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琴韵
——21世纪初的中国钢琴创作(八)

2023-05-30 07:55梁茂春
钢琴艺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协奏曲作曲家钢琴

文 梁茂春

十二、21 世纪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钢琴创作简况

21世纪初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钢琴创作,笔者所掌握的情况相对欠缺,资料的收集尚待充实。现在仅就已了解的情况做一些简介。

(一)中国香港地区

香港地区在21世纪初相继举办了多届以演奏中国作品而命名的钢琴比赛,到2013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每届举办时都先在中国各省、市举行地方预选赛,最后在香港地区进行决赛。这一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钢琴爱好者(主要是琴童)的参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和传播。

香港作曲家联会在2013年编辑出版了一本《香港作曲家钢琴作品》,收入了这一时期香港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包括许翔威的《摇篮曲》、吴俊凯的《南山朝雨》、李允琪的《剪艺》、林兰芝的《秋季素描》、林瀚聪的《火山湖》和黄俊讳的《迷失旷野》等钢琴新作。

在2015年的“李斯特纪念奖”香港国际钢琴公开赛上,开始设立“储望华作品最佳演奏奖”,到2016年,又设立了规格更高的“储望华荣誉奖”。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作曲家名字命名的音乐比赛奖项,也是中国作曲家的巨大荣誉。

陈永华的钢琴新作

2003年,香港作曲家陈永华创作了钢琴曲《无言的爱(一)》①,是专为电影《源来是爱》而谱写的音乐的一部分。《无言的爱(一)》类似浪漫的幻想曲,以有调性的七声音阶和中慢的速度表达真诚的爱,至纯之爱乃无言。在纯真的爱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贫乏和无用。可以说,《无言的爱(一)》是一首爱的“无言歌”。

2018年,陈永华创作了钢琴与中乐队作品《我的韵律》,这是一部单乐章的中型钢琴协奏曲,是作曲家献给友人香港钢琴家罗乃新的贺寿之作。著名喜剧演员卓别林在70岁时写道:“当我开始了爱自己,不再偷去自己的时间,做一些所谓为了将来的大计划。我只会以自己的方法,按自己的韵律,去做自己喜欢及令自己快乐的事。”罗乃新非常欣赏这段富有人生哲理、充满诗意的话。这句话也和中国古代孔子的名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遥相暗合。因此作曲家选用了卓别林所说“按自己的韵律”的深刻内涵,谱写了《我的韵律》。乐队以强有力的引子开始,带入钢琴独奏,前段快速,中段是稍慢的音乐,表现了独奏者的人生自白和感性回忆。然后逐渐加速,其间常听到《祝你生日快乐》的传统旋律在左手低声部隐藏。全曲在辉煌的音乐中结束。

这里提到的陈永华的两首钢琴曲—《无言的爱(一)》和钢琴与中乐队的《我的韵律》,题材上都非常私人化,前者是表达纯爱的“无言歌”,后者是庆贺朋友生日的“贺岁曲”,从这点来说,两首作品在内容方面的确都很有“香港特色”。

郭品文的钢琴创作

钢琴家、作曲家郭品文在这一期间谱写了许多小型钢琴曲,如《船歌》(2005)、《小品文》(2006)、《夜曲》(双钢琴作品,2007)、《触技曲》(也有翻译为“托卡塔”,2008)、《摇篮曲》(2008)、《布朗瑞姊妹》(双钢琴作品,2009)、《像—唐璜之影》(双钢琴作品,2012)、《小诗的奇幻旅程》(十首钢琴独奏小品,2016)等。21世纪初,郭品文成为香港在钢琴曲创作方面最为活跃的钢琴家、作曲家之一。由于她在演奏、创作和组织等方面的丰硕成果,2010年,她被香港有线电视“拉近文化”推选为“十大青年音乐家”之一。

