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编教材的历史发展、现实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3-06-05 20:51高维刘红丽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安全中国式现代化

高维 刘红丽

摘  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统编教材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健全了国家教材制度,编写出版三科统编教材,自此统编教材建设进入了新阶段。统编教材通过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进而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统编教材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国情,认识到全国人民是一个发展的整体并促进民族团结统一;有利于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提升学生作为接班人的使命担当;有利于学生感知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其成为世界和平的推动者与维护者。进一步发挥统编教材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价值,需要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强化统编教材建设的意识形态内涵,加强党领导下的统编教材编写队伍建设,完善统编教材管理体制;规范教材编写工作,在教材中系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元素,优化教材设计和呈现方式;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教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并培养教师教材开发的能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挖掘和拓展教材中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元素,运用项目式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意识形态安全;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教材制度;统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D61;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3)03-0120-11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材为基。教材是传达国家意志、体现国家事权的特殊文化产品,需要传达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受西方外来思想侵袭、历史虚无主义袭扰等因素影响,一段时期内出现“毒”教材、擅自偷换教材版本及小学数学插图事件等问题[3],存在着歪曲历史,给学生灌输分裂思想,弱化国民教育;插图不美观,不积极向上,个别插图甚至存在错误等问题。如果长期使用这样的教材,容易导致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模糊,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祖国统一,也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些问题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4]。其中,统编教材是培根铸魂的关键教材,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密切联系。统编教材能够系统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统编教材立足国际视野,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在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上起着重要作用,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载体。

从已有研究来看,学界认为统编教材有利于促进国家认同教育[5]、民族认同教育[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7]。当前,关于如何通过统编教材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尚待加强。本文將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编教材的历史发展与现实价值,分析统编教材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以期为统编教材进一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编教材的历史发展

统编教材也称“通用教材”“部编教材”,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编辑,通用于全国各地学校的教材”[8]。我国统编教材建设于清末开始,民国时期得到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编统用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其中经历不断的探索与尝试,获得了许多经验,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统编教材建设更加完善。目前,一些研究者系统地梳理了我国统编教材的发展脉络,如郭戈从旧中国统编教材的历程、新中国统编教材的历程梳理了我国统编教材的历史沿革[9],张振、刘学智从清末救亡图存时期、民国政局迭变时期、新中国除旧布新时期、新时代伟大复兴时期四个阶段梳理了中国百年统编教材建设的历史脉络[10],马丽琳梳理了新时代以来统编教材的重大举措与实践特色[11]等。本文联系中国式现代化历程进一步梳理我国统编教材的历史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教材编审工作,探索建立编审统一的教材制度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2]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时军阀混战,社会环境极为恶劣。但中国共产党仍然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狠抓革命根据地教材建设工作[13]。中国共产党结合当时社会形势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在根据地建立了新的制度与课程,严格规定教材的政治导向,并设立了专门机构,尝试建立编审统一的教材制度。

1931年,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成立,统一管理根据地的教育工作。1932年,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内设立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苏区教育类图书的编纂与审定工作[14]。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颁布,规定了地方苏维埃的编审出版机构及其职能[15],缩短了教材的审批和出版周期。1934年,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设立编审局,领导编审教材事宜。革命根据地的教材编审机构逐步健全,编审统一的教材制度探索不断深入。同时,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视教材编写工作,多次组织人才力量参与教材编写。1942年,毛泽东同志还亲自为由凯丰、徐特立、范文澜等编写的《文化课本》作序,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材编写工作的重视与关心[1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条件极其艰苦,经济落后、文化贫瘠,中国共产党领导教材建设的构想并未完全落实。但在如此艰苦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于建立教材编审统一制度的不断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教材建设事业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编写供应全国的教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带来了社会性质上的变化,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造旧教育,发展新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成为当时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要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就要对旧有的教科书编辑、出版和发行体制进行彻底变革[16]。因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体现了对统编教材的重视。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在召开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时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同时决定由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共同组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7],专门负责编辑出版供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的教材。同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由其组织力量重新编写中小学各类课程的教材。195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了第一套全国通用教材。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教材体系的初步形成,建立起全国中小学教材由国家统一供应的基础[18]。1953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中央历史教学问题委员会”,加强了对语文、历史等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编写的统一领导。从1949到196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出版四套统编教材,有效解决了中小学的用书难题。“文化大革命”时期,教材体系遭到严重破坏,统编教材没能持续地使用。总体来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不断探索与努力,使党的思想与国家意志能够充分融入教材,为教材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恢复统编教材制度,开启教材建设多样化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快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与专门人才,国家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材建设再次得到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开始恢复统编教材建设的各项制度。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后就分管科教工作,要求尽快编写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教材,还强调教材编写要有足够的合格人力加以保障,要切实提高教材编写质量。1977年,全国教材出版发行工作会议制订了1978年度中小学教材出版计划,明确提出中小学教材以后要由教育部统编。1978年4月,国家恢复了教材建设工作,包括教材编写与出版发行体制。中国共产党再次确立了对教材建设事业的统一领导,统编教材建设逐步得到恢复。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对教材建设事业的领导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基础上,不断增强领导教材建设的适应性与灵活性。1988年,国家教委《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颁布,开启了我国义务教育教材“一纲多本”和教科书建设多样化新阶段。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加速了教材多样化的进程。这是党中央基于当时社会发展形势及教育发展状况对教材建设事业进行的有效探索,丰富拓展了教材建设呈现国家事权的形式,体现了党领导教材建设事业的灵活性,教材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不断推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健全国家教材制度,编写出版三科统编教材

