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拍打成型工艺与工具系统的关系

2023-06-05 00:55吴哲夫
江苏陶瓷 2023年2期
关键词:紫砂工具工艺

吴哲夫

摘要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结晶,而紫砂壶的泥片拍打成型技艺是这一工艺技术的核心,其与工具系统密切相关,在整个工艺体系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完整的手工加工方式。本文通过对紫砂壶泥片拍打成型制作中的工艺和工具系统的分析,以文献作为参考,结合现代紫砂壶成型工艺与工具系统的发展现状,对紫砂壶拍打成型工艺中工具系统和工艺系统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对传统手工成型方式中存在的得失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探索紫砂壶制作技术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紫砂;工艺;工具

1紫砂壶泥片拍打成型的基本原理

紫砂壶的泥片拍打成型技艺是紫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宜兴当地长时间的制陶实践演变中诞生的,这种成型方法最重要的部分在于拍打,其它的部分如镶接和泥塑等则是附加。拍打部分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紫砂泥较其它陶土材料更好的韧性,也就是不易折断的特性,以手指头为支点将泥片拍打弯折,如若紫砂泥一拍即断,就不会有这么多故事与传说了。描写紫砂壶泥片拍打成型之手法的文章很多,徐秀棠先生就在《宜兴紫砂传统工艺》提到过,他是这么描述的:“打身筒时右手握拍子,拍打时既要有按的力使口向内收敛,又要有带动慢转的稳力,节奏要恰到好处,左手托在里面以掌握造型弧度的变化。”这几句话将壶身泥片围起来后打制身筒的动作要点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每个人的手法又有些许区别。“按的力”是指陶手在使用拍子拍打泥片时,需要对泥片施加一个使泥片上端向中轴靠拢的力,“使口向内收敛”,一般这个力的方向保持趋向身筒的中心,随着泥条上端角度越来越小,这个力的角度也随之越来越大。这个使泥条向内收拢的力需要把握好角度和强度,一旦较上次落拍改变的角度过大,容易使泥条产生褶皱或裂纹,而强度过大也会使泥条皲裂。光有使泥条聚拢的力不足以拍打出圆形身筒,所以徐秀棠先生还说“要有带动慢转的稳力”,这句话对带动身筒旋转的力提出了两个要求,既要转得慢,又要保持匀速,速度过快或转速不稳定都容易让身筒受力不均,最后无法达到周正完满的弧度,所以陶手需要控制手上的力度,把握好拍打的节奏,使拍子落在泥片上的力度和节奏“恰到好处”,也要保证内收力和旋转力相互协调,以保证拍打出的身筒圆润完美。左手的作用也尤为关键,在右手负责握持拍子施力时,左手需要掌心向外在身筒内侧向上托住泥条上端,防止泥条单次弯折的程度太大,导致整体变形或局部产生折痕。拍打身筒的过程中每个人手法最大的不同也在于左手(见图1),一些陶手在拍打过程中保持左手稳定不动,而另外的陶手会在拍面接触到泥片时轻轻向上提起,提前扶住将要下压的泥片部分,这就使他们左手在打制时在内侧与泥片预留不同的距离。另一个差别在于有些陶手用左手手指的掌心侧托住泥片被击打的地方,而其它的则是用指腹托住,这两种方式下泥片受力的区域不太一样,但泥片开始向内弯折的地方都是近似的。不同的陶手需要自己摸索协调左手与右手的动作,这也说明了不同陶手对泥性的理解不一样,利用泥性的方式也有区别,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了解并利用了紫砂的特点,结合成熟的加工工艺才可以拍打出符合要求的身筒。

镶接部分利用了脂泥的粘性,雕塑部分利用了软泥的可塑性,抛光部分是利用黏土具有可塑性、砂硬度大的特點,这些是为了提高外观的观感延伸出的加工工艺,用紫砂外的材料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但在紫砂的成型过程中,因为其过分强调外观的和谐典雅,所以加工时需要额外注意坯件的干湿度、收缩率的问题,否则部件出现问题会破坏整体的美感,几种因素相互影响之下,紫砂壶的加工难度就被提升到相当高的程度了。

2紫砂壶泥片拍打成型工具系统分析

由于加工方式和外观要求的不同,其它成型方法所需的工具种类数量远不如紫砂的泥片拍打成型法需要的工具,自然其它产地也没有孵化出类似的工具系统,会用泥片拍打成型工具依然是件稀罕的事情。工具的单体结构都简单,但胜在工具的种类多样,一种工具又有不同的形制,所以工具的数量也繁多,功能较其它成型方法的工具完善,形成的工具系统也臃肿复杂。它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使用方法上,制作时和使用的手法门槛和难度高,也在于种类繁多、功能各异,能应对一些特殊的造型,越是能应对极端的情况,工具系统就必须被设计得更精密、更复杂。工具的结构设计得简单应是受技术、人的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正因为结构简单,才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去弥补单个加工步骤不确定性造成的误差。它的复杂性也体现在工序和工序之间的衔接步骤和善后工作,也有一套单独的方案去应对,比如说上泥片后要用鳑鲏刀或竹拍子刮去多余脂泥,倒角时上煨泥需要用手指或单独制捖石去除多余煨泥,不但每一道主要工序需要对应特定种类的工具,工序之间的衔接也有,这也可以称为工具系统的完整性。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工具不少已经或可以被新材料的工具取代,但作用必须类似,不然取代不了旧工具,工序上就会出现缺失,壶中就会有纰漏,这也是工具专门化的一个弊端,专门化造成了功能的固定和不可替代性,工具系统越是被设计得各司其职,工具受到的限制就越多,对应的使用手法和工艺的限制也相应变大,对于人的个体有限的学习能力来说,工具过多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工具系统内种类众多也造成了分类的不便,按照不同角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根据常用的程度,可以像徐秀棠先生一样分为必备工具、专用工具和特殊工具;根据功能的不同,泥片拍打成型的工具系统可分为放置工具、打制工具、切割工具、规范工具、雕塑工具和其它的专用工具。但一种工具可能有数种职责,也可以临时代替其中某些专门的工具。

