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视阈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3-05-30 08:25李庆四胡玉坤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李庆四 胡玉坤

摘 要:党的二十大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内涵,指出了脚踏实地的奋斗路径,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契合中国国情、与世界各国共谋进步的发展道路,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伟大补充与创造,与西方现代化模式具有本质不同。本文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必要性和正确性,阐释了区域协调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联系,讨论了如何以更高站位、更优质量、更新面貌、更高效率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增长极模式、创新试验田模式、推进要素自由流动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3)01 - 0029 - 08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未来的中心任务之一,奋斗路径是中国式现代化。自新中国成立起,党和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殷殷期盼就蕴含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历代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懈拼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好了前期准备。国内方面,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巨大的经济跃升、创造了伟大的社会进步奇迹,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科学技术创新、社会稳定安全、人民幸福感不断提高等举世瞩目成就;国外方面,始终从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和引领世界性的治理问题,努力营造公正合理的外部环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稳步提升[1],中国声音响彻全球、中国智慧独一无二、中国方案备受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内涵,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器,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

一、区域协调发展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区域发展是自经济全球化以来,一些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依托之一。尽管一些西方国家在此前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现代化,但这些国家中多数是通过掠夺殖民地财富而现实现代化的,这种建立在殖民地资源和财富基础上的现代化,属于以区域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特殊”方式。而这些国家内部,也存在从中心到外围、从城镇到乡村、从宏观到微观的现代化进程,属于另一种以区域发展实现现代化的方式。无论是宗主国借助殖民地、还是一国内部不同地区和领域的层次性现代化进程,都表明现代化的实现是需要以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依托的,而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又能反哺区域发展进程。

现代化指的是工业革命给人类文明带来的革命性变化[2],主要是对西方国家工业革命以来开展社会变革,最终成为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的分析和总结,后期又包括了发展中国家希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追赶过程。这种社会变革既具有方向性,即从落后走向先进,最终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丰富[3];也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包括工业化、城镇化、教育、要素流动、政治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进步[4]。现代化的相关理论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研究对象以西方国家为主,具有浓厚的西方特色,如亨廷顿提出,现代化过程是革命的、复杂的、系统的、全球的、长期的、有阶段的、趋同的、不可逆的、进步的[5],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率先完成现代化的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化阶段,其他国家则处于现代化追赶进程中,这些新态势也给现代化经典理论提出了挑战。因此,学术界提出了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全球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等观点[6]。但是,无论现代化理论如何发展,通用语境中所讲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资本主义特征,且为了发展资本导致人的物化,与社会主义“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具有本质区别[7];二是具有自生性,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过程是受工业化自生发展推动的,发展动力源于内部;三是社会发展过程相当完整(即串联式发展)[8],社会经济结构自然且均衡;四是具有西方霸权属性,前期通过殖民和侵略掠夺资源完成工业革命所需的原始积累,后期发展时大肆开采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将发展中国家作为自己淘汰产业的承接者和廉价劳动力、能源的提供者,遏制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五是过度追求經济增长,以经济增长为唯一发展目标的模式,既不考虑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考虑社会分配公平,忽略人民对于幸福感的精神追求,难免会引起社会动荡。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追赶现代化的实践中,一方面得益于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技术转移、资本输出等利好机会,按照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利用现有的技术成果、管理经验、资金投入等,在发展初期取得了经济增长、文明进步、社会经济结构变革等现代化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却又在后期导致了经济发展后继乏力、人民群众幸福感越来越低、社会分配不公等后果,造成社会动荡,使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以失败告终。

中国式现代化来自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不懈探索。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在追赶现代化的道路上。但是,中国共产党出于对我国国情的本质把握、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深刻认识,在现代化进程中对每一阶段提出的发展目标都体现出量力而行、蹄疾步稳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这充分证明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必要性和正确性。

(一)从必然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由我国人民的民心决定的

中国近代史是饱受侵略的血泪史,也是中华儿女不断寻找人民解放之路的奋斗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总统制等尝试均告失败,说明封建统治已被人民抛弃,不以人民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统治也不可能赢得民心。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华儿女在站起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宗旨,解决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这一民族梦想,并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继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在每个历史紧要关头作出的正确选择,都是因为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想人民之所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也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唤。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呼唤共同富裕、呼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呼唤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再次创造伟大奇迹,我们就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二)从必要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西方现代化具有资本主义典型特征,初期不仅在掠夺其他民族财富之上完成了原始积累,而且在后续发展中还不断挤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目前为止,中国是唯一一个不以侵略和殖民完成原始积累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但中国人口数量多、国土面积大、人均资源少、发展基础弱、发展起步晚,这注定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具有本质区别。中国现在不会为了原始积累去侵略、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将来也不会为实现自己的现代化而剥夺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机会,相反,中国愿意开放国内14亿人口的大市场,带动全球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各国共同进步。

