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观的革命性意蕴

2023-05-31 02:59陈松秀
今古文创 2023年13期
关键词:革命性马克思实践

【摘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是马克思对实践产生科学认识的转折点,指出了实践的本质特征是对象性活动,并且其中蕴含着批判性、革命性的内涵。结合马克思前后文本,实践的革命性是指实践具有推动现实社会发展的意义,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物质生产活动。实践的革命性贯穿整篇提纲,在《提纲》中提及的宗教、人的本质以及哲学的任务观点中都蕴含着实践的革命性。

【关键词】马克思;《提纲》;革命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3-007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3.025

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改变不合理的旧世界,希望建立一个合理的新世界,但是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这一文本问世之前,马克思的在探索通往未来合理世界的道路上,存在一定的人本主义的抽象色彩,直到科学阐释了实践的内涵,克服了主客对立的弊端,才打开了可能通往共产主义的大门。实践在《提纲》占有比较多的篇幅,是《提纲》中主导性思想。学者们从《提纲》文本重要作用维度对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革命性转变做了诸多研究,也对提纲中实践观做出了多角度的阐释,但是对于实践观本身蕴含的革命性特征讨论的不多。通过对《提纲》文本的考察,同时联系其前后文本,马克思在《提纲》中论述的实践观还具有批判性、革命性意义。本文力求在把握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挖掘在宗教观、人的本质观以及哲学的任务中实践的革命性意蕴。在《提纲》开篇,马克思指出了唯心主义实践观的不足之处。以往的旧哲学家们“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只是在头脑中进行概念上的思维运动,把实践看作抽象的思维运动,但这并不能使现实世界发生变化。因此,费尔巴哈没有把握到“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马克思在对旧哲学的批判基础上阐释了实践的科学含义,也明确指出实践具有“革命性”与“批判性”。在《提纲》的宗教观、人的本质内涵以及哲学的任务中都表达了其实践的革命性思想。在考察实践革命性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挖掘马克思在其新世界观的革命性实践意蕴,对深入理解十一条提纲和新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实践的革命性解读

马克思在科学论述实践观的基础上,也揭示出了实践的革命性意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1]10这里的要消灭的哲学是当时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使得人们认为资产阶级的不合理的经济、政治、社会方面具有“合理性”,消灭资产阶级的哲学以实现人类的真正的解放。马克思的新哲学是顺利实现世界民族解放的思想遵循,所以新哲学中的实践观蕴含“革命性”特点就不可否认了。

单纯就《提纲》一个文本來把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这样很容易忽略马克思构建科学实践观的整体逻辑性,联系马克思前后文本,深入考察《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的“实践”概念的内涵,因为在《提纲》中马克思只是提出了实践具有革命性意义,但是“这种实践活动对为什么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这一问题还没有加以回答。”[2]为什么实践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这种革命性批判的对象是什么?在《提纲》并没有明确指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借劳动异化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设想了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的完美目标,并通过逻辑演绎的方式去论证了应该如何实现共产主义,达到人的类本质复归。虽然《手稿》中明确了批判的对象,但是这种批判只是抽象哲学的批判,通往美好世界的途径是抽象的三段论的演绎,而《提纲》中指出了实践是现实的活动,是具有革命性的物质活动,而不再是概念性的抽象理论实践。

这种革命性实践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在《形态》当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社会的实践活动就是物质生产活动。即革命性实践就是“物质生产实践”。这种生产实践活动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实现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步骤,对革新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具有革命性价值。就像在封建社会,具有资本主义形式的生产实践也有着颠覆性的发展意义。学者张明也把对革命性实践的考察拓展到《形态》中,在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实践的所具有的革命性涵义。他指出“马克思实践的革命性意义在于摆脱了从前一切旧哲学的“非历史性抽象”,通过实践走向了现实客观的具体社会历史情境,并且基于对经济学的研究而使得实践概念进一步内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3]并且通过对《形态》的考察,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能够成为革命性实践的前提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把握。即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进行的物质生产实践就蕴含着革命性意义。作为马克思新世界观萌芽之作《提纲》中多次体现出他实践的革命性思想,实践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主要体现在实践具有了社会现实的意义,是一种“改变现实”的革命路径。

二、实践革命性在《提纲》中的体现

在对实践的革命性意义科学把握的基础上,深入考察《提纲》中提及的宗教、人的本质、以及哲学的任务观点,探寻其中蕴含的实践革命性意义。

(一)宗教观中的实践革命性

马克思在《提纲》第四条指出宗教的产生源于世俗基础,宗教这个颠倒的世界及观念源于人们现实的社会实践,这个世俗基础必须要受到理论的批判,并且对其加以改造。实际上,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对世俗基础的改造就是对产生宗教的社会现实进行革命性实践,打破旧的束缚人发展的生产关系,使社会更加合理。

马克思不仅说明了宗教异化的本质,为什么现实世界会产生宗教异化,并且也讨论了消灭宗教异化的路径。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正确地论述了其宗教产生的根源,但是这只是解释了“是什么”,对于更为重要的“为什么”和“怎么做”却没有提及。马克思指出由于现实世界的矛盾才产生宗教异化,并且摆脱宗教异化必须通过革命性实践。“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1]500“现实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永恒的社会,是可以通过革命性实践加以改变和消灭的。在这不合理的世俗基础之上,必定产生与之相应的上层建筑,这种上层建筑也是不合理的,由此就产生了宗教异化这种歪曲的社会意识,即宗教只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1]3宗教是人对现实世界产生的幻想,它是人们精神的避难所。但是这种避难所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只能是人们对现实中的困境和苦难的无声抗议。怎么去摆脱这种现实的苦难是马克思的指向所在,马克思批判宗异化不是其主要目的,通过分析宗教存在的原因,进而批判使宗教存在的现实基础——资本主义社会。摆脱宗教对人的统治,消除宗教异化,不仅要对资本主义进行理论上的批判,同时要对宗教异化的根源进行实践上的变革,正如《提纲》中讲到对“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和在实践中被消灭。”[1]500因此,消灭世俗家庭就要进行革命性实践。

