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现状与热点分析

2023-05-30 10:48张学颖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研究

张学颖

[摘要]高校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三大群体之一,在推动学科交流、人才培养、新兴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知识图谱和计量分析方法,以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核心作者、高频关键词等维度对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绘制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的知识图谱,从科学量化指标的角度揭示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发展状况,为该研究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科技期刊;高校学报;知识图谱;CiteSpace

高校科技期刊指高校主办或参与主办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学术期刊,包括以高校名称命名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学报以及其他科技期刊。高校科技期刊大体占全国科技期刊总数的1/4—1/3,是除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我国科技期刊的三大群体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历史产物,作为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为培养科技人才、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1]。近年来,相关研究者围绕高校科技期刊的学科建设、媒体融合、开放办刊、体制改革、影响力提升、特色和品牌打造等方向做了大量研究,现有的高校科技期刊研究学术成果,为理论发展及实践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如何充分挖掘已有文献的内核信息,为未来研究提供线索与指导,值得学界和业界思考。目前,从文献计量视角系统分析近年来高校科技期刊发展全过程的学术统计和时间线索的研究仍较少。因此,文章通过知识图谱和计量分析方法,以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核心作者、高频关键词等维度对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绘制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的知识图谱,从科学量化指标的角度揭示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发展状况,为该研究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准备

根据布拉德福文献离散定律,大部分专业文献尤其是重点文献往往集中刊载于核心期刊,能集中反映学科发展情况。因此,文章以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作为数据检索平台,设定期刊来源类别为“中文核心”“CSSCI”,检索年限设定为2010年—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2年2月26日,通过前期文献研读和多次试检索,确定以“高校科技期刊”“高校学报”“高校学术期刊”“高校英文期刊”为主题词,从学术角度审视2010—2021年高校科技期刊研究的发展与创新。此次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962篇,排除社科期刊学术文献,剔除期刊目录、会议通知、公告、声明、期刊获奖等非科研类文献后,共获取有效文献761篇。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数据内容包括作者、标题、摘要、出版日期、期刊名等具体信息,并依规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

1. 分析工具

CiteSpace可译为引文空间,是着眼于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2]。文章使用CiteSpace5.8.R3版本软件对数据源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到可视化图谱,通过分析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图谱,探究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现状与热点。

2. CiteSpace 参数设置

文章选择CiteSpace5.8.R3版本软件,并设置相关参数。第一,时间分隔(Time Slice)模塊:选择时间范围为2010—2021年,选择最小统计时间为1年。第二,主题词来源(Term Source)模块:选择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和扩展关键词。第三,节点类型(Node Types)模块:根据情况选择作者和关键词。第四,网络剪切(Pruning)模块:选择路径查找,裁剪已有网络。第五,其他模块:以默认设置为准。

二、高校科技期刊研究的时空知识图谱分析

(一) 高校科技期刊研究的时间分布

发文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关注度[3]。学术关注度是以年发文量为统计指标的,量化某一领域学术研究发展变化的情况。如图1所示,从时间维度看,2010—2021年高校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的发文情况呈波动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10—2012年为爆发增长期,这期间发表的文章数量逐年增加,约占总发文量的36%;2013—2017年为低速发展期,这期间该领域的学术关注度较低,发表的论文数量基本呈逐年递减趋势;2018—2021年为复苏期,在这期间,《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年)、《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2021年)等相继发布,这些国家政策促进了科技期刊的发展,而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也重新引起学者们的重视,论文发表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在2019年达到该阶段的峰值(55篇),但是其总体发文水平仍较低。