西方现代化道路还具有损害生态环境的鲜明特征,即以大污染、大破坏为发展代价。我国人口多、宜居土地少,以损害生态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可能持续,一定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另外,我国经过多年并联式发展,二重结构依然突出,可以说是第一次现代化(工业经济建设)和第二次现代化(信息经济建设)同时存在[9],西方现代化发展理论对我国现代化战略选择没有太多的借鉴意义,我们必须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已由我国的实践所证明

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践,证明全盘照搬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是不可行的,各国必须依据本国国情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从新中国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就带领人民开展了现代化的探索。历代领导人充分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利与弊,出于对民心民意的回应、对国情的本质把握和认识,判断出我国无法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必须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分阶段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两步走”设想、“三步走”战略、“五位一体”现代化布局等奋斗目标,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进一步奋斗打下了良好基础。[10]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又提出“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两步走” 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一条清晰路径。

虽然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前期探索中曾经出现过一些失误,如忽视生产力发展规律、过多强调纯粹的社会主义、完全摒弃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功经验等,但都及时纠正了错误,扎扎实实为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给了我们底气与信心,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

二、区域协调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联系

进入21世纪以前,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以改革开放为节点,由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变为非均衡发展战略,纠正了过度追求公平而忽视效率的问题,解放了生产力,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模式。此后,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在21世纪初引起广泛关注。于是,党中央出于对我国区域分布的客观认识,立即着手布局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战略[11]。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相继提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强调发展的均衡和协调,强调区域发展对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内涵,其提炼的本质要求和五个特征[12],体现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遇到的大多数问题,也是如今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生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因。区域协调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证明,党的领导是我们办好事、办大事的关键所在,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决定性优势,是14亿人民的民心所向,更是我国一切发展的本质要求。在世界形势更加复杂、我国发展急需转型的双重困境下,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注定不会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心骨,确保党中央能心无旁骛地统筹协调、集中力量谋发展。

(二)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坚决不允许任何一名群众掉队

“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总数不超过10亿”[13]。实现14亿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尝试,也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将人民放在心中,必定要将每一位中国人都纳入现代化的进程,让每一位中国人都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在如何调动14亿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人民的力量发挥得更好这个难题上,区域协调发展给出了答案。以区域划分发展维度,可以将人民紧紧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开启本区域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同发展梯度的区域还可以形成联动势能,进而加速实现现代化。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也注定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影响现代化历史,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

(三)共同富裕意味着必须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共同富裕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向往,是人民群众自由发展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質要求[14]。历代共产党人经过不懈努力奋斗,解决了绝对贫困,进入了全面小康,形成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具有内生局限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打破了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的二元对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追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使得经济体制和分配体制克服了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的缺陷,有了创造性发展。但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意味着只有解决了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与世界多数发达国家相比,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特殊国情的具体体现,可以说,如何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难题,决定了我们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很大,老(区)少(数民族)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号称“共和国长子”的东北三省老工业区,近年来发展迅速落伍,人口急剧流逝,与东南沿海等地区快速发展势头极不协调,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殇。木桶效应的理论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现,很大程度上将由这些经济落后地区能否快速并高质量地追赶国内先进地区所决定。

(四)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需要促进协调发展

如果只关注物质需求,满足人民的幸福感就不会完整;人民物质生活虽然优越,但是如果精神生活空虚,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逐渐失去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无法追求生命的最高价值。这种现象在西方现代化模式中屡见不鲜,主要是因为西方现代化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仅追求经济增长,忽略精神文明建设,导致人的物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关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体现。在区域发展范畴里,人民对各区域之间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精神建设方面不均衡的情况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区域协调发展的协调方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再次契合,不仅仅要求经济上协调发展,在城市管理、文体活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都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人民带来真正的幸福生活。

(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坚持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采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与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存在相似之处,均以生态受损为发展代价。西方现代化模式充斥着对生态的破坏、污染,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显示出资本主义急于逐利的短视,所以经济发展都会后继乏力。我国吸取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教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破题方向,既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于居住环境改善的呼声,又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提供思路,努力在山清水秀中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需要区域协调布局

作为世界的一员,中国的发展是在全球大环境中实现的。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积累和发展不是靠侵略和掠夺,也不会靠侵略和掠夺。中国强大之后,也不会走霸权之路,这是中国汲取其他国家的教训得出的历史答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激发人民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发展道路,是与各国携手共进的发展道路,而不是通过掠夺他国发展机会供自己发展的“独”路。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和”为贵,坚持和平发展向来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始终不渝的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要理念,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全球视野和格局。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国际区域战略布局,如亚太经济共同体等,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开辟了我国发展空间,也为其他国家释放经济活力提供可能。我们的现代化道路可以启发、激励其他国家走出自己的道路,各国共同发展、百花齐放才是我们的发展愿景。

