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2023-06-04 07:34王碧君
教育界·A 2023年11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初中历史自主学习

【摘要】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争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不是他们学习的主宰者。基于此,教师需要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中落后的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自主预习能力、自主合作能力、自主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让他们更乐于在课堂上展示自我,促进他们各方面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学习;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王碧君(1992—),女,江苏省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当前,各中小学都在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作业负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为切实落实“双减”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

传统教学一般是教师直接给学生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学生的任务就是跟上教师的节奏[1]。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自主预习的方式,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空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再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开展教学。这样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能抓住重难点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设置预习单

在学生自主预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预习单,让学生结合预习单上的任务进行有效的自学。预习单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而设置的,它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能够迅速让他们知道要关注哪些重要信息,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教师从学生预习的情况中就可以知道这节课的讲授重点是什么,并能有针对地开展教学。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新课教学为例,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可以设置预习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预习单上的第一个问题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是什么?”这一问题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从教材中能找到一些信息作为答案,但要答得全面,则需要一定的理解力。学生既需要考虑当时中国的情况,也要考虑日本的情况,同时还要考虑世界各国的情况,而大多数学生往往只考虑到其中一两个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从学生回答的情况切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预习单上的第二个问题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奋勇杀敌的爱国官兵,你能不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再说出他们的事迹,并谈谈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这一问题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文本,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关的事件,同时还可以从自己的真实情感出发给予人物个性化的评价。教师设置具有导向性的预习单能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指明方向,同时也能为他们的自主思考创造机会。

(二)让学生自主提问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除了设置预习单,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完成预习单,还要能在完成预习单的同时发现更多的问题。自主提问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继续以“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新课教学为例,有的学生在结合预习单完成自主预习的时候提出如下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以海战为主,我们拥有近代化的海军力量,众多爱国官兵英勇杀敌,为什么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从开学初学习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本课学习的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可以发现清政府一直处于被侵略、被压迫、被蚕食的凄惨境地,清政府就没有想过自立自强,奋起反抗,赶走侵略者吗?”教师在解答问题时可以先对问题的价值予以肯定,这样能让提问的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将提问当作有意义的任务来完成。教师要从学生的问题中分析出学生关注的焦点是什么,比如第一问中学生关注的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因此在讲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世界史的宏观角度去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以让他们从宏观角度更多、更深地了解这场战争。对于学生的第二问,教师要先表扬提问的学生能将历史的时间线索串联起来,肯定学生的大历史观及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并努力尝试辩证地反思历史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自主合作能力也是重要的自主学习能力之一,当学生需要别人配合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时,合作就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合作,自主选择合作的伙伴,自主确定合作的话题,自主延长合作的时间等。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这样才能促进他们合作能力的提升。

(一)让学生自主讨论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这样容易出现伪合作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确定需要讨论的话题。这样的讨论更容易凸显学生的自主性,也更容易点燃学生讨论的热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并要求学生尊重别人的发言,诚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堂上的不断讨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锤炼,辩证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的新课教学为例,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朱元璋实施的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给明朝的统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经小组讨论后,小组长罗列本组的答案并进行总结性陈述。一小组长说:“朱元璋强化皇权不仅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还进一步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另一小组长说:“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初强化皇权,有利于形成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每一组的小组长在表达观点的时候,都举出了具体的事例。教师让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观点,能够加深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让学生在解答历史题目时能够做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學科素养。历史课堂上的合作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及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让学生自主开展辩论

辩论是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另外一种方式。一般来说,教师会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他们辩论的话题。学生在辩论中的立场不能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否则辩论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同样的,辩论中每一方的成员都需要自主甄别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立场的素材[2]。学生可以充分地探究课本,挖掘其中适合自己表达的内容,也可以将自己平时听到的、看到的信息加工成自己的论据以反驳对方。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时间,不能束缚学生呈现观点的方式,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的新课教学为例,有的学生在结合预习单自主阅读教材文本并进行简单的小组讨论后提出了问题:“曹操到底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小组成员们针对新的辩题在小组中进行了讨论,集中全体成员的智慧,从更全面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小组成员经过讨论后自然地出现了两个立场,相同立场的成员组成新的小组,双方小组成员针对自己的立场阐明观点,小组代表在小组讨论后进行归纳,并用总结性语言代表本小组与对立组代表展开辩论。认为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一组的代表说道:“按课本时间线索推断,从公元220年曹丕废汉建魏开始,到东吴孙皓降晋的这段时间才是三国时期,而曹操在曹丕称帝、魏国建立前十个月便已去世,所以他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辩论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分出个输赢,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小组开展讨论与合作,带动小组间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课堂活动中。

从学生的辩论可以看出,当教师给了学生自主辩论的空间,就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将历史学习推向纵深。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及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发现辩题,展开辩论,培养他们收集历史线索、归纳概括有效信息、清晰准确表达的思辨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

要想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教师就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注重每个环节,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一)让学生自主评价自己

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师需要进一步建立适合历史课堂教学实施的学生的自我评价机制。在学生针对具体的自主学习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教师不要直接评价他们,而要让他们先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再以“三国鼎立”的教学为例,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看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或者看过相关的影视作品,因此对有关三国的人与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真正的三国历史与小说里呈现的内容在有些方面是不一致的。针对这一点,教师可让学生先讲述自己所知晓的三国人物与故事,再引入真正的历史。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既能了解学生对三国历史的认知状况,同时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有的学生在讲述完故事后这样评价自己:“我只能讲故事的大概,不能说出故事出自哪儿,曹操当时处于什么样的境地我也不是太清楚,我需要研究的东西还有很多。”从学生的自我评价中,教师既能看到学生谦虚的一面,也能发现他们的短板,理清这节课的重难点。教师要借助学生课堂上的自评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让学生自主评价别人

教师在让学生自评的同时,也要让他们评价别人。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时候,能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别人身上的可取之处,这有助于他们汲取别人身上的优点,不断进步。

还以“三国鼎立”的教学为例,学生在结合预习单完成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提出了这一问题:“我们总说大一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那么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学生在组内展开讨论。一名学生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整个中国没有呈现大一统的局面,而是被分为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之间还不时地发生战争,影响人们安居乐业。组员先对他的观点进行了评价,其中一名组员认为,这名同学能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观点也有理有据,有一定的逻辑性。同时,这名组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是历史的进步。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学生先是评价他人的观点,然后阐明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主表达能力、自主创造能力都进一步得到了锤炼,历史学科素养也得以提升。

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让学生学好历史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提高他们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娟.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探[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2(04):17-18.

[2]馬向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探索 [J].试题与研究, 2022(09):190-192.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初中历史自主学习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