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资生经》妇科病的选穴规律探析

2023-06-06 05:37朱新玉何鹏庆马朝晖雒成林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5期
关键词:妇科病

朱新玉 何鹏庆 马朝晖 雒成林

【摘 要】 目的: 應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资生经》治疗妇科病选穴规律。方法:整理《针灸资生经》所记载妇科疾病及其症状、用穴及针灸治疗手段。用Microsoft Excel 2019表格建立针灸治疗处方数据库,运用 SPSS Statistics 21.0及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探究选穴规律。结果:《针灸资生经》全书共记载12种妇科疾病,涉及腧穴83个,共146频次,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经络和部位分别为中极、任脉和胸腹部,特定穴以五腧穴选用频次最多,针灸治疗手段方面,明确提及以艾灸为治疗手段的穴位频次占比25.3%。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得到4个效聚类群,关联分析发现阴交-中极、关元-阴交、关元-中极、关元-中极-阴交为支持度最高的穴组。结论:《针灸资生经》治疗妇科病选穴范围广泛,但趋势集中,重视任脉,突出先后天同调,注重远近配穴及特定穴使用,重视灸法,治法灵活,为后世治疗妇科病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针灸资生经;妇科病;选穴规律;治疗特点

【中图分类号】R2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9-0107-08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aw of acupoint sel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s with acupuncture zishengjing by using data mining technology.Methods To sort out the gynecological diseases and their symptoms, acupoints and acupuncture treatment methods recorded in the Zisheng classic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 databas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prescriptions was established with Microsoft Excel 2019.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statistics 21.0 and SPSS modeler 18.0 software for descriptive analysis, 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law of acupoint selection. Results There are 12 kinds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s recorded in the whole book of Zisheng classic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volving 83 acupoints, with a total of 146 frequencies. The acupoints, meridians and parts 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use are Zhongji, renmai and thorax and abdomen respectively. The five acupoints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selected for specific acupoints. In term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methods, the frequency of acupoints explicitly mentioned that moxibustion is the treatment method accounts for 25.3%.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high-frequency acupoints obtained four effective cluster groups.The association analysis found that Yin Jiao - Zhongji, Guanyuan-Yinjiao, Guanyuan-Zhongji, Guanyuan-Zhongji-Yinjiao were the acupoint groups with the highest support. Conclusion Zisheng classic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as a wide range of acupoi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s, but the trend is concentrated. I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Ren pulse, highlights the same tone of heaven in succession, pays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distant and near acupoints and specific acupoints, an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moxibustion, which provides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s in future generations.

Keywords:Zisheng Classic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Gynaecopathia; Acupoints Selection;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

王执中所著《针灸资生经》是宋代针灸专科著作之一,全书共七卷,约成书于南宋1180~1195年。本书由王氏博考《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太平圣惠方》《千金要方》等医籍,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编撰而成,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临床价值。另外,作者仿孙氏《孔穴主对法》之例,将以上医籍所载腧穴主治内容按病症排列类编,并附录大量验方、医案,切合临床实用,临床指导性强[1]5。《针灸资生经》所载妇科病的相关文献主要见于卷三及卷七,基本涵盖经、带、胎、产、乳等妇科疾病类型,所涉病种全面,研究价值极高。鉴于此,笔者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资生经》治疗妇科疾病的选穴规律及治疗方法,全面总结探讨王执中对妇科疾病的治疗特色与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治疗妇科病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宋代王执中所著,200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龙祥点校本《针灸资生经》[1]117,308-317作为研究资料,该本以现存最早的元天历本为底本,以明正统广勤堂本为配补,以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对校本,并以《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太平圣惠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素问》王冰注、《普济方》《苏沈良方》等书的较好版本作为他校整理而成。

1.2 数据处理

1.2.1 纳入标准 ①对妇科疾病的临床表现的描述;②有明确的穴位名称;③有明确的治疗方法。

1.2.2 排除标准 无法明确判断为妇科病的条目:如《针灸资生经·淋癃》中载“阴跷主女子淋”,《针灸资生经·小便难》“曲骨疗妇人小便不通”等。

1.2.3 数据规范 ①借助《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2]和《针灸穴名国际化标准手册》[3]对疾病症状名称及穴位名称规范化:症状名称中如“乳痈”“乳肿痈溃”统一为“乳痈”,“妇人绝产”“妇人断绪”“女不字”统一为“妇人无子”;②穴位名称中“阴跷”“漏阴”统一为“照海”,“脐中”“丹田”统一为“神阙”,“下极”“十五椎”统一为“下极俞”,“太泉”替换为“太渊”,“阳跷”替换为“申脉”,“胞门”替换为“气穴”,“玉泉”替换为“中极”,“交仪”替换为“蠡沟”,“上昆仑”替换为“昆仑”,“夹玉泉”替换为“子宫”且同一病种中重复提及穴位只记一次;③省略语结合上下文加以补全,如“临泣”更换为“足临泣”,“三里”更换为“足三里”,“百劳”更换为“颈百劳”。

