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IP:开启中国影视传播新引擎

2023-05-30 10:48刘芳儒周子筠李炳楠
新闻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

刘芳儒 周子筠 李炳楠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科幻产业不断发展,一批优质的国产科幻IP让科幻影视作品开发的内容储备得到保证,并促使科幻品类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新增长点。本文从影视产业、社会价值和国际传播三个方面,厘清科幻IP助力中国影视传播新发展的整体路径。研究发现:首先,市场对高质量科幻影视作品的需求倒推影视全产业链快速搭建;其次,科幻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促使形成全新的社会想象;最后,优质科幻影视作品成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传播媒介。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科幻IP在影视产业中的开发环节,认为科幻IP能够成为激发中国影视传播活力的新引擎。

【关键词】科幻IP   影视产业链   社会想象   国家形象

2020年,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①从2019年电影《流浪地球》爆火,开启“中国科幻元年”,到今年《流浪地球2》周边销售过亿,②科幻IP成为中国影视传播的新引擎。同时,中国科幻影视行业正在建立一套完整自洽的逻辑体系——一批成长于快速发展的产业环境和深厚文化土壤的专业编导人员,一套分工明确的现代化影视工业流程。③在科幻IP的加持下,我国将开启影视传播的新篇章。

一、科幻IP 的概念流变

目前学界尚未对“科幻IP”做具体界定,但本文认为理解“科幻IP”,可以从“IP”和“科幻”两个维度切入,并在两个维度的联系中探寻“科幻IP”的概念流变。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译为知识产权,在文化产业领域广泛运用,可以是文学作品、音乐、影视、游戏等,形式多元,且优质IP需要一定的知名度和变现能力。④电影的IP开发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用其他领域的优秀作品进行电影创作,另一方面是创作完整的电影进入市场后进行相关领域的开发。⑤在我国影视界,“IP”一词为人们“相识”到“熟知”不过十年左右。2011年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电影《失恋33天》爆火,开启了IP影视热潮,并且从2013年到2020年,国产IP电影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逆袭发展⑥。近年来,随着《流浪地球》和《流浪地球2》分别以46.8亿和38.4亿的票房夺得当年的电影票房亚军,科幻电影一举成为IP影视热潮里的“弄潮儿”。

科幻电影作为特效图像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是特效技术和壮观影像的交汇中心⑦,既展示了人类新兴科技的突破,也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想象。我国最早的科幻电影《六十年后上海滩》诞生于1938年,影片展现了上海孤岛时期的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畅想。新中国成立后,科幻电影得到进一步发展,此阶段科幻影像的创作更多面向少年儿童,例如少儿科幻电影《小太阳》。改革开放后,科幻电影迎来了空前繁荣,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这一阶段也诞生了不少经典科幻影片,如《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错位》等。进入新世纪,我国科幻电影一方面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案例进行模仿和创新,另一方面也在尝试拓展科幻类型的边界,逐步走向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与科幻文学相辅相成。科幻电影借鉴科幻文学进行改编和创作,例如,《珊瑚岛上的死光》就是改编自同名小说,《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则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同时,科幻影视产业的发展也带动着科幻文学的繁荣,例如,郭敬明旗下的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陈楸帆、飞氘等知名科幻文学作家签约,将图书出版与影视相结合,构建了科幻出版影视产业链⑧。以文学为蓝本进行创作的科幻电影,亦可延伸产业链,拓展市场。在文学之外,IP影视还可取材于游戏、漫画以及影视作品本身,例如,《刺客信条》《我们的黎明》等。至此,科幻电影已然走出了一条IP化的发展路径,这也是“科幻IP”发展的真实意涵。科幻IP是科技、未来、赛博格等现代、后现代性的元素相融合,其发展边界和取材范围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扩大,并重构着影视产业形态与资本运作逻辑。

二、科幻IP助力中国影视传播新发展

2015年,作家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将中国本土科幻作品由垂直领域引入大众视野。伴随互联网的兴盛,中国科幻影视产业在IP热潮中进入新阶段。2019年以来,《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等国产科幻IP电影为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气象。以下将从影视产业、社会价值和国际传播三个方面阐释科幻IP如何成为激发中国影视传播活力的新引擎。

(一)科幻IP影视产业的全链条搭建

近年来国产科幻IP电影的突围,体现了中国科幻影视产业的潜力,凸显了本土科幻IP的价值。围绕科幻IP进行深度开发的操作模式实现了产业联动,并在不断挖掘优质IP的过程中,搭建起科幻影视产业链。

