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戏剧专业“听”“唱”新解

2023-05-30 11:24陈敏佳
音乐探索 2023年1期
关键词:视唱练耳课程改革

摘 要:传统教学模式在新兴专业课堂遭遇瓶颈,课程改革之声呼之欲出,课程创新之举势在必行。作者长期致力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从历史沿革、课改设想、实操效果等诸多方面对于传统院校新兴专业的“课程改革”进行多维度论述。从新视角加入新元素并注入新理念,试图为新兴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音乐戏剧;视唱练耳;课程改革;新解

中图分类号:J603;K82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23)01-0094-07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3.01.010

引 言

音乐戏剧专业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科中重要的支柱专业之一,近年来在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以及艺术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国内其他院校同类学科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意义。身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教育工作者,在一片叫好声中,还应多一份冷静、多一份思索。对于学生专业音乐基础能力,尤其是“听”“唱”能力的培养及提升,更需注入前瞻性的教学新理念。

放眼国内外音乐教育领域,视唱练耳课程在各级院校是一门覆盖面极广的专业共同课,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并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将此能力延展至演唱、演奏及创作等方面为主要任务。它是不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化学习及艺术实践打下坚实而广博的基础。然而在音乐剧专业建设初期,如何精准定位音乐基础类课程着实棘手。管弦、声乐等传统表演专业均有一套经典体系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方法,在此能否全盘借鉴及引用?

一、历史沿革在求索前行中的缺欠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成立于2002年。20年前,面对这样一个新兴的通俗专业,如何全面测试第一批考生的音乐素质,确实是一道难题。相关学科的专家们经过仔细考量,制定了别具一格的入学考查方案:舍弃传统的乐理基础知识书面答题,保留视唱练耳科目测试。考试题型侧重观察被测试者的音乐反应、音乐天赋而并非传统意义中的音乐基础。事实证明,这种方式行之有效。

笔者从2004年起承担音乐剧系(后更名为音乐戏剧系)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任务。早年该系学生的来源构成基本分为3类:1.学过一段时间的美声或民族唱法,并同步接触乐理及视唱练耳科目的相关内容,属于“基本入门型”;2.以各类舞蹈为专长,对于音乐基础相关内容的认知以节奏类为主,属于“一知半解型”;3.通俗音乐或表演爱好者,考学前以个人兴趣为主,未曾进行相关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属于“无心插柳型”。

针对这样一种音乐基础极不平衡的生源分布现象,笔者从教初期确实颇费一番思量。笔者曾经尝试大量借鉴本院声乐、管乐等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进度,以听辨音程、和弦性质及连接为主要突破口,同时加入大量经典视唱教材中的内容。但实践之后的反响并不尽人意,教学进程步伐过快、教学内容偏于陈旧,直接导致学生对课程的求知欲急速下降。由此可见,传统专业墨守成规般的流程化模式已显现出弊端。

有鉴于此,课程内容及授课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就显得迫在眉睫。笔者在课后与学生加强互动交流,由此得到不少反馈:他们更享受视唱的乐趣;对于构写及听辨和弦、和弦连接这类需要逻辑思维的题型主观上寻求回避;而旋律听写,他们并不抵触,希望增加可听性因素。

有效的调研增加了笔者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革的底气。从新视角加入新元素并注入新理念,才能顺应新时期的新专业。

二、改革设想在实际操演中的体现

课程改革的总体概况设想,紧紧围绕音乐戏剧系培养“具有敏锐捕捉力、快速对接力、综合竞争力的人才”目标,大致分为以下3个方面:

(一)精简听觉内容

在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中,传统专业非常注重音程及和弦的构唱及听辨。

练习模式有以下几个步骤:预备构写——熟悉音程及和弦的结构并进行若干方向的构写;构唱和弦—— 一般以最低音向上构唱和弦产生音响模块记忆;听辨分析——通过接受钢琴音响信号结合自身模唱与大脑中原有的和弦音响记忆进行匹配,最终推演出答案。上述分析方法极其客观而且最大程度避免了情绪化、主观化思维对于和弦判断的干扰,犹如平面几何中的证明题般,条理清晰、环环相扣。

