保障和评价机制

《意见》要求“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强调“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学校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同时“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以此为指导,我校主要从三个方面完善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保障和评价机制。

(一)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合适的场地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条件,是提高劳动教育实效的重要保障。在校内,我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累计投入30多万元,建成了相对完善的包括“五室一园”(劳技室、创客室、科学室、茶艺室、艺术室、“小种子”种植园)在内的劳动实践基地,致力于打造校内劳动乐园。在校外,我校积极挖掘、整合校外教育资源,构建立体多元的劳动教育基地,拓展和延伸劳动教育空间。目前,我校与周边的柳钢集团、雀儿山公园、多所职业学校、柳州工业博物馆和城市规划馆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动手实践、职业体验、素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依托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我校开设了包括“学生知识准备课”“前行准备课”在内的劳动先行课程,初步形成了基地劳动课程系列,包括“开营典礼”“体验实践”“展示评价”等,有效拓展了劳动教育的空间。

(二)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育人格局

我校构建了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社区为支持的“三位一体”劳动教育机制,形成了协同育人的合力。

家庭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场所。为了让劳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我校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劳动清单和“小种子劳动N次方”微课程居家劳动项目,以家庭为单位,引导家长和孩子自主设计“整理”“饮食”“养护”“改造”等劳动内容,形成家庭劳动计划,通过劳动小视频的录制与分享,促进学生学习掌握家庭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鼓励学生家庭设立“家庭劳动日”,开展家庭大扫除、家庭菜园、厨艺竞技等各类家庭劳动,指导家长与孩子一起开展劳动实践。

学校教师是劳动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贯穿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在过程指导上,我校教师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与经验积累,重视学生劳动情感、思考方式、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同步参与学生劳动,通过指导、讲解、示范等形式,带领学生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劳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

社会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支持作用。我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支持。一是单位见习,获得职业启蒙。组织师生一起走进消防大队、派出所、餐饮店、科技产业园等不同单位,让学生基于实际了解,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和志趣有一个初步定位。二是工厂体验,感受工匠精神。组织学生参观柳钢集团的生产流水线,了解钢材制造流程,明白唯有认真钻研、严格把关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从而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三是社区服务,培养奉献精神。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与公益服务活动,体会生命的意义在于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

(三)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评价机制

健全劳动评价机制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校坚持多元评价原则,构建起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多元的评价机制,将劳动教育与“小雀娃爱劳动”争章活动相结合,设置培养儿童劳动素养的特色奖章。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资料袋中,除了记录劳动过程和结果,还运用星级测评模式,通过家长、教师、同伴多角度、多层次、多时段的评价,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参与课内外劳动的过程和结果。

三、按照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劳动教育活动

按照上述课程体系,我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从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

(一)必修课程夯实劳动基础

我校的劳动必修课以“小帮手课程”为主,每周1小时(大课、小课),各年级围绕相应主题制定劳动清单,开展相应的学习和实践。在学校公众号上公布“小种子劳动N次方”微课程,明确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开展过程性指导评价,课堂上进行反馈和改进。

例如,“衣物巧收纳”课程要求学生对照劳动清单,结合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并通过“小种子劳动N次方”微课程,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衣物分类存放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二次实践并交流反馈。同时,通过“收纳小能手擂台赛”,帮助学生掌握收纳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优化、完善衣物收纳过程,掌握更合理的收纳技巧,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课后的“劳动拓展任务单”强调家校合作,要求学生用本课学到的分类收纳方法,和爸爸妈妈一起整理自己的房间。通过长期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

(二)基地体验培养劳动能力

依托学校建设的“小种子”种植园,我们推出“快乐种植”课程,将种植园近1 000平方米的土地分成几个种植区,并安排给各班级,根据不同季节开展相应种植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栽培—管理—收获”的流程,同学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劳动任务,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例如,中年级“小小种子,粒粒辛苦”种植课历经半年,班主任和综合实践课教师先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农作物,了解相关的种植知识,确定本班想要种植的作物,如水稻、绿豆、豆角等,然后带领学生在基地里开展种植活动;种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定期给本班的作物进行施肥、浇水、捉虫等方面的管理;作物收获后,教师指导学生用收获的黄豆、豆角、大米等原料制作成美食,拼出各具特色的造型,让劳动教育、德育、美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依托学校建设的劳动实践基地,我们配套推出了“二十四节气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提高劳动技能的同时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我国劳动人民运用二十节气的智慧。例如,在“大自然的時钟——霜降”一课中,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小种子”种植园,观察霜降节气到来时农作物的情况,明白在这一节气到来时有些农作物应该采摘了,有些农作物如生菜还可以种植,从而提高对农事活动的认识。又如,在清明节气到来时,借助校内劳动实践基地中的劳技室和茶艺室,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青团(艾糍),同时讲解清明节气的传统习俗。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特色活动提升职业认知

“城园·实践”活动属于我校劳动教育体系中的拓展类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柳州大街小巷,把城市作为劳动实践活动的场所,让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变化和地方文化,将劳动实践、学生生活、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感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广阔空间。活动期间,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不同类型的实践探究,获得不同的劳动体验,如到柳州传统企业两面针牙膏厂参观学习,或深入小巷调查访谈,抑或到非物质文化场馆锦桂楼探索研究,从中拓展认知。

例如,在“寻味龙城”劳动主题活动中,我校五年级某班的学生按自愿组合的原则组成活动小组,各组自主完成收集资料、制定计划、采购食材、邀请家长、品尝美食、汇报展示等各项活动任务。各组组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综合运用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围绕螺蛳粉、油茶、豆腐花等柳州美食展开寻味、回味、品味之旅,从中培养善于观察、团结合作、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

同时,我校还开展“职业小达人”“访三百六十行”等活动,开设“雀爸雀妈进课堂”家长微课程,号召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等课外时间“跟着父母上班”,走进农场、工厂、超市、餐厅、银行等场所进行职业体验,从中接触不同的职业、感受不同的职场,进而丰富职业体验,拓展生活认知。

(四)学科渗透拓展育人空间

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并就各学科渗透的劳动教育内容提出了指导意见,如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以此为指导,我校各学科围绕劳动主题,探索建立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机制。例如,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我的植物朋友》一课中,我校某语文教师将这一课与学生在家开展种植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课堂上习得的写作方法,结合劳动体验及劳动观察记录,写成片段作文并进行展示交流。这种将学生的习作教学和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劳动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五)岗位服务培养奉献精神

组织学生参加服务性劳动是《意见》提出的劳动教育基本内涵这一,旨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在这方面,我校结合“校园·责任”系列中的“小小岗位”“小小志愿者”课程,开展了学生服务岗位创建活动,通过设立“班级自主管理岗”“红领巾监督岗”“小小国旗班”“‘雀之声红领巾广播站”“阳光师生讲解团”“礼仪岗”等服务实践岗位,让学生人人有岗、人人定岗,积极服务同学、服务班级、服务学校。同时,将岗位设置适当拓宽外延,在校内外各种活动中,灵活设置一定的志愿者岗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主动服务意识。

总之,我校按照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求,通过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序开展各项劳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参考文献

[1]张蕊,徐倩.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于课程改革中,深化劳动教育[J].上海教育,2020(13):40-41.

[2]陈锐,李颖.聚焦课程建设,强化劳动育人[J].中国德育,2021(3):50-53.

[3]杨亲云.基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课程建设探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2(26):39-40.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种子劳动教育实践研究”(2021ZJY433)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覃燕(1976— ),广西柳州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劳动教育。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