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汇流的地域变迁

2023-06-04 02:24陈隆文刘嘉琪
安徽史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巩义市河洛洛河

陈隆文 刘嘉琪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作为黄河重要支流之一的洛河与黄河在今郑州巩义市神尾山、大伾山北侧相汇流后形成了面积广大的汇流区域,这一区域俗称洛口。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文献《禹贡》对包括洛口在内的古洛汭地区与黄河河道之间的密切关系皆有详细的记载。而“洛口”与古文献中的“洛汭”之地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受地貌、山体影响而产生的黄河曲流运动不断变化,致使黄河、洛河相交汇后形成的汇流区域在大伾山北的东西一线曾发生过巨大的变迁,这一黄河变迁史上的重要问题迄今很少有学者关注。本文将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现存地形地貌结构理清历史时期河、洛汇流的地域变迁规律与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引起区域内黄河变迁的自然地理诱因,为深入认识黄河河性提供历史依据。

一、洛口与洛汭

《禹贡》是中国古代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记载,它是以征实为目的而用了分区的方法来说明各区的地理状况。(1)③顾颉刚:《禹贡(全文注释)》,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禹贡》导水篇中记载了九条大河,起自弱水,中有黑水、黄河、汉水、长江、济水、淮河、渭河,止于洛水。其描述黄河自“积石”始,“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叙洛河自“熊耳”始,“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2)胡渭著、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50、634—635页。,禹贡大河在激穿三门、砥柱之险后,经孟津而下,再“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后,洛水自西向北流,在大伾山的北侧与黄河汇流,该汇流地是禹贡大河所经之处最引人注目的地标。顾颉刚在给“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做注释时指出:“洛汭,洛水入河处。洛水自河南卢氏东北流,经洛宁、洛阳、偃师至巩县东汜水镇西入河。这里说的‘东过洛汭’,即河水由此东过洛水的北面。”③这里把《禹贡》所言“洛汭”解释成洛水入黄河的地方,即洛口。同时,在解释洛水“又东北入于河”一句时进一步地指出:“今洛水入河处在汜水(今荥阳市汜水镇)北,名洛口,据胡渭说,‘古洛水入河处在洛口西,古名什谷,即张仪说秦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什谷,即山海经所谓的洛汭。《元和郡县志》说‘巩县,洛水东迳洛汭,北对琅邪渚入河,谓之洛口’,是唐朝洛水入河处与今同。”(3)顾颉刚:《禹贡(全文注释)》,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46页。可见,胡渭、顾颉刚等学者都将古代文献中的洛汭解释成洛水入黄河处,其实是将洛口与洛汭混为一谈,实际上洛口与洛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理概念。

今天所谓的洛口既包括今巩义市东北的洛河入黄河的汇流之处,也包括黄河与洛河交汇后冲积而形成的大片滩地,以及滩地南侧的丘陵沟壑。具体地讲,今巩义市东北河洛镇沙鱼沟村外,黄河、洛河交汇处之南,包括神北、井沟、御史沟、七里铺、双槐树、沙鱼沟、滩小关、孙沟、洛口、金沟、英峪等村北均可被视为洛口的地域范围。《水经注》记载:“洛水于巩县东迳洛汭,北对琅邪渚,入于河,谓之洛口矣。自(巩)县西来,而北流注河,清浊异流,皦焉殊别。……河水自洛口又东,左径平皋县南。……河水又东径旋门坂北,今成皋西大坂者也。”(4)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5《河水》,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0页。可见,洛水在巩县往东流经洛汭后,北面正对琅邪渚,然后再注入黄河,黄河与洛水的汇流处称洛口,二水一清一浊,水色分明。河水从洛口继续东流,左边经过平皋县故城南面。平皋县故城遗址在今焦作温县赵堡乡北平皋村西,遗址上限可追溯至仰韶文化,平皋县故城位于洛口以东不远处,河水再往东就是成皋城西面大伾山北侧的旋门坂了。洛口南侧的大伾山与西南侧的神尾山实为黄河的天然大堤,当洛水切穿了大伾山与神尾山之间的隘口自西南向东北汇入黄河后,左岸的神尾山与右岸的大伾山恰似两支臂膀,牢牢阻挡了黄河的南泛。神尾山是一座北濒黄河、东南临洛水的黄土山岭,海拔高度约230米,神尾山形成的黄河天然堤防宛如天成,故又有神堤之称。神尾山又称神都山,旧志称神尾山为邙山尽处,曰神尾者,实乃神都山之尾也。如嘉靖《巩县志》“邙山在县北三里,西拥岹峣,河洛之间为神堤保障,古号秦头,魏尾,正此地也”;(5)嘉靖《巩县志》卷1,民国二十四年泾川图书馆重刻本,第2页。乾隆《河南府志》“神尾山为邙山尽处,曰神尾山,神都山之尾也”;(6)乾隆《河南府志》卷7《山川志一》,清乾隆四十四年刻本,同治六年补刻本,第11页。民国《巩县志》“大力山东迤五里抵洛汭,曰神尾山”。(7)民国《巩县志》卷2《舆地山川》,民国二十六年泾川图书馆刻本,第19页。