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材工作非常重視,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是铸魂工程,强调统编教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立足这一制高点,加快推进从教材大国迈向教材强国,助力实现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成为时代的召唤和历史的必然[19],统编教材的发展也随之进入新阶段。

2014年10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教育部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领导决策工作。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和涉及国家主权、安全以及民族、宗教等内容的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2017年3月,教育部成立教材局专门指导管理教材建设,同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开始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三年之内实现全国覆盖。2018年5月,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它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专业机构。2019年完成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审编工作,于同年秋季高一年级起使用新教材,2022年所有省份实现全覆盖。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不仅成功组织编写了多套全国通用教材,还做到了全国学生都使用上了统编教材,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政策灵活,做到“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分类指导”[20],让教材建设各方面体制机制衔接更加紧密。自此,统编教材建设进入了新时代。

通过梳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编教材的历史发展,不难发现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便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在党领导教材建设的百余年历程中,我们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立足中国国情,编写能够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的教材。二是健全教材管理制度,设立专门机构统一编审教材,组建专业队伍编写教材,确保教材的专业性。三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体现科学育人规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编教材的现实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以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实质内容、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导向,是统筹协调、全面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统编教材通过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进而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一)统编教材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党的领导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前途、命运、性质和方向,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坚实的依靠、最显著的优势和最有力的保障[21]。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能够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凝聚起来。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够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才能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不断取得新进展与新成就。

统编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承载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任和使命,在落实国家事权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统编教材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22],并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维护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统编教材有利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与国家的发展历史,有利于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如六年级下册统编语文教材中《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讲述了李大钊同志在经历严酷的审问下不背叛党,展现了视死如归的精神,这有利于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事业中奋斗的艰辛,感受党的伟大,增强学生对党的拥护与热爱。再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课本系统梳理了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的思想理论,深刻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经历挫折后坚持社会主义的完整过程,使学生了解到中國共产党为国家所作的巨大贡献,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二)统编教材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国情,认识到全国人民是一个整体并促进民族团结统一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就是我国人口规模庞大的实际。人口是基本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特征和前提条件。回顾党领导国家现代化的百余年历程,各个时期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与发展都得益于对当时人口重大问题的积极应对与妥善调整[23]。对于人口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来说,没有超大人口规模的国家成功实现现代化的经验可以参考,因此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奋斗、努力开创的现代化道路具有中国特色。巨大的人口规模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也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难题,并且人口国情是不断变化的。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直面人口负增长与人口区域不平衡等问题,持续推进人口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入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进的源源动力。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统编教材立足中国国情,能够体现我国社会发展进程。巨大的人口规模是中国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的国家特色,统编教材也将这一国情融入其中。使用统编教材有利于学生掌握我国基本国情,认识到中国人口规模巨大而且是统一发展的整体。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到“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知道我国的人口是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56个民族是一个整体,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再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中讲述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让学生了解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变化及党和国家对人口问题做出的正确政策调整等。这让他们了解到我国的人口现状,明确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全国人民是一个共同发展的整体,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为之努力,进而促进全国人民团结统一。

(三)统编教材有利于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提升学生作为接班人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4]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23]。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完成现行标准下全部贫困人口脱贫的壮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道路探索、理论阐释、目标部署等多个维度全面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与开创性实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牵引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标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所在,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和新方向,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崇高价值追求[23]。

统编教材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了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还能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共同富裕。统编教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共同富裕与每个人的美好生活都息息相关,能够增强学生未来建设国家的责任感。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一课中“走向共同富裕”,让学生们理解共同富裕是由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继而帮助和带动其他地区逐步实现富裕,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并认识到人人共享需要人人共建,增强学生作为接班人的使命担当意识。再如统编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课本梳理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致富观,培养其奋斗精神,并认识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上下同心,进而增强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

