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彬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浅析

2023-06-06 03:44谢伟昌李勉力王洪亮姜小艳罗爽张春虹郭绍举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5期
关键词:活血化瘀溃疡性结肠炎灌肠

谢伟昌 李勉力 王洪亮 姜小艳 罗爽 张春虹 郭绍举

【摘 要】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疑难病,在临床治疗上存在药物不耐受、不良反应明显、疗程长、复发率高、依从性差的问题,中医药治疗具有辨证论治、方药随证加减、个体化、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且在消除症状和肠道炎症而诱导缓解、防止疾病复发、促进黏膜愈合方面具显著优势。文章总结了黄彬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经验,即四季脾旺不受邪,祛湿是重要基础,行气活血贯穿始终,调肝木建奇功,补肾治其本,灌肠可事半功倍,生活调摄不可忽视,并从典型案例验证其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健脾化湿;活血化瘀;补肾;灌肠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9-0100-0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1]。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对于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西医学主要采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5-ASA)和激素药物治疗,但存在药物不耐受、不良反应明显、疗程长、复发率高、依从性差的问题,且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2],被世界卫生组织公认为当代难治性疾病之一。而中医药治疗 UC 却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肯定,它具有辨证论治、方药随证加减、个体化、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且在消除症状和肠道炎症而诱导缓解、防止疾病复发、促进黏膜愈合方面具显著优势,是替换治疗及联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3]。本文介绍了黄彬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治疗法则,如注重健脾、祛湿、活血、柔肝、补肾等,配合中药灌肠、生活调摄(饮食、情志等),临床上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学术思想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UC临床表现多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等为主要症状,根据其主症,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肠澼”“久痢”“泄泻”“肠风”“脏毒”等范畴。黄彬教授认为,本病由于素体脾胃虚弱,加之饮食不节,或外感暑、热、寒、湿之邪,或劳倦、思虑、久病等损伤脾胃,水液运化失常, 水湿停聚,郁而化热,湿热之邪下注大肠,灼伤肠络,发为本病;且此病迁延不愈,久病必瘀,瘀血内结,肉腐血败,肠腑脂膜血络受损,或久病耗伤脾肾之阳气,引发大肠功能失调,均可加重本病。

2 辨治法则

2.1 四季脾旺不受邪 UC病程迁延,反复难愈,耗伤脾气,张景岳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4]229,脾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中土运化饮食水谷功能失司,向下则易发生“下利”。脾虚既是UC反复发作,损伤脾气,水谷内滞,清浊相混,共走肠间的果,也是正气不足则易为外邪所侵、病情加重,易于复发的因。脾胃虚弱贯穿疾病始终,因此调脾之气,健脾之运是治疗UC的大原则,正如《金匮要略》所言“四季脾旺不受邪”[5]。黄彬教授在临床诊疗中注重辨别脾虚之性。脾气亏虚则可运用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党、芪可根据患者脾虚程度酌情加减,若湿热较重,可用太子参清补之品代替党参;对于脾阳不足之证,出现腹冷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之象,干姜、丁香、吴茱萸作为温中散寒之品具有良好的疗效;当患者出现形瘦神疲,腹部隐痛,盗汗,口干欲饮,便血鲜红,舌红少苔,脉细数,需考虑脾阴不足,可予山药、白芍、当归、阿胶,既起滋阴养血之效,又见缓急止痛之功。

2.2 祛湿是重要基础 脾为后天之本,为土脏,喜燥恶湿,后天饮食失调,或冒雨涉水、久居濕地,均可致使脾失健运;津液的输布发生障碍,则津液不化,聚而成湿,正如张景岳所言“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而泻痢作矣。”[4]273脾虚为UC之本,水湿内生,湿困中焦,又复伤于脾,而致脾胃日虚,湿邪难化,迁延不愈。因此,黄彬教授治疗UC多以健脾化湿为主,若脾虚为主,常用中药如黄芪、党参、山药联用,共奏健运之效,健脾之法贵在健运,使脾气行而不滞。若湿滞为主,可予麸炒白术、炒薏苡仁、茯苓等淡渗清利之品,使湿从小便而利,祛邪而不伤正气。湿邪在内,饮食不慎、起居不节、外邪侵犯可致病情转变;过食辛辣、外感热邪入里,可使湿从热化,湿热互结,侵袭大肠,肠道粘膜血络受损,见频便脓血,腹部灼痛,此时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白头翁、秦皮、黄连等苦寒燥湿之品以清湿热;若饮食生冷、外感寒邪,加之久病伤脾,脾阳不振,湿邪易从寒化,寒湿夹杂,可见腹部拘急冷痛,恶寒怕冷,大便溏薄,伴有赤白粘冻,可予藿香、厚朴、炮姜等,既有温化寒湿之意,又解中焦寒凝之急。

