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还在爱!跳楼妈妈“鸡”出冷血女学霸

2023-06-06 00:46红袖添乱
知音·下半月 2023年2期
关键词:电话卡韩文安静

红袖添乱

一对母女爆发争吵后,母亲跳楼自杀。女法医安静勘查现场,初步判定死者是自杀,然而,解剖尸体的时候,她在死者的胃里发现了一张神秘的电话卡。

女主任蹊跷坠楼:胃里惊现神秘电话卡

2021年9月13日凌晨5点,队里接到报案,说市里一小区有人跳楼自杀。女法医安静跟随刑警队女警邱天迅速赶往现场。

发生命案的小区位于东北一个二线城市,市中心黄金地段。车子驶入现场,有不少居民在远处围观,民警正在维持秩序。安静提着工具箱走进警戒线,蹲下身子查看尸体。灌木丛围成的花池里,一个女人俯卧在地面上,凌乱的卷发遮住半张脸。她的鼻腔有损伤,有血液流注形成,身上有下坠过程中的擦伤,没有打斗痕迹。

经了解,死者叫李桐,女性,43岁,身高1.70米,是市医院新药研发中心主任。

“死亡原因是肋骨刺穿脾脏和肺部,造成脏器破裂,初步判断为自杀。”安静告诉女警邱天,“不过,死者手部的尸僵很有特点。她的左手呈捏握状,像拿着什么,但同事没有发现其他物证。”

正说着,旁边一个不到五十岁的男人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他是死者的丈夫沈强,缩在他身后的女孩叫沈佳妮,是死者的女儿,大二在读。女孩个子挺高,茶色长发遮住了她的脸,看不清表情。

现场初步勘查结束之后,安静和邱天来到李桐的家。死者的家在10楼,140平方米的四居室。家里整洁干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女儿沈佳妮的房间。那里面挂满了她的奖状、奖杯,硕大的书架上保留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书籍,分类整齐。

沈强说,妻子李桐干练要强,在工作上一直很优秀,只是,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比较焦虑,有时晚上会吃片安眠药。

“孩子大了,不服管!女儿佳妮从大二开始成绩下滑,期末考试有三科没过及格线,需要补考。为了应付她妈,她就在网上伪造成绩单,她妈发现后,气得几天吃不下饭。”

母女俩为此僵持着。沈佳妮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闹绝食,以退学相要挟,后来不知道李桐用了什么方法让孩子又重新回到学校。返校不到一星期,沈佳妮又闹着要退学,母女俩吵起来了。

事发当天凌晨4点多,沈强从睡梦中惊醒,一摸床边,发现妻子李桐不在,家里也没有人,但晒台上的门开着。他探出头向窗下一看,借着小区的路灯,隐约看到草坪里好像躺着一个人。

“我隐隐觉得不对劲,眼皮直跳,跑下楼,发现躺在花池里的正是李桐,于是马上报警。”

安静准备把李桐的尸体送到殡仪馆进一步检验。离开时,沈佳妮突然扑了过来,嚷着:“不要碰我妈。”在沈强的劝解下,沈佳妮最终被拉到一边。

兵分两路,邱天带着助手去调查李桐的社会关系;安静去了殡仪馆的尸检室。

安静提取了死者的心血、尿液、胃内容物,判断死者自杀前没有服用过药物和酒精。奇怪的是,她的胃里居然有一张电话卡。

女警邱天走访得知,李桐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大家都反映,李桐把女儿视作掌上明珠。沈佳妮从小学开始就是尖子生,思维缜密,在很多专业竞赛中都拿过大奖,是被保送上大学的。李桐曾去学校和老师沟通沈佳妮的情况,老师劝她,孩子已经成年,家长要学会放手,可是,李桐固执地认为,女孩子在大学期间更需要好好规划。

队里开破案会,大家把手头的资料总结了一下,基本可以判定李桐是和女儿发生争吵后,由于情绪激动导致跳楼自杀。技术科在通信公司的配合下,调取了李桐胃里那张卡的通信记录。

没想到,这张卡居然和半年前2·13韩文文被绑架的案子扯上关系。

迷雾重重案中案:学霸女儿谎话一箩筐

说起2·13案,那是2月13日上午9点15分,一家城中村的住户报警说孩子被人绑架了。被绑的孩子是个7岁的女孩,叫韩文文。

案发当日,韩文文的父亲韩刚在附近工厂做木工,母亲汪凤带婆婆去医院看病,孩子独自在家中写作業。上午9点05分,汪凤突然接到一通奇怪的电话,电话是经过变音处理的。绑匪在电话里说:“马上准备三万块钱,送到指定地点赎孩子,不许报警!否则撕票!”