崔世光的钢琴新作

钢琴家、作曲家崔世光于1994年定居香港,此后又出现了崔世光钢琴创作的一个高潮阶段,作品题材更加丰富,乐曲风格更加多元。他在“世纪之交”阶段的钢琴作品主要有:《钢琴与乐队交响狂想曲—楚汉武士的诗篇与故事》(香港版,1998)②、组曲《消失的地平线》(2005)、大型钢琴协奏曲《喜庆中国》(2008)、《爱沙尼亚民间舞曲四首》(2011),以及钢琴叙事曲《夏之秋在南洋》(2012),等等。

《钢琴与乐队交响狂想曲—楚汉武士的诗篇与故事》的“香港版”是对他在1987年的“锡拉丘斯大学稿”的加工和改写,其中,增加了“楚汉武士的诗篇与故事”这一副标题,这就更加明确了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标题中的“楚汉诗篇”,具体是指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崔世光说:“从这些音律铿锵的诗句中所反射出的那个时代武士的形象,以及历史上有关楚汉史实中的戏剧因素,在钢琴上施展英雄性和抒情场景中增加了丰富的可调动手段。听众从音乐中所感受到的意境,无论是对古代境域在紧急时刻特有的‘烽火’,或是‘狼烟’的描绘,威风凛凛的列队及沙场的壮烈,以及在乐曲中具有浪漫色彩的慢板,都是大型音乐作品不可缺少的对比因素。然而慢板中的音乐素材,在再现部却演变为犹如《大风歌》所传递的气势和音响,这实在是音乐美所具备的自由驰骋与时空交错的艺术特质。”③作曲家的这些话对理解这首作品广阔深厚的历史内涵具有指导性的意义。2004年,这部大型钢琴与乐队作品在北京首演,由崔世光独奏,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协奏。乐谱于2021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并以更为简洁醒目的《钢琴协奏曲—楚汉》定名。

钢琴组曲《消失的地平线》的主要部分是2005年在香港完成的,其创作灵感来自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于1933年在伦敦出版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在小说中,作家创造了一个名叫“香格里拉”的神奇、美丽、纯洁、梦幻的理想王国,地点是在中国云南、西藏一带的深山密林之中。小说出版后,立刻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很快畅销世界,从此开始形成了一股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美丽圣地、人间净土“香格里拉”的热潮。

钢琴组曲《消失的地平线》完全没有受制于小说中具体的情节和人物描述,以四个乐章的篇幅,着力于刻画神奇、美丽的风光,或是纯朴、古拙的民风等美好图景,勾画出宁静、祥和的人文环境,通过钢琴语言塑造出唯美、梦幻般的画面和意境。第一乐章《哈巴雪山》是组曲的前奏,采用了慢速的藏族“锅庄舞”音调,以及民族羽调式混融西方旋律小调的曲调,勾画出高耸入云的雪山奇观。第二乐章《康巴英雄会》是粗犷的男性舞曲,羽调式的民间音调,在音符的密集跑动中展现了古朴而雄健的舞风。第三乐章《香格里拉》是钢琴组曲《消失的地平线》的核心段落,由前奏、中心段落和后奏三部分组成,而中心段落是由同一素材发展而成的两个乐段(即二部曲式A+A1),在音乐素材中我们可以听到《小河淌水》和《十大姐》等云南民间音乐的元素(见例1)。

例1

例1是《香格里拉》中心段落A的开始,就像是在仙山中溪流边民众的轻歌;而A1段落则像是桃园仙境中人群的曼舞。全曲鲜明的滇西、巴东音乐风格,彰显了“香格里拉”梦幻般的人文色彩,将听众带进了神奇美丽的仙境之中,临风赏清音,倚树听流泉。第四乐章《火之舞》描绘了一个民间婚礼的热闹场面,音乐具有云南彝族歌舞的元素。

总之,在崔世光的钢琴组曲《消失的地平线》中带有西藏、云南的民间风格和中西音乐交汇融合的特色,发挥了钢琴音乐丰富多彩的表现技法,谱写出唯美梦幻般的意境,整部作品流淌着迷幻朦胧的情感流和音响流,曲韵深邃奇逸,飘飘出尘,需要听者“澄心静虑”地同频共振。整部作品深刻地表现出厌倦了喧嚣枯燥的钢筋水泥生活环境的现代人对于纯朴宁静的“世外桃园”的追寻和渴望。《香格里拉》成了现代人神秘的心灵花园,音乐表达了无法言表的东西。

