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地质资料利用服务工作优化策略

2023-06-06 23:28赵传玉孙沁
北京档案 2023年1期
关键词:十四五馆藏资料

赵传玉 孙沁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地质资料利用服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要从推进地质资料利用服务转型、重构地质资料利用服务数据资源体系、拓展地质资料利用服务主体和提升地质资料利用服务人员综合能力等四个方面优化地质资料利用服务工作。

关键词:十四五 地质资料 利用服务 数据化 知识服务

地质资料[1]是在地质工作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地质工作的最终成果之一,在地质科研、矿产勘查开发、地质环境保护及防灾减灾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深入推进地质资料数据的开放共享与深度利用,是促进地学研究、能源矿产产业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一、“十四五”时期地质资料利用服务工作面临的机遇

(一)地质资料利用服务制度体系完善

为了推进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十三五”以来,国务院地质资料主管部门先后发布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国土资规〔2016〕11号)、《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自然资发〔2018〕17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0〕791号)和《关于做好岩心数字化与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0〕907号)等文件、制度。它们从规范地质资料汇交、建设馆藏数字化资源、加强服务流程规范化、统一地质资料利用服务平台等方面,深入推进地质资料资源开发与开放共享、国家地质资料大数据体系建设及地质资料服务能力建设,效果显著。

(二)馆藏地质资料资源丰富

依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我国的地质资料利用服务主要由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和受自然资源部委托的35家地质资料保管单位(简称“委托保管单位”)提供。截至2021年年底,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计馆藏成果地质资料69.48万档、1798.06万件,原始地质资料5.66万档、327.27万件,实物地质资料岩心291.78万米、岩屑26万袋、各类样品777.68万件;委托保管单位馆藏原始地质资料1012.54万件、岩心161.67万米、岩屑3932.79万袋。[2]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稳步推进,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实现了馆藏纸质资料全部数字化,拥有在线资料目录数量53.8万档,积极推进岩心数字化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库建设,初步搭建“数字岩心”大数据平台,形成了海量、豐富的全国地质资料馆藏资源基础。

(三)网络利用服务方式日渐成为主流

地质资料利用服务主要有到馆服务和网络服务两种方式。2021年全国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和受托保管单位共计接待到馆用户4.07万人次,同时提供网络利用服务600.54万人次。[3]网络利用服务方式日渐成为主流,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门户网站、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各省馆门户网站、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3.0”平台等,提供各类专题数据库、地质图库、馆藏地质资料、数字岩心、地学产品等信息的在线检索与下载。

(四)地质资料用户基础稳定

高效便捷的网络利用服务,为各级各类地质资料馆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基础。而地质资料管理部门通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国家重大工程等,将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影响力逐渐深入到地质科研、生产一线。目前,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程建设、矿产勘探开发、新能源研究、环境保护等领域,对地质资料的利用需求强烈,用户群体较为稳定、专业特点突出。

二、“十四五”时期地质资料利用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保管形态和用户利用需求的变化,加大了地质资料利用服务的难度

随着在线办公的不断普及,各类专业软件应用的持续优化,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深化落地,地质工作各领域产生的地质资料,正逐渐摆脱纸质、光磁介质的存在形态,转而以数据流形式流转于采集系统、处理软件、存储系统之间。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的巨大变化,使机构和个人都掌握了一定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资源,形成了一个泛在的知识环境。基于工作流的地质资料数据查考利用成为发展趋势,对数据可编辑、可操作的需求增加,提高了对地质资料利用服务即时性、知识性、精准性的要求。

(二)数据安全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博弈,影响着地质资料利用服务的效果

作为地质信息和科研成果的汇总,地质资料上关乎国家战略、能源矿产安全,下关乎企业商业秘密、个人科研学术保护,数据安全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较综合档案更加微妙。现阶段,地质资料的产生、归档、存储、开发、利用与信息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打破了地质资料利用服务的时空限制,提升了利用服务效率,但是也带来了不当传播、非法使用等数据安全方面的风险,使地质资料利用服务手续更加严苛求全,地质资料资源开发更加保守谨慎,影响了利用服务效果。

(三)利用服务主体的单一化,限制了地质资料利用服务的精细化发展

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面向社会公众的地质资料的利用服务,主要由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和委托保管单位提供,但是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各委托保管单位普遍缺乏公开的网络渠道以供社会公众利用受托保管的地质资料,其利用服务对象主要为本单位或本系统人员,而大量其他地质从业单位馆藏的地质资料,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利用服务主体的单一化、缺乏广大社会力量的参与,导致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用需求未被充分满足,限制了地质资料利用服务往精、深、准、细发展。

三、“十四五”时期优化地质资料利用服务工作的策略

作为科研生产的重要信息资源,地质资料必然要参与到“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中,进行自我驱动智慧化转型,以全新的知识生产、传播与利用范式,为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智能便捷服务。[4]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利用服务转型发展、数据资源体系重构、地质资料利用服务提供主体拓展及人员素质提升的基础之上。

(一)推进地质资料利用服务转型发展

1.由实体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十四五”时期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需顺势而行,档案工作数字转型的目的并不是新技术的运用或对现有业务流程的IT化,而是实现档案工作的业务转型和价值提升。[5]地质资料利用服务从实体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就是要打造基于业务流、工作流的实时数据支撑、信息服务、知识参考,让地质资料数据融入业务工作,串起数据产生者、使用者和维护者,随业务流而动,解决实体利用服务中的时空限制、数据滞后、有用信息二次转化问题,解决非结构化数据使用不方便、服务不智能问题,以数字化优势支撑科研生产数字化转型。

