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追溯至“娘胎”的肠道健康

2023-05-30 10:48段梅红
百科知识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双歧乳酸菌益生菌

段梅红

肠道:关乎整体健康的重要器官

肠道夜以继日地工作—消化、吸收食物,为人体内各器官正常运转提供养分。肠道不仅是“通道”,它的健康更关乎身体的整体健康。

肠道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在人的一生中, 肠道要处理大约70吨食物,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99%由肠道消化,另外1%由口腔机械性消化和唾液淀粉酶进行分解,而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100%靠肠道来完成。肠道还是人体排泄废物的关键器官,人体内超过90%的毒素和废物均从肠道排出。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这里有400多种菌群,生活着数以万亿计的细菌,这一微生态系统的正常或失调,对人体的健康和寿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肠道功能出现问题时,皮肤会产生负面反应,荨麻疹或皮疹等炎症性皮肤病就有可能是肠道系统失调引起的免疫反应。

在人体中,大脑所处位置距肠道较远,似乎两者没有太大关联。事实上,它们可通过“脑-肠轴”不断进行交流。例如,当肠道屏障的通透性增加时,血脑屏障会变得更有渗透性,也就降低了血脑屏障保护大脑免受血液循环中的毒素影响的有效性。美国科学家发现,人体胃肠道组织的皱褶中有一个“神经细胞综合体”,可将其看作肠道内的神经系统。该综合体能独立于大脑进行感知、接收信号并做出反应,使人产生愉快或不适等感觉,甚至还能像大脑一样参与智力活动。因此,肠道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掌管着70%以上的免疫细胞,是人体抵御毒素及有害物质的重要防线。肠道系统失调可导致过敏、哮喘、偏头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肠道拥有丰富的神经细胞,能够自主判断,向身体发号施令。同时,它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暴饮暴食、精神紧张都会使肠道产生“情绪化”反应,进而影响消化系统,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国人肠道健康2020年报告》指出,87.6%的中国人遇到过肠道健康问题。

肠道中的“维和部队”至关重要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其中“定居”细菌的数量甚至超过了人体自身细胞的数量。如果将一个人肠道内的细菌连接起来,长度可以环绕地球两周半。

肠道中的细菌可分为三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在一定条件下会致病的中性菌。平日里,它们各有各的“属地”,保持动态平衡,肠道处于健康状态。如果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当有害菌多于有益菌而使菌群失调时,肠道健康就会出现问题。科学研究发现,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癌症、过敏、白血病、自闭症、帕金森病、抑郁症在内的50多种疾病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所以,肠道菌群被誉为人体健康的“晴雨表”。

由此可见,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的关键是有益菌。有益菌,即益生菌,是指以适当剂量服用时,对宿主(人或动物)健康有益的活体微生物制剂。这一概念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定义的。据调查显示,有43.1%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益生菌;经常补充益生菌以维护肠道健康的人仅为17.4%。

益生菌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乳酸菌、双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此外,还有一些酵母菌亦可归入益生菌的范畴。在所有益生菌中,双歧杆菌是最好的益生菌,其次是乳酸菌,它们是肠道健康的“维和部队”。

1889年,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母乳喂养的婴儿的粪便中分离出了双歧杆菌,后来经过众多学者的探索实验,确认双歧杆菌是肠道内最有益人体健康的益生菌,它对人体健康有诸多好处。双歧杆菌能抗感染,如果肠道中的双歧杆菌的数量占据优势,人类遭受感染的机会将大幅下降;面对细菌和病毒时,双歧杆菌对人体免疫系统有启动作用;双歧杆菌可以合成B族维生素,还能预防甚至根治便秘,并能防治腹泻;抗辐射,可减轻各种放射性物质引起的辐射病的损伤;处理致癌物质,肠道内有很多能使前致癌物质转化为致癌物的酶,双歧杆菌可使这些酶失去活性。

乳酸菌,也叫乳酸杆菌、乳杆菌,主要定居在小肠的中下段。它对人体健康的好处几乎到了“无善不为”的程度。

营养功能 乳酸菌能生产乳糖酶,还能合成B族维生素。乳酸菌有利于正常肠道菌群的生长和繁殖,可改善肠内代谢、消化和呼吸功能。

免疫功能 乳酸菌对黏膜免疫的形成能起到明显的刺激作用。乳酸菌可以和其他肠道菌群协同“作战”,与雙歧杆菌更是“铁杆朋友”,它们常常联手抵御来犯之敌,为肠道健康保驾护航。