2008年,崔世光创作了一部超大型钢琴协奏曲《喜庆中国》,这是当年专为北京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而作的,由国家大剧院委约。说它“超大型”,是因为它应委约方的要求,为十架钢琴和大型管弦乐队创作,在外观和形式上与特大型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相般配,因而被称为“史无前例的特别形式”。2008年8月19日,国家大剧院的奥运会文化节目“中国钢琴之夜”举行了盛大的首演—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舞台上,排列了十台名琴,从世界各地邀请了十位著名钢琴家与北京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这类“超大型”“超豪华”的演出阵容和形式往往会给人以节日大联欢的固有印象,但是崔世光突破了“应景”的架势,写出了具有鲜明的中国音乐风格和内涵的钢琴协奏曲《喜庆中国》。

钢琴协奏曲《喜庆中国》由四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喜丰年》(热烈的快板),从东北“大秧歌”“二人转”和评剧“疙瘩腔”中汲取了音乐素材,风格率直、内含幽默,又吸收了“河北吹歌”热闹的锣鼓演奏形式,整个乐章的音乐激越而欢腾。第二乐章《花鼓》(优雅的中板),运用了安徽民间歌舞“花鼓调”优雅的旋律与民间打击乐“细锣鼓”的演奏特点,以载歌载舞的方式表达了民众喜悦的情感。第三乐章《黄土地》(中庸的慢板)是协奏曲的中心段落,回旋奏鸣曲式。音乐素材围绕着西北山歌“信天游”的风格展开,借鉴了西部“苦音调式”,又以大众腰鼓剽悍的力度和“陕北道情”深沉的音乐来作对比,展现了西北地区百姓的直爽性格和内心期盼。第三乐章以对比性和深沉动人的音乐,在整部协奏曲作品中起到了核心和枢纽作用。第四乐章《大秧歌》(辉煌的快板),是以山东泰安的民间舞蹈歌调和节奏为参考,把男子豪迈的情怀和女子委婉的性格展示在回旋曲架构中,这是整部协奏曲的高潮。结尾部分令人振奋的鼓乐表达了民族复兴的信心和与世界人民共建美好未来的情怀。④

崔世光在构思钢琴协奏曲《喜庆中国》时将中国南、北方的锣鼓乐和钢琴协奏曲表达方式作了融合,在共振互动中营造出节奏欢愉的“音响流”,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普天同庆”的节日气氛。

钢琴协奏曲《喜庆中国》首演后不久,又由崔世光多次缩编改写为四架钢琴与乐队、两架钢琴与乐队的演奏形式,并在国家大剧院“奥运演出季闭幕音乐会”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公演。

图1 《喜庆中国—四架钢琴与乐队协奏曲》在国家大剧院“奥运演出季闭幕音乐会”上演,四位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崔世光一起登台谢幕。左起:西班牙著名钢琴家冈萨雷斯、法国著名钢琴家卡萨利斯、郎朗、崔世光和刘诗昆。

在百余年来所产生的七十多部中国钢琴协奏曲中,《喜庆中国》应是非常独特的一部。它的风格率真豪放、博大开阔,把中国南北的“锣鼓乐”综合到钢琴协奏曲中,给黑白键盘注入了生命的力度。这部作品表现了一个鲜活多样的现代中国。

2011年,崔世光修订和定稿了钢琴曲《嘉陵江上》(戏剧场景),这是根据贺绿汀的同名艺术歌曲创编的钢琴作品(1992年创作)。崔世光在谈到这首作品时写道:“在钢琴曲《嘉陵江上》(戏剧场景)中,我以钢琴语言的表达方式,扩展原作中的乐思和构想,集西方正歌剧中的乐队场景、咏叹调和宣叙调等元素,将它演绎为一部迷你‘钢琴歌剧’,即演奏者在钢琴上分别‘扮演’乐队、指挥和独唱角色,把歌词中涉及的场面和情景融入一个戏剧框架之中。同时,也把场景的音乐画面和富于表情的歌唱因素在钢琴上做进一步发挥。”⑤可以看出作曲家是在做着钢琴演奏和戏剧场景相结合的探索,同时也在改编的作品中增加了创作的成分。

