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守正与创新策略分析

2023-06-07 06:48高艳菊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摘 要]思政工作是党的政治优势,是党对教育事业有效领导的体现,是学校相关工作的底线。党对思政工作一直都高度重视。思政教育是思政工作的关键构成部分,教育人员会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系统教育,以提升他们的思想意识及道德品质。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国家及社会的发展存在密切关系。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 立德树人 核心价值观 守正创新

引 言

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如多样化思潮的冲击、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等,都给传统思政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在复杂的形势中,思政教育如何保持战略定力,在“守正”中“创新”,在“不变”中寻求一定的“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基于新时代背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守正及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主要是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关知识,强调怎样把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起来,让理论知识可以内化于学生心中,并将其变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行动,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运用,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学的实施就非常关键。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还对他们的思想及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大学生拥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而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坐在底下听,这样的方式早已无法适应现阶段学生的需要,不能有效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思政课程应具备一定的亲和力及针对性。“00后”是真正的互联网时代“原住民”,思政教师要在掌握学生个性特征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有机结合,构建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建立情感通道,促使其成长成才。

对于思政工作来说,它是所有工作开展的基础,强化及完善思政工作,与党及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存在密切关联。新形势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的开展也有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应借助新视角创新思政教学路径。高校及教师应加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明白其地位及重要性,它既是检验理论教学的关键,也是执行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更好地衡量理论课的完成效果。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变革时,应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这是增强教学效度的关键。只有做到守正,才能避免偏离初心;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避免思想及教学僵化,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新時代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基于“变”中守正

不管世界怎样变化,教育环境如何改变,教育事业都应始终坚守政治任务,要求思政教师明确初心使命,要求青年学生牢记理想信念,这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新时代发展中,立德树人是重要的教育任务。其中,“德”为第一位,教育的宗旨为树人。“德”是新时期发展中党及国家对人才培育的关键要求。“立德树人”有着一定的意义指向,即应培育出能够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接班人,培育出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高校应聚焦党及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课当作重要的课程,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在整个教育课程体系中,应将思政课提到重要地位,把它看作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和重要渠道,借此为社会培育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促进“中国梦”全面实现。从思政课实践教学来看,实际上,它是利用实践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解决思政方面的难题。各思政课教师都应把立德树人当作初心,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变革中始终保持本心,为国家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唯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有效避免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化的问题,将学生的小目标和国家的大目标全面融合在一起,促进知、情、意、行的全面统一,进而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认识,增强理想信念,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2.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利用知行转化促进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属于实践哲学。人的思维是否存在客观真理性,这并非理论方面的问题,而属于实践方面的问题。从实践角度去认识及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属于人类发展中的特殊活动,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全面认识,因而它归为实践教学的“本体论”范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能够为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存在密切关联,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其当作思想动力。“人”属于特殊的存在物,不但实际存在着,还可以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能够基于实践持续认知自我。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发展,对教师及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二者都能被看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变革过程中,应基于师生双主体之间的全面互动,有效调动二者的积极性。

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也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向对象一般为实践客体。师生对实践客体的认知及改造,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对有关理论的认识,增强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既要保证主体客体化,还要保证客体主体化,属于双向运动的过程。思政教师需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中介,以保证双向运动能够有序进行,让主体可以对客体的外在价值及内在价值进行全面把握。在这一过程中,怎样优化实践客体,应在正式实践教学之前进行深入分析。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基于实践提高认知

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就需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转型发展中,价值秩序存在多元化的选择,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全体人民的价值观,并将其逐渐渗透到实际生活中,如此才能有效实现价值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主体意识形态的体现,能够为青少年学生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充分体现,与高等教育的命题存在很大关联,能够决定“培育怎样的人”以及“为谁培育人”。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保证知行合一,不仅要深入分析价值观,还要确保其知行转化的有效性。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变革中,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这样才能明确教学改革创新的方向,才能有效防止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出现偏差,如避免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而产生“泛娱乐化”现象。

4.将问题意识当作基本导向,通过明辨是非来澄清认识

問题意识的本质,属于人的能动性思维,是人在认识活动过程中,对某些生活实践和思想理论进行质疑,不断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心理现象。通过逻辑视域,能够将问题划分成三类:一为“是什么”,二为“为什么”,三为“怎样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点是对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问题意识是促进时代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及实践性,所能够达到的理论高度及深度,是其他理论无法达到的。在古今中外的发展中,问题意识是很多教育学者倡导的教育方法。比如孔子、苏格拉底等,他们对这一教育方式的科学性及有效性进行了实践及论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具备问题意识,将其当作导向。思政课具有马克思主义属性,更应该具备问题意识。实际生活中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当作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素材。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非常强烈,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他们的理论深度及阅历还不足,对某些事情的认识相对浅显,看待有的事情时,还极易产生错误倾向。对此,高校应立足于时代性问题,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其明辨是非,这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变革的重要原则。

新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在“不变”中创新

要想高效开展思政工作,需切实做到因事而化、因势而新。高校应结合思政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及育人规律,持续增强教师的工作水平及能力。新时期发展中,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在“不变”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变”,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要求,适应教育对象的成长成才规律。