三、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进路

在党的二十大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既享有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有底气、有基础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现代化强国,但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情况。在国际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给世界局势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俄乌冲突等地缘冲突频发,世界局势更加紧张严峻、经济更加低迷,进入动荡变革期;在國内,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积累的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面临艰巨的发展转型任务。我们需要回答,如何处理好国内各种发展问题,如何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面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发展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方向,即对内继续推动国内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外坚持开放战略,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融合与共的合作网络。

因此,在时代之问面前、在使命征程之中,我们应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模式转型,动态打造增长极,通过改革创新试验田积累先进经验,提高区域一体化程度,构建各有所长、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以更高站位、更优质量、更新面貌、更高效率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一)在更高站位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以新发展理念促区域协调发展

在新的历史阶段,新发展理念具有特殊意义。它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的重大问题作出全新阐释[15],赋予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的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动力源泉。

坚持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创新对发展具有无可置疑的首要推动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解我国经济大而不强、西方封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难题的关键。坚持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解决在前期发展中积累的突出矛盾,促进社会平衡、协调、健康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谋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改革开放是路径。“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13],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必须在历史前进洪流中掌握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才能发展壮大。坚持共享发展是目的。共享理念是在发展中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在取得全面脱贫的巨大成就之后,仍需扎扎实实推进“四个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贯穿始终。

(二)用更优质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以动态增长极促区域协调发展

用更优质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解决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弗朗索瓦·佩鲁提出的增长极模式,可以在共建“一带一路”和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经济等新业态新经济中发挥作用。增长极描述的是围绕推动型主导工业部门的一组产业,具有高度活力(即自身可以迅速增长)和高联合度(即发挥乘数效应,带动相关部门增长)[16]110-111。增长极模式在我国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具有高行政级别的城市,通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形成了极具经济活力的增长极。但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科技含量较低的城市往往面临发展动力减弱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推动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产学研发展模式,改变“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经济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尤其要考虑“一带一路”为沿线地区带来的机遇和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经济等新业态新经济的可能性。“一带一路”是贯穿亚欧非大陆的宏伟设计,与中亚、西亚等国的联通为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南亚、东南亚等国的联通为我国西南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我国沿海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尽管一些地方未被已有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辐射到,但其生态环境更好、能源成本更低、改造成本更小,这些地方可以思考能否发展这种新经济新业态。如贵州就利用其打造绿色数据中心的出色能力,以更低的能源成本成功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抢占新的增长极,紧紧跟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17]。

在增长极模式中,要注意处理增长极和周边地区的两种关系:一是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发展的正向促进效应(即扩散效应);二是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发展的负面抑制效应(即极化效应)。一般来讲,扩散效应之前会经历漫长的极化阶段,反而将周边地区的劳动力和资金吸引到增长极,在前期造成更大的地区不平衡,所以政府应做好区域发展规划,动态打造增长极,及时调整资源分配,保证相对较大的扩散效应,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

(三)用更新面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以创新试验田促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与世界上迄今已有的现代化道路不同的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和表现形态的探索和创造,所以,必须通过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带来更新面貌。具体来说,可以利用改革创新试验田来积累新经验。

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说明,特殊政策可以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优先发展经济特区进而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制度移植模仿、技术溢出等扩散模式带动其他城市发展[16]62-65。尤其是注重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特区,在优惠政策普惠化之后,也可以保持发展优势和发展劲头。因此,需要选取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先行改革创新试验田,吸引要素聚集,积累先进经验,带动区域发展。目前最关键的是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模式在新形势下呈现新特点,自由贸易区成为大国制定经贸规制的新平台,而中美经贸的频繁摩擦也给我国经贸发展带来了挑战,我国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道路更加艰难。因此,海南自由贸易港等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高地,从发展到创新都具有宽泛的自主决定权限,必须推进制度开放,形成制度型开放成果,进一步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为我国对外开放拓宽范围和深度积累有益经验。并将新探索、新成果、新方案复制推广至其他地区,将经济话语权转化为制度话语权,以更新面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四)用更高效率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以要素自由流动促区域协调发展

马克思提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必然要求[18],是经济发展和经济格局重构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应加速要素自由流动,以更高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按照辐射理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间,会通过交通运输、信息传播和人员流动等方式,实现物质要素流动(如资本)和文化观念传播(如生活习惯),这种流动和传播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16]95-101。要素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也可以增强彼此的劳动生产率和要素收益率,推动形成市场主导型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19]。