产业链理论起源于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我国学者傅国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提出“产业链”一词,最先用于农业分析,后逐渐扩展到除农业之外的其他领域,如能源产业、移动通信业、文化产业等⑨。产业链理论强调,产业链的形成使得产业内各主体间的生产关系形成组合从而释放出增值部分的價值空间,发挥“1+1>2”的效果。⑩正如2021 中国科幻大会提出,“科幻 IP 的培育、转化与全产业链布局,将成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关键”。 11在中国科幻影视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科幻IP的变现过程也是打通影视产业链的过程。以科幻IP为核心的影视产业链分为三个部分,即上游的IP创造和储备、中游的影视作品创作与运营、下游的多维衍生品体验。

1.上游:IP创造与储备

科幻IP的创造和储备属于产业链条的上游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估和积蓄充足的待开发文本,为整个产业提供“原材料”。科幻影视产业的发展需要创造更多高质量的科幻IP。2019年,《流浪地球》横空出世,在提振国人对中国科幻电影信心的同时,也暴露了中国高质量科幻IP不足的现实。在市场需求的倒逼下,针对本土科幻作品的创作激励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2020 年 8月7日,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并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十条政策措施,12鼓励创作更多高质量的本土科幻IP。

科幻影视产业的高速发展也促使科幻IP的版权交易体系不断优化。早期,资本对科幻IP的大量囤积,无序贩卖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对中国科幻电影产业的生态造成严重危害。随着《流浪地球》等优质国产科幻IP的崛起,科幻IP的版权交易体系建设也备受重视。例如,在2020中国科幻大会上,北京市石景山区发布了科幻产业促进政策方案“科幻16条”,强调了发展科幻产业服务平台,支持内容版权交易的重要性。

2.中游:IP科幻影视产品的制作

自2003年中国影视业启动产业化改革以来,电影制作的工业化流程被不断优化,较为完善的电影产业链逐步形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崛起打下电影工业基础13。《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典型案例,其在制作层面积极学习好莱坞流程,推动我国科幻电影制作的流程管理得到完整的操作升级。

其一,标准化的制作规范和组织模式是电影工业化的前提。以剧本创作为例,《流浪地球》的剧本背后是由多人组成的编剧团队,他们通过专业编剧软件统一标准,实时统计每个角色的对白量及其在不同场景的应用情况,极大提高了剧本的创作效率。同时,《流浪地球2》的实景摄影棚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剧组人员累加共计7000余人,173分钟的片长包含180多个场景,信息密度极大。为了维持庞大剧组的日常运转,《流浪地球》团队建立了高效的分工合作机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并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工作流程。

其二,先进的视效技术和拍摄基地是推进电影工业化的关键部分。我国本土的视效公司墨境天合(MOREVFX)将神经网络渲染、实时技术特效等先进技术运用到《流浪地球》系列中,并飞速成长为比肩好莱坞级特效公司的影视特效行业巨头。同时,《流浪地球》系列也见证了国内影视基地的新发展。该系列电影的拍摄地为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其以高质量高标准的影视制作服务闻名行业。在硬件上,东方影都拥有40个国际一流的高科技摄影棚、亚洲最大的室外拍摄水池和全流程制作的数字影音中心;在软件上,该公司把影视服务分解为八大板块,包含了外联制片、吊装设备、影视器材、美术制作等内容,能够为影视产品提供全流程的制作服务。

影视作品的质量是产业链形成闭环并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对于科幻影视作品来说,完善的电影工业化体系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质量。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过程,也将盘活科幻IP影视产业链在制作层面的诸多资源,激发活力,实现产业的整体增值。

3.下游:多维衍生品的开发

科幻IP影视产业链下游的游戏、周边产品、线下体验店和主题乐园等多维衍生品将促生多元化的资金分配与回收体系,维持工业电影体系的运转。例如,世界级科幻IP漫威拥有主题乐园、游戏和玩具等多种衍生产品,并与上游的IP开发、中游的影视作品创作一起构成了成熟的IP电影商业模式。

中國的电影产业对于下游多维衍生品的开发仍处于尝试阶段,拥有较高的商业潜力。例如,《流浪地球2》的衍生品广受追捧,验证了“电影+衍生品”的模式已经具备本土化土壤。14据了解,取材自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三款官方授权模型,机械狗笨笨、人工智能MOSS和数字生命卡,在相关平台众筹获得1.1亿元,远超 10 万元的预期金额。