这对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立体化听觉思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循序渐进的训练模式实属精品教育的典范。但此项内容在音乐戏剧系的视唱练耳课堂中,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生源的音乐基础在此直观显现,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第二类及第三类学生的原生音乐基础——他们能够理解该项练习的目的及意义,但进入大脑推演时,很难把已有模唱的音调进行有机整合,导致出错率很高并逐渐产生听觉畏惧感。课堂效果欠佳,促使笔者对此内容做出调整,转而采取一种构写选择模式,不再拘泥于单个和弦点对点的反馈。具体方式呈现如下:要求从同一低音向上构写若干和弦,然后笔者在其中抽取部分和弦随机弹奏,学生最终的回应调整为和弦先后序号的排列组合。

课堂大量实践表明:“写—听—选”的思考过程并未影响学习者的思考频率,纸面构写的正确性恰恰累积了向下一步听辨选择迈进的信心。“大脑是一个模式制作系统……学习是大脑中储存的模型与环境中我们遇到的现实状况之间的对比。鼓励学生识别不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相同是听/说学习阶段的目标。”①主动参与感随着由浅入深的方式而逐级递增,最终反应的正确信息量比传统模式高出一筹。书面反馈中准确率的大幅提升,对于学生建立听觉能力的自信心起到了助推作用。技术训练的形态调整打破了由于枯燥引发的一系列负面行为,这种“听”的新意,笔者认为也可以在其他流行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中加以推广。

(二)扩充视唱占比

笔者在教学伊始,曾尝试“均分”每一个教学板块的时长,力求涵盖教学大纲内的各项規定内容。但受限于学生的音乐基础个体差异以及理解反馈速率等方面的客观因素,课堂教学进展并不顺利。既然无法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基于专业属性的特点,音乐戏剧系的学生偏爱开口演唱,那么在课程中强化视唱方面的训练便顺理成章。通过课余时间的全方位调研,笔者深入了解学生在专业声乐课程中所涉及的曲目大纲,打开了教材选用的新思路:在精选经典视唱教程的基础上,大量加入与专业课程相匹配的爵士音乐、舞蹈音乐及中外电影音乐等通俗元素。“大众传媒因为对各种音乐潮流常常能及时作出反应,甚至扮演推波助澜的角色而受瞩目。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时时研究教育对象在主动地和被动地听什么风格类型的音乐,他们为什么对那些音乐感兴趣,然后相应地更行教材、教法,使教学内容与今天的音乐生活联系起来。”②目前,笔者选编的视唱曲例中已有一定比例内容能够体现学生较为熟悉、喜欢的音乐风格类型,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学习中掌握知识点,技术和乐感获得同步提高。

曲例一:《一步之遥》。这首歌曲的知名度正是随着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的全球上映而声名鹊起。影片中,这首由小型编制乐队呈现的《一步之遥》细腻典雅,这恰巧与剧中人物刚刚步入舞池时谨小慎微的探戈舞步完美贴合。随着音乐线条的发展,他们的肢体形态不断松弛,舞步愈发奔放,两者彼此有机结合将整个电影片段推向高潮。此处是音乐与剧情密不可分的范例,同时舞步中包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及对生活中“亮点”的不断探寻,将探戈音乐优雅华丽的外表与不易察觉的忧郁情绪融为一体。歌曲结构清晰(单二部曲式及其反复),调式明了(同主音大小调布局)。大调部分若干调外音级丰富了旋律音乐语汇(见谱例1);小调部分反复出现的三连音音型与探戈本身的节奏形成了鲜明对比(见谱例2);同主音大小调交替更富戏剧性。

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因素的叠加促使我将其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此类脍炙人口的作品其实不乏技术训练要点:谱例1中的半音、谱例2中的三连音节奏、整体乐段中的分句等方面都要求视唱时高度精细化,强弱处理应与音高走向吻合。由于耳熟能详的缘故,本系学生对于这一类富有时代气息的实例作品更感兴趣,完成效率及质量远高于传统模式中的训练条目。

