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乡市原阳县方言语音与词汇特点

2023-05-31 04:46杨字瀚
今古文创 2023年13期
关键词:原阳县方言词汇

杨字瀚

【摘要】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位于黄河北部,其方言与普通话相近,但通过对比发现该方言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如:声母分尖团音、普通话中的部分卷舌音在原阳方言中声母为边音[?],韵母儿化程度较高、大量保留着喉塞音[?]等语音现象。在声韵配合上,原阳方言中存在合音现象。该方言词汇丰富,尤其是有关农业的词汇。

【关键词】原阳县;方言;声;韵;调;词汇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3-01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3.043

河南省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原阳县为新乡的市辖县,总面积为1022平方公里,至2020年总人口为75.2万。该县位于黄河北部,紧邻黄河,秦时始置阳武县,西汉置原武县。宋神宗熙宁年间,并原武入阳武,宋哲宗元祐年间复置原武县。1950年3月,原武、阳武二县合并为原阳县(以二县首字得名)。本文以原阳县方言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普通话声、韵及声韵配合情况对比,考察该地区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一、原阳方言音系

(一)声母

原阳方言共有26个声母(含零声母)。除普通话的22个声母之外,还有四个声母:[v]万王蛙;[z]然人让;[?]恶阿硬;[?]女宁虐。

(二)韵母

原阳方言共有43个韵母。如下表所示:

[?]四字 [i]泥离 [u]布粗 [y]女居

[ɑ]爬洒 [iɑ]鸦下 [uɑ]化跨

[?]热车 [u?]国货

[i?]姐爷 [y?]学倔

[ai]待拜 [uai]怪外

[ei]匪微 [uei]队灰

[ɑu]道造 [iɑu]小表

[ou]搂后 [iou]六幽

[??]三单 [i??]点片 [u??]短宽 [y??]员全

[?n]人喷 [in]新宾 [un]遵昏 [yn]笋君

[ɑ?]邦康 [iɑ?]讲两 [uɑ?]庄光

[??]能层 [i?]惊宁 [u?]空红 [y?]兄永

[??]它搭 [i??]节页 [u??]扩托 [y??]雪略

[??]不止 [i??]题昔 [u??]骨突 [y??]俗律

[?]二耳

(三)声调

原阳方言中有五个声调,仍保留着入声。其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值与普通话不同,如下表所示:

声调 普通话调值 原阳方言调值 例字

阴平 55 34 邦多它

陽平 35 41 和怀先

上声 214 54 我甲点

去声 51 212 大豆玉

入声 3 不接骨

二、原阳县方言与普通话在声韵方面存在差异

原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其声、韵及声韵配合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下面具体介绍。

(一)声母

声母方面,普通话中的部分卷舌音声母在原阳方言中声母为边音[?]。原阳方言系统有唇齿浊擦音[v]、保留心母字的古音,还区分尖团音。下面举例说明:

1.普通话中的部分卷舌音在原阳方言中声母为边音[?]。如:耳朵[??54];二[??212]。

2.普通话中的[u]开头的音节常被唇齿浊擦音[v]([f]的浊音)代替。如:尾[vei54] ;味[v?212];五[v??34]。

3.发音部位相同的声母易混。(1)[t]、[t?]皆为舌尖中音,在原阳方言中易混淆。如:馄饨[tun212];抽斗[t?ou54]。(2)[t?]、[t??]皆为舌尖后音,部分普通话中读[t?]的字,原阳方言中读[t??],易混淆。如:深、伸[t???n34];使[t???54]劲;缩[t??u34]脖;特殊[t??u41]。

4.原阳方言分尖团音。“所谓‘分尖团是指古声母精组(精清从心邪)和见晓组(见溪群晓匣)在今细音前有分别。”①

(1)精组字和今细音相拼仍读[?]、[??]、[s]。如下所示:姐(精)[?i?34];前(从)[??i??41];真俊(精)[?yn212];剥削(心)[sy?41];可惜(心)[s?34];星腥猩醒(心)[si?34];相湘厢襄纕[siɑ?34]。

(2)见组字和以[i]开头的韵母相拼仍读[k]、[k?]。如:胳(见)[ki?34]膊;刻客(溪)[k?i?212]。

(3)晓组字和以[i]开头的韵母相拼与仍读[x]。如:黑(晓)[xi?34];孩(匣)[xiau41]。

近几十年来推广普通话使得尖团音合流,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分尖团音。虽然这种合流使得语言系统更加简单易学,但也使得一部分有区分意义的音混淆,从而产生歧义,使得有时候交流效率降低。如“将”字,古音为精母字,作时间副词时有两个读法,表“将来”义时,读为[?ia?34];表“刚刚”义时,读为[?ia?34]。若尖团合流就会在时态上产生歧义。