《流浪地球2》周边产品的火爆证明了中国科幻IP衍生品的市场潜力,也说明中国科幻影视产业链的下游亟待开发更多新玩法。多维衍生品的深度开发将延长科幻IP影视作品的生命力,提升IP品牌影响力,并成为中国科幻影视产业增值的新动力。

纵观中国科幻影视产业链条,上中下游的协作实现了科幻IP从内容到产业再到品牌的价值递进。在此过程中,科幻IP的生命不断延长,形成独特的文化价值。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科幻IP,以其想象力内容倒推技术、人员投入电影工业流程的建设,也以成熟的资金分配与回收体系维持中国电影工业的运转,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与经济消费。15

(二)科幻IP搭建科学社会的全新想象

科普与科技传播息息相关,社会科学家贝尔纳(J.D.Bernard)将科技传播分成三个层次:科学家之间的交流、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16科普具有明确目的,即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科普不能仅仅是知识由专家向大众的单向流动,更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知识互动的科学文化,这也是学者翟杰全所总结的科技传播研究三大趋势中基于科学文化视角的一种,17即不能将“知识就是好的”这样的命题简单地告诉大众,而是要让大众拥有智识,自己决定什么是好的,将知识传播的主动权交给大众。

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强调,要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推进图书、报刊、音像、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18科幻影视天然与时代科技发展相关联,其创作逻辑严格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绝非天马行空,并且能够催生科普需求和激发青少年想象力,因此被纳入科普事业发展体系,19成为促进科普和科技传播的独特蓝本。

首先,科幻IP在科技传播的横向传播层面开启科学社会想象。早期不论是科幻文学还是影像,都对受众的科学素养和想象能力有着较高要求。但在学者对IMDb(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科幻电影Top100的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近年来的科幻电影更倾向于“观光片”,一定程度上说明科幻电影的观影门槛在不断降低。20这也增加了科幻IP破圈传播的可能性,从广度上促进了科普事业发展。

其次,科幻IP在科技传播的纵向深研层面开启科学社会想象。这里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制作技术维度、内容科学维度和反思性维度。其一,科幻电影的特效制作随着科技的精进,经历了单纯借助摄像机自身功能,到合成摄影、光学制作以及采用电子合成和数字特技的复杂阶段,21电影表现力的精湛程度逐步加深,更能让大众沉浸在科幻环境中。其二,我国的科幻电影也在内容科学性上逐步严格把关。从上个世纪80年代《珊瑚岛上的死光》开播后引发中国影视首次出现科学专家从专业角度评论电影,到如今科幻电影制作都会邀请专家保障科学逻辑的严密性,再到开播后邀请科学家讲解电影中的科学原理,保证科幻电影的内容科学性的同时加深大众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其三,在反思性维度上,抛开科学和幻想,优质的科幻影视亦需扎实的故事做支撑,而中国IP科幻电影代表《流浪地球》建基于小说脚本,在具备强大科学性和幻想性的同时,传递出中国独有的家国情怀,体现了我国科幻IP的独特之处。

最后,科幻IP在科技传播的社会互动层面开启科学社会想象。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科幻影视中的科学成分需要通过后期讲解才能让人们充分理解。《流浪地球2》上映后,科学家们对于大众关心的“行星发动机造得出来吗?”“量子计算机真的无所不能吗?”“太空电梯的关键是什么”等问题一一作出专业解答,在观众中形成良好的知识互动。22此外,科学知识转化为智识仍需要受众自身的努力。除了在社交媒体形成讨论社区外,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科幻IP也联动着一些科普产品,例如科普图书《重新发现太阳系》等,鼓励受众的自主探索,促进全社会层面的科学互动。

(三)科幻IP创新影视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命题,意味着文化产业需要发展面向世界的国际传播维度。影视产业作为当下中国发展成熟、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产业,理应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媒介。23

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 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折扣”。 24相比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科幻影视作品的内容往往超越现有社会局限,更易回避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消解“文化折扣”,成为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的优质载体。近年来,《三体》《流浪地球》《北京折叠》等中国科幻IP引发海外关注,其影视化作品也广受好评。

