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2023-05-30 22:24刘俊娥王宁朱冰冰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4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刘俊娥 王宁 朱冰冰

[摘 要] “水文与水资源学”是高校地理师范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传统的授课内容专注专业基础知识,在新时期、新背景、新要求下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传统授课内容中,亟须探索与思考。通过对“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内容的研究,初步思考在课程相应环节中可加入的思政元素。通过提炼出的几个主要思政元素,包括培育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逻辑、求真和创新的科学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责任担当和团队意识等,探索如何在专业内容中融入贯穿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基金项目] 2022年度陕西师范大学“教学管理改革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建设一流教研室,助推地理科学一流专业发展”(22JX-JG01)

[作者简介] 刘俊娥(1987—),女,山西忻州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与土壤侵蚀研究;王 宁(1982—),男,河北保定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与植物生态研究;朱冰冰(1980—),女,河南周口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与土壤侵蚀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4-0073-04[收稿日期] 2022-06-06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等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全过程全方位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方向,其本质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学习的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对课程思政教育提出了培养方式和目标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

“水文与水资源学”是高校地理师范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传统的授课内容专注专业基础知识,在新时期、新背景、新要求下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传统授课内容中,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性质

水文与水资源学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球上水的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评价。水体和水圈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密切,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要限制要素之一,水对各圈层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均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水资源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系统全面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研究方法,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文学知识体系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也融合了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各种水文化的形成。中国地大物博,但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匀,且国土面积内自然条件时空分异大,使水文水资源环境也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异,各区域呈现的问题都有差异。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文学科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涉及人类对水资源的各种开发利用和影响,使得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之间呈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水生态和水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也成为当前水文与水资源学科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3]。因此,课程内容和特点为学科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合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如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人地和谐发展观等)提供了优势条件。目前针对“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涉及还比较少。作为高等地理师范类专业课程,其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基础教育的核心师资力量,而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性在基础教育中极其重要。因此,積极有效地引导师范类学生树立为人师表的职业素质和提高思想政治水平,需要重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渗透,针对师范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非常迫切。

二、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传统授课内容中,要求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刘涛[4]以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为例,提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三种教学路径,即直观讲授、隐形融合和实践调研。李茸[5]提出高校专业课开展思想政治建设的三大原则,即融合性原则、精简化原则和有效性原则,既要在专业知识教授主导的前提下隐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又要把握课程本身为主体,不能颠倒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次,宁缺毋滥,有效筛选,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注重让学生有认同感,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鸣,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成果。

根据水文学课程的特点和目标,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认识水体和水圈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对地理环境、生态系统的重大影响;全面了解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特点、循环理论、运动变化规律,完善对全球水资源分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认识到水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增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意识;重视水文科学新理论、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并结合具体案例,提高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课堂交流和小组讨论,依托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论证理论知识,培养系统全面的思维方式,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主要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地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地理学在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以及与地理教育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和新技术的发展;有跨学科知识,认识地理学科与数学、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地理科学领域前沿动态,践行人地和谐发展观,具备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具备独立获得知识、科学观察与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的科学素养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掌握地理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指导学生从地理学的视角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团队协作技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与合作学习。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路径、根本原则和课程内容,“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中可融入的思政元素包含培育民族精神和提升民族自豪感,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逻辑、求真和创新的科学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责任担当和团队意识等。

三、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根据“水文与水资源学”具体讲授内容和可融入的思政元素,具体的课程实施内容和策略如下。

1.培育民族精神和提升民族自豪感。水文与水资源的发展历史是课程绪论里的主要内容。我国水文学科出现得非常早且先进,如: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中记述河流基本状况1 252条,对河流的描述和记录早于欧洲1 000多年;公元前251年,我国李冰父子建成都江堰;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完整地提出水循环概念等。其中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水利作用,也是成都平原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课程的野外实习环节之一即实地参观都江堰工程,了解工程因地制宜的原理和中国古人的智慧,强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提升民族自豪感。

2.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学科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中国梦是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时首次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历史使命意义重大,但同时也是艰巨的,且具有挑战性的。随着2020年已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信心更加坚定。新时期,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一代代人的努力需要延续和巩固,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希望,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关乎民族的发展和兴衰。在水文发展史和水文理论部分,有相当一部分水文理论或公式都是以科学先驱者和发现者命名的,这激励着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为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契机。