王力先生分析现代北京话的[?]、[??]、[?]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齐撮呼的[k]、[k?]、[x];一是来自齐撮呼的[?]、[??]、[s]。②原阳方言中[?]、[??]、[s]加[i]介音并未变成[?]、[??]、[?],而是拥有区分同音词的功能。比如:[si?212]是形容一个人鲁莽、蛮横;[?i?212]是形容一个人很厉害。

(二)韵母

原阳方言的儿化程度较高,且方言词中存在大量喉塞音[?]。下面分类简述。

1.该地区方言儿化程度高。如:驻马店儿[ti??r212];鸡蛋儿[t??r212];圈儿[??y??r34];旋儿[?y??r41]。“驻马店”一词也有“马”儿化,“店”不儿化的情况。通常不会出现“马”和“店”两个音节皆儿化的现象,因为这样在表达上有一定难度。

2.与普通话相比,原阳方言中存在大量的喉塞音[?],如:药[y??3];嚼[?y??3];恶[???3];喝[x??3];知[t???34];不[p??3];木[m??3]。

音韵学上根据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大类,分别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其中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一般认为在入声完全消失之前,有一个喉塞韵尾[-?]的阶段。原阳方言应处于这一阶段。

(三)原阳方言在声韵配合时存在合音现象

比如:怎么[?uɑ34](咋);这么[t??n212](镇);起来[?uai212];出来[??uai212];过来[k?uai212]。

多数双音节词是将前一个字的声母、介音与后一个字的韵腹、韵尾相拼,这样会更加简洁。比如上述的“起来、出来、过来”。

三、原阳方言中特殊口语词

方言中有许多词有读音,但一时找不到对应的字;有些字可以找到对应,但读音和意义与汉语中常用义存在微殊。现按照词性将这些口语词进行整理,可供研究者参考。

(一)名词

1.日常交际用词

(1)小[?iau54]小儿(最小的小孩):恁家~都镇大了。

(2)老师儿(老师傅):这个~可办事。

(3)腌臜菜(名词,形容一个人不讲卫生):你个~,天天脸上挂着鼻涕。

(4)擦黑(半晚,天未全黑时):他~到家了。

(5)捆[k?uai54](结儿):你给这麻袋打个~。

(6)□[tɑ?34]院(外院):你去~把地扫扫。

(7)客[k???34](女婿):他家~今天来了,长得真排场。

(8)坐锅(饭糊到锅底了):你去看看锅,别坐锅了。

(9)长虫(蛇):这~可吓人了。

(10)呱嗒板(拖鞋):你给你的~放鞋柜里。

(11)响儿(唢呐):这~声震耳朵。

(12)蛐蛐儿(蟋蟀):天天晚上都能听见~叫。

(13)麻烫(油条):你去买点儿~。

(14)相好(相交甚好的朋友):你~找你。

(15)圈儿(黑痣):你啥时候去把脸上的~点了去。

(16)夜个儿(昨天):你~几点回来的?

2.农业

(1)麦罢(习俗,麦子收成后,姑娘要回娘家看望父母):明天咱回去瞧~吧。

(2)麥假(学校在秋收时节会放半月左右的假,让学生回家帮助家里收麦子):小满都过去了,~还会远吗。

(3)拖[tu??41]车(运输农业工具的):你把~从地里拉回来。

(4)驾辕(指拉车时驾着车辕):你把那~给牛弄上去。

(5)大挂[kuɑo41](车把式):你把~修修,这个不好用了。

(6)曲连[li??41](圈)(车轮胎):你把车~修修。该双音节词应为“圈”的缓读。

(7)耧[lou212](播种麦的工具):拿个~去耩麦。

(8)耩[?iɑ?54](播种粮食):咱的地该~麦了。

(9)粮囤(指用竹篾垫子或荆条编织物或用席子等围成的盛粮食的容器。)

(10)牛鼻桊[?y??212](穿在牛鼻子上的小铁环,用于驯服耕牛):这牛野的很,你给它弄个~。

(11)牛笼嘴(一般是竹篾编成,兜在未成年的牛嘴上,防止其吃掉庄稼。):一会儿你去地的时候,别忘了把~给它套上,不然他会吃庄稼。

(12)打场(将麦子、高粱等农作物在广场上晒干脱粒后借助风扬谷皮一整过程。):学校秋天会放半个月的麦假,学生回家帮家里收割~。

(13)撂荒(土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期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后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这地得~了,换茬也不中了,得等几年再用。

(14)牤牛[ma?41'ou212](公牛):这~看着中,有力。

(15)墒情(耕地的干湿情况):你去看看~咋样,用不用浇水。

(16)换茬[??41](指一种农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种。即“休闲轮作”):这地该~了,不能再种红薯了。