3工具系统和成型工艺的关系

工具系统与拍打成型技艺都是紫砂壶制作工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制作和选择合适的工具是工艺得以发挥的前提,工具的正确使用是实现工艺的前提,成型工艺的存在使工具得以施展。工艺和工具系统的总和是一整个工艺系统,将工具系统纳入工艺系统的一部分,或将工具系统与工艺体系相并列,这取决于理解的不同角度。如果工艺系统被认为是整套制作紫砂壶的流程,那么工具是紫砂壶制作的必要准备,自然属于工艺系统的一部分;如果认为拍打成型工艺系统只包含在泥凳上制作紫砂壶的过程,那么工具只是为了实现成型工艺的附带品。自己认为,工艺和工具系统应当被纳入紫砂壶泥片拍打成型的工艺系统,因为光是有拍打成型的手法不可能实现紫砂壶型,也要靠纯度较高的紫砂材料所有的特性。只有紫砂材料特性被人所发现,人们也发明出针对紫砂材料特殊的加工手法,特定的工具才得以有机会被发明。在历史上,紫砂的纯度确实是从低到高逐步改变的,这个事实可以从出土的早期紫砂器残片中发现。低纯度时期,紫砂器的加工手法远较现在粗劣,这个时候专用的工具还没有出现,后来随着泥料特性被发掘,提纯手段越来越高明,泥片成型随模具一起被应用在紫砂材料上,恰逢此时煮饮法衰微,泡茶方式开始流行,文人将目光转向这种小众材料,紫砂优异的韧性和可塑性得以被世人所看重,在这个过程中紫砂的成型手法也有飞跃,随着这种飞跃,工具也得到了质的变化,从内外模具到拍打工具,再到今天新材料、新形式的工具,可以说工艺与工具是共生的,两者相互适应、相互牵拌,离开工具工艺无法实现,离开工艺工具无计可施。在发展的过程中,紫砂壶在市场里不断被提出对外观的要求,陶手也不断地适应市场,创造出相协调的工艺与工具以改进紫砂壶的外观。从前是适应文人市场,从时大彬开始的拍打成型工具系统相较内模成型对身筒和其它部件都有明显进步的加工能力,到了今天仅从加工的精致程度这一角度来判断,明显比明、清时期又获得了提升,工具对紫砂壶外观的影响远远大于前朝。

工艺甚至可以被理解为使用工具的手段,使用工具的手法没有变,而是把特定的工具改进,就像现在的明针和塑料袋裹海绵,抛光的手法并没有改变,只是工具改变了,表面处理的效果提高,这当然也被视作工艺的进步。工艺的进步也可能不需要工具的改进,如泥片在镶接前用光滑的面对桌面甩一下,利用张力使泥片有微微的弧度,这样的做法能让线条显得更挺拔;又比如说合理安排每个部件制作的步骤,需要稍微晾干的部件先制备。这两种情况工具本身都没有得到改进,但工艺确实更为讲究先进。但捏塑到模制的改变,不能判断到底是工具还是工艺先改变,只能说先有了模具,才有了使用模具成型紫砂壶的事实,当然在历史的尺度上就可以被解释为是同时发生的。

另一个方面,工具对工艺有着促进作用。工具本身的设计和制作对陶手的基本功和思维能起到锻炼效果,这也是以前学徒需要学习制作工具的理由,抛开动手能力的训练目的,制作工具的过程被视为造型能力和性格的磨炼,这也从侧面说明在长时间的惯例中,制作工具被放在制壶的流程中。而工具作为一个环节,其内在逻辑肯定与制作紫砂壶本身的环节逻辑相洽,采取同一种思维模式中的不同方面进行摸索,必然会对另一方面有裨益,练童子功的人对专业领域内的问题总有与后来者不同的见解,这就是思维适应了专业领域需求的结果。制作工具的思维会额外增益制壶的思维,不仅是对工具的功能有更多领会,也能对暗含的理由有深入思考。

从制作痕迹的角度看,目前的工艺越来越想掩盖工具留下的痕迹,这在清代的壶上很少出现。如果说清代以前是工艺水平不足,不能去除制作痕迹,但清代的紫砂壶造型已经可以做到非常复杂,但也没有刻意避免这些痕迹,如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宜兴窑紫砂竹节式茶壶(见图2),所塑竹节表面不乏工具刻划的痕迹,这只能解释为紫砂壶制作标准的转变。

4結语

紫砂壶泥片拍打成型工艺和工具系统从诞生之初就互相羁绊,共同成长又彼此挟制。不管是工艺还是工具系统,虽然在近现代业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于一些特殊的造型和效果依然有心无力,这个问题固然有目前时代的局限性,但这依然是外部矛盾,要想继续改进工艺和工具,将紫砂之路越走越宽,工艺和工具系统的内部矛盾才是重中之重。限制工艺和工具的是工艺系统的自身,但通过社会对紫砂壶的要求而表现出来。在目前的条件下,工具功能专门化、细致化和极端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但就如上文所说,工艺系统的改进将会为下一步发展指明方向,也将受到自身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制约。如何协调工艺与工具系统,如何兼顾人,这正是正确认识这些因素相互关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花晗佶.浅析工具改良对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意义[J].西部皮革,2018(2):4.

[2]徐艺乙.传统工具 艺术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J].装饰,1995(6):15-17.

[3]徐秀棠.紫砂工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4]徐秀棠.宜兴紫砂传统工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紫砂工具工艺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