3.逻辑、求真和创新的科学精神。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融会贯通,是课程教授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毕业后职业技能合格的基本保障。掌握正确且科学的专业知识,需要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主要包括科学思维的逻辑性、科学事实的求真性和科学的创新性等。“水文与水资源学”涉及的知识点多而广,根据水圈的存在范围和作用范围,课堂会同时涉及土壤、岩石、生物、大气运动、人类社会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因此帮助学生从基本过程上理解各水文过程发生的机理,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同时,有关水文过程和水文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存在不确定性,也随科学研究的发展不断更新。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培养其求真和探索精神。课程也设置了试验环节和野外实践环节,以加强专业基础,通过具体的实践案例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一定的科学实践能力。

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人地关系和生態文明建设是目前国家的重大需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两山论”体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在“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中,几乎每一章节都涉及水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贯穿全程来学习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非常重要的一环。课程实践项目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对黄河水沙状况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并掌握河流泥沙的变迁及流域侵蚀的影响因素,流域水资源在上、中、下游的地域差异,各区域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尤其中下游的水沙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合理减少环境问题,要求学生能够获取有关黄河泥沙的数据和文献,对数据文献进行简要分析整理并完成分析。通过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和水污染问题,能够根据具体的实际案例,了解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原则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等相关知识,并能够评价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再如人类活动使水循环的量、质和时空分布方式发生直接变化,也可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和局地小气候,以间接作用的方式影响水循环各要素。工、农业,城市生活废水,以及各种有害物质(各种重金属无机物和农药、化肥等有机物)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各类水利工程措施(水库、防洪堤坝、建水闸和大型水电站、航道整治、排灌站、跨流域引水)可直接改变河湖水流、地下水水文情势和水量与时空分布的特征;城市化可使不透水的地面扩大,加大地表径流,加剧洪水威胁,地表下渗量减少,再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改变了地下水的天然排泄通道和补给条件,城市附近天然河道的整治,可改变水流性质和水质,并影响河流的生态条件等。人类活动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水文效应,如何合理地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非常重要,也影响可持续发展。因此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融入并引领专业课程学习也极其重要。

5.责任担当和团队意识。地理强调走出去、学会看,地理实践是地理专业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地理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地理专业实践环节非常多,包括日常组织的课程内容实践、有地图测绘实习、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包括六大要素: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综合),以及区域地理综合实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水文实习主要包括河流水文、海洋水文、水利工程、水文站等实习内容。野外实践的实习内容非常丰富且日程安排非常紧凑,高强度的实习安排对实习内容的合理有效安排、教师实习方式的科学组织和管理、学生参与实习的有效程度和积极性,以及实习效果的考察等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学生实习,完成实习任务,对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牢固树立责任担当意识,以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意识培养非常重要。同时,为了有效提高实习效果,可以将大量的学生进行分小组管理和实施,每个小组设置小组长,专门负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及实习任务的布置和实施,同时选择小组内部不同人员分别担任实习仪器管理、纪律管理、后勤管理等不同负责人,由专人负责实习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一个组内有任何突发情况,可先进行组内的互帮互助,再上报教师,高效地处理意外情况。同时,小组人数要控制在能完成实习的最小量,一般6~8人为一组,保证在具体实习任务中,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缺一不可,达到提高实习效果的目的。如在测量某一较浅的河流断面时,需要有负责测河宽、水深、流速等的不同要求的组员,涉及的仪器主要有流速仪,同时还需一名数据记录员,任一环节缺失或数据不全,都会影响到整组的测量结果和实习结果。实习时,安排学生每天汇报实习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总结和思考能力及团队协作汇报能力,最后的考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因此,通过分小组并设立不同职能负责人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团队意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野外综合精神。

本文主要针对“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内容,初步思考在课程相应环节中可加入的思政元素。通过提炼出的几个主要思政元素,包括培育民族精神和提升民族自豪感,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逻辑、求真和创新的科学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责任担当和团队意识等,探索如何在专业内容中融入贯穿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獻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22.

[3]胡珊珊,李秦.地理师范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探索与实践:以水文学课程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6):93-96.

[4]刘涛.爱国主义传统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45-46.

[5]李茸,贾瑛,吕晓猛,等.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背景、原则和元素分析:以“物理化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16):43-47.

Abstract: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core compulsory course for geography normal major undergraduates in universiti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tent focuses on basic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the new era, new background and new requirements, how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tent needs to be explored and thinking. This paper mainly consider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at can be added in the course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Several maj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cluding cultivating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promote national pride, setting up the ideal and faith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cientific spirit of logic, pursuit of truth and innovation,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on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responsibility and team consciousness, etc, were extracted. The paper explores how the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are blended into the professional content. Further exploration is needed on how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tents.

Key words: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