1.2.4 数据统计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统计所涉穴位使用频次、归经、部位、特定穴属性、刺灸法,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Statistics 21.0及SPSS modeler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得出结果。

2 结果

筛选出全书妇科疾病共12种,包括阴挺出、转胞、乳痈、乳肿痛、妇人无子、妇人血气痛、血块、血崩、产后余疾、难产、月事、赤白带。

2.1 各病种腧穴使用频次 将穴位录入数据库后,统计每一病种所记载的穴位数量,其中妇人无子26个,月事25个,血崩20个,赤白带18个,乳肿痛14个,血块11个,乳痈9个,阴挺出6个,妇人血气痛及难产各5个,转胞4个,产后余疾3个。总计146频次83穴,其中十四经穴73个,经外奇穴10个。

2.2 腧穴使用频次及归经情况 由表1可知,《针灸资生经》在治疗妇科疾病时所选用的146频次穴位,频次分布最多的经络是任脉32频次,占比21.9%;其次是足少阴肾经26频次,占比17.8%;足阳明胃经及足厥阴肝经各16频次,分别占比11.0%,其中未涉及手太阳小肠经经穴。此外,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中极穴,共出现7次之多,涉及月事、乳肿痛、血块等病症,占146穴位频次中的4.8%,其次为关元、阴交各5次,石门、照海、气冲各4次。

按照具体病种,总结腧穴归经发现:12个病种所涉穴位归属最多的经络分别如下:转胞——任脉——2穴,占比50%;妇人血气痛——肾经和任脉各2穴,各占比40.0%;血块——任脉——4穴,占比36.4%;阴挺出-肝经和肾经各2穴,各占比33.3%;产后余疾——肝经和胃经各1穴,各占比33.3%;乳痈—胃经——3穴,占比33.3%;血崩——肾经——6穴,占比30.0%;乳肿痛——任脉——4穴,占比28.6%;赤白带——5穴——任脉,占比27.8%;妇人无子——肾经——7穴,占比26.9%;难产——胃经脾经膀胱经胆经肝经各1穴,各占比20.0%;月事——任脉——5穴,占比20.0%。由此可见,各病种选穴归经侧重与总146频次83穴所统计的归经侧重基本一致。

2.3 穴位分布部位分析 将《针灸资生经》治疗妇科病所涉83穴以胸腹部、四肢部、腰背部、颈项头面部分类,统计整理。如表2示,所选腧穴多分布在胸腹部和四肢部,取穴频次各占总频次的46.6%和41.8%。

2.4 特定穴分析 《针灸资生经》治疗妇科病所涉腧穴按特定穴分类统计详见表3。特定穴使用频次100次,共41穴(将有多种特定属性的穴位除去重复后,特定穴使用频次82次,共35穴,频次占比56.2%。)其中,五腧穴选用频次最高,达32频次,占全部特定穴使用频次的32.0%,其次是交会穴、募穴,分别占23.0%、21.0%。

2.5 艾灸疗法使用统计 《针灸资生经》治疗妇科病虽以针刺为主,但亦重视灸法使用,故特作統计分析如下:资生经治疗妇科病所载146频次83穴中37频次28穴明确提及了以艾灸为治疗方法,频次占比25.3%。中极穴在所有采用艾灸为治疗方法的腧穴中出现频次最高,达4次。另外,神阙、气门、泉门在本研究中分别提及2次且2次均采用艾灸,鱼际、肩井、中庭、璇玑、百会、龙门、子宫、身交、营池、阴阳穴各提及1次且均采用艾灸。

细化至每一病种的艾灸治疗腧穴统计,占比由多到少的病种分别是赤白带(艾灸腧穴个数12个,占66.7%)、转胞(2穴,占50%)、妇人无子(13穴,占50% )、血崩(4穴,占20%)、 难产(1穴,占20%),其余病种使用灸疗的统计均在20%以下。此外,阴挺出全篇的治疗,只言刺法,未涉及艾灸的使用。