河南作为中原地区,距海较远,渔业并不发达,但自古以来既是农业重镇、天下粮仓,因此有关农业的词汇很丰富,现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大量的机械代替畜力,使得许多农具逐步被淘汰。因实不存,名亦将亡。

3.单音节化的称谓词

原阳方言中,称谓词以单音节为主。如:妈、爸、姥、爷、奶、舅、妗、姨、婶、叔、哥、嫂。

4.避讳语

(1)老了、走了(“死”的讳饰词):他家老人~,他请假回家了。

(2)“活”(棺材):这店里~最贵的六千。

(3)不得劲儿(生病):他今天~了,在家休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避开一些“不吉利”的词,用委婉方式表达,以此来“避祸”。

(二)动词

(1)拨弄[pu34'lɑ?212](翻):你别乱~菜。弄,来母东部字,后逐渐演化为鼻音[n]。或与拨浪鼓的“拨浪”同一来源。皆有“使其翻转”之义。

(2)跍蹲[ku34'tuei212](蹲):我~的腿都麻了。

(3)□[t?ɑ54](迈,跨):这有个小水坑,你~一下。

(4)蹅(踩):外面下雪了,出去~雪去。

(5)出溜[lv41](从上向下滑、掉下去):你别~了,一会儿再磕着你。

(6)□□[ve?34](推):你把桌子往里~一下。

(7)坐夜(熬夜):你这黑眼圈,又~了?

(8)□[?y??k3](蛮横的吼人):你看,他又在那~人咧。(鴃,鸟名,又名伯劳。叫声不好听,孟子常用“鴃舌”来比喻人说话难听,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说许行为“南蛮鴃舌之人”。河南话中的~义与这个意思相同,應为该字。)

(9)馏[liou212](重新加热):馍凉了,你~再吃。

(10)擩[?u54](塞、捅):你给他~点儿吃的,路上吃。/你见过杀猪没,一刀~进去的。

(11)不愤儿(不服气):他还~。

(12)□□[ku34'tun212](颠簸):我叫路~着了。

(13)□[??u??k3](骗):别看他长的周正,可会~人了。

在原阳县的口语中,动词常常是重叠式的。有些动作行为动词重叠,表示短促动作的动量小或时量短或尝试、轻松等意义。如:

AA式:“蹅蹅”“跐跐”“馏馏”“卷卷”,这样的音节结构不仅对称,而且完全相同,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ABAB式:“跍蹲跍蹲”“拨拉拨拉”,这样表达节奏更加顺畅,听起来不生硬。

(三)形容词

(1)挫(愚笨):你这人真~啊。

(2)枯□[t??u54](皱巴):这衣服都~了,得熨熨。

(3)排场(可以用作形容词,形容场面大,或者人好看,或者事办得好):这事办得真~。/他的婚礼办得真~。/这人长得真~。

(4)中(好):饭做~了。

(5)□□[??34'nai212](脏):你看你把衣服弄的~的。

(四)量词

(1)一嘟噜(量词,一串):你去拿~葡萄。

(2)一□[k??34'?i?212](一点):这水就剩~了,你还不喝完。

(3)一星儿(一点):你买~肉,还不够塞牙缝。

(4)所[?u??54](约等于栋):你家在哪~房后面?

(五)副词

(1)□□[ia?34'k?54](原先,以往):你~吃的不少啊,今天咋没胃口了。

(2)可(非常):他~有力了。

(3)挺(很):这花~美的。

在造词方面,原阳方言大多采用摹形、摹声、摹状的手法,利用相关特征来造词,最为直观和形象。比如“蛇”叫“长虫”;“拖鞋”叫“呱嗒板”;“车把式”叫“大挂”。

四、结语

通过以上整理,发现原阳县方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系统性。尽管近几十年普通话的推广对原阳话有很大的影响,但原阳县方言仍保留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从方言中可以看出有古音遗留现象,比如一些入声字的保留,再者一些古韵的保留,也可以反映历时音变所形成的地域特色,比如“[k]、[k?]、[x]”与今细音相拼未变成“[?]、[??]、[?]”。从日常词汇使用上可以看出原阳人的生活习惯及其性格特点:造词多采用外形摹状,体现了原阳人的朴实直白;较多的合音和简洁音节的使用,体现了原阳人的简单直接;较多的儿化音使得交谈的语气不生硬,体现了原阳人与人和善的性格。这种地域特色生动地记录在原阳方言中,成为原阳人民灵魂的一部分。

注释:

①丁声树:《汉语音韵讲义》,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②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20页。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王力.汉语音韵[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李淑君.新乡县方言语音研究[D].西南大学,2017.

[5]彭琰.浅析郑州话的词汇学意义[J].安徽文学,2009,(1).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原阳县方言词汇
方严的方言
方言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原阳县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原阳县
原阳县融元农牧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