2011 年,崔世光创作了一部充满异国情调和欧洲风格的钢琴组曲《波罗的卡斯—爱沙尼亚民间舞曲四首》。这部作品是接受驻香港行政区爱沙尼亚领事馆的委约而创作的。2011 年2 月,崔世光首演于香港行政区爱沙尼亚领事馆的建馆典礼。四首舞曲都是无标题音乐,由 “活泼的快板”(Allegro animato)、“充满生命的快板”(Allegro vivace )、“歌唱的中板”(Moderato contable)、“坚定的快板”(Allegro energico)四首舞曲组成。爱沙尼亚共和国地处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虽小,但民间歌舞音乐极其丰富多样。爱沙尼亚领事馆事先提供了许多音像、文字、图画资料为参考。崔世光从丰富的民间歌曲、民间拉手圆圈舞资料中筛选素材,加工出这套《波罗的卡斯—爱沙尼亚民间舞曲四首》。⑥在这部作品中,崔世光放笔纵意,新奇无羁。如果有人问,《爱沙尼亚民间舞曲四首》是中国钢琴作品吗?我会回答,是!当然是!因为它是中国作曲家笔下的爱沙尼亚舞曲;它是中国人视野中的爱沙尼亚人民的生活;它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国际题材作品。

2012年是夏之秋先生诞生100周年,崔世光为此创作了钢琴叙事曲《夏之秋在南洋》。这是应邀为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夏之秋诞辰百年纪念音乐会”而作的。夏之秋(1912—1993)是著名的铜管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他在1938至1940年间曾带领“武汉合唱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巡回演出,为国内的抗日战争募捐。他在这一期间还谱写了《歌八百勇士》《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卖花词》和《思乡曲》等广为流传的爱国歌曲来激励民众的爱国精神。崔世光从这四首歌曲中提炼了几个音乐动机,以南洋的宣传抗战之旅为线索,谱写出了这首“钢琴叙事曲”。乐曲中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是对中国抗战歌曲的回顾和致敬。与崔世光诸多的历史歌曲改编钢琴曲(如《松花江上》《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相比,钢琴叙事曲《夏之秋在南洋》中的原创的成分明显增加。

图2 鲍蕙荞速写崔世光

综上所述,崔世光在21世纪初的十余年中,在中国香港的文化土壤中,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钢琴新作,既有大型的钢琴协奏曲《喜庆中国》,也有中型的钢琴组曲《消失的地平线》和钢琴组曲《波罗的卡斯—爱沙尼亚民间舞曲四首》,还有小型的钢琴曲《嘉陵江上》(戏剧场景)和钢琴叙事曲《夏之秋在南洋》。崔世光的钢琴创作的路子越走越宽,他从特色的“山东风格”和“东北风格”拓展到别具特色的“西南风格”;从典型的中国风格拓宽到世界风格,探索性的素材越来越多,钢琴语言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他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体裁和多彩多姿的钢琴音响丰富了“中国钢琴音乐”这个概念,努力使钢琴音乐创作既保持技巧上的高度,又能达到与听众的交流和让听众领悟的目的,为“中国钢琴音乐”走向世界开辟新的道路。(待续)

注 释:

① 陈永华为电影《源来是爱》谱写了两首《无言的爱》,《无言的爱(二)》是小提琴和钢琴作品。

②《钢琴与乐队交响狂想曲—楚汉武士的诗篇与故事》(香港版)的两架钢琴的乐谱,载于《崔世光钢琴作品选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出版。

③ 同注②,第12页。

④ 这一部分采用了崔世光2022年12月26日与我微信中的表述。

⑤ 同注②,《崔世光钢琴作品选集》“前言”。

⑥《波罗的卡斯—爱沙尼亚民间舞曲四首》于2011年10月4日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演奏,文中资料转引自崔世光为这次音乐会写的《乐曲解释》。

猜你喜欢
协奏曲作曲家钢琴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纸钢琴
钢琴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