汪凤急了,马上开始向亲朋好友筹钱,在大家的提醒下,迅速报警。城中村里的监控比较少,并没有拍到绑匪带走孩子的画面。直到下午5点20分,绑匪再没打过电话。2月14日上午八点多,警队再次接到报案,有市民在和城中村相邻的泰安小区发现一具孩子的尸体。

安静赶往现场,开始勘验。韩文文的头和手都从口袋露出一部分,脖子上缠绕着一条背包带子,带子缠绕了两道,这种缠绕方式说明凶手力气有限,但致孩子于死地的决心一目了然。孩子的双腿和双手分别被胶带捆绑,颈部有弥散状瘀痕,死因是缢颈致窒息死亡。

那天,安静和邱天蹲在孩子的尸体边还原作案过程。“凶手应该是先尝试用手掐死孩子,但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成功,于是改用包带。在孩子颈部的勒痕旁有指甲形成的新月形和短线状的表皮脱落,可见嫌疑人的指甲很长,甚至可能做过美甲。”

虽然绑匪打电话时用了变声处理,但技术科通过分析,认为是符合女性发音特征的,结合指甲的特点,嫌疑人至少一人为女性。

安静做了毒物分析,报告显示未检出常见毒物,但存在安眠药成分。另外,孩子的小臂上有一小块污渍,经鉴定,怀疑是文身贴。邱天向孩子父母核实时,他们表示,平日孩子并没有接触过这类东西。

孩子的胃内有多种零食,应该是绑匪为了安抚孩子给她吃的,通过分析成分,可以推断是一些水果冻干片和糕点,还都是一些价格不菲的进口零食。

警方在市内的几十家进口零食店进行了调查,在监控中发现案发前两天,有一个身高在1.73米左右的青年男子,在步行街一家零食店买的零食种类和孩子胃里的基本一致。通过交通大数据监控,可以看到一个提着零食袋子的男子戴着墨镜和帽子,买完零食后,他穿过街道,消失在距离超市500米远的一条巷子里。可这并不能形成直接证明。

韩文文的父亲韩刚和妻子汪凤在城中村租房多年,汪凤之前是家政公司的保姆,两年前,汪凤辞职照顾生病的婆婆和女儿,家里就靠韩刚一人养家。

绑匪索要的金额并不大,有可能了解韩家的家庭情况,推断熟人作案的可能性很大。

2·13案就这样停滞了半年,一直没有眉目。没想到,现在,李桐胃里找到的电话卡,居然是绑匪打给韩文文母亲汪凤索要赎金的那个号码。

经调查,这是一张黑卡,暂时无法确定犯罪嫌疑人。不过,万幸的是,卡上还发现第二通打出的电话,对方是一家高级饰品店,这家饰品店经营的是高档奢侈品。

警方向老板娘提起黑卡号码,老板娘查了一下,说:“这个号码打的是店里的咨询电话,哪能知道是谁打的?”案件的线索又断了。

9月13日,李桐跳楼,卡在李桐胃里被发现;这张卡又和半年前的2·13案有牵连,队里决定,将两起案件并案侦查。

李桐的丈夫沈强和女儿沈佳妮都被请到局里分开问话,沈强说他根本不知道这张卡。他回忆,妻子对孩子非常重视,孩子从小到大由她一个人照顾。他们家以前雇过保姆,也被李桐辞掉了。她对女儿要求很严格,从小学开始,在学习上不让孩子出任何差错,错一罚十,不写完不能睡。孩子中考,奶奶去世,李桐以孩子学业为重,都没让孩子去奔丧。

当被问到李桐有没有购买过昂贵饰品时,沈强想了半天,才回忆起来,“李桐对自己的穿着打扮不是很在意。两年前,为庆祝女儿保送大学,她兴致勃勃拉着我一起去定制过一款钻石项链,作为女儿的升学礼物。”经确定,李桐正是在那家奢侈品店为女儿定制了一款项链。

那天,沈佳妮来警队的时候,穿着一条黑色长袖连衣裙,还化了妆。

当邱天把装在证物袋里的手机卡放到她面前时,她的手明显抽动了一下,眼神有些躲闪。邱天再次询问李桐跳楼的原因,这回沈佳妮终于开口了。

她告诉警方,那天晚上,她和李桐争吵的原因是她坚持退学。李桐先是想说服她,看沈佳妮一脸决绝,便开始骂她,骂得很难听。

“她说,‘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白眼狼,早知道你会变成这样,当时就不该把你生下来。”

沈佳妮气得要和李桐断绝母女关系,她拿上行李就要离家出走。可是,妈妈像疯子一样把她推进房间,反锁了房门,不让她出去,还说,“死也给我死在家里。”

“结果第二天凌晨,你母亲就跳楼了?”