2.3 行气活血贯穿始终 UC病程较长,久病入络,伤及血脉,且UC为本虚标实之病,以脾虚为本,运化失司,推动气血无力,气血运行不畅则气滞血瘀,加之脾失于运化湿邪内生,日久化热,湿热壅滞,血行不畅,气血凝滞,加重瘀血。故《沈氏尊生书》云:“大抵痢之疡根,皆由湿蒸热壅,以至气血凝滞。”[6]肠中气血相搏,血败肉腐,肠络脂膜受损而为痢,因此瘀血为重要的病理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言道“腹肚作泻,久不愈者,必瘀血为本。”[7]可见瘀血在临床辨证诊疗中不可忽视,其为有形之邪,且长期存在,影响新血生成,即“瘀血不去,新血不生”。黄彬教授认为,瘀滞肠腑,常表现为便血时作、血色紫暗、有血块夹杂,腹部次痛、痛有定处,治当活血化瘀,川芎、没药、五灵脂均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瘀常伴气滞,若胀闷显著,可木香、枳壳合用调气行滞;若邪热入血,瘀热互结,可加牡丹皮、赤芍、紫草奏凉血活血之功。

2.4 调肝木建奇功 现代人们工作压力较大,尤其城市生活节奏快,焦虑抑郁等情绪在年轻人群中泛滥,UC患者尤其如此,粘液血便常肝郁时发作加重。人们的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密切,且能直接伤及内脏,《素问·阴阳大象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8]23若情志过极,“怒伤肝”“忧思伤脾”,外界刺激、情志不遂、焦虑抑郁等。UC患者脾气本虚,再遇情志不畅,肝木疏泄失常,木横克土,邪气蕴结肠腑,气血运行不通,大肠通降不利,伤及肠络,可见血便间作。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言: “凡遇怒气便作泄泻,必先以怒时夹食。”[4]394又如《知医必辨》云: “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泄。”[9]故黄彬教授认为治疗的重点不应只放在肠道方面,更应考虑情志因素,给予心理疏导。若患者见肝气郁滞之主症,柴胡、佛手、枳壳等疏肝畅志之药为不可或缺的药味;若肝郁日久,郁而化热,见易怒、口苦、目赤之症,可予龙胆草、栀子、黄芩清泻肝火;若耗伤肝阴,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当予北沙参、麦冬、当归等甘寒滋养药味,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则诸症可解。

2.5 补肾治其本 肾开窍于二阴,主二便,从其脏腑特点及功能上就明确了其与本病密切相关。《素问·气厥论》指出:“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癖,死不治。”[8]146肾为先天之本,是一身元气的根本,肾藏命门之火,同时又为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的虚衰,直接会影响脾阳的不足,致使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凝聚,从而发为本病。明朝李中梓在其著作《医宗必读·痢疾》中也强调了痢疾与脾肾的关系,其云:“痢之为证,多本脾肾……在脾者病浅,在病者病深……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10]其明确指出本病日久必使肾脏虚损;肾司开阖,肾主藏精,开阖无度,使肾中精气日渐耗损,日久必虚,而肾气虚损又进一步加重了病情。综上所述,肾脏与本病密切相关,故黄彬教授认为补肾为治疗该病的关键,尤其在缓解期,补肾应为第一要义,是重中之重,因此在临床中常用菟丝子、杜仲、淫羊藿等补益肾气,填精益髓之品,以期治病求本。

2.6 灌肠可事半功倍 中医运用外治法治疗疾病历史悠久,且多种多样,如针灸、推拿、膏药、灌肠等。在本病的治疗中,中药灌肠疗法效果尤为突出,而灌肠疗法运用于本病的治疗早在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以“城东腐木”即草炭,灌肠用于治疗“心腹痛、止泄、便脓血”[11]等症。灌肠疗法之所以在本病治疗中疗效显著,因本病病变部位多在远端结肠,尤其多发于乙状结肠与直肠,肠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明显,粘膜糜烂、溃疡,在中医学中认为是“内疡”,其病机多为湿热、蕴毒、血瘀夹杂所致,故治疗应以清热燥湿解毒、活血生肌愈疡为法。中医临床中常使用锡类散、血竭散灌肠治疗,或利用腐植酸溶液灌肠治疗该病,都有一定效果。黄彬教授根据本病病因病机,常使用科室经验方“溃疡灵方”保留灌肠,临床效果显著,对于左半结肠病变活动期疗效最为明显。“溃疡灵方”药物组成有苦参、青黛、蒲黄、槐花、田七,白芨、儿茶、五倍子。其中苦参、青黛、儿茶清热燥湿,祛腐收疮,蒲黄、槐花、三七、白及凉血活血、止血生肌;五倍子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共同起到清热凉血燥湿、收敛生肌愈疡作用,因其能够直达病患所在,故疗效显著。