例如,《流浪地球》系列电影获得了良好的海外传播效果。2019年,《流浪地球》在北美上映,累计获得票房597万美元,并在流媒体平台网飞(Netflix)上打响知名度。2023年1月22日,《流浪地球2》登陆北美院线,上映一周后的累计票房达到135万美元,并在Rotten Tomatoes(美国知名影评网站)获得79%的新鲜度(媒体评分)和97%的爆米花指数(观众评分)。

1.工业强国:商业层面的视觉奇观

堪比好莱坞大片的电影特效是《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在海外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内容品类,科幻电影用现实科技描绘未来图景。为了让观众沉浸在对未来的想象中,视觉奇观成为科幻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而营造奇观的需求将科幻电影推向特效技术和壮观影像的交汇中心。

科幻电影中的视觉奇观呈现不仅与电影产业的发展程度有关,还与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挂钩。《流浪地球》的视觉奇观形成既依赖国产视效行业的发展,又得益于中国飞速提升的科技水平,二者共同为剧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太空电梯直升万米、海水淹没互联网基地和月球表面多枚核弹爆炸等“史诗级大场面”证明了中国影视特效行业的进步。同時,电影中大量呈现的空战无人机、人工智能电子狗等道具,均为合作方徐工集团提供的工业级置景产品,展现了我国的工业实力。

国产科幻电影以视听语言为翼,通过视觉奇观渲染故事情节,引导观众的情感体验,跨越了不同国家受众间的认知沟壑。《流浪地球2》中呈现的“量子通讯”“数字生命”等科幻情节,体现了中国高速发展的科技水平,他们包裹在电影的叙事艺术中,助力中国的国家形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了“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2.责任大国:艺术层面的情感共振

想让科幻电影产生普遍的感染力,既要以超凡的想象内容和绚烂的视觉效果渲染故事,又要将普世价值贯穿剧情。《流浪地球2》中的“全人类带着地球流浪”情节引发了海外观众的情感共鸣。在IMDb上有网友直言,“它是一部与漫威完全不同的科幻电影,它关乎所有人类的团结,以及人类社区共同的价值观”。相比好莱坞科幻电影“诺亚方舟”式的世界末日逃生主题,《流浪地球》展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在“硬核科幻”与“工业美学”的技术加持下,《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包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并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融汇其中。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该片叙事架构的核心。在全球性的灾难面前,电影将全人类看作一个大家庭,合力应对风险和挑战。各国组建联合政府应对危机、集中全球的核武器炸毁月球、各国航天员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等,这些情节能让观众对中国的集体主义精神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家国情怀”是该片情感逻辑的底色。在《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中国的民族精神被置于宏大的科幻叙事中,从细微之处表达出普通人的伟大和无私。刘培强牺牲自己引爆火星、姥爷在探路中牺牲自己换回火石、老航天员主动替年轻航天员承担爆破月球的任务……这些角色的牺牲不同于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彰显了中国人独特的仁爱精神。

中国科幻电影通过艺术层面的情感共振,向世界呈现了一个讲道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可以说,《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开启了全新的未来想象,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与担当,在国际传播中丰富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内涵。

三、中国科幻IP影视产业的发展困境

《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提振了国人对本土科幻影视作品的信心,但部分科幻IP的突围不能掩盖当下中国科幻产业存在的问题。原创内容存量不足、影视产品结构单一和IP产业链开发有限,构成了当前中国科幻IP影视产业的发展困境。

第一,中国目前具有IP开发潜力的原创科幻文本储备不足,有IP创造能力的本土科幻作家稀缺。《三体》《流浪地球》《上海堡垒》《北京折叠》等近些年引发热议的IP大多来自刘慈欣、江南和郝景芳等成熟科幻作家,其中,刘慈欣的作品被孵化为科幻IP的数量一骑绝尘。成熟的科幻作家久无新作问世,对科幻作家新人的发掘和培养体系也不够完善,两方因素叠加造成了中国可供孵化为IP的原创科幻作品较少的尴尬局面。

第二,中国的科幻IP影视产品结构单一,多科幻品类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流浪地球》《三体》等科幻IP均属于硬科幻品类,该品类特点为制作成本高、难度大、周期长,一旦作品的市场反馈不达预期,将极大影响制片方的投资信心。长远来看,搭建包含硬科幻、软科幻等多样品类的科幻影视产品结构,能够降低产品的入门成本,增加供应量,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以拓宽国产科幻IP的市场,激发产业活力。