沈佳妮点点头,一直在摸自己的手腕。

安静轻轻撸起她的袖子。她的手腕内侧是一片文身,但仔细观察,仍然能清晰看到文身下面掩盖了一条一条疤痕。她脸色煞白,把胳膊从安静手里挣脱出来,慌忙扯下袖子,盖住她的手腕,像要把自己的过去都掩盖起来。

警方觉得沈佳妮没有说实话,马上调查沈佳妮的社会关系。

自沈佳妮读大学后,从大一开始,就在网上做海外代购的生意,前后投入资金超过十万。这应该就是她厌学旷课、挂科的原因。这十万中有5万是沈佳妮的压岁钱,之前一直由李桐保管,她考上大学后,几次央求父亲沈强帮她说话,李桐才把银行卡交给她。有一段时间,沈佳妮生意做得不错,还在网上结识了一个男友。

为了早日脱离母亲的控制,她和男朋友加大了投资力度,可是因为经验不足,很快被骗子骗光了全部投资。在男友劝说下,她开始用信用卡贷款,结果钱又赔了进去。李桐对女儿的监管很严格,很快发现了沈佳妮贷款的事情。

母女的争吵升级,李桐眼睛通红,让她跪在面前,发誓乖乖回到学校和男友分手,否则,以后不再负担她的生活开销。如果沈佳妮同意,她会帮沈佳妮还贷款。为稳住母亲,沈佳妮暂时答应下来。可没多久,她还想东山再起,偷偷在网上贷款,很快又赔个精光,并且马上被李桐发现了。李桐想给她点教训,真的没有再帮她还信用卡。

根据警方查到的通话记录,沈佳妮第三次接到催款电话,不到一周,她就出现在饰品店。同时,在监控中发现沈佳妮曾进出过这家饰品店,走的时候,还拿走了店里托盘里的一样东西。

面对证据,沈佳妮终于承认她由于欠债,用那张“黑卡”打了一通电话,确定营业时间,并去奢侈品店踩点,想打劫一次,就可以补上自己的窟窿。离开时,她看到柜台上有免费赠送的卡通文身贴,顺手拿了几张。

不过,沈佳妮觉得风险太大,放弃了抢劫饰品的想法,但她坚称电话卡是自己捡来的,根本不认识韩文文。

用生命守护秘密:绝望妈妈死了还在爱

邱天和安静再次梳理2·13案,注意到一个细节,韩文文的母亲汪凤居然在沈家做过两年钟点工,虽然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很快,他们在对沈佳妮家进行搜查时,找到一把钥匙。沈佳妮上大二后,瞒着李桐和男朋友在外面租了一间公寓,两个人同居之后,一起在网上做生意。

生意失败之后,两人分手,男友搬了出去,但是租住的房子没有退。巧的是,出租屋的位置距离韩文文家只隔两个街区,也就是说沈佳妮有作案时间、作案条件,而韩文文失踪的时间恰巧是沈佳妮还不上信用卡期间,她也有作案动机。

安靜随警队来到沈佳妮的出租屋,在出租屋后面的小树林搜查到一个没有包带的白色背包,背包里有刀和文身贴。经过检验,文身贴正是饰品店的小赠品。安静还在出租屋内沙发上提取到几根短发,经检验,属于韩文文。

当所有证据摆在沈佳妮面前时,她很平静,冷笑了两声,长舒了一口气。

据沈佳妮供述,半年前,李桐就知道她和男友的事,逼着他们分手,不再帮她还款,他们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和男友分手后,她每天躺在出租屋里,觉得母亲毁了她的一生。她像母亲的牵线木偶一样,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空间,也不能自己做决定,她在一夜间失去了爱情和事业,她自杀了无数次,最终因为勇气不足都放弃了。

2月10日,沈佳妮起了打劫奢侈品店的念头。她去饰品店踩点,在回出租屋的路上,远远的,看见一对母女。韩文文认出,是曾经在自己家做过的保姆和她的女儿。她开始盘算,觉得抢劫饰品店更容易暴露,就想到绑架韩文文弄点钱花,再把孩子放回去就好了,反正韩文文并不认识自己。行动前,她提前买了很多零食。

