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现状与建设路径探索

2023-05-30 06:59扶京菊
炎黄地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书房空间融合

扶京菊

进入“十四五”规划时期,公共文化的发展迈入新高潮,国家和地方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同时明确在健全和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的同时要以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重要任务,相关政策文件的发布更是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和升级提供了保障和助力。以国内研究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文献资料为主要对象,进行系统的文献分类并结合当前发展背景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评述,以期探索出符合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路径。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彰显人类社会特征的关键要素,在促进国家产业升级、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提高社会发展水平的过程中越来越成为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到来,这一场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等新科学技术为主的革命将为未来文化空间的打造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技术支持。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与特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概念的提出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完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就卓著,基本建立了现代化、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覆盖城乡,文化产品与服务日趋优化,文化的品牌效益也日益彰显,这一系列的成果成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概念提出的催化剂。

2017年3月国家出台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第十章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提到“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统筹建设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月出台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提到要“自主制定富有特色的地方实施办法,健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7月发布的《“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到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设施,其中的推荐项目包含“城市24小时阅读服务空间”,以期打造百姓身边的公共阅读场所。这些文件的出台,指明了公共文化空间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021年4月,国家文旅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要“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022年4月23日在苏州召开的全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工作总结部署会议指出,全国公共文化领域未来工作的重点是要着力构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及时总结“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建设经验,在更大范围推进改革,以构建公共文化新型空间为抓手,在建设标准、设施布局、建设主体、功能设置上进行创新。会议明确了未来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方向,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强调以“新型”为切入点,以创新为目标,打造与以往不同的公共文化空间。

综合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宽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将公共图书馆的物理服务空间、读者阅读学习空间、公众社会文化活动、网民网络数字空间等融为一体”,最终形成“阅读服务资源链接共享的全域服务”,逐步融入公众生活,成为传承文化、休闲娱乐、慰藉心灵的一方天地。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特征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区别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认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应当注重“规模适当、布局科学;有特色、有品位、小而美、舒适化;业态多元、主题功能、嵌入式;社会力量参与、融入社区生活、促进共建共享”,他从多角度、多方位阐释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特征。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和打造是基于民众的需求,从规模大而固定、管理模式单一、服务范围有限的传统图书馆改为走向民众的规模小、形式灵活、功能全、受众广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行建设,满足了人们对新时代新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使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之余能有一方温馨的集休闲、学习于一体的“小天地”。

综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三方面:一是结合城乡规划,布局科学合理;二是充分融合地域特色与多业态,功能多样,内涵丰富;三是社会广泛参与,融入民众生活。

国内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现状

近几年,我国已经由建设“公共文化空间”转变成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基于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概念和特征的分析发现,自2016年始,我国已不断涌现出有别于传统图书馆的新型阅读空间,如温州市的“城市书房”与农村基层的“百姓书屋”、广东省的“粤书吧”、兰州市的“读者小站”、江阴市的“三味书咖”、合肥市的“悦·书房”、洛阳市的“河洛书苑”、苏州市的“四时书屋”等,这些都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成功案例,结合乡村振兴、“互联网+”、文旅融合的发展背景,学者们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探索与研究也愈发积极。自2016年以来国内关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分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城乡发展现状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路径。隋缘的《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及其路径探索》一文以全国及地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相关政策为脉络,并以城市书房为案例,提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三个导向——融合多业态公共文化空间、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务、及社会力量参与运营与三条路径——为以柔性拓展实体空间外延、不断扩展文化空间意涵、双向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张超民《新型城市文化空间服务的建设与完善研究》以合肥市的“悦·书房”为例分析了其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诸如馆店分散、管理低效、宣传单一、店员不专业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同类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二是结合书香型社会建设、全民阅读、文旅融合等发展背景,以城市当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为主要对象,分析其建设价值与意义,并总结发展经验,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提供借鉴。关淦、赵丽梅的《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国城市书房建设探析》一文结合文旅融合的发展背景及国内城市书房的建设现状,深入剖析了建设城市书房面临的困境并从构建共生型组织的角度提出了城市书房建设发展的优化方案;王海英的《文旅融合背景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分析》以郑州为例,分析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有利因素,结合城市美学理论来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郑州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可行性路径。