2.由以资源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型。以用户为中心的利用服务,就是要改变传统从馆藏资源出发去满足利用需求的方法,转而关注用户的工作任务、重点方向、研究兴趣等,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匹配用户行为、需求与馆藏资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数据汇集、需求挖掘、资源匹配和实时推送。要实现这种转型,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等公共服务机构,需熟悉地质工作国家战略、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等内容,预先开展专题产品加工等服务准备;相关企业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则可以将地质资料管理系统与科技网、业务数据库等系统建立接口,掌握相关用户立项情况、研究热点、关注方向等,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方式,从中解析用户需求并匹配相关资料后,进行主动汇集和推送。

3.由重视利用服务数量向重视利用服务质量转型。相关机构开展的传统地质资料利用服务统计,偏重数量统计,对解决了用户什么问题、创造了什么效益、用户满意度等关注不多,制约了地质资料利用服务的针对性提升。进入“十四五”时期,各级各类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需重塑地质资料利用服务评价体系,从用户、产品分类分级,用户服务计划和服务反馈机制等方面,[6]对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服务涉及的任务、人员要素、服务效果、用户满意度等进行有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地质资料利用服务工作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不断提高地质资料利用服务质量。

(二)重构地质资料利用服务的数据资源体系

地质资料利用服务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以资源建设为前提,实现业务驱动,数据支持。结合信息时代用户利用需求的特点,地质资料数据资源建设必须进行数据资源体系重构。一方面要实现资料数据化,要在传统的纸质馆藏资源构建、馆藏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地质资料数据化工作,即在“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同时,开展文字识别、数据提取,将地质资料信息以数据方式存储和使用;另一方面要实现数据档案化,推行地质研究数据与地质资料协同管理,打造业务系统与地质资料系统联动机制,将业务活动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数据实时归档,减少重复录入,缩短数据产生、利用的周期。通过应用机器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从数据中抽取信息、沉淀知识,经过数字化、数据化、语义化、智慧化的进阶过程,分别实现地质资料档案资源从物理模态到数字模态、从离散状态到集合状态、从隐式语义到关联语义、从单一服务到多元服务的转变,[7]最终实现地质资料资源数字化转型的最高阶段——地质资料资源智慧化。

(三)拓展地质资料利用服务提供主体

首先要发挥全国地质资料馆的业务引领作用,统一研究制定数据加工、处理技术标准,以及数据保护、保密政策,规范资源建设、服务标准,建立非涉密地质资料交换共享机制,搭建满足地质资料全业务流程运行所需的信息系统、运营环境;统筹协调部、省、市、县、委托保管单位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接口集成等,实现汇交监管、集群服务于一体,建立各类地质资料统一监管、统一汇交、统一服务的大资源体系[8],实现全国一张图、一个库、一站查。

其次要加强各级各类地质资料馆的利用服务宣传,组织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各企业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以更主動的姿态向非专业社会力量争取支持性资源”[9],建立面向社会公众、企业内部员工的地质资料管理与利用服务平台,开展项目全周期管理,采集项目信息、研究数据;同时为用户推送项目相关地质资料数据,以平台系统为线上枢纽、以馆藏机构为线下枢纽,增强公众参与度,达到吸引用户并实现用户转换的目的。

(四)提升地质资料利用服务人员综合能力

提升地质资料利用服务人员综合能力,一是要提升专业能力,包括熟悉档案管理制度标准要求、“收管用”工作方法,具有较强的服务与安全保密意识,以及掌握必要的地学常识等。二是要提升数据能力,包括数据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公开等数据处理能力,以及确保数据处于有效保护和合法利用状态,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数据安全能力。[10]三是要提升服务能力,包括良好的需求判断、敏感的需求挖掘、快速的需求响应、准确的数据提供等能力。四是要提升统筹能力,包括准确判断信息价值,统筹不同系统之间数据的生成、归档、利用服务,统筹跨专业、跨部门的共享服务能力。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科技文件材料。在各级各类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保存备查的地质资料,其本质则是一种专门档案,但长期以来地质行业习惯称其为“地质资料”,本文按行业习惯称呼。

[2][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2021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的通报[EB/OL].(2022- 05- 09) [2022- 9- 29].http://gi.mnr. gov.cn/202205/t20220510_2735613.html.

[4][7]祁天娇,曹宇,傅晓丹,史雅莉,黄丹若,蔡梦玲.“十四五”时期档案资源智慧化转型研究[J].档案学通讯,2021(6):96-98.

[5]邢变变,李欣玉.强基·赋能·助力:“十四五”时期档案工作数字转型的实现路径研究[J].档案管理,2022(2):33-36.

[6]姚华军.关于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问题的思考[J].地质通报,2009(3):359-366.

[8]王黔驹,吴小平,许百泉,连健,张骞.加强我国油气地质资料服务利用的思考[J].中国矿业,2016(7):134-147.

[9]黄霄羽,管清潆.档案事业的新目标:档案倡导——基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解读[J].档案与建设,2022(1):6-10.

[10]吴雁平,刘永.目标任务行动——《“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档案数据能力建设分析[J].档案管理,2022(2):37-40.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猜你喜欢
十四五馆藏资料
馆藏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