(二)高校科技期刊研究的空间分布

文章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功能,对所获取的761篇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文献的核心作者及其合作关系进行统计与分析。作者的共现分析能够识别某个领域的核心作者以及作者间的合作强度,即作者发文量越多,节点直径就越大,节点颜色就越深;作者间合作的密疏以连线的粗细形式呈现,发文时间的早晚以颜色的深浅形式呈现。文章所获取的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作者合作图谱共包括336个节点,191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34,说明761篇文献涉及336个署名作者,作者之间的合作达到191次。其中,发文量大于2篇的作者有134位,共发文324篇,发文量排名前五的作者分别是张铁明(7篇)、唐慧(7篇)、姚远(6篇)、刘小燕(5篇)、刘志强(5篇),这些作者可视为高校科技期刊研究的核心作者。文章通过对作者合作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高校科技期刊研究形成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科研共同体:一个是以张铁明、唐慧、刘志强为中心的研究团队,其呈现较为稳定的多边形架构,主要关注期刊影响力、出版模式、编辑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且该多边形架构内部联系合作密切,合作程度高;另一个是以姚远、张俊敏、张月红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主要关注高校科技期刊历史和发展的理论研究、期刊传播、学术诚信等方面,团队架构呈现较为简单的四边形。总体来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整体网络结构较为松散,尚未形成紧密、复杂的科研合作网络,作者合作图谱也呈现少量集中、整体分散的特点,大规模的合作模式尚未形成(如图2和表1)。

三、高校科技期刊研究的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作为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代表论文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具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因此,统计分析关键词词频可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4]。文章利用CiteSpace对2010—2021年高校科技期刊中重要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导出高频词统计列表。频次即关键词出现的次数,中介中心性则衡量节点重要性的高低,中介中心性≥0.1的节点通常为关键节点。频次和中介中心性皆高的关键词则一般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前沿。

文章通过分析发现,“高校学报”“学术期刊”“科技期刊”的频次最高、节点最大,覆盖了研究的整个事件,但文章在使用主题检索时以“高校学报+高校科技期刊+高校学术期刊”作为检索主题词,因此,不再讨论这3个关键词。同时,高校、学报这2个关键词过于宽泛,且不具有实际研究意义,可忽略[5]。由此,文章在剔除以上5個关键词后分析,出现频次≥10次的关键词共10个(如表2所示):编辑、学科建设、学报编辑、特色栏目、改革、媒体融合、体制改革、数字出版、专业化、人才培养,这些关键词代表了高校科技期刊研究的重点;中介中心性≥0.1的关键词有20个(如表3所示):期刊品牌、学科建设、媒体融合、开放办刊、品牌意识、改革、信息传播、人事、管理、3个维度、分级、优势学科、体制改革、办刊模式、影响力、特色栏目、办刊理念、编辑部、作者群、选题策划。文章结合关键词频次和中介中心性特征发现,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热点集中在学科建设、媒体融合、特色栏目、改革、体制改革五个方面;自2010年开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一直持续关注自身改革、发展,以及与学科建设的融合发展;2013年以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高校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数字出版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图3所示。

(二)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聚类是研究领域内具有相似研究主题的关键词所形成的互相联系的网络集群,各集群的内涵是由各自包含论文中高频使用的标题词来标识的。为了更清晰地呈现关键词所反映的当下高校科技期刊的研究热点,文章使用对数似然率算法(Log-Likelihood Rate,LLR)提取高频关键词,并生成聚类表,如表4所示。其中,Modularity Q=0.8372,Mean Silhouette=0.8874,这说明该网络集群轮廓清晰,结构显著,聚类效果明显。文章分析发现,由表4共得到16个聚类,分别是学科建设(0)、优质稿源(1)、特色栏目(2)、新媒体(3)、传播力(4)、品牌建设(5)、办刊模式(6)、改革(7)、专业化(8)、体制改革(9)、信息传播(10)、编辑(11)、管理(12)、人才培养(13)、质量保障(14)、专题(15)。通过对上述相关聚类信息进一步整理,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主题内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期刊改革、人才培养、技术赋能、学科建设。

第一,期刊改革。在聚类标签中,优质稿源(1)、特色栏目(2)、传播力(4)、品牌建设(5)、办刊模式(6)、改革(7)、专业化(8)、体制改革(9)、管理(12)、质量保障(14)、专题(15)所聚焦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高校科技期刊对改革与发展的探寻[6]。在2015年前,高校科技期刊研究基于体制改革的理论视角、实践经验、跨学科维度展开,重心集中在期刊体制改革的探讨上。为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国家出台了系列重要政策,如2009年《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11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2012年《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等,自此,高校科技期刊体制改革拉开序幕,相关研究和讨论相继展开。部分学者从宏观理论角度分析高校科技期刊的综合性和向内性特征、存在的“小、散、弱”现状,以及受科研评价体制限制导致的优质稿源外流等问题,提出入企或转企、编营分离、出版单位联合、建立法人公司等出版模式,也提出更改刊名,加大政策扶持等改革方向和路径[7-8,1]。2015年至今,高校科技期刊研究重心聚焦在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提升上,具体包括期刊集约化、数字化、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建设,以及期刊传播力的提升[9]。