2.7 生活调摄不可忽视 《素问·太阴阳明》篇:“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癖。”[8]122《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指出:“古方有五泄,因脏气郁结,随其所发,使利脓血,作青黄赤白黑之不同者,即内所因也;又饮服冷热酒醴醯醢,纵情恣欲,房室劳逸,致损精血,肠胃枯涩,久积冷热,遂成毒痢,皆不内外因。”[12]明代秦昌《症因脉治·痢疾论》论述了七情内伤在痢疾发生中的作用,“七情内伤痢之因,忧愁思虑则伤脾……转输失职,日久水谷不能运化,停滞肠胃之中……气凝血涩”[13]。综上,本病的发生与饮食及情志关系密切。当今社会,物质享受丰富,人们多饮食不节,同时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日益增大,饮食伤胃,劳逸伤脾,七情内伤,共同为患,致使气机逆乱,化火生湿,虚实夹杂,长此以往,发为本病。故黄彬教授在临床上多嘱咐患者,饮食规律,忌食生冷,辛辣食物,调畅情志,规律作息,节制欲望,以此调摄,无论对于此病的未病先防还是已病防变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典型案例

患者李某,男,40歲,个体户,因“反复解粘液血便3年余,加重1月”于2021年4月12日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刻见:近1月大便次数增多,日3~4次,不成形,呈粘液血便,伴有下腹不适感,易疲倦、发力,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均会加重,纳可,眠一般,无里急后重感,无恶寒发热。查体: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辅助检查:1月前外院查结肠镜: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E2)。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中医诊断:痢疾——脾虚湿困证。治则:健脾化湿,化瘀止血。处方:自拟经验方理肠汤加减。组方:党参15 g,炒白术15 g,茯苓 15 g,椿根皮15 g,薏苡仁20 g,徐长卿15 g,防风10 g,合欢皮15 g,香附10 g,田七10 g,白及15 g,蒲黄10 g,甘草10 g。共7剂,日1剂,水煎服。灌肠方:苦参30 g,田七10 g,白及15 g,儿茶15 g,青黛10 g,蒲黄15 g,槐花15 g,五倍子10 g,地榆15 g。共7剂,日1剂,浓煎,睡前保留灌肠。

2021年4月19日二诊,大便日1~2次,质软,粘液血明显减少,下腹不适感改善,仍易疲倦、乏力。查体: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组方:黄芪15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椿根皮15 g,薏苡仁20 g,徐长卿15 g,防风10 g,合欢皮15 g,香附10 g,田七10 g,蒲黄10 g,鸡血藤15 g,菟丝子15 g,甘草10 g,共7剂,日1剂,水煎服。灌肠方同前。

2021年4月26日三诊,患者诉大便日1次,大致成形,未见粘液血,下腹不适感缓解疲倦、乏力亦改善。查体: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守二诊方治疗,并嘱灌肠隔日1次。随访1个月未再复发。

按语:理肠汤、溃疡灵是本单位科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方剂,临床疗效确切。四诊合参,该患者辨证为脾虚湿阻,且夹杂血瘀、肝郁之证,口服中药以理肠汤加减,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椿根皮、徐长卿、薏苡仁、防风祛湿止泻;田七、蒲黄、白及活血化瘀、止血生肌;合欢皮、香附疏肝理气;恰中病机,故获良效。结肠镜提示病灶以左半结肠为主,灌肠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复诊结合舌脉,邪已退之七八,正气不足逐渐成主要矛盾,加以黄芪、菟丝子补益脾肾以扶正,出血明显减少,减去白及,加鸡血藤既能活血化瘀,亦能补血以复便血所失去之血。

4 小结

UC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病因未明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治疗较为棘手。黄彬教授认为该病的病机与脾、肝、肾密切相关,湿邪、气滞、血瘀是重要的病理因素,注重内外合用以增强疗效。另外,UC在治疗过程中离不开患者的积极配合,需详细向患者交代日常生活调摄,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

[1]李军祥,陈誩.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2):105-111,120.

[2] 刘云云.溃疡性结肠炎伴焦虑、抑郁相关危险因素[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4.

[3] 李军祥,谭祥,毛堂友.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J].中國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4):398-400.

[4] 明·张介宾. 景岳全书[M]. 北京: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29,273,394.

[5]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傅景华,主编.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31.

[6]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M].高萍,田思胜,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566.

[7]王清任.医林改错[M].李天德,张学文,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1.

[8]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146,122.

[9]清·李冠仙.知医必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

[10]明·李中梓.医宗必读[M].杜寿龙,点校.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69.

[1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M].刘衡如,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263.

[12]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3.

[13]明·秦昌遇.症因脉治[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4,36.

(收稿日期:2022-08-02 编辑:徐 雯)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82104482);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粤中医办函[2020]1号);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JCYJ20180302173834208)。

作者简介:谢伟昌(1987—),男,汉族,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脾胃系统疾病。E-mail:747968571@qq.com

通信作者:郭绍举(1973—),男,汉族,硕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脾胃系统疾病。E-mail:gsj1080@163.com

猜你喜欢
活血化瘀溃疡性结肠炎灌肠
美沙拉嗪口服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及用药规律分析
肠炎清对ICUC大鼠结肠组织TLR4、NF—κB蛋白表达、TLR4mRNA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