至于视唱的训练方式,则力图形式多样,如单声部清唱、单声部带伴奏视唱、单声部自弹自唱、二声部及多声部练习等。其中重点训练多声部视唱,对于培养学生彼此倾听、合作以及提高“抗干扰”能力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曲例二:《法国视唱教程》6B第25首。这条曲目引用了莫扎特的钢琴独奏作品《土耳其进行曲》。亨利·雷蒙恩、古斯塔夫·卡卢利将其改编为二声部重唱,练习要素涵盖了声部之间的“三/六度”融合、同主音大小调转换以及乐曲快速行进中需格外注意的唱名清晰度(见谱例3)。虽然它属于严素音乐范畴,但又不乏通俗特质。正是由于古典音乐流行化的特性,学生对此类练习兴致盎然,从另一个侧面再次印证了合适的“唱”对于课程质量的正向指引作用。

(三)提升旋律美感

“听写旋律一直被称作‘练耳的总和,因为它是音高感、节奏感、调性感、和声感及写谱、音乐记忆、音乐分析等许多能力的综合训练。”①“标准音、第一个音、速度……”相信历经音乐学院练耳科目考试的所有人都会记忆犹新。作为听写旋律的基本模式,这样的考查流程客观、合理、有效,可最大限度检测考生单线思维的谱面转化能力。然而此种方式延伸至课堂以后反响如何?笔者曾经在课堂中沿用传统方法,弹奏难度要素明确的单旋律,要求学生听记。绝大多数同学依据以往的学习积累及应试技能给予了机械式的回应。这不由让笔者产生了疑惑:按部就班的流水线式灌输真的适用于新兴专业?通过调查问卷得到了答案:“单调”“乏味”“枯燥”“生涩”“程式化”等等,均是对于传统旋律听写模式的评价。旋律有其自身的属性,蕴含丰富的色彩成分。如果再以应试化的方法,将其强行量化,拆分成“练习要素”予以单调的展示,那么音乐的核心因素——美感——将消失殆尽。

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教育工作者,需具备多元的综合素质能力,“知、情、意的均衡,可使人的心理结构平衡、协调、全面地发展,以保证既定目标与理想的实现。”①意识到这一点后,笔者在课程中大胆摈弃“应试化”弹奏方式,以极具可听性的多媒体具象音乐取而代之,学生的注意力骤然聚拢,求知欲陡然提升。

曲例三:Nescafe。该段音乐选自于雀巢咖啡的广告之中,笔者曾在课堂中用钢琴对原作重新编配,将整段旋律素材的听写要点集中于小节内连线的组合上,见谱例4。建议学生在听写训练时分句模唱,先确立音高,再通过拍点确定复杂连线节奏的组合形式。

由于广告音乐的特殊属性,大家在心中已经确立了固有的音调节奏走向。笔者时常提醒学生听记旋律时应该尽量排除干扰、减少主观臆断,用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分析推导后再落笔,听毕再比较现有改编版本与原作实例的区别,找出细微的不同之处。同时,笔者会结合另一种“后续方法”要求学生回顾听写全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如音高、节奏,或是某个片段、某个音的细节,或是调性、节拍判断这些指向性要素的失误。通过大家的“自省”,营造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使大家都受到启发、取长补短。通过“了解—聆听—分析—记录—视唱—拓展”的步骤,亦帮助学生对于音乐片段有更深层次的认知。“此听”早已超越了原来的听觉范畴。

综上所述,在改革之后的课程课件中,分析型、推理型的练习项目已精简并以其他方式呈现,具体化、实用化的对应项目得以增加。各类视唱作品的涵盖面(包括中外各国教材)、听写旋律素材的取材面(包括影视音乐、古典音乐、动画音乐)均有亮点。对于课程科目中的“听”与“唱”有不同侧重:“听”延展广度,“唱”强调精度。

三、固有蕴蓄在应激环境中的考验

在近几年的音乐戏剧系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新增“看谱即唱”的环节测试。有现场考官反映:本系学生在此方面并未体现出优势。笔者作为一名具有多年视唱练耳教学经验的从业人员,有必要对此类情况进行剖析。