抗衰老功能 老年人肠道中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比年轻人少,肠道环境由酸性逐渐变为碱性,有害菌易乘虚而入。乳酸菌的代谢物中包括许多有机酸,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乳酸,它能创造良好的肠内代谢环境,减少有害菌,消除有害物质,从而起到延年益寿和抗衰老的作用。

肠道菌群对胎儿的影响

人们都知道,肥胖对健康不利,“小胖墩儿”更令许多家长焦虑,但孩子身上的“肉肉”不一定都与出生后的饮食有关,某些孩子喝凉水都长肉的“易胖体质”或许在母亲腹中就已形成。发表在知名学术期刊《科学》上的一篇论文指出,肠道菌群对肥胖的影响甚至可以追溯至“娘胎”。

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母体肠道菌群的状况对胎儿日后的健康发育有深远影响。在动物实验中,当怀孕母鼠肠道菌群中的某些代谢产物不足时,出生后的小白鼠很容易出现肥胖问题,并会出现代谢紊乱;如果在孕期给母鼠补充膳食纤维,则可以帮助后代预防与代谢相关的疾病。

在帮助人类降解无法消化的营养成分(如膳食纤维)时,肠道细菌会生产出各种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研究人员在检查了怀孕母鼠及其胎儿后发现,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下,怀孕母鼠的血浆中某些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明显减少,而在胎儿的血液中,这些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也同步减少。

研究人员推断,这些短链脂肪酸可能是影响胎儿的关键信号。母体的肠道细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最终会通过血液转移到胚胎中。这些短链脂肪酸信号可以为能量摄入和消耗的动态平衡打下基础。

在进行食物干预之后,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正常环境中的怀孕母鼠,如果饮食中的膳食纤维含量非常低,其生下的小鼠也容易出现代谢问题。相反,膳食纤维丰富的饮食可以促进母鼠的肠道细菌产生丙酸盐(属短链脂肪酸),其后代出生时虽体重偏高,但日后即便经常摄入高脂肪食物也不易发胖。

每位准妈妈都希望生一个聪明的宝宝,科学研究发现,孕妇体内健康的肠道菌群对胎儿的大脑发育很有帮助。美国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在母鼠怀孕期间,其肠道内的细菌会调节关键的代谢物,这对胎儿大脑的健康发育非常重要。

虽然母体的肠道菌群与其后代脑功能和行为异常有关,但科学家并不清楚它们是否在关键的产前时期也会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为此,他们分别培养了肠道细菌已被抗生素消灭的小鼠以及人工繁育的无菌小鼠。结果显示,母体肠道菌群的减少会破坏胎儿的大脑发育,改变胎儿大脑中开启的基因,包括许多参与神经元内新轴突形成的基因。轴突是连接脑细胞并使它们能够交流的微小纤维。研究人员发现,胎儿大脑中连接大脑丘脑和皮层的轴突数量和长度都有所减少。

由此可见,肠道菌群和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母体肠道菌群对胎儿的大脑产生影响开始的。研究人员指出,肠道菌群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不仅能调节母体内的许多生化物质,还能调节胎儿大脑中的生化物质。“我们不知道这些发现是否适用于人类,但许多神经发育障碍被认为是由怀孕期间胎儿经历的遗传和环境风险因素造成的。我们的研究表明,孕妇怀孕期间的肠道菌群情况也应该被考虑和进一步研究,因为这不仅会影响母亲的健康,而且会影响后代的健康。”

另外,美国医学专家还发现,由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炎症分子白细胞介素-17a是引发自闭症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准妈妈的肠道菌群不健康,婴儿日后出现自闭症以及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会比较高。此前也有研究表明,自闭症谱系障碍可能部分源于肠道菌群的差异。

在怀孕期间,母亲会把自己独特的肠道菌群“传递”给宝宝,而宝宝出生前后数周所处的环境与早期体内的微生物,皆会影响其日后长期的免疫力和代谢能力发展。瑞士伯尔尼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孕妇在怀孕期间,其肠道菌群会影响胎儿的免疫系统发育。

近年来,以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功能和代谢的紊乱与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1型糖尿病儿童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减少,菌群结构紊乱。

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

研究表明,胎儿在母亲子宫内可能通过胎盘或吞咽羊水获得最初的细菌定植。从某种意义上说,肠道菌群的重要性可与基因媲美,孩子的健康从出生前就被母亲“编码”了。准妈妈的很多生活習惯和行为选择都会影响宝宝肠道菌群的建立,从而影响其日后的生长发育,准妈妈一定要认真对待肠道健康。

