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认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2023-05-30 03:06焦娜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焦娜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建黨史,是一部传承与创新红色文化的历史。大学生对新时代红色文化的认同,总体上是一个比较乐观的态势,但仍存在文化认知偏差、实践体验不足、文化认同心理复杂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营造红色榜样的氛围、尊重红色历史、讲好红色故事、丰富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打造新型的红色文化传播实践形式,增强红色文化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影响力,以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红色文化认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6-0058-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好红色资源,弘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1]。增强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价值理念,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价值体系,对于弘扬红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贡献中国文化的智慧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和逐渐定型的关键时期,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优质资源,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红色文化的普及与传播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从情感、认知、价值观等维度加强对于红色文化内涵的认知。

一、红色文化认同的价值

红色文化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先进文化[2]。红色文化认同,是指人们从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精神、内涵等角度上,在认知和情感的角度接受其价值的精神归属,同时内化为坚定的信念和价值追求,并外化成一定的实践及活动。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是指将大学生作为红色文化的接受主体,通过系统的有目的的价值引导,帮助在校大学生形成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可、内外统一、可践行的价值理念。红色文化只有被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才能彰显其价值意义。其本质上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建党精神以及对于国家政治治理体系,在政治层面的认同与信仰,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校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与精神风貌。

二、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现状

(一)红色文化认知现状

当代大学生因文化水平、教育方式、成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一是认知态度上,当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是有着强烈的认可之情的,但从理论内涵、历史脉络等层面来看,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相对模糊,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大多来自于课堂及教师讲授,认知不够深入,较为表面化。二是目前在校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的主要途径是网络,而目前网络上宣传的红色文化内容较为娱乐化、碎片化、虚拟化,淡化了红色文化认知的辩证思维与认知深度,大部分仍停留在感性层面。三是西方国家的多元价值理念涌入,加之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大学生更易受到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四是一些在校大学生目前对于新的知识体系的认知水平有限,心理不够成熟,阅历不够丰富的状况,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个人主义膨胀、行为趋向功利性、理想信念模糊甚至缺失、价值取向迷茫、社会责任感下降、艰苦奋斗的精神淡化,而这些逐渐‘缺位的精神要素恰巧构成了红色文化的根本内容和价值取向”[3]。

(二)红色文化归属感现状

红色文化归属感是对于红色文化的一种价值理念认同、思想认同,同时期望成为其信仰群体中一员的强烈心理与情感状态。由于当代社会环境、网络环境、校园环境和大学生自主思想理念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红色文化宣传内容脱离生活,缺乏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第一,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导致传统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语境,例如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面临着新的改变,很难获得大学生的心理认同。第二,网络的发展带动红色文化传播的多样化,传统课堂或讲座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对主题的需求,影响大学生形成文化归属感。如何让革命艰苦时期的红色文化被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接受、认同,同时进行创新,是当下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红色文化认同心理现状

受到内因和外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在“我要认同”和“要我认同”的合力之下,经历“精神需求——引导、精神生产——教化、精神外化——示范”的一系列过程,从而完成自我认同到社会认同的转变。

当代大学生多为“00后”群体,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性、先进性、民族性等,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大学生由专业成才向精神成人过渡。红色文化中各种革命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为中心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革命信念和当代大学生的“躺平”追求形成鲜明对比,导致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心理表现出复杂的状况。这其中红色文化认同心理的复杂性及目前红色文化教育系统的不完备,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出现层次不一的红色文化认同心理。

三、拓宽红色文化认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一)扩展红色文化认同的内容维度

“文化认同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决定文化的命运。”[4]当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所涵盖的层面比较丰富,不仅包括对于历史事件、红色景点、红色诗歌等方面的了解,应更加深入地对红色革命历史的系统进行全面认识,尤其是对于红色精神的深刻认识,由表层的认知深入内在认同、价值认同的透彻认识,最终达到实践层面的认同。

要有效整合现有的红色场地、红色景点、红色遗迹、红色博物馆等,重拾或开发被忽略的红色资源,加大将红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力度,对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深入挖掘,分门别类地将碎片化、零散化的红色文化形成体系化的教育资源,将历史记忆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同时结合当代的红色标语、红色专著、红色书籍、红色资源等,结合当时、当地的红色文化特点,将红色方针政策进行有效宣传,通过正确解读红色文化的“基因密码”,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对于红色文化的正确价值体系与内涵认知。

(二)提升红色文化话语转换方式

提升紅色文化的话语转换方式,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归属感,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目的。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载体,网络使得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喜爱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数字化呈现的传播方式,导致传统单一化的传播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也无法让红色文化的传播更为引人注目。完善红色文化的传播手段,结合目前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充分开发及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能更好地向大学生讲解“红色故事”,阐释“红色基因”,提升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1. 创建红色文化“微平台”

