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年轻越直播:大学生网络直播参与心理的实证研究

2023-05-30 08:40杨慧师梦雅王晓宁
国际公关 2023年2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网络直播心理

杨慧 师梦雅 王晓宁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网络直播走向年轻化、大众化,大学生用户成为网络直播的主力军。网络直播带来的冲动消费、参与直播时间过长、人际关系失衡等消极影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本研究围绕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参与直播的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直播行为受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交往焦虑影响,高交往焦虑的大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直播行为,高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更容易在直播消费行为中获得满意。为减小直播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加强平台管理、学校德育和大学生个人成长应三方并举,共同营造活力清新的直播参与心理环境。

关键词:网络直播;心理;自我效能;交往焦虑

一、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引发热议

“数字中国” 热潮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数字驱动力。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与此同时,疫情的影响让网络直播走进了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中,“看直播,学新梗” 成为大学生文化娱乐的新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億,较2021年12月增长了1290万,占网民整体的68.1%。[1]而网络直播的用户中,年轻人占了很大比例。I 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线直播平台用户以年轻群体为主,24岁及以下用户占比为49.0%。[2]

随着网络直播与大学生活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高校应用网络直播开展校园活动。大学生群体逐渐适应了在直播中学习、在直播中购物、在直播中娱乐的生活模式。更有不少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主播,以期展示自我、获得心理满足感和成就感。

网络直播以较强的互动性、娱乐性,深度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3]如追求快捷时尚的理念、获得更多关注的心理需要。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直播已成为青少年用户追求的新时尚,但是当下却面临着诸如监管不到位、体制不完善、内容良莠不齐等问题,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长时间紧盯手机屏幕导致视力下降,专注度降低,影响了学业发展。直播中主播低俗的行为会给他们传达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模仿他们抽烟喝酒、无节制打赏主播、攀比炫富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更有甚者做出了违背道德与法律的事情。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成为国内外社会的焦点问题,网络直播这把双刃剑仍在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网络直播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一方面为社会文化引导、学校管理、家长教育提供了实证性研究支持;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看待和利用网络直播,从提升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增加积极心理资源。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以河北省全日制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线上平台问卷星发放和收集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7份,其中男生111份,女生386份。

(二)研究工具

1.自编大学生网络直播现状调查问卷

该问卷包含17个条目,从直播参与类型、参与度、卷入程度、参与态度等多个视角进行分析。

2.自我效能感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以下简称《量表》)由Schwarzer等编制,本研究中采用其中文译本。该《量表》有10个问题,均为4点计分,《量表》总分越高,说明被试者的自我效能感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aα系数为0.87,信效度良好。[4]

3.交往焦虑

交往焦虑问卷(IAS)由Leary于1983年编制,该问卷包含15个条目,均为5点计分,问卷总分越高,说明被试者的交往焦虑程度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aα系数为0.81,信效度良好,[5]在中国被试群体中有良好的稳定性。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关系等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网络直播参与现状描述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直播参与方式中,60.99%是通过网络平台推荐的;30.34%是自己主动了解的;8.67%是通过家人朋友介绍的。大学生群体已成为各种网络直播平台的主要推荐对象。大部分大学生是通过自己去了解和接触网络直播的。网络直播范围广泛,传播内容多元化,迎合了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大学生网络直播观看类型按受欢迎程度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直播带货、游戏、聊天、歌舞。从整体趋势分析,大学生网络直播参与内容的生活化、娱乐化趋势非常明显。

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直播参与动机可知,大学生观看网络直播的原因中,48.3%是无聊打发时间;26.93%是缓解压力和放松心情;8.05%是学习专业知识或技能。可见,消遣娱乐成为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最主要动机。也有大学生参与直播是为了缓解学习压力,满足自己的欲望。分析大学生网络直播内容选择后笔者发现,有35.29%的大学生纯属因为好奇,受标题党吸引才点击进入直播;21.98%的大学生表示看直播时观看教育类或实用技能类等,可以提升自身的获得感;19.81%的大学生表示跟别人互动时可以找到归属感,所以才选择观看网络直播。以积极正面的心理观看直播可能会对自身提高有一定帮助,但当大学生出于猎奇心理而参与网络直播时,易受网络直播不良内容的影响。

大学生参与直播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发弹幕(40.5%)、参与抽奖(23.4%)、参与竞猜(4.5%)、打赏主播(2.9%)等。进一步调查发现,有47.06%的大学生会特意去了解直播弹幕中出现的“梗”,这使大学生能获得更好的直播参与感和更多与周围朋友互动的体验。看直播、发弹幕、学新梗,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在直播参与中的互动心理体验。在直播参与中,近一半的大学生已不满足仅通过观看来满足自己的直播互动需求。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完善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接受网络热点事件中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受到网络热点事件中负面观点的影响。这就需要在社会层面和学校、家庭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热点事件,助其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