要素自由流动的关键是统筹区域的行政制度,推动要素的自由、有序、合理流动,提高区域一体化程度。这意味着要从區域发展动力着手,加强区域间合作,改善粗放型发展模式积累的地区间恶意竞争、产业同质化问题,由内产生行政壁垒破碎的驱动力。另外,要继续深化区域间的自贸合作,实现自贸区网络内的要素自由流动。截至目前,我国积极构建自贸网络,已囊括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正在积极推进中国—海合会、中日韩等自贸协定谈判[20],尤其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协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落地,对我国建设贸易强国、利用好国内外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为要素自由流动赋予了新的内涵,我国应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t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四、结语

现代化之路的探索永无止境,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现代化也必将实现。从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开始,全球就进入了现代化的浪潮,但是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不仅具有强烈的自生性,还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特征和西方霸权属性,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分配公平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试图套用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过程中,均遭受了西方文明“水土不服”、经济发展后继乏力、人民群众幸福感 越来越低等发展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底子薄、人口多、起步晚的大国,国情复杂,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至关重要,是民心所向、民意所指。这也意味着没有一种成熟的、成功的现代化经验供我国借鉴,必须通过自主探索、立足国情,以更高站位、更优质量、更新面貌、更高效率推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关乎14亿多人民群众,追求的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里,实现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全面发展、经济与生态的一致发展。作为一个内部发展不平衡、与周边地区存在很大差异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关乎自身发展模式转型和民生福祉,更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国际政治力量调整、国际经贸格局变化的当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动态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利用好改革创新试验田的先锋作用,提高要素流动自由度,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和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经济等新业态新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都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进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主旨演讲[EB/OL].(2018-04-20)[2022-11-07].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zt_topic19/zywj/201804/20180402730791.shtml.

[2]何传启.什么是现代化?[EB/OL].(2002-08-21)[2022-11-07].https://www.cas.cn/zt/jzt/kyzt/zgdxdhyj/200208/t20020821_2664730.shtml.

[3]王佩儒.西方现代化理论概述[J].社会科学,1987(12):48-51.

[4]Przeworski A,Fernando L. Modernization: Theories and facts[J].World politics ,1997,49(2):155-183.

[5]杨多贵,牛文元,陈劭锋.现代化理论与方法的新探讨[J].江苏社会科学,2001(4):131-135.

[6]何传启.现代化研究的十种理论[J].理论与现代化, 2016(1):22-29.

[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2-11-07].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8]唐爱军.论中国道路的新现代性逻輯[J].教学与研究, 2021(8):60-67.

[9]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70-272.

[10]董慧,胡斓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脉络与经验启示[J].理论与改革,2022(1):10-21.

[11]蔡之兵,张可云.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60年历程回顾 (1953—2013)[J].甘肃社会科学, 2015(2):153-157.

[12]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

[13]习近平.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EB/OL].(2022-11-20)[2022-11-21].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syxwfb/202211/20221103368505.shtml.

[1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EB/OL].(2022-11-03)[2022-11-08].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0-11/03/c_1126693425.htm.

[15]张旭.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EB/OL].(2022-08-10)[2022-11-08].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22-08/10/c_1128903490.htm.

[16]高洪深,汪彬.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17]李冬莲,肖路平,佟岩.抢抓数字经济战略新机推动贵州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研究[J].贵州商学院学报,2021,34(3):1-9:

[18]王暖春,李爱华.《资本论》中关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社会影响研究[J].理论与改革, 2015(6):25-28.

[19]王必达,苏婧.要素自由流动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吗——基于“协调性集聚”的理论假说与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20,41(4):129-143.

[20]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介绍坚持稳字当头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EB/OL].(2022-03-03)[2022-11-10].http://www.gov.cn/xinwen/2022-03/03/content_5676592.htm.

On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Threshold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i Qingsi,Hu Yuku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Beijing 100800,China)

Abstract: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has revealed the essence and conten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set out the practical arrangements,pictured the promising futur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a development path that suits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seeks common progress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t is a great complement and cre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and is inherently different with the western modernization path. Trying to answer why we can't follow the existing western modernization path,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illustrates the nature and innate content of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path,analyzes its necessarity,and discusses how to fulfill the goal more creatively at higher level,with better efforts and higher efficiency. Also,this article has conside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suggests we should foster the growth pole dynamically,accumulate advanced development patterns in those pilot grounds for reform and opening-up,achieve the free flow of factors.

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 path;western modernization path;development with high quality;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陈文兰 刘有祥

猜你喜欢
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十三五”期间嘉兴市与沪杭同城战略研究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