(四)统编教材有利于学生感知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23]。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协调的、平衡的现代化,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重视物质文明发展,还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纵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其大多数国家是以剥削多数劳动者的个人物质利益来满足少数资本家的利益追求,造成了西方式现代化具有物欲膨胀的特征,造成了对金钱与物质的盲目崇拜与信仰缺失。而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紧紧联系起来[25],不仅重视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也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矢志奋斗,开创了“两个文明”相互协调的现代化道路,有效解决了经济增长过程中“两个文明”不平衡、不协调的世界性难题,实现了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

统编教材继承并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材,同时统编教材也将中国丰富的物质文化融入其中,向学生展现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向学生们介绍了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促进了物质生产的极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中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向学生呈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动力。教材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多姿多彩的物质、精神文化,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还能让学生意识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有物质基础作为支撑,也要发挥好思想与文化的引领作用,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

(五)统编教材有利于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科学合理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以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和最普惠的公共产品,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长久发展。历史已经证实,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式现代化老路注定是行不通的,无止境地掠夺自然资源无益于现代化发展,极易导致祸及全人类的生态危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向全世界展示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我国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将其融入包括教育在内的多项国家建设之中。统编教材也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自觉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使学生了解到地球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只有保护好地球生态环境才能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再如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中提出要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基本途径,让学生了解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教材编写依据的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中都提到要了解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在课程内容部分提到要“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6]。这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理念,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六)统编教材有利于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学生成为世界和平的推动者与维护者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顾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些国家靠着对内剥削、对外侵略的方式实现了现代化,然而这种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谋取自身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平等与不稳定,也使得一些落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处于不利地位[21]。对此,中国共产党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内依靠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对外坚持和平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以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为目标,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先发现代化国家确立的“霸权秩序”[27],为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作出了中国贡献。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开创了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统编教材立足世界主题,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国际理解素养。统编教材有利于学生树立和平发展观,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中“同住地球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学生了解到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关注全球性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观念,积极构建美好世界。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课本中的“一带一路”部分,让学生了解到“一带一路”能够实现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构建开放型的世界经济。高中统编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介绍了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让学生了解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潮流。这些内容都有利于学生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并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其成为世界和平的推动者与维护者。

三、统编教材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率先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28]。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方位积极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的战略需求,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统编教材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以教育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然而,当前统编教材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教材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教材内容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联系尚需进一步加强,部分教师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不足,不能有效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理念融入教学等。进一步发挥统编教材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价值,要在党的领导、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国家事权

当前,党对领导教材建设事业的认识持续深化、能力显著增强。在未来的统编教材建设事业中,面对新的要求与挑战,我们必须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不动摇,全面贯彻党关于教材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切实把好育人育才的重要关口[13]。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强化统编教材建设的意识形态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材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强化党在教材建设中的领导权,将党的思想全面地落实到统编教材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任务与教育工作重点把握教材的政治性与思想性,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果,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统编教材建设的正确方向。同时,要不断完善统编教材的意识形态审查机制,保证统编教材体现国家意志。

其次,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领导教材建设队伍工作。中国共产党加强对教材建设队伍的领导,严格把控教材编写人员的“政治性”与“专业性”,保证教材建设队伍立场坚定、业务精湛、经验丰富[13]。

最后,坚持党的领导,完善统编教材建设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教材管理体制。发挥国家教材委员会、教材局对教材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地方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教材管理政策,加强对地方教材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29]。地方政府应在忠实于国家教材管理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特色与发展特点制定统编教材的使用制度,保障统编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进一步明确学校教材管理职能,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引导学校在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安排下结合本校发展目标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制定相关使用制度,促进统编教材的校本化实施。

(二)规范教材编写工作,系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元素

“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30]国家主流价值观通过教材这个物质载体加以具体化,并通过对教材中价值取向的设定来达到引导社会的目的[31]。教材编写是教材建设的首要环节,教材编写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规范教材编写工作是做好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统编教材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教材编写不容忽视。

首先,教材编写理念要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政策要求,保证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始终体现国家意志。教材的整体布局、单元结构设计及选文编排,既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又要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求与伟大成果。

其次,教材编写内容要系统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素。教材编写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通过统编教材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教材编写内容中要系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元素,如我国基本国情、党史、国家发展历程、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发展局势等。要做到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进步,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彰显中国精神,展现文化自信。如及时反映二十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进展。同时,教材编写内容要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立足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与使命。