通过校院两级的微信公众号、App、微博,定期推送红色故事、红色诵读、红色图片、红色文创、红色诗歌等,创建红色“微平台”深入解读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与宣传力度。结合目前在校大学生关注的短视频形式,借助“微平台”推送红色文化相关内容:一是创建学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平台账号,例如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媒体账号,结合当下形势政策热点,推送红色宣传片、电影经典片段等短视频,使大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收获有关红色文化的知识,形象生动的视频资料也会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内容的理解;二是高校可以将校内举办的红色文化宣传活动通过视频记录下来,再通过后期的剪辑编辑,制作成短视频或者Vlog发布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账号上,在活动中加强大学生本人参与红色活动带来的满足感与荣誉感,新鲜有趣的活动形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活动,更有效地宣传红色文化;三是高校新媒体社团及学生组织借助新媒体形式组织专业类比赛,例如视频剪辑大赛、手绘动漫大赛、航拍校园、VLOG讲述红色故事等形式创作并体现大学生视角的红色文化,在创作中主动认识和探寻身边的红色文化,重温红色记忆。

2. 打造红色文化“微阵地”

以红色文化为重点,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形式。将红色文化引入教材、引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引入学生社会实践,通过不同形式的红色文化微课,加强红色文化课程线上和线下的结合。通过校园网站的红色教育宣传主页的专题宣传、图书馆、国家和省级红色书刊杂志、专题网站对当代典型红色文化人物、事件进行宣传,实现网络与App平台的巧妙结合。以学习强国App为例,高校可以“学习强国”为借鉴,打造类似平台供学生使用,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依赖手机App的习惯,同时通过App的开发,创新红色文化的学习形式,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在潜移默化中将红色文化课程贯穿于App中,打造更为高效、健康、有趣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

3. 创新“微活动”大赛

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活动,高校共青团是主力军,高校第二课堂是拓展红色文化实践维度认同的重要渠道。把开展红色故事宣讲、红色动漫创作、红歌大赛、红色主题暑期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积极支撑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弥补常规课堂教育中实践性不足的问题。

红色文化“微活动”的创新性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互联网+”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初见成效,红色文化宣传的平台、传播路径创新性强,红色文化“互联网+”模式的运用,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一是图文并茂、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红色展览的形式,大学生通过现场观摩,可以更为直观地阐释红色文化的内涵与深意。二是电子化的处理使得红色文化呈现的效果更为真实、震撼,大学生身临其境,更容易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例如3D、4D、5D,VR技术的不断创新,真实体验感加强。通过这样形式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活动中主动参与。以评促建,通过亲身参与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三)净化红色文化环境,红色文化认同知行合一

1. 创造干净整洁的红色文化社会环境

一是对各地的红色文化博物馆、展厅、教育基地等进行保护与开发,形成更为专业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红色文创作品,将红色文化宣传与时代精神接轨,为红色文化宣传及教育提供优质资源和保障;另一方面要营造崇尚红色文化的氛围,开展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活动,对宣传方式进行创新,保证红色文化的宣传形式新颖从而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

2. 打造党建带团建的校园环境

加强顶层设计和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总体规划,高校组织部、宣传部、共青团等部门合力将红色文化因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学校宣传部、团委更大力倡导学生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组织部与共青团从党建带团建的角度,增强校园文化的政治引领与思想引领,课程思政结合思政课程,在课程教育、专业实践中融入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将红色文化传播的形式多样化,形成健康优良的红色文化氛围。

首先,优化校园红色文化物态建设,通过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的陶冶功能,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将红色文化反映在校园内部的各种固定建筑上。例如,在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宣传栏、校史馆、体育馆等地方增加红色文化的宣传图片,可以卡通漫画的形式进行呈现,将红色文化物态升级为文化内涵,将意识形态工作具体化,营造出有红色氛围的校园文化。其次,以学院、班级、团支部、团小组为单位,开展有意义的“红色文化”学生活动,以党员学生带动团员学生,以党建带团建,利用团日活动、校园广播、图片展等形式将红色文化潜移默化的进行传播,同时邀请革命老兵等开展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增强大学生与红色文化宣讲人面对面的机会,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红色文化认同意识[5]。

3. 培育专业健康的网络环境

对于校园涉及红色文化宣传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加强舆情监管与网络监督,规范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网络话语与传播方式,“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在学校宣传部设立专门的意识形态管理部门,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校园网站、微信、微博的管理,实时了解并掌握在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及心理动态,同时进行正确的网络引导。建立网络危机事件预防及处理机制,在网络攻击、网络意识形态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进行预防与处置。同时多方收集舆情敏感问题,热点话题及各种贴文的动态,做到尽时有效地引导,增加红色文化资源的点击、阅读、转载、评论量,正面有效的引导网络舆情。

四、结语

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荣历史,见证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红色文化承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实、昭示着未来,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和鲜明的现实性。它是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创新的坚实文化基质,是当代大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红色文化建设涉及民族精神的坐标与社会发展的导向[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红色文化认同问题首先需要认清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并厘清不同宣传过程中对于红色文化的质疑,正确引导并处理高校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危机。只有将红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且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同,红色文化才能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瑰宝,激励大学生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 求知,2021(06):4-10.

[2] 吴佳丽. 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研究[D]. 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7.

[3] 张首先. 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3):77-79.

[4] 郑晓云. 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 汪平.促进我国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性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6):45-49.

(荐稿人:朱青,九江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