案发那天,沈佳妮守在韩文文回家路上,说是她母亲的朋友,还说出她家里的情况。韩文文信以为真,跟着她到出租屋后,沈佳妮用临时办的黑卡打勒索电话,她知道汪凤家没有多少钱,所以只要了三万。

事后,她在汪凤居住的小区打探消息,发现小区里有警察布控,知道汪家已经报案,心里有些慌乱,马上拔出电话卡塞进背包,没有再拨打电话。

回到出租屋后,她感觉有些后悔,想把韩文文送回去,又怕警察抓她,此时韩文文不停吵着要回家写作业,她先是陪着韩文文玩了一会儿,给她贴了文身贴。天黑了,孩子大吵大闹要回家找妈妈。沈佳妮给韩文文喝了母亲李桐长期服用的安眠药,药效起作用前,孩子还在大闹,沈佳妮一慌乱,用背包将韩文文勒死了。

第二天凌晨,趁着夜深人静,沈佳妮背着孩子的尸体扔到小区。她怕留下痕迹,抛尸之前还不忘给孩子擦掉了文身。事后,她心神不宁,将电话卡用贴纸贴在书桌底下。

李桐有长期偷偷搜查女儿物品的习惯。自杀前一天晚上,她打扫卫生,找到了女儿的电话卡,发现电话是打给汪凤的。李桐很聪明,汪凤已经很久没和她家联系,沈佳妮为什么会突然给她打电话?

李桐并没有直接给汪凤打电话询问,而是偷偷到汪凤家附近观察情况,在小区几个大妈的谈话中,她听说汪凤的女儿在半年前被撕票了,沈佳妮打电话的时间恰恰是半年之前,她意识到这件事很可能和女儿有关。

当天晚上,李桐找沈佳妮摊牌。她把那张电话卡拿在手中,警告沈佳妮,如果以后听话,她会帮女儿隐瞒事实,否则就要报警。

李桐的本意不過是想吓唬沈佳妮,但沈佳妮觉得母亲是在要挟自己。

母女两人在争抢电话卡时,沈佳妮崩溃了,将杀害韩文文的真相告诉了母亲。李桐一屁股跌坐在地上,盯着女儿看了很久,一直都没有再说话。后来,她当着女儿的面,撕毁了帮女儿还贷的合同。

沈强回来后,母女俩都很默契地早早进了房间。但沈佳妮说,她怕母亲报警,一晚上都竖着耳朵听母亲的动静。半夜一点,她听到李桐从房间出来,在阳台上徘徊,抱着相册流泪。

李桐看上去很混乱,就像疯子一样,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走来走去,不停搓手。她还从相册里拿出一张小时候抱着沈佳妮的照片,看了很久。一直纠结到凌晨三点多,最后,沈佳妮看到她把手心里的电话卡吞进嘴里,拿着照片从楼上跳了下去。

她紧张地监视着李桐的一举一动,却没有阻止母亲跳楼。李桐跳楼后,沈佳妮为了防止警方发现真相,还第一时间跑到楼下,把自己的照片从母亲苍白的手里抽走后,赶紧回到家里。

听完真相,安静问她,到底有没有因为母亲的离开感到过伤心、难过?

沈佳妮苦笑了一下,“我觉得自己解脱了,压在心上的那块大石头被搬走了,之后是害怕,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难过。”

沈佳妮从母亲手里抽走的那张照片,是她6岁的时候,母女俩在游乐园坐云霄飞车拍的。照片中,李桐把脸贴着沈佳妮,沈佳妮双手紧紧搂着母亲的脖子,咧嘴大笑,露出掉了三颗门牙的牙齿。

安静指着照片问沈佳妮,“难道,你母亲这么多年带给你的只有痛苦,没有让你体会到半点温暖吗?”

沈佳妮看了看她,目光似乎想要穿过重重迷雾,回到遥远的未知的地方。许久,她干笑起来,把头埋在胸口,不停耸动着肩膀。再次抬起头时,眼泪从她的脸颊缓缓落下……

编辑/邵鸾飞

猜你喜欢
电话卡韩文安静
听,安静会说话
深入敌后,保持安静
楼上请安静
韩文提要
小香蕉
坐拥安静
独具慧眼,投资电话卡
家庭服务卡
高层建筑结构的审计要点
一笔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