对网络直播中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个人喜好在直播消费中占比最高,达40.56%;在购买直播中的物品时主要考虑物品实用性的大学生占29.1%;考虑物品是否为必需品的大学生占19.5%;单纯因为主播影响力或只是他人推荐购买而下单的大学生占比较小。同时,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68.4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直播中购买的产品是非常必要或有用的;因为一时冲动、单纯购物上瘾、跟风等原因购买直播物品的大学生占31.58%。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对自己当初做出的较为理智的行为感到满意,少部分会感到后悔。目前,大学生对直播购物持理性消费观念的占大部分,但冲动消费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对此,应该考虑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而不是大手大脚冲动消费而又追悔莫及。

大学生面对直播带货中的营销活动能保持相对理性的看法。一半以上大学生对直播营销的态度保持中立,认为网络直播营销对自身的观看体验、消费行为基本无影响;32.20%的大学生支持网络直播营销。在他们的观念中,网络直播营销是一种新颖的营销手段,顾客可以以娱乐化的方式了解产品;而只有不到10%的群体持反对态度。大学生不仅在直播营销上能保持中立态度,在受直播热点事件影响时也能保持相对中立的态度。45%的大学生认为直播中的热点事件不会影响自身态度;48.3%的大学生认为有些直播参与会对自身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直播参与心理统计分析

情绪方面:大学生观看网络直播后,34.67%的被试者反馈其情绪完全不会受直播影响;60.37%的大学生认为情绪受到了影响。为了进一步判断大学生在直播参与中的心理变化,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53.25%的大学生认为在网络直播中缓解了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12.38%的大学生认为在直播中找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23.53%的人认为直播丰富了信息来源途径;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直播增加了其对社会的认知。

(三)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直播参与维度上的差异检验

1.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結果,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差异显著。t=2.806,p<0.01.女生(M=2.27,SD=0.49)比男生(M=2.42,SD=0.55)具有更低的自我效能感。当个体无法在生活中获得自我效能感时,个人成就感降低,也就更容易通过其他渠道(如直播带货)来获得成就感、价值感。

2.一般自我效能感在观看直播心理上的差异检验

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在观看直播心理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1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在观看直播心理上的差异显著,F=2.281,p<0.05。经过事后多重检验发现,“标题党”“无意点进”“纯属好奇” 的直播心理与其他心理相比存在更低的自我效能感。这说明,当大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带着对标题的兴趣进入直播时,反而更容易使个体产生更低的价值感。同时,窥探他人的秘密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值得人们警惕。大学生在参与直播过程中,好奇心更容易使大学生掉入购买和套路贷等陷阱。

3.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直播消费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直播消费满意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2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在观看直播心理上差异显著,F=3.631,p<0.05。经过事后多重检验发现,一般消费满意感越高的大学生其自我效能感也越高。直播消费能给人一种高性价比的感受,更容易让大学生感到满意,并因此获得自我肯定。

(四)交往焦虑

1.交往焦虑在性别上的差异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交往焦虑在性别上差异显著。t=-3.115,p<0.01。相比较男生(M=46.92,SD=8.80)而言,女生(M=49.97,SD=9.14)表现出了更多的交往焦虑,这也是女生更多参与网络直播这一平台的原因之一。

2.交往焦虑在观看直播原因上的差异检验

对交往焦虑在观看直播原因上差异进行方差分析检验。交往焦虑在观看直播原因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2.777,p<0.05。选择缓解压力和放松心情比学习专业知识或技能表现出了更多的交往焦虑,这说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到交往焦虑后更容易选择直播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同时,选择用直播的形式来学习知识的大学生在交往焦虑总分上比其他观看直播原因有更少的焦虑。说明愿意通过直播学习的同学的交往焦虑更低。这在他们参与直播的目的上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

3.交往焦虑在直播参与度上的差异检验

对交往焦虑在直播参与度上的差异进行方差分析检验,表3结果表明,交往焦虑在观看直播原因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F=3.658,p<0.01。事后检验表明,大学生这种高交往焦虑群体,更愿意花时间在直播活动中,愿意付出时间去查阅直播梗的个体,更容易沉浸在直播活动中。

4.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交往焦虑的相关性研究

对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交往焦虑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交往焦虑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0.142,p<0.05。这说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交往焦虑呈负向相关关系,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交往焦虑上得分也更低。这说明个体要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来减轻交往焦虑,从而减少沉溺直播的行为。

交往焦虑让大学生在社交中产生无助感,交往焦虑越高者更渴望通过虚拟网络来缓解焦虑和打发时间,网络直播便成为缓解焦虑的选择之一。

四、大学生网络直播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直播内容低俗化、娱乐化倾向高。直播内容过度同质化倒逼主播追求内容上的刺激性、舆论效果,一些主播为追求人气不顾平台要求打“擦边球”,低俗、恶趣味的直播内容屡禁不止。导致一些带有误导性的观点和价值观向大学生群体辐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群体普遍认为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主播素质较低和过度娱乐化现象较严重、节目同质化严重。

