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2023-05-30 06:11贾伟伟
高考·上 2023年2期
关键词:审美情感高中教育美术教学

贾伟伟

摘 要:我国现阶段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美育的基础,高中美术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有极大帮助,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美术进行学习时,可以借此来培养审美素养。在教育体系不断改革的条件下,美术教师也需从实际出发并研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对高中美术教学方法进行摸索探讨,使其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也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水平。本文主要介绍了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关键词:高中教育;审美情感;美术教学;培养

与高中其他学科不同,美术学科有着极强的艺术性。美术教育可以实施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课堂知识,更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另外,美术教师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审美体验,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使高中学生拥有高尚的情怀。美术可以带来视觉上的享受的同时,与学生创作时的灵感息息相通,通过对美术的欣赏,感受来自艺术品的熏陶,激发其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其审美能力。在高中教育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活跃学生的艺术细胞,从而实现美育教学的目标。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现状分析

高中美术教材的选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从目前来看,我国采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一方面该书虽然详细介绍了世界上主要的艺术品类如绘画、园林等,但大多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知识占教材的主要部分,促进高中学生自我发展的占比较少,教材中虽然也有涉及提高审美观念内容或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内容,但是出现的概率也极小[1]。导致高中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认知较少,不知从何下手,更联系不到实际,无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高中学生在对美术知识进行学习时虽然有所把握,但对知识以外的审美情感不甚理解,在提高艺术素养这一方面不知如何把控。

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高中教学主要学科的学习最为重要,教师看重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关注较少,并且学校也没有涉及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方面的学科,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教师对教学的开展都是围绕学生成绩进行,这不利于高中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美术教学可以缓解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在美术教育的影响下,有利于高中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另外,高中各个学科对学生的要求较多,布置的作業也较多,一些学生没有太多时间或者精力学习美术,甚至一些学生认为学习美术对成绩的提高没有太多帮助,因此并没有积极投入美术学习中,缺乏学习美术的兴趣,致使学习效率并不高,这些都不利于美术教育教学的开展。

学校对美术教学的不够重视也是美术教学发展的一大困难,美术教师,大多只是按照学校规定课程进行授课,学生的审美情感以及核心素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设置课堂安排时,片面地认为美术无法布置实质性的作业,进而限制美术体系或者管理模式的发展,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美术课依然能够在高中开设,但是与主学科相比,其被重视程度仍然聊胜于无。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考查并没有实质性的衡量标准,外加美术教学审美提升较为缓慢,因此美术教师对学生实际的能力水平关注较少,学校在美育教育发展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美术考评体系也需尽早提上日程。

二、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审美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发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它指的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和科学欣赏的能力,以及重新创造它们的能力。这不是人原本就拥有的,而是需要在长期审美实践的经验之上发展出来的。美育是我国教育的核心内容,高中是学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生拥有更强的精力,拥有最大的创造潜力,他们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就帮助他们提高了洞察力和思考能力,美术教育发展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讲,它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明白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给学生以美的灵感。高中美术教育课具有高度整合性,教师应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所谓审美情感是指学生拥有欣赏美和发现美的素养,学校单一地注重语文、数学、外语课程的开发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而美术教学不仅能使高中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还能感受到美,体验艺术美带给人类的快乐和喜悦。培养学生的艺术敏锐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审美情感有极大促进作用,学生学会自己创作事物,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术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艺术的发展与教师、学生是密切相关的,对教师来说,要停止传统的“灌输”式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实践总结经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心理素养以及完善他们的性格。美是学生的情感知识和教育素养之间的桥梁。美育教学使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素质,使学生有灵魂,并渗透学生的生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策略

(一)改进高中美术教学模式,培养高中学生审美情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多,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还要提高美术核心素养。在有效的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堂互动的整个过程,从而更好地有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怎样去实践,进一步深切感受到美术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一门成功的艺术课程首先必须有原创的内容,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并使学生有足够的热情去探索、获取知识[2]。同时,要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作用。在和教师之间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美术学科的内在魅力。

在美术教师教学过程中,受到枯燥的传统教学方法和单一教学方法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并不感兴趣。为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可以用小组作业代替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两组:对两小组的人员设置不同任务和相同的教学目标,促进两个小组之间合作交流。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课堂教学中,教师布置课堂任务,并邀请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来收集我国历史发展有关资料,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在课堂上明确教学重点。然后,教师提出一系列与教学主题有关的问题,根据学生对所调研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解决思路。询问学生:“根据本章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看,你能总结中国传统雕塑具有什么特点?”此次活动以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出土文物等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对作品的内在价值、可比性、时代意义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两组得出不同的答案,进而分析探讨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激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支持学生得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在热情讨论中,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立足实践并多角度融合,培养高中学生审美情感

美术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不同之处在于美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并且在多方面都会带给人们一种多重的美感。在美术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受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如害怕、快乐、悲伤、愤怒、平静、怀疑等。人们可以跟随美术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一幅成功的美术作品不仅能给人一种震撼感,而且还具有强烈的共情感。在对作品进行欣赏时,学生的美感也可以逐渐增强。在美术课堂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立足实践并多角度融合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之上来进行艺术创作。