1.教学设计的创新

以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多是借助其他理论实践展开的,随后逐步发展为独立的实践教学,目前已经实现了“课程化”建设,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都遵循着思政教育规律。在最初的探索阶段,思政课实践教学通常都是“为活动而活动”,存在一定的简单化及形式化现象,由于自身学科特点不够显著,导致其难以和别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明显区分。因为没有科学的引导,又缺乏人、财、物等的支持,致使部分思政教师对实践教学缺乏积极性。在教育部提出思政理论课要强化实践过程、构建及健全实践保障制度、完善实践育人机制之后,各校才逐渐明确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科地位,对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部分高校相继发布了很多保障措施,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变成常态化教学。教育部还发布了有关文件,规定了思政课的学分,在本科及专科思政课教学中,分别从理论课程中划出一两个学分,用于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这极大地推动了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从总体而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有的院校的教学活动存在很多重复现象,教学质量较差;部分院校比较强调形式,没有对内容加以重视,仅强调实践性,却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内化,仅注重宣传而忽视了效果,这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是非常常见的,致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受到较大影响。

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高校应当重视思政课的课程化建设,其具有关键性作用,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必然趋势,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实践教学的严肃性。思政课的课程化建设是基于学校的顶层设计,围绕思政教育目标,结合课程建设标准,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要素全面融合在一起,构建实践教学多维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实施的平台及规约,可促使实践教学能够标准化开展,全面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想要实现高效的课程化建设,就必须坚持长期建设,这是实践教学变革创新的关键。

2.工作方式的创新

基于主客体的特征及教育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应科学把握新形势及新要求,在工作中推陈出新,促进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第一,对工作平台进行延伸。当前,高校应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政工作,采用大学生都喜欢的、乐于参与的教育教学方式。可全面利用网络优势构建网络育人平台、组织多元化的思政教育线上活动,吸引并培育新媒体人才,打造深受学生青睐的网络阵地。比如,2020年某高校开展的微党课,即党组织战“疫”示范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很多师生在留言区进行互动交流,一起接受精神洗礼。第二,健全工作体系。要想持续加强学生的思想认知,高校思政工作应不断完善有关机制体制,将立德树人贯彻到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活动中。这样一来,思政工作不再依赖于课堂,能够将“人文关怀”“实践育人”等教学活动变成思政工作阵地。例如,有的院校结合实践需求进一步丰富工作内容,通过党团活动、心理辅导活动、学术交流及社团活动等,将思想引领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以达到有效育人的目的。第三,创新工作手段。基于高校思政的发展,有关工作人员应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创新思政教育活动的工作手段,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渲染、网络媒体引导以及实践锻炼等方法,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有机融合的方式提升教育效果,增强思政教育工作针对性。

3.教学载体创新

互联网虚拟空间的产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及行为活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互联网科技存在密切关系,思政教师可借助他们熟悉的网络组织相关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此举还能让高校获得教育主动权,进而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虚拟实践是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也是现阶段教育的必然趋势。它主要是人们有计划地借助数字化中介系统,让主体和客体基于虚拟时空开展双向的对象化运动。虚拟实践也是借助互联网一种的教学方式,能够对传统的思政教学实践进行补充。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因经费不足、安全设施欠缺等方面原因,导致学生的参与面不大。教师设计的实践教学活动,多是少数优秀学生参加,无法确保实践教学的全面性和实效性。而虚拟实践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有利于构建全覆盖的教育新模式。

现阶段,思政虚拟实践教学还在发展中,有关经费、技术及师资力量等都还需增强。部分实施了虚拟实践教学的院校,通常是借助教学专题网站、VR技术开展,图片、视频等有关资源还需进一步完善。由此可见,虚拟实践教学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虚拟实践教学属于全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全面調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虚拟实践教学时,应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围绕教学目标,按照教学逻辑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及讨论,并对其进行有效引导。

4.评价机制的创新

课程建设的质量与考核评价体系存在密切关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场域及其教学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若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约束,极易导致实践教学形式化,无法全面彰显其价值和作用。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时,应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及反思,这是非常关键的前提。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围绕“人”来进行的,其本质是培育人、塑造人,从实践教学过程来看,就是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及理论运用能力的过程。实践结果的“点”与“静止时间切面”存在显著区别,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是动态的、个性化的多维发展过程。思政课实践教学强调的是具体的人的过程性转化,会对教学样态的多元化发展产生影响,对此,需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将其和过程性评价进行充分融合,这样才能切实促进教育发展。融合时,应基于学校、教师及学生等多个主体一起建立的实践教学评估团队,从知识、能力及思维等方面进行考核,不但要保证质的要求,还应保证量的标准,使二者实现有机融合,即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及考核。除此之外,要全面提升师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高校还应构建科学的激励制度,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实践教学属于主观性活动,只有有效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 论

综上所述,根据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的有关要求,我国高校的思政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机遇。高校思政工作应在持续总结经验、稳固根基的同时,守正创新,不断进步,全面肩负起培育民族复兴新人的重任,为我党治国理政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士军,张伟.从统一性到多样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机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2):37-40.

[2]徐锦.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教学[J].现代经济信息,2022(21):455.

[3]魏伟.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守正与创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33(11):31-35.

[4]王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4):67-69.

[5]冯延平.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思考[J].奋斗,2021(21):19-20.

[6]郭明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探析[J].国际公关,2020(10):64-65.

[7]陈开梓.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守正创新原则的遵循[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14-118.

[8]杨小岑.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守正与创新探究[J].才智,2020(5):79.

[9]唐成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审思[J].高教论坛,2019(12):21-23.

[10]吴颖.“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析[J].西藏教育,2018(4):45-48.

(高艳菊: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