2.6 高频腧穴聚类分析 统计使用频次≥3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以20为标度,可将穴位分为 4个有效聚类群,第1类为蠡沟——气海——照海,中极——关元——天枢;第2类为阴交——气穴——四满——石门——涌泉;第3类为曲泉——上髎——水泉;第4类为气冲——足临泣。

2.7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关联规则是一种用于表征多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与关联的描述形式。关联规则挖掘能够发现变量之间依存性和关联性,并以直观的描述形式来显示隐藏在大量数据内令人感兴趣的规律[4]。本文利用关联规则挖掘技术以获取《针灸资生经》治疗妇科病腧穴之间的配伍模式,发掘针灸配穴规律。具体挖掘流如图2所示。

通过数据的转换、分类,将最小支持度设为25%、最小置信度设为80%后得到76条关联规则,去除其穴位组合、支持度及置信度均一致的组合得到42条关联规则,按支持度从高到低排序,结果详见表4(只列出前20条规则)。腧穴中支持度最高的二联关联群为阴交——中极、关元——阴交、关元——中极,三联关联群为关元——中极——阴交,支持度均为41.67%。以第一行为例,选用关元的病种有5种,占病种数的41.67%,在这5个病种中80.00% 的同时选用了阴交穴。在关联网络图中,线条越粗,代表两个穴位之间的配伍应用强度越高,可以直观地了解穴位配伍情况。关联规则网络图如图3所示,其中关元-中极-阴交三穴的相关性最强。

3 选穴规律及学术思想探讨

3.1 治疗之要,在调任脉 资生经治疗妇科病所选用的146频次穴位,频次分布最多的经络是任脉32频次,占比21.9%。《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对“女子七七”的论述明确阐述了冲任二脉与女性生殖密切相关。王冰述“任主胞宫”,又有任脉为“阴脉之海”,总调诸阴脉之气,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素问·骨空论》言:“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又《医宗金鉴·调经门》曰:“不子之故伤冲任,不调带下经漏崩,或因积血胞寒热,痰饮脂膜病子宫。”中医妇科学中也认为冲任损伤是妇科病最重要的病机[5]。故冲任二脉生理功能正常与否与女子特殊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王氏在治疗取穴上常同时取任脉多个穴位。如气海配石门治崩中漏下,中极配石门治疗因产恶露不止等;多用任脉配其他经脉腧穴,如石门配四满疗妇人血气痛,中极配天枢治血块,气海配小肠俞治带等;多取与任脉相交的交会穴,《针灸资生经》治疗妇科病选用交会穴共23频次、10穴,其中与任脉相交的交会穴共15频次、4穴,频次占比65.2%。可见,王氏治疗妇科病对任脉之重视;也可以说其是对先前医家治疗妇科病强调冲任伤损的承袭,对于针灸治疗妇科病具有指导意义。

3.2 突出先、后天同调 王氏治疗妇科疾病除重调任脉外,多取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等经穴位。体现了注重“先、后天”同调的选穴思想特点。其中“先天”有两方面含义:其一,肾为先天之本;其二,女子以肝为先天。这一选穴思想在原文中多有体现,如“天枢、蠡沟、复溜疗漏下赤白”“漏谷、曲泉治血癃”“交信、阴谷、太冲、三阴交治女漏血不止”等。