饮食

有研究发现,孕妇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会影响某些有益菌的数量,有益菌的缺乏对新生儿免疫系统的发育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而菌群结构的差异一直会持续到新生儿出生6周之后。

在日常饮食中,准妈妈要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要多样化,以促使形成更加多样化的肠道菌群。每天摄入的食材最好在12种以上,每周累计超过25种食材为佳。

2.多吃蔬菜、水果和豆类食物,它们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刺激有益菌的生长,是肠道中有益菌极好的营养来源。孕妇在怀孕期间易出现便秘,便秘又易致肠道菌群失调,因此更应大量摄取膳食纤维。

3.多吃全谷物,全谷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及不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β-葡聚糖,可以促进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生长。

4.多吃发酵食品,如酸奶、发酵干酪、馒头等,发酵食品通常富含益生菌。

5.多吃富含多酚的食物,如黑巧克力、蓝莓、紫葡萄(皮)、绿茶、洋葱、西蓝花、亚麻籽等。多酚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症作用,对维护肠道菌群的健康非常有益。

抗生素

抗生素能够治愈很多疾病,但任何广谱抗生素都会杀死大量“好细菌”,因此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肠道菌群的数量和多样性大幅降低,最终导致菌群失调。为了保护肠道内的“好细菌”,切不可把抗生素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作为准妈妈,怀孕期间使用抗生素,不但影响母体的肠道菌群,也会增加孩子出生后的健康风险,尤其是罹患食物过敏、特应性皮炎等疾病的风险。

婴儿使用抗生素的副作用更大。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其免疫系统会学习分辨好坏细菌,抗生素的进入会打乱这种学习,使其“敌友不分”,连“好细菌”也不放过,孩子将不得不承受肠道炎症、习惯性腹泻的痛苦。所以,尽量不给新生儿服用抗生素,如果必须用药,则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分娩方式

分娩方式是影响婴儿肠道菌群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婴儿通过接触母亲产道及分娩环境的细菌,其肠道会逐渐产生不同菌群的定植。胎儿通过母亲产道出生的过程,其实也是母亲把自身的肠道菌群“种”到孩子身上的过程。通过剖宫产出生的孩子无法在出生时就从母亲身上获得有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的菌群,此后肠道免疫力提升也比较慢。剖宫产延迟了婴儿肠道菌群的形成,也就延迟了婴儿肠道免疫系统的建立。

这也是通过剖宫产出生的孩子必须注射维生素K的原因。维生素K是凝血过程的重要参与因子,缺乏维生素K会导致凝血机制障碍,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广泛出血,甚至导致死亡。人体所需的维生素K 50%~60%由肠道内细菌合成,其余可从食物中摄取,这两点对成人来说都不是问题,但对婴儿来说就是大问题了。即便准妈妈不缺营养,维生素K也不易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而出生头几天的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很少,剖宫产婴儿的肠道菌群的定植更是要向后推迟。所以,准妈妈应明确一点,在没有特殊医学指征的情况下,顺产是更好的选择。

哺育方式

出生后,对宝宝的健康影响最大的是喂哺方式,母乳无疑是孩子最好的营养来源。

大量证据表明,母乳喂养能促进新生儿免疫系统的发育,因为母乳中独特的营养成分具有免疫调节特性,故能直接刺激新生儿免疫系统的成熟,肠道菌群则是免疫系统成熟的驱动力。婴幼儿肠道菌群发育的重要阶段从母亲妊娠期开始,母乳喂养可使婴儿肠道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占有很大优势。在纯母乳喂养的婴儿的肠道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能占到细菌总量的90%以上。

中国、瑞典两国专家合作,对婴儿出生4个月后、一年后的肠道菌群进行了完整分析,发现与奶粉喂养的婴儿相比,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生一年内很少需要抗生素治疗。如果婴儿没有构建出健康的肠道菌群,成长过程中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包括哮喘、过敏等。

母乳中含有大量来自母体的益生菌,母乳喂养能进一步支持新生儿形成理想的菌群,促进新生儿肠道的良好发育与成熟。吃配方奶粉的婴儿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常迟迟难以出现。所以,建议妈妈们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孩子,尤其是在宝宝刚出生的最初几周。

猜你喜欢
双歧乳酸菌益生菌
禽用乳酸菌SR1的分离鉴定
益生元和益生菌促进猪生长和健康
益生菌别贪多
神奇的小小肠道益生菌
中国益生菌网
乳酸菌成乳品市场新宠 年增速近40%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40例
乳饮品中耐胃酸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筛选
母乳婴儿源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
抗性淀粉在双歧杆菌作用下的体外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