第二,人才培养。在聚类标签中,编辑(11)、人才培养(13)体现了高校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的重要性。首先,编辑作为高校科技期刊工作的主体,其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是影响期刊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学者阐释了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素养的内涵,以及提升编辑胜任力的策略和路径,为高校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指导。其次,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应承担起维护学术规范、提升学术服务水平的社会责任。最后,青年编辑是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因此,高校科技期刊在编辑、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也集中于如何发挥青年编辑的优势,为发现和解决编辑成长的问题指明方向,从而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学者型、创新性、复合型优秀编辑人才。

第三,技术赋能。在聚类标签中,新媒体(3)、信息传播(10)凸显了高校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的趋势愈发显著,高校科技期刊也在转型、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探索期刊的全媒体融合之路。在2010—2014年,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主要体现为网络融合,内容集中于自建网站或者依靠中国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网站实现网络传播,包括期刊网站建设、应用、分析、运营等。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做出具体部署。因此,在2014—2019年,高校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方面的研究也从网站延伸到“两微一端”、数字出版、OA出版等方面,包括高校科技期刊的媒介发展、应用现状以及运营、传播、版权、影响力等细分领域。从2019年至今,高校科技期刊研究集中在开放获取、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方面。

第四,学科建设。在聚类标签中,学科建设(0)彰显了高校科技期刊作为展示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是高校科研人员发表学术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高校科技期刊的功能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它与高校学科建设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高校科技期刊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引导学术研究方向、培育新兴学科、培养学术人才来支撑和服务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学科建设又为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成果,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共生、互促关系[10]。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双一流”),以加强系统谋划,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推進高校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由此,高校科技期刊围绕“双一流”建设,掀起了新的研究热潮。在理论研究上,高校科技期刊研究分析了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自身与主办高校的融合发展、协同创新进行了新的解读,也提出了具体的推进措施和应对策略[11-12]。在实践探索中,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提出了农林、理工等专业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上的发展策略。在定量研究上,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探索了高校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和世界一流期刊建设之路[13-14]。

四、结语

综上所述,2010—2021年高校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呈现波动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10—2012年的爆发增长期、2013—2017年的低速发展期、2018—2021年的复苏期。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有张铁明、唐慧、姚远、刘小燕、刘志强,但作者合作图谱整体呈现少量集中、整体分散的特点,大规模的合作模式尚未形成。文章通过关键词聚类发现,该领域研究热点主题集中在期刊改革、人才培养、技术赋能、学科建设四个方面。未来,高校科技期刊研究可围绕相关研究热点和主题,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促进研究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铁明.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2(08):104-107.

[2]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3]周志新.基于CiteSpace的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0(08):129-136.

[4]徐玲玲,杜利民,陶立方,等.中国编辑出版学的研究热点与可视化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1(02): 125-132.

[5]羊晚成,杨丹丹.2008—2017年我国编辑出版学领域数据科学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8(05):86-91.

[6]宋海玲,余兴发.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大学出版研究动态量化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8(01):116-119.

[7]刘钊.高校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创新发展[J].科技与出版,2013(11):23-27.

[8]张建军,张俊敏.对中国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01):50-53.

[9]李航,张宏.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07):732-738.

[10]范琳,曾志红.广东高校学报特色栏目与学科建设关系调查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10(04):96-100.

[11]朱剑.从扭曲到重构:四十年来高等教育与高校学术期刊关系的演变[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4): 1-11.

[12]郑琰燚,李燕文,莫弦丰,等.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J].编辑学报,2017(02):160-162.

[13]田爱苹,魏丹梅,杨祖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国际影响力分析:以“C9联盟”高校SCI、EI收录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05):451-456.

[14]翟彬偲.高校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研究:以浙江省ESI前1%高校自然科学类中文学报为例[J].科技与出版,2021(09):32-40.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研究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科技期刊的分类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科技期刊”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