洛汭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它究竟在何处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周武王灭商之后,西周王朝为控制东方土地开始在河、洛交汇处一带营筑新都洛邑。《尚书·召诰》对西周王朝在洛汭一带擘划新都的经过记载的十分清楚,为我们找寻洛汭的地理位置提供了准确依据。“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周武王派遣太保召公先于周公往河洛交汇一带“相宅”勘察建都基地,召公得到吉兆后便开始勘察规划新城,又过了三天到庚戌日,“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所谓“庶殷,谓众殷民。攻,犹治也。位,宫庙市朝之位也。《作雒篇》云:‘乃位五宫,太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洛汭,洛入河处。”(8)曾运乾:《尚书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0—201页。召公先是率领众多殷商移民在洛汭之地勘察规划了太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五宫宗庙建筑的位置后,再诰令殷遗和侯、甸、男众诸侯参加营造洛邑。这是文献中关于洛汭地理位置最早记载,召公率殷遗民“攻位于洛汭”之地后,是先规划宗庙而后再营建新城,由此看来洛汭之地名不仅先于新邑,而且周人所营之新都雒邑是在洛汭这一较大区域范围内。

后世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新都洛邑应包括洛水之北的王城与瀍水之西的成周两座城池,王城为周天子所居,成周城则为殷顽民与周国军队所筑。陈昌远认为汉魏洛阳城实际上就是成周城的扩大,其地在今洛阳白马寺以东,距洛阳市约15公里,而西周王城很可能是汉河南县城及其外围东周古城的筑城基础,其范围大约在今洛阳王城公园靠东北一点。(9)陈昌远:《有关周公营雒邑的几个问题》,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处编:《中国古代史论丛》第8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6、229页。如果以此为坐标原点,沿今洛阳王城公园南的洛河而下,向东经洛阳市偃师区、郑州巩义市,约60公里后才可抵神尾山、大伾山北侧的河洛汇流之处——洛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洛汭与洛口,并非一地,洛口距《尚书·召诰》中的古洛汭还有60公里左右,洛口应包括在洛汭之内。

二、古代文献中最早与最东端的河、洛汇流地域

记载河、洛汇流地域变迁的古代文献资料虽不甚系统完备,但认真梳理后亦颇有可资借鉴之处,探索神尾山、大伾山以北历史上黄河、洛河交汇所形成黄河曲流变动的地域特征,有助于进一步阐释黄河在该段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首先是在比《禹贡》成书稍早的《山海经》中,对洛口位置有较为明确的记载:“洛水出(上)洛西山,东北注河,入成皋之西。”(10)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海内东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33页。此“成皋”即成皋城,《水经注》记载此成皋故城:“河水又东迳成皋大伾山下……成皋县之故城在伾上,萦带伾阜,绝岸峻周,高四十许丈,城张翕险,崎而不平。”(11)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5《河水》,第130页。今汜水镇西大伾山上仍有成皋故城,被当地人称为吕布城,城下就是滔滔黄河,其东1.5公里左右即是汜水入黄河之汜口。按《山海经》所记,洛口在“成皋之西”,应该在大伾山上成皋故城以西的区域内寻找,大致位置在今荥阳市境内的大伾山上成皋故城之西的黄河河道中。今天河洛汇流所形成的洛口位于巩义市洛口村西偏北15度左右,直线距离5.9公里处。(12)经现巩义市河务局河工雷宇先生测算:今洛口位于洛口村西偏北15度方位,距离5.9公里。若以今天的洛口为坐标原点,向东约10公里便是《山海经》所记“成皋之西”的洛口所在(见图1所示)。这里很可能就是古代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洛口,可能也是禹贡大河时代河洛汇流后所形成的洛口地望所在。

