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预习单提高学习起点,为“1+X”阅读提供可能

2023-05-31 11:39张晓久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0期
关键词:起点文本课文

张晓久

摘要:为了解决“1+X”阅读教学中课时不足、文本吃不透、拓展不深入等问题,学生需要借助预习单充分自主预习,将学习前置,提高学习起点,为“1+X”拓展阅读的实施提供可能。

关键词:“1+X”起点预习单

1978年,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一次会议上曾批评语文教学的“少慢费差”,效果不佳。他说:“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我们恐怕还认识不足。”“吕叔湘之问”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教学改革,近年来,不少中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对“1+X”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

所谓“1+X”,是一种课的类型,是与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相对的“以一带多”的授课方式。应该说,“1+X”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思维碰撞,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但是笔者在实施“1+X”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中课堂研习时间不足、课本文本吃不透、拓展阅读较粗浅等问题最为突出。

一、教学问题——林深不知处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1+X”拓展阅读教学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根据确定的议题“1”搜集、汇编了大量的拓展阅读材料,并将这些拓展阅读材料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统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为: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体会王戎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人物形象特点;以本文为例,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学习古文的方法。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教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句意;结合句意学会断句;聚焦难点疏通文义;发挥想象讲好故事;联系文本感悟形象;举一反三拓展阅读。课堂上,教师一刻也不敢松懈,不住地问,不停地催;学生一刻也不得安宁,不住地想,不停地猜,课上老师一次次无可奈何地出示着预设好的答案,一直到下课铃响起了,老师才急急地把拓展阅读材料出示出来,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了学生。就这样,师生如走马灯似的过完整个流程,整节课充满了焦躁与尴尬,老师教得心力交瘁,学生学得身心疲惫。可是,效果如何呢?学生连课本中的文本都没学透,更别说拓展阅读了。

这样的情况不止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在现代文的教学中也一样存在,笔者在教学《猫》一课时也遇到了这样的困惑。《猫》是统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作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淘气天真的描写,突出猫可爱的特点,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而作者的这份情是藏在字里行间的。为了更好地落实让学生“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一语文要素,课堂上笔者以“小梅花”为例,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了解“小梅花”其实指的是猫的脚印,再以“小梅花”打比方、和“貓脚印”做对比、用想象细体会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总结过学法之后,笔者让学生找出文中像这样偷偷藏着“爱”的句子进行批注,最后还想借助课后的阅读链接进行拓展阅读,在对比阅读中体会不同作家表达“爱”的不同方式。可惜,学生如入深林一般茫然无措,一节课连基本的教学目标都没完成。

几次失败的教学课例,令人困惑、迷茫,课题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研讨。

二、问题根源——水往低处流

我们从教材内容的解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生听课时的反应等方面进行反思,经过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发现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太低了。

孙双金老师曾在《语文教学的“五点”主张》中提出“起点高一点”的观点,笔者深以为然。所谓“起点”,是指教师教的起点与学生学的起点。当教师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的解读、精心的备课之后,还准备了大量的拓展阅读材料,那么,老师教的起点是比较高的。而我们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的起点是低的,甚至可以算是零起点。学生顶着白纸一般的脑袋坐在课堂,教师满载知识的“星辉”进入课堂,彼此之间是有明显落差的。

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在这样的不对等情况下开展的。此时,教师的备课越充分,“水位”越高;学生准备越不足,“水位”越低。“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现象,那么,我们的课堂呈现出的就只能是“灌输”“填塞”,甚至会出现可怕的——“对牛弹琴”这样的无奈之境!

仍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学生在零起点的情况下,从读准、读通文本再到理解词语、把握大意,至少需要半节课的时间;接着展开想象、讲述故事,结合内容、感悟形象,联系生活、明白道理,这至少又需要半节课的时间。如果老师准备的学习材料太丰富,设计的教学环节太繁杂,那么教学过程势必紧张局促。而一旦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钻研文本、吃透文本、深入文本,那么最基本的学习目标也是实现不了的,更不必说拓展阅读的目标了。

这样的课堂当然是“少慢差费”,也必然是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只有被动接受、消极应付,语文能力的提升只能成为空谈。