艺术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在美术教师进行教学时,要把实践与美术理论进行结合,并要融入教学学习、学生学习中,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士气。例如:在人教版教材“美在人间”中,主要讲述的是中国民间美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有年画、剪纸、刺绣、风筝、泥塑等,都展示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国民间手艺的发展之上形成了美术文化。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播放我国民间传统市集,以此来激发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让学生对美术作品多角度进行评价,更直观地感受到来自美术文化的熏陶。另外,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现实生活中感受现代市集的变化,并记录下这一瞬间,例如:市集上人们的沿街叫卖、市民脸上丰富的表情等,这都可以成为美术感知的一部分。另外,在17世纪西方布伦的文学作品《音乐会》中(作品1),色彩与光的结合鲜明地表达出了人物情感,呈现出了时代色彩,年代分明,并且生动的人物表情、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艺术作品主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并且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并积极参与,这样才会最大限度上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审美情感。所以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注重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创作中感受美术所带来的魅力及文化熏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术所带来的快乐,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获得感。美术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联系实际的学科。

(三)对比分析整合美术特征,培养高中学生审美情感

无论在学校或者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应对学生进行统一的定位,应根据美术作品风格的不同对学生开展个性教学,引导学生发展多方面多角度的审美观。一般情况下,绘画作品按其风格分为两种,其中经常深入美术作品内部的多为美术内容服务,而表现性作品往往被纳入形式本体论。在绘画作品中,两种风格往往涉及多个层次。因此,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作品内部,感知作品传递的情感,在进行对比分析整合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感受到美术所传达的美育精神,有效地激发自己的美感[3]。

美术的审美教育是一种视觉形式艺术,在欣赏作品时,我认为最有效提高审美能力的方法就是运用对比分析法,不同品种的绘图,不同风格的作品,单一用文艺来对作品进行语言描述很难解释,但如果把这些作品排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找出其不同之处。例如,把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浪漫主义画家的作品进行比较,英国杰出的风景画家康斯泰勃尔的《干草车》、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弗里德里希的《山上的十字架》,或者19世纪中叶美国“哈得逊河画派”科尔的《哈德逊河的清晨》,在其中来对比分析其作家蕴含的内在精神和审美情感。首先,在课程开始之前,我给学生一些时间去对比分析作品,例如,伦勃朗《耶利米感叹耶路撒冷的毁灭》和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并提出“两件作品的区别在哪里,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并鼓励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每名学生都很感兴趣,并进行了交谈。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中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于作品的看法。然后,我就让学生一一指出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使学生深切体会艺术的情感表达。接着教师介绍伦勃朗和波提切利的生活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作品蕴含的情感。通过对比分析法,我们可以得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从而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对比分析,不仅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丰富了学生的眼界。高中美术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高美术教育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水平,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美、享受美。

(四)注重高中美术创新精神,培养高中学生审美情感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并提高学生审美情感为教学宗旨。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布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以更好地表现出美术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要创新美术教学模式和内容,让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围绕美术作品进行实践分析,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美发现美,因此,学生就能感受到美术在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重要性,教师不仅能够为学生去创造美,更需要使学生主动去为美求知、实践。

在人教版第二单元第三课《中国传统山水画》教学中,山水画表达了画家寄情山水,获得的精神上的愉悦,正如王微的《叙画》以及宗炳的《画山水序》所表达的内容,让学生对山水画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对图画的绘画技巧以及构图来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术文化所带来的渲染,以及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博大精深。山水画在一定程度中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用生动形象的图片以及视频来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另外,教师可以借助纸和笔等工具,让学生来进行自我创作,画一幅山水画来进行自我评估,并说出创作的出发点在哪?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哪些?有利于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来感受山水画的美妙,以及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感。山水画的设计有一定的空间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同时,美术教师要立足价值观引导不断创新,适时改变思路,开阔视野,在美术教学中深入以德育人理念,并深入剖析作品蕴含的情感,这对学生的教育发展有极大助益。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培养,并通过一定的创造力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以达到美育教育的目标。

(五)以多種事物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每位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感受都不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美术发展提供平台支持,让学生能够生动直观地感受到美术作品给自身带来的作用,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欣赏作品。有了教师的支持,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美术的独特魅力以及美术所带来的情感。在多种载体的帮助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乐趣,培养自身的审美情感。这样,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学习可从简单的基础知识发展至深度理解,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对世界各国文化有一定欣赏能力,让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向高水平发展。

美术包含的种类是广泛的,不是只有绘画这一种,教师还可以通过雕花、剪纸、风筝、图片拼贴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在周边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社会现实,并对美术未来的发展充满期望。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例如:人教版美术《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徐悲鸿的《奔马》形象生动、神骏无比,有力地表达了马这一事物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借助外来事物,如本地的美术馆、艺术展、博物馆等,还有一些丰富的园林景观以及设计艺术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也要让学生多实践,多探索,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审美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审美情感的培养。在美术载体之上,教师还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教学目标深入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学生对画画感兴趣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把兴趣目标转向高中美术,使学生把握美术精髓,同时,教师转变思路以画画为切入点,让学生逐步深入了解美术背后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不仅有利于学生美术的创作,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结束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课程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发展,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变,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审美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摒弃肤浅的教育,真正让学生在美术中感受美并爱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高中美术教师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对艺术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多样性发展,为学校创造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美术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平台上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正确追求美,提高学生的自主审美能力,优化审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陶飞.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2):117-118.

[2]顾海洋.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5):165.

[3]陈群英.试分析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美学视感的培养策略[J].高考,2022(19):164-166.

猜你喜欢
审美情感高中教育美术教学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基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高中教育如何才真的“为了学生好”
浅谈色彩中的色调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探讨
用比喻构筑的审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