同时,历史上的黄河、洛河汇流处还曾向东推移至今牛口峪村北一带的黄河河道中,这应该是文献所见位置最东的洛口。雍正十三年纂修的《河南通志》记载比较明确:“洛河,源出陕西雒南县冢岭山,东流入河南境至卢氏县,过熊耳山而东北,瀍、涧二水先入焉,其流始大。经永宁、宜阳、洛阳、偃师而伊水入焉。又东北于巩县北十里循邙山尾,南入黄河。”(13)雍正《河南通志》卷12《洛河》,《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29页。雍正十三年以前的洛河是经今巩义市北十里的洛口村后,再向东流,循邙山尾(即今广武山北)入于黄河的。并明确指出洛水“会汜水五龙窝,达于河”(14)雍正《河南通志》卷8《洛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5册,第234页。,洛水在河洛平原与伊、瀍、涧水合流后再向东北流,经今洛口村一带后,再循大伾山、广武山的北侧向东,到汜水县五龙窝与黄河相汇,此“汜水五龙窝”即洛口所在。清代汜水县即今汜水镇一带,五龙窝在县北黄河南,今尚存,具体位置大致在今荥阳牛口峪村北。(15)承陈万卿先生告知:五龙窝为宋时地名,至今仍在沿用,其地大致位于今荥阳市牛口峪村北。雍正年间的洛水大约是循大伾山北侧向东,在汇合汜水以后又向东流大约13—18公里,在今广武山牛口峪北的五龙窝一带与黄河相汇。若以今天的洛口为坐标原点,那么雍正十三年《河南通志》中的洛口则在其东28公里左右的五龙窝,即今广武山牛口峪村北一带(见图2所示)。这应该是历史文献所见最东的河洛汇流处——洛口的位置所在。

图2 雍正《河南通志》中记载的洛口位置

三、河、洛汇流在今荥阳满沟与巩义洛口村之间的变动

历史上的洛口虽然最东可至今荥阳市牛口峪村北一带,但除了今巩义市北的洛口以外,今汜水口向东至荥阳市孤柏嘴、满沟一带也曾经是洛水与黄河汇流的区域。

明代嘉靖年以前,洛口大约应在今巩义市北洛口村一带(16)因河、洛汇流区地望在今荥阳满沟与巩义洛口村之间的频繁变动多集中于明嘉靖时期之后,故以此时间跨度做详细论述,碍于篇幅限制,明嘉靖之前的河、洛汇流地域变迁另作文章详细探讨。(见图3所示)。但嘉靖年后,黄河主流迁移,洛水向东至汜水县北与黄河相汇,洛口也随之东移。《明史·地理志》河南府巩县条下载:“西北有洛水,旧经县北入河,谓之洛汭,亦曰洛口。嘉靖后,东过汜水县入河。”(17)《明史》卷42《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82、981页。此处明确记载嘉靖年后洛水已不在今巩义境内入黄河,而是在汜水县入黄河。河南府汜水县条下则明确了洛水入黄河的位置:汜水县故城“北滨河,洛水自西,东至满家沟,合汜水入焉。”(18)《明史》卷42《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82、981页。洛水在嘉靖年后离开巩义向东,循广武山北侧,先与汜水合流,待洛、汜两水合流后再经今口子村北至满家沟与黄河相汇流。此满家沟,即今天孤柏嘴东南的满沟,西北2公里左右即黄河。明代嘉靖年后黄河与洛水相汇的洛口应该在今满沟村西北孤柏嘴东侧大伾山下的黄河河道中(见图4所示)。

图3 《明史·地理志》中记载的洛口位置(嘉靖前)

图4 《明史·地理志》中记载的洛口位置(嘉靖后)

嘉靖年后,今荥阳满沟村广武山下的洛口何时再回归到今巩义北洛口村一带的位置,文献中没有准确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大约在清末民国初期之际,巩义洛口一带已再次成为黄河、洛水的汇流之地。民国《汜水县志》总结了洛河汇流地点的变迁,“洛自巩县入河,嗣则过成皋,东至满家沟入河。今河已南徙,啮大伾山根十余里,洛仍自巩入河矣。时巩时汜,迁流无定”。(19)民国《汜水县志》卷1《地理》,民国十七年上海世界书局铅印本,第5页。

李乐梳理了嘉靖三十四年以来洛口的地域变迁,认为嘉靖四十三年以后,洛口自汜水县满家沟一带西移至今巩义市境,除清雍正十二年至乾隆二十六年27年内,洛口曾短暂地回复到汜水县西北的位置外,其余时间都位于神都山东侧七里铺、洛口村一带(20)李乐:《明到民国末年南洛河河口变迁研究》,《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即今洛口村西北5.9公里处(见图5所示)。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河洛汇流处洛口的形成仅有450余年的历史。