《傅青主女科》言:“经本于肾。”《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盖白带……精之余也。”即带下由肾精所化生,又肾为封藏之本,胞脉之所系,主系胎。故肾气充盛与否与女子经、带、胎、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复溜、交信、阴谷均為足少阴经穴,其中复溜为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又为其母穴,具有补肾益阴的作用,交信穴属足少阴经又为阴跷脉之郄穴,可以调节足少阴及阴跷脉之气血,阴谷为足少阴肾经合穴,为经脉之气充盛且合于脏腑之处,故刺之可调节足少阴肾经之气血;女子以血为根本,经、带、胎、产、乳以血为用,而肝藏血,主疏泄,其对女子气血运行、生殖机能有着关键的调节作用。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突出了妇科疾病防治中肝的重要意义。而蠡沟、曲泉、太冲均归属足厥阴肝经,分别为之络穴、合穴、原穴,可调节疏通肝经气血。《针灸资生经》之书名寓意源于“人资胃气以生矣”。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篇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景岳全书》曰:“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故脾胃健运气血充足是女子特殊生理正常与否的基础。天枢属于足阳明经穴,又处于带脉循行部位,而冲、任、肝、肾等经脉均过带脉,刺此穴具有交通先后天精气的作用,使各经脉血脉冲和、气机调畅,在治疗妇科病中有较好疗效[6]。漏谷、三阴交属于足太阴经穴,现代研究[7]表明三阴交穴可通过影响生殖内分泌中枢机制,如调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激活疼痛相关脑区等,以及调节外周血清钙-钾平衡,促进外周淋巴细胞雌激素受体表达等,来综合调节治疗痛经、更年期综合症、妊娠分娩等诸多妇科疾病。杨兆勤教授亦强调针灸治疗妇科病应补肝肾兼护脾胃,脾胃健运则气血化生充足[8]。此外,通过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的有效聚类群“蠡沟-气海-照海,中极-关元-天枢”与《针灸资生经》治疗妇科疾病顾任脉,重先、后天同调的治病思想亦相印证。

3.3 重病位,善于远近配穴 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诸多妇科疾病病位皆在“胞宫”[9]。本研究结果表明《针灸资生经》治疗妇科病取穴与病位密切相关,重视局部选穴。从穴位分布来看胸腹部选穴频次最高,占比46.6%,而且《针灸资生经》治疗妇科病的高频腧穴所得聚类分析结果与关联规则得到的强关联配伍腧穴大致相同,核心腧穴主要包括病变部位附近的关元、中极等穴。通过针刺局部腧穴直接作用于病所,以调节女子胞中经气,进而达到治病目的。此外,王氏重局部选穴治疗妇科病与现代全息理论有相印证,腹部全息理论认为肚脐下约4~6cm处为肾膀胱区及生殖泌尿区,主治生殖系疾病、妇科病,且在脐部全息后天八卦理论中关元与中极位于坎点,主治月经不调、盆腔炎、子宫肌瘤等疾病 [10]。

此外,四肢部腧穴的应用频率仅次于胸腹部,为41.8%,且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指出位于远端的照海、蠡沟等穴多与气海、关元等局部腧穴配伍使用,照海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交阴跷),蠡沟穴为足厥阴肝经之络穴,针刺两穴通过“经络感传”及“上病下取”以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与局部穴位配伍应用加强治病疗效。喻培勋等[11]应用Meta分析发现远近端结合取穴的针刺疗效优于单纯近端或远端取穴。由此可见《针灸资生经》治疗妇科疾病以局部选穴为主,重视四肢远端腧穴联用,远近结合,以发挥协同作用的治疗思路值得临床针灸治疗妇科病借鉴。

3.4 重视特定穴应用 从特定穴统计来看,《针灸资生经》治疗妇科病多选五腧穴、交会穴和募穴。根结、标本、气街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说明了人体上下内外的紧密联系,对指导针灸临床取穴具有重要意义[12]。五腧穴除三焦经合穴外,均在肘膝以下,分布在根、本部,可以治疗相关躯干、脏腑疾病,即结、标部的病症,体现了标本、根结理论,突出了人体以四肢为经气之根本的观点。而募穴为五脏六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分布结、标部,能治疗相应的脏腑组织疾病,是中医气街理论具体运用的体现。现代研究[13]发现,募穴调节机体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节而实现。关元为手太阳小肠经的募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杨佳敏等[14]研究发现针刺关元穴可通过调节子宫靶器官组织的μ-受体水平,明显抑制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进而达到镇痛效果。本研究结果中交会穴大多与任脉和足三阴经相交。李鼎教授认为交会穴是两条或多条经脉脉气所发之处,有调节相交会诸条经脉之气血,治疗相交经脉病症的作用,即有一针多能的作用[15]。

王氏治疗妇科病广泛应用五腧穴、募穴,可以说是标本、根结、气街理论应用的具体体现,以调节经脉之气的生发聚结、汇合扩散。加之重视交会穴使用,又加强了诸经联络,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特定穴的使用在资生经妇科病的治疗中有不可或缺的佐助作用,亦是对标本、根结、气街理论运用于现代临床诊治妇科病的启发。