第二,网络直播舆论引导能力强。以抖音、快手等真人秀直播为代表,网络舆情能在网络中迅速传播与扩散。很多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正是为了参与舆论热点互动。趋同性认知,不利于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大学生群体渴望交往。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怀有极大的兴趣,网络直播因具有交流互动的功能,符合大学生参与社交的需要。因为心理原因,部分大学生在现实中找不到群体归属感,情感和自我展示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肯定,无法满足社交需求,网络直播互动就成了新的沟通渠道。观看直播的过程中没有现实社交中的各种约束,可以结交到具有相同爱好的朋友,更容易敞开心扉,自我表现需求也能得到满足。这就造成大学生群体亲近虚拟网络直播交流,远离现实世界交际活动,造成了恶性循环。

第四,大学生群体融入社会存在心理矛盾和冲突。大学是进入社会的预科班,大学生正一脚在校园,一脚在社会。大学生群体正在经历抉择,他们渴望能在现实社会中获得理解与认可。然而大学生的这种试探性成长,极易使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受挫。经受挫折与打压,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失落感及自我怀疑,导致自我效能感的丧失。网络直播平台的出现恰好刺激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他们在直播平台寻求那些虚无缥缈的安全感以逃避现实压力,建立属于自己的舒适圈而缓解现实焦虑。[6]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与“互联网+” 的深度融合,使其极易沉湎于无聊围观、及时行乐的氛围中,形成娱乐至上的生活态度和追求享乐的生活方式,并且这种生活方式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改正。

五、大学生网络直播参与心理引导路径分析

大学生群体网络直播参与度正在不断加深,这也印证了“越年轻越直播” 的网络直播年轻化趋势。呵护大学生群体在直播参与中的心理需要,帮助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直播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求加强网络平台自我净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互动格局。

首先,网络平台应加强对网络主播的管理,提高网络主播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打造风清气正的直播环境。[7]提升直播内容监管力度和主播群体职业道德修养,完善直播全程监看、对不良行为和舆论的大数据捕获、直播违规惩处等多层次管理。网络平台应加强对正能量和积极心理的宣传引导。

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网络主播行为规范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规定了31类网络主播禁止实施的行为,有利于提高网络主播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和整顿网络环境,加强互联网直播的良好舆论倾向引导。针对网络直播中出现的消极因素,相关部门应出台针对性处置条例,加大对恶意传播不良思想、造成消极影响的主播及平台的惩处力度。

最后,高校应该针对大学生的行为制定正确的引导措施与方法,为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合理分配学习生活时间,尊重直播社交需要,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高校应实时监控,减少网络直播不良信息的传播,净化学校网络直播平台中的环境。增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建立健全网络空间德育教育体系;另一方面,高校应发挥积极心理资源引导作用,多举办大学生喜闻乐见、乐观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加校园生活的充实感和趣味性。有研究表明,适当增加运动,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降低交往焦虑,从而减少大学生“泡” 在网络直播中的时间。

六、总结

对于大学生群体个人成长来说,应增强积极心理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在参与直播中的心理和行为引导。一是促进个人成长,积极寻求减缓大学生群体交往焦虑的方法。同龄人的参与让大学生在网络直播中更具有放松性,在沟通过程中没有距离感。在积极心理学的架构下,帮助大学生寻找社交资源和建立归属感,使其能够互相倾诉,彼此安慰,获得成长,从而提高社交能力;二是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高的人能够自觉抵制网络直播不良信息的影响。观看网络直播时,大学生要进退有度,能够不因猎奇心而盲目打赏,不因舆论风波而陷入价值观漩涡。大学生利用好网络直播,使自己身心愉悦而非苦恼。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31(5):12.

[2] 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研究报告[EB/OL].[2021-5-19].https://www.iimedia.cn/c400/78734.html

[3] 詹红燕.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5(3):76-79.

[4]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1):37-40.

[5] 彭纯子,龚耀先,朱熊兆.交往焦虑量表的信效度及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适用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39-41.

[6] 孙松松.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实证分析及引导策略研究:以郑州市高校为例[J].知识经济,2019,(10):173-174.

[7] 卢意,葛咏春.网络直播对大学生身心影响的分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3):8-11.

课题项目: 河北中医学院2020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心理学专业教育整合路径分析及效果评估研究(项目编号:20ba-17)”;

河北中医学院2021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医科背景下提升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1yb-83)”。

作者简介: 杨慧,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师梦雅(通讯作者),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晓宁,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医学检验技术。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网络直播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延续护理干预对出院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健美操比赛中运动心理之自我效能
大学生网络学习拖延与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