图5 民国《汜水县志》中记载的洛口位置

四、河洛汇流地域变迁的原因分析

综上可见,自今神尾山脚下河洛交汇处向东约30公里范围内的大伾山、广武山北一带是历史上河、洛交汇变迁剧烈的区域。今天的河洛汇流处大致位于巩义市神北、七里铺、双槐树、滩小关、洛口村以北一带。《禹贡》《山海经》等记载的最早的河、洛汇流处位于今荥阳市汜水镇西北成皋故城所在的大伾山下西北一带,距今巩义市洛口村一带的河洛交汇处约10公里。荥阳市牛口峪村北的五龙窝一带,距今巩义市洛口村一带的河洛交汇处约28公里,是文献记载河洛汇流最东的区域。此外,洛口——即河洛汇流处还常在今巩义市洛口村一带与荥阳市汜水口、满沟、孤柏嘴一带往复摆动,明清以来黄河与洛水在此区域内的交汇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荥阳汜水口—满家沟—孤柏嘴一线,西距今巩义市洛口村一带约15—20公里,是历史上河、洛交汇的重要区域之一。黄河与洛水之所以在此交汇,与该区域内的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查看地形图,巩义市、荥阳市汜水镇北面和温县相临,中间隔着大面积的黄河滩地,例如神北河滩、河洛镇、汜水滩等。这些面积庞大的黄河滩地的海拔都在105、106米左右,而此段黄河河道的海拔也在106米左右,并且巩义市和汜水镇的黄河沿岸海拔都在130—170米,这决定了洛水不可能由此进入汜水镇境,只能在黄河向北摆动时,侵占黄河河床向东流入汜水镇境内。明嘉靖年前后,黄河主流很可能向北摆动并较为剧烈,黄河对洛水的顶托作用减小甚至消失,而黄河河床又处于海拔较低的位置,河流向低处流的惯性使洛水进入黄河河床并沿着黄河河床向东流,最终进入汜水县境内。(21)李乐:《明到民国末年南洛河河口变迁研究》,《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这也是荥阳汜水镇北汜水口、满沟、孤柏嘴一线在历史上成为黄河、洛河汇流区域的河流地貌因素。

而黄河河道的南北摆动则是由曲流运动导致。在水文学上,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导致的河流弯曲被称为曲流。当河床坡度减小时,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明显,河流不断地侵蚀河岸、扩展河床,致使河道发生弯曲,造成形如蛇行的曲流河段,曲流地貌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黄河出孟津以后,河身从深切峡谷转为宽谷浅槽,河道中流线迂迴,河床变动不定,有支流水道注入时,黄河河道与河床自然会发生变异,两千年来黄河、洛河汇流区的地域变迁也证明了这一点。

黄河由铁谢镇(今孟津白鹤镇铁谢村)始从峡谷进入宽槽,之后在今焦作、郑州之间的河床大致呈东西走向。北岸在焦作市孟县招贤镇(今温县招贤乡)和温县一线是一列黄土低崖,形态较为破碎,高出河面10—40米;南岸的邙山、大伾山、广武山等则为一列平整的黄土平岗,高出河面100—150米,黄河河床的曲流活动范围就在此南北两岸之间。此段黄河谷地宽达10公里,其中南北曲流带宽度约为5—8公里。(22)郑威:《应用地图比较方法研究黄河河床变形》,《黄河建设》1957第6期。在这段河道中,孟津铁谢村、巩义马峪沟、荥阳孤柏嘴和桃花峪四处为河道的窄槽段,约束和限制了黄河河床的曲流活动,其中马峪沟和孤柏嘴与洛口的变动关系最为紧密。

马峪沟位于今巩义市境,是孟津铁谢村与洛河口之间的流线辐合点,在马峪沟以上黄河流线偏东南,以下流线则偏东北。而荥阳孤柏嘴则以岬角的形式凸出在汜水河口东北。在马峪沟与孤柏嘴之间,黄河曲流受这两个枢纽点的制约,在两岸低谷间以不同的振幅作南北震荡式摆动,洛口随即形成东西往复摆动。(23)郑威、胡贤洪、方永:《伊洛双子河——河谷地形与水文地理调查》,《地理学资料》1958年第2期。当黄河曲流偏南流时,河道濒临邙山北麓,洛河横断神都山与大伾山之间的峪口,在今七里铺、双槐树、滩小关、洛口村一线经洛口入黄河;当黄河曲流往北移动时,洛河的下游便向东北延伸,在今洛口村以东的黄河凹岸处另觅出路。由于黄河北流并不远离孤柏嘴,所以洛河只能在孤柏嘴东西一线沿着谷地低槽注入黄河。因此,自汜水口向东经满沟至于孤柏嘴一线,成为仅次于今巩义市七里铺、双槐树、滩小关、洛口村一线洛河与黄河的汇流区域。这便是两千多年来,引起洛河与黄河汇流地域发生巨大变迁的原因所在。

猜你喜欢
巩义市河洛洛河
用奉献缔造服务 展现共产党员优秀品质——访巩义市住建局办公室主任张磊
退伍不改为民情 平凡岗位谱华章——访巩义市住建局优秀共产党员姚勤辉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巩义市
洛 河
洛河
从元符号看文化联想——论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的关系
巩义市
彬长矿区白垩系洛河组不同层段水力联系的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