3.5 重视灸法,治法灵活 王氏承南宋以前灸疗理论,书中收录灸疗法众多,并对施灸取穴、体位、灸量等内容有着详细的归纳。本研究结果显示王氏尤为重视艾灸在妇科病中的应用。全文所记载12个妇科病种中除阴挺出篇外,其余篇均提到了艾灸的使用,其中赤白带篇最重灸法,艾灸腧穴占比66.7%。《素问·调经论》言:“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诸病源候论》曰:“月水不通而无子者,由风寒邪气客于经血。”《傅青主女科》:“带下俱是湿症。”寒湿之邪与女子诸疾密切相关,而寒、湿均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艾灸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的作用,现代研究[16]显示艾灸热辐射作用主要体现在“温通”和“温补”效应两方面。有研究[17]以神经影像学为切入点发现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不仅可在短期内起到镇痛作用,且远期疗效亦可观。故灸法独特的治疗作用在妇科病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王氏还倡导“针灸须药”,针、灸、药三者灵活运用的临证思想,言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均非良医,而知针知药,固是良医。书中有“妇人堕胎后,手足厥逆,针肩井立愈,灸更胜针,可七壮”“昔胡阳公主每产累不能,终南山道士进枳壳散神效。若难产,宜服黑散。予教人服,屡验”。等诸多针灸药灵活运用的记载。而现代中医临床分科越来越细,常有用药而弃针者,有用针而舍灸者。针、灸、药三者均能扶正御邪、平衡阴阳而防病治病,但各有所长。针与灸长于疏经通脉、直达病所,使气机条达而激发人体固有生理功能而祛病于无形;中药则长于纠机体之阴阳寒热偏胜,为针灸所不能及。临床应根据病情三者灵活运用以达更好疗效,不可偏废[18]。故王氏所提“针灸须药”的诊治思想是临床治疗妇科疾病的指导与拓展,应该为现代中医临床所重视。

综上,王执中治疗妇科疾病重用任脉、重视“先、后天”同调,突出局部取穴,善用远近配穴,重视特定穴的应用。治疗方法上,充分彰显《内经》“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理念,提倡针灸药相须为用,对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妇科疾病以及进一步研究均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117,308-317.

[2]曹洪欣,劉保延.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27,179.

[3]王德深.针灸穴名国际化标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8-34,94.

[4]范越,闫朝升,李丹,等.基于关联规则的古代针灸处方配穴规律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2,29(3):116-118.

[5] 罗颂平,刘雁峰.中医妇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9.

[6]曹默基,邵坚.天枢穴在妇科病治疗中的配伍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0(9):38-39.

[7]罗丹,李雅彦,赵利华.三阴交穴治疗妇科疾病疗效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4):88-90.

[8] 于冬冬,马田田,王永欣,等.杨兆勤教授针灸治疗妇科病经验浅析[J].上海针灸杂志,2021,40(11):1387-1389.

[9] 田鸿芳,韩德雄,刘婧,等.以“辨病位”为核心构建针灸临床诊疗体系的思考——以《针灸学》治疗篇为例[J].中国针灸,2022,42(3):345-349.

[10] 齐凤军.全息诊疗学[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09-212.

[11] 喻培勋,高冰,夏玉军.远近取穴对针刺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英文)[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8,28(2):48-64,88.

[12]李杰,李绍桂,张淑静.特定穴与根结、标本、气街[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2(5):13-15,72.

[13]刘小艳,孙睿睿,曾芳.募穴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11):203-205.

[14] 杨佳敏,沈小雨,张玲,等.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收缩程度及疼痛相关机制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7,45(6):73-76.

[15]虎力.交会穴应该这样看——试谈李鼎教授对交会穴的认识[C]//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2009 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09:4.

[16]唐娅妮,崔艺敏,何轶帆,等.艾灸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OL].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4[2022-05-22].

[17] 周星辰,叶文国,熊俊,等.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7):4148-4150.

[18] 王凌曦,王锦槐.针灸药并用临床刍议[J].中国针灸,2010,30(3):232.

(收稿日期:2022-09-06 编辑:徐 雯)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朱新玉(1997—),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针灸典籍研究与应用。E-mail:st16115@163.com

通信作者:雒成林(1968—),男,汉族,硕士,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针炙典籍研究与应用。E-mail:protcm@163.com

猜你喜欢
妇科病
常见妇科病的治疗和预防保健措施研究
我国农村妇女妇科病发病情况与防治措施
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妇科病查治回顾性分析
彭坚教授妇科病验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