三是结合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历程,分析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运行的主要模式,使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与运营更具可持续性。司新丽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PPP模式的探索:以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为例》一文中以江阴市的“三味书咖”阅读联盟和北京西城区的特色阅读空间采用的PPP运营模式为对象,研究该模式的具體运行情况,指出创新点与有待改进之处,据此提出该模式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运用的具体建议。王巨川《“城市书房”发展现状与运营模式分析》一文中分析了当下城市书房的发展运营情况与PPP运营模式对城市书房发展的重要影响,并且针对城市书房的发展运营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四是结合“数字化”“互联网+”“5G时代”的时代发展背景,分析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目前的发展现状,探索现代科技运用于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方案,实现科技与文化的高度结合,为丰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提供参考。荣嘉的《“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构建研究》一文中以城市书房为对象,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城市书房构建的基本要素、主要功能等,最后提出可行性对策;陈炜《5G时代城市书房建设研究》一文分析了城市书房的现状,介绍了四个典型案例——温州城市书房“粤书吧”“我嘉书房”“四时书屋”的服务模式,指出5G时代技术支持下城市书房的拓展方向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合所有的研究文献来看,虽然国内关于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自2016年以来,关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颇多,主要是通过分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现状与运营模式,探究其在发展中的困难与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全国各个城市的典型案例都有涉及,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学者们更关注的是较发达城市的文化空间发展,对一般城市关注不够,从而导致相关对策建议普适性不强,并未形成科学的指导性理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涉及的学科专业广泛,如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文化学、民俗学、美学、艺术学、城市规划学等,众多研究成果中相关学科的融合不够深入;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挖掘不够透彻,每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尽相同,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是城市的重要标识,深入挖掘其内涵而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提供发展策略的研究颇少;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城市而忽视了乡村。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路径探索充分利用新型科技丰富空间功能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大量运用,当前智慧文化空间已成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最新发展方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集学习、交流、展示、休闲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实现智能安防、自助阅读、虚拟体验、智能机器人服务等功能是其未来发展趋势,持续探索科技与文化的高度融合,构建阅读学习移动化的特色空间,从而实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融合多种学科拓宽空间性能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需要融合众多学科知识,如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城市文化空间构建与反构建需要协调文化资源现状、城市形象需求和空间要素承载能力的顺应关系,也要处理好城市文脉传承与更新、文化存在的资源与社会意义、空间发展的影响与依赖等反向关系。”在均衡城乡各方面建设要素的同时,融合多种学科知识,增强文化空间与地域空间的适配性,从而提升空间的整体品质,为打造空间的品牌影响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跨学科融合使文化资源焕发新生,打造与地域空间更具匹配度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使其更符合城乡的发展定位,实现空间从根源上获得长效发展。

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深化空间内涵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不应只是注重外型,要从文化空间的功能和建设目的角度出发,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出发,在横向拓展空间性能的同时,更要注重纵向深掘城乡的地域特色,如传统节日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等,不遗余力地发挥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面对“书香型社会”“全民阅读”“文旅融合”的发展背景,大众化的文化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要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与新型文化融合发展,进行传承与创新,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充分调动民众热情激发参与度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是以人的需求为标准从而对人产生价值与意义的,“通过场域空间内的多元文化体验,建立人的连接、激发文化认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营造一种‘文化气场,吸引更多民众前来参与文化活动、文化传播乃至文化创造,促成人与文化空间的共在、共享及共生”。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选址固定,受众群体受限,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主打走进城乡,走近民众,让广大民众真正参与其中。

充分建立监督、评价与反馈机制

构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目的是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富含中国特色的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赋予公共空间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将真实、温馨、美好的物理空间与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融合到一起,为大众提供富有品质与特色的精神徜徉空间,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所以要以百姓之需为目标,以百姓之急为动力,建立畅通无碍的监督与反馈体系,才能及时明确改进方向,实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深远而长久的发展。

充分总结经验,形成科学完备建设理论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从初步试点到推广普及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包含考察调研、分析研究、形成方案、试点运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推广实施等多个阶段,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涌现出各种预料不到的突发状况或发展困境,及时主动总结建设发展经验亦是至关重要的任务。

文化空间不只是单纯的功能性空间,未来文化空间的打造要突破实体空间的桎梏,“基于人民对文化的高质量和多元化需求,统筹时空、尺度和文化差异、实现文化空间的协调统一”。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国家政策推进和全国公共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已从基层试点转向全国推广。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能够从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多方面推动城乡快速发展,实现以文化人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同时也顺应时代发展,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与期待,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民众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杨晖.文化空间的概念及其学术视野[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02):36-41.

[2]司新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PPP模式的探索:以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为例[J].学海,2021(06):128-133.

[3]隋缘.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及其路径探索[J].人文天下,2021(12):34-39.

[4]王海英.文旅融合背景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分析——探索郑州的城市美学新范式[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42(02):99-101.

[5]王勋荣.面向全民阅读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研究[J].图书馆界,2022(04):70-73.

[6]杜澍,周君,赵坤,等.中国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的进展、趋势和应用建议[J].中国名城,2022,36(03):1-7.

猜你喜欢
书房空间融合
把自己关进书房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童年的小书房
空间是什么?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创享空间
《融合》
品鉴书房
大师们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