三、解决策略——人往高处走

怎样让学生学的起点高一点呢?课题组研讨的结果是将学习前置,让学生进行预习。

(一)从授课效果看预习单设计的必要性

从我们平时的授课情况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没有与日俱增,相反,他们年龄越大越不想积极思考,更不敢举手发言,课堂上常常是只有那几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其他人像木头一样呆坐在那里。这应该能说明很大一部分孩子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必要的语文学习方法,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不可能得以提升的。老师们都知道要求学生预习,但怎么预习往往没有明确的、细化的要求,常常只是口头上泛泛而谈,于是学生听后也只是草草而学,马虎的学生标个自然段应付了事,认真的学生抄个《课课通》,书上抄得密密麻麻,实则一点没入心,连课文都读得结结巴巴,更别提动脑思考了。应该说这样的预习就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

因此,老师们应该对学生的预习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给他们一点自主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提前做好一定的准备,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的可能,以及踊跃发言的底气,而这种指导、准备内容的呈现形式就是预习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预习单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二)从备课思路看预习单的设计要点

既然预习单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那该怎么设计预习单呢?网上有很多的预习卡,淘宝上也有卖预习手册的,但是,别人的东西真的可以拿来就用吗?笔者认为,预习单可以有大概的模板,但把别人的东西拿来就用是不可取的。因为每个老师的授课思路是不同的,教授的学生是不同的,因此,预习单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个性化的。

那到底怎么设计?首先,教师要进行充分细致的备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清晰的重点难点,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然后,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认知水平、听课思考的角度等方面进行几大模块的设计。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13课《猫》预习单: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13课《猫》的预习单可以设计“课文朗读”“生字新词”“内容感知”“搜集资料”“提出问题”这几个版块,这是根据老师的授课内容、备课思路而设计的。《猫》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需要学生达到的目标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积累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的特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依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教者在预习单第一版块设置了“课文朗读”的内容,要求学生默读两遍,以標注自然段序号、圈画生字词;再朗读三遍,以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的目标。第二版块设置了“生字新词”的内容,结合学生圈画的词语及配套《补充习题》中需要重点练习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辨一辨、查一查、记一记,达到主动识字写字、积累新鲜词语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第三版块“内容感知”依据课文主要内容及课后习题精编了几项自主思考的题目,目的是给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以此在课堂上共同讨论、交流,突破重难点。第四版块“搜集资料”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及创作背景,为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语言特点做好铺垫。最后设置了“提出问题”的版块,让学生记下自己难以理解的、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就能依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答疑。

有了完整的教学设计思路,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使用的预习单。

(三)从教学流程看预习单的运用

预习单设计好后如何使用呢?首先,教师要在新课教学前一天发放,布置学生按预习单上的内容进行预习;然后,在第二天早自习时进行检查,发现学生易错处以及疑问处,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课件;上课时,结合预习单内容进行检查、交流、讲授。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上新课前提前一天将预习单发放给学生,学生按照预习单上的提示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预习。第二天早读课时,教师要及时浏览、审阅,记下易错处和学生有疑惑处,并依据这些内容适当调整本课课件。

在自读课文环节,教师可以指名或多巡视预习单上任务完成得不够细致的学生,这样能够督促他们利用自读环节更认真地熟悉课文。检查预习的环节,主要针对预习单中易错的词句进行讲解、学习,这样在课堂上能够用最少的时间突破生字词上的重难点。在初读感知的环节,大部分学生经过预习,已经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在老舍心中猫的特点是可爱的,主要表现在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这两方面,从而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能力。精读课文环节,教师应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如在这一课,有学生提出:“猫性格的古怪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猫的性格如此古怪、淘气,作者真的是喜爱它们吗?”“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猫的喜爱的?”……学生有所思,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贵有疑”,有问题就进一步明晰了深入学习的方向,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才能渐入佳境,学会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会结合自己课前预习时搜集的资料及自己做的批注,进行分享、交流、探讨、争辩,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氛围,从中既有思维的碰撞,又有相互的补充,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借预习单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自主学习;借预习单检查反馈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让我们有方向、有重点地调整教学过程,更好地提高课堂实效;借预习单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给学生全面展示自我的机会,赢得自我学习的成就感,收获学习语文的快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笔者认为让学生借助预习单,真实、扎实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的起点高一点,他们才会有深刻、独特的学习成果,学生才能真正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带着感悟走进课堂,课堂上才能和老师“平等对话”,各抒己见、百花齐放!

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才能为后续的“1+X”拓展阅读教学留下了时间,给出了方法,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马笑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吕叔湘先生语文教学思想一得[J].语文教学通讯,1993(12):1215.

[2]孙双金.语文教学的“五点”主张[J].小学语文教学,2015(33):1.

[3]彭文明.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扬[J].科学咨询,2014(8):66.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起点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新年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