最后,教材设计和呈现形式要注意灵活和多样。只有通过恰当灵活的设计和呈现形式,教材内容才能焕发活力,帮助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对于不同教材内容要采取适合的呈现形式,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创设情境、集体讨论、实践活动、价值反思等来提升学习效果。如统编教材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就适合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展开,可以让学生观察学校及社区周边的环境,使其在切身体验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通过内容与形式的相互配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使教材成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三)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教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作为统编教材的直接使用者,教师对于统编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对于统编教材使用的观念和态度、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等直接影响着统编教材使用效果[32]。通过统编教材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教师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首先,教师培训必须坚持师德为先,注重教师的思想政治和职业理想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增强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与自信心,自觉拥护党的理论、路线,促进其从国家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的职责和使命,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品德修养与教育情怀。

其次,教师培训内容要贯彻国家意志,回应时代主题。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本质要求等纳入培训内容,尤其要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主动回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解析热点和痛点问题[33]。如将国家安全、法治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等内容纳入培训,加深教师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最后,加强对教师的教材培训。帮助教师准确把握统编教材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育人导向和编写理念[11]。通过教材培训加强各科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培养教师教材开发的能力,使其能够体会统编教材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联系。

(四)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感

统编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托。要在教学过程中以统编教材为基础挖掘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元素,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并利用好现代技术手段,使得统编教材的内容更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进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首先,教师要挖掘和拓展教材中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元素,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教师准确理解与把握统编教材的时代使命,不仅要挖掘教材中與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的内容,还要联系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求及意义。

其次,运用情境学习、项目学习、探究学习、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与实践探究中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教师要基于教材内容,结合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带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与特点。如对处于革命老区的学校来说,教师要利用好地域优势,联系教材内容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让学生感受到党带领人民奋斗的艰辛,让学生意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最后,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生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途径。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畅游祖国大好河山,感受自然之美,这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如当教材中涉及国际交往时,通过网络技术和智能教学平台,让学生通过网络实现与其他国家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国际理解。这有利于学生树立全球观念,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李强主持  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N].人民日报,2023-02-08(1).

[3]  王飞,刘身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教材建设的价值意蕴与推进理路[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1):94-106.

[4]  郑富芝.尺寸教材  悠悠国事——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J].人民教育,2020(Z1):6-9.

[5]  高维,颜蒙蒙.统编教材与国家认同——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研究[J].教育学报,2020(3):34-43.

[6]  王书敏.统编七年级历史教材中的民族认同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12-21.

[7]  袁硕,周梦圆.以统编语文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征、机理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2):24-33.

[8]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84.

[9]  郭戈.我国统编教材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经验[J].课程·教材·教法,2019(5):4-14.

[10]  张振,刘学智.我国统编教材建设的百年脉络与核心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21(4):26-33.

[11]  马丽琳.新时代统编教材建设:实践特色与价值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22(1):32-39.

[12]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13]  黄强,张廷凯,任长松,等.中国共产党领导教材建设事业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J].课程·教材·教法,2021(6):4-12.

[14]  皇甫束玉,宋荐戈,龚守静.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62.

[15]  江西省教育学会.苏区教育资料选编(1992—1934)[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231-233.

[16]  黄强.新时代教材建设:理念与实践[J].中国出版,2018(9):5-10.

[17]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G].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482.

[18]  课程教材研究所.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1949—2000研究丛书(出版管理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

[19]  余宏亮.建设教材强国:时代使命、主要标志与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0(3):95-103.

[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3-03-12].http://www. 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1]  张士海.“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内涵解读[J].理论与改革,2022(6):18-22.

[22]  程良宏,黄晓茜.统编教材的载体属性及其学校化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20(11):28-35.

[23]  石建勋,杨璐柳婷.中国式现代化的演变历程、深刻内涵及推进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73-82.

[24]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李克强汪洋王沪宁韩正出席[N].人民日报,2021-08-18(1).

[25]  史巍.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思想逻辑及时代要求[J].社会科学家,2023(1):22-29.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15.

[27]  张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6):14-16.

[28]  吴岩.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22(11):21-29.

[29]  许航,孙绵涛.中国共产党教材管理政策百年历程、特征和趋势[J].中国教育科学,2021(5):49-57.

[30]  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2):4-9.

[31]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1.

[32]  咸富莲,马东峰.统编教材使用的内涵、原则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5):40-43.

[33]  李堯.民族地区教师精准培训的困境与突围[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52-159.

责任编辑:刘洢菡

DOI:10.13946/j.cnki.jcqis.2023.03.011

作者简介:高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红丽,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CHA180267)

引用格式:高维,刘红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编教材的历史发展、现实价值与实践路径[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3):120-130.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安全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构论析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