纵观整个教学工作过程,“看谱即唱”确属薄弱环节,它考验应试者的音乐基础积累及临场应变能力。音乐基础如同罗马城一般,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建成。这与应试者是否从小经历规范、持续的音乐学习密切相关。持之以恒的规范学习,往往在不经意间打磨并加固了相关的音乐理論知识,自然的沉淀积聚了基础的厚度,转化为应用动能也就顺理成章。反观音乐戏剧系大多数学生,他们缺乏长时间有效有序接触音乐基础类课程的周期。固有的跳跃式学习习惯并未在入学后有根本性的改变。

以“视新谱”为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模仿层面或需借助辅助音源设备对谱面进行把握。固然对于音乐的模仿能力是本系学生的特点及优点,但这种不正规的视唱习惯所导致的依赖性,显然阻碍了学生本身视谱能力的提高。从传统模式、科学模式来进行引导,以音级调性为先导进行音级之间的构唱,外加节奏方面的念读辅助及结合是完全可行的。这种训练方式唯一的不足就是见效缓慢,需要学生连篇累牍式地反复训练。况且,“音调学习顺序和节奏学习顺序中不同阶段的顺序与音型的难度水平并非总是紧密相随”①。时不我待的社会发展特征已使“慢郎中”的模式难以为继。

那么如何在不增加课时量的客观条件下提升本系学生的此项能力?笔者建议学生:1.对课堂所学的视唱内容,尤其是复杂音调句段演唱中所产生的失误要在课后加以总结归纳,多做一些录音记录,自行听辨并分析;2.部分片段宜采取“举一反三”式的加固操作,比如音高不变但改动节奏(见谱例5);3.在平时预览声乐作品新谱时,尽量坚持固有的科学视谱方式及步骤,又必须给自己限定时间来提高视谱效率。相信通过大量“陌生”的练习,学生对这些谱面的技术难点能先有认识、有把握、有总结,那么转化为内心听觉的积累指日可待,毕竟量变才能真正引起质变。

此外,笔者还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同步指导:1.对于相同作品中學生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归纳,使大家在比较互动中进步及受益;2.在教学指导中增加各类中外教材及自编教材的广度,扩充新谱视唱的曲目范围;3.在现有程度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系别专业的学习进度,提升新谱视唱的曲目难度;4.模拟考场环境,加压化“实战演练”,有助于应试者积累临场经验、磨炼心智。

除了上文提及的应试环节,“看谱即唱”也在各类青年歌手比赛中高频次出现,是衡量选手音乐素养的标尺之一。而在市场化音乐剧的角色面试中,对于应试者快速视谱合成歌曲的能力也日益倚重,这已成为音乐戏剧系学生未来在业界发展的必备技能。

结 语

当今社会,“改革”一词在各高校出现的频率不可谓不高。在传承原有经典教学体系的前提下,整合优势资源、发掘创新理念,对于新兴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精炼提升,同样也是大势所趋。笔者非常赞同于苏贤先生的观点:“创新不是反传统,而恰好是推动传统的发展……任何创新成果,哪怕表面上离开传统已经十分遥远,然而,其内涵与外延却与传统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有时甚至是直接来源于传统。”①通过大量教学实践以及调研,笔者尝试赋予“听”与“唱”全新的含义—— “少听”(精减听觉类型范围)、“多听”(扩充实例作品赏析);“泛唱”(延展视唱曲目门类)、“即唱”(提升即兴唱谱能力)。在整体教学理念不变的前提下,教师需有序维系课程平衡并突出重点。本文之中“听”“唱”新解并非理想化的纸上谈兵,而是通过教与授的信息传导,使学习者抛弃原有的因循守旧的固化概念。在多维度并行的引导下领会新解之意,将“学以致用”一词的精髓充分释放,领悟“听”与“唱”的真谛。

◎本篇责任编辑 李姝

参考文献:

[1]戴劲松.音乐剧专业视唱练耳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

[2]埃德温·戈登.音乐的学习顺序:现代音乐学习理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3]郑敏.视唱练耳教学研究札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蒋维民.音乐听觉训练12讲精选实例56[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22-10-08

作者简介:陈敏佳(1979— ),男,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副教授(上海 200031)。

猜你喜欢
视唱练耳课程改革
论视唱练耳对于节奏的训练
浅谈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在教学中融合应用策略
运用多媒体加强高考生音乐视唱练耳辅导的几点认识
音乐软件EarMaster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