第三,中国科幻IP的产业链开发程度有限,IP的海外发行体系还不成熟。在上游,我国目前还未建立完善的科幻IP版权交易体系,版权的混乱分散会降低优秀科幻IP的开发效率与质量。在中游,我国还未完成电影工业的整体升级,制作科幻影视作品的能力仍有提升空间。在下游,对于科幻IP商业潜力的挖掘不够充分,多维衍生品亟待开发新类目、新形式、新玩法。

四、结语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突围,让科幻品类在中国从垂直领域走入大众视野,也为更多国产科幻IP探索了一条可复制的高质量孵化路径。在这场科幻“春风”的背后,市场对科幻IP的热情持续上升。2021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829.6亿元,同比增长50.5%,25实现了产业的整体增长。

本土科幻IP的孵化热潮推动了我国科幻影视产业的持续深化,由科幻IP衍生出的影视作品获得市场的积极反响。与此同时,新的科幻IP影视传播逻辑链也在不断完善。愈增的科幻影视作品需求,既倒逼着科幻影视产业全链条的搭造,又促进了以科学为底色的全新社会想象的形成,还助力着中国新时代国家形象的构建。在科幻IP影视产业的上中下游联动后,相关科技知识被潜移默化地融入受众的情感体验,促使其在互动中提升科学素养。随着我国科幻市场的潜力被进一步挖掘,更多优质的原创科幻IP将不断涌现,我国也将以科幻IP为引擎,开启影视传播的新篇章。

【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安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21D1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12新华社. 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20-08-07),http://www.gov.cn/xinwen/2020-08/07/content_5533216.htm.

②央广网.《流浪地球2》周边淘宝销售破亿,成最快破亿的影视IP衍生品[EB/OL].(2023-01-30),http://tech.cnr.cn/techph/20230130/t20230130_526139542.shtml.

③郭海燕. 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可期[EB/OL].光明日报(2022-12-19),http://ent.people.com.cn/n1/2022/1219/c1012-32589467.html.

④人民日报.“IP热”为何如此流行[EB/OL].(2015-5-21),https://finance.huanqiu.com/article/9CaKrnJLeoo.

⑤彭侃.好莱坞电影的IP开发与运营机制[J].当代电影,2015(09):13-17.

⑥王玉琦,付昱.中国IP电影的多维解构及模式建构分析[J].江西社会学,2020(04):229-236.

⑦(英)凯斯·M·约翰斯顿(KEITHM M. JOHNSTON)著;夏彤译. 科幻电影导论[M]. 2016

⑧卢军.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98-101.

⑨魏然.产业链的理论渊源与研究现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6):140-143.

⑩侯天慧. 跨媒介叙事视角下中国科幻电影产业IP化发展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22.

11中国科学报.加快中国科幻IP生态培育[EB/OL].(2021-09-30),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9/466273.shtm.

13孟君. 电影工業、想象力与社会基础——论中国科幻电影的驱动因素[J]. 长江文艺评论,2019(03):29-35+28.

14杨召奎. 众筹屡破纪录,“电影+衍生品”市场的春天要来了[N]. 工人日报,2023-02-08(004).

15陈旭光,薛精华. 论中国科幻电影的想象力与“想象力消费”[J]. 电影艺术,2021(05):54-60.

16陈喜乐.科技传播的研究状况及其模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58-66.

17翟杰全.国内科技传播研究:三大方向与三大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08):68-71.

1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9邹贞,陈玲.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视角下的中国科幻电影发展[J].科普研究,2022(05):33-39+102.

20王芸婷,全淑凤.科幻电影的科技传播发展趋势及思考——基于IMDb科幻电影Top100的数据统计分析[J].科普研究,2016(05):54-61+99-100.

21陈旭光,薛精华.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中国科幻电影新论[J].未来传播,2022(02):64-71+121.

22新华社.《流浪地球2》里的“硬科技”,科学家们这样说[EB/OL].(2023-1-28),http://yn.people.com.cn/n2/2023/0128/c378440-40279783.html.

23陈林侠. 国际视野与中国灵魂: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J]. 电影评介,2019(23):28-33.

24闫玉刚.“文化折扣”与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产品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08(02):52-55+65.

25中国科幻研究中心.重磅!2022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发布[EB/OL].(2023-02-18), http://khyjzx.crsp.org.cn/14/191.

作者简介:刘芳儒,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新闻传播学博士;周子筠,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广播电视学硕士研究生;李炳楠, 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徐   峰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基础课”教学中的国家形象教育探析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