(二)人的本质观中的实践革命性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内涵的考察中也体现了革命性实践的思想,从现实社会中考察人的本质也是其对资本主义抽象批判转向革命性批判的重要体现之一。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考察现实的具体的人。但是马克思不是重在解释人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在阐明人的本质的基础上去探讨人应该怎样去存在,以及如何达到這种应然的状态。

在《提纲》中,马克思批驳了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也道出他自身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01为什么在这里可以看出人的本质中蕴含着一定的革命性实践的内涵呢?那就要先讨论人的社会关系是怎么形成的。对这一问题回答是揭示为什么人的本质观中蕴含着实践的革命性意义钥匙。因为只有知道人的本质是怎么形成的,才能进一步去改变人的生存状态。人类存在的前提之一就是需要进行物质生产来满足自身延续生命需要,使人类生存下来。随着人类物质生产的扩大,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就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关系。人与人在社会中不断形成多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比如家庭关系、阶级关系、国家关系等,这些关系构成人的本质。

人们的本质随着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们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不断进步发展的。人们实践的工具不断丰富和升级,实践的对象不断拓展,人们也在实践中改造着自身,所以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当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也会随之变化,即人的本质也会发生变化。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只能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1]500

人的本质是异化的状态,就必须不断进行革命性实践改变人的异化状态。马克思在《手稿》中分析过与劳动者对立的“异己的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由此,我们需要从人的社会关系去考察异化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指出的是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对立,从这个对立关系中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是可以用“看不见的绳索”来比喻,这也说明了人与人不平等的关系,人处于异化状态。对于如何消除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虽然也指出必须进行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但是马克思在这里的所强调的通往共产主义的路径是抽象的,不具有现实的路径。人的实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消灭资本主义社会,达到人的本质理想状态,就要通过实然状态下的社会实践,去进行物质生产,进一步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动,从而使得生产力极大发展,实现共产主义,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实现人的实然状态与应然本质的统一。就像马克思在《形态》中所阐释的那样,人们在革命性的实践不断使得自己的现实存在逐渐接近自己的应然“本质”,即人们在实践中改造自己。

(三)关于哲学的任务中的实践革命性

哲学的任务不是仅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层面,而是要“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在《提纲》最后一条给哲学指出的未来方向,也是革命性实践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及全人类的学说,他在《提纲》最后一条指出哲学任务就是“改变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在《提纲》其他内容中也印证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想法,在关于人的本质观点中,马克思一直注重考察现实的人,如何使人成为自由的人,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仅停留在人的本质是什么上。在考察宗教异化时,马克思同样考察怎么去消除异化,改变宗教异化的现象,而不仅仅停留在解释宗教异化是什么,这也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前者注重改变世界,而后者注重解释世界。马克思在《提纲》第十条说明了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502旧唯物主义解释世界实际上就是在为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做辩护。而新唯物主义是想通过改变世界来消除资本主义的不合理制度。新唯物主义力求不断进行革命性实践,来改变旧世界,从而建立“人类社会”,也就是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自由联合体”。这就说明新旧唯物主义的立场是不同的,他们的哲学目的也不同。改变世界这一目标是新唯物主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的。

关于改变世界的方法,新唯物主义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只揭示社会表面现象,而不去触碰现实世界不合理的制度。在如何改变世界的问题上,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里“武器的批判”是更重要的,代表的是一种物质力量或者说是革命。因此改变世界要以“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改变世界,实现美好共产主义。马克思一句话深刻地论证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虽然摧毁旧世界需要强有力的物质力量,但是一种理论,特别是科学的理论,如果能够被群众所理解,并且在群众中广泛传播,用这种革命性理论指导实践,那么理论也可以转化为不可估量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与现实革命性实践紧密联系的哲学,并且具有强大的革命性,只要被无产阶级群众掌握,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物质实践,不断改造现实社会,通往共产主义,实现人类自身解放。无产阶级应该学会利用理论武器,扩大自己的革命队伍,从实际出发,探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并按照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去对其进行革命性改造,以改变现存世界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自由社会,从而达到全人类解放。

三、结语

对《提纲》中所体现的革命性实践的理解,不仅要研读马克思原著,最重要的是回到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弄清楚马克思为谁工作,马克思的理论是为谁而服务。很显然,马克思是在为无产阶级“伸冤”,是为改变无产阶级的悲惨遭遇而奋斗终生的革命家和思想家。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中体现了马克思理论的革命性和对资产阶级的批判。虽然今天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理论没有过时,资本主义社会只能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荒谬的理论中“永恒”,它和封建社会一样,只是一种暂时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警惕资本主义的关于“普世价值”意识形态渗透,在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革命性实践,扩大物质资料的生产,为走向共产主义康庄大道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唐正东.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视角及学术意义——从对西方学界的几种社会批判理论的批判入手[J].中国社会科学,2013,(05):33-49+205.

[3]张明.从哲学思辨到现实矛盾:马克思实践概念革命性维度的再思考——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00-104.

作者简介:

陈松秀,女,河南信阳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革命性马克思实践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科学史上十大革命性理论
——博弈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为女装带来革命性改变的法国偶像
“这是革命性的”:新的网上书店联手众独立书店抗衡亚马逊
搭载革命性Uni-Core技术 KEF宣布推出KC62超低音扬声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