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建圈强链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抓手

2023-06-07 04:34宋瑶
先锋 2023年5期
关键词:强链工业化产业链

宋瑶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针对重大现实问题,对新时代新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了战略部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全新探索的过程中,成都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并结合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趋势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动实践。

深刻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并对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战略部署,要求“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不难看出,在新发展阶段,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了更加贴合时代特征的主攻方向,即高端发展、智能升级、绿色转型、跨界融合、安全稳定。也就是说,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布局产业链核心环节,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迈进;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智能制造成为工业发展的普遍形态;要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推动制造业全领域、全过程绿色低碳转型,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体系;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将生产性服务打造成为制造业的无形资产“新比较优势”;要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是成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抓手

新型工业化的实践新要求为城市锚定产业发展方向、转变产业组织方式提供遵循。在此基础上,成都瞄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實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四梁八柱”。而在近期发布的《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优化调整方案》中,成都优化调整产业生态圈和产业链体系,将12个产业生态圈和26条重点产业链,进一步调整为8个产业生态圈和28条重点产业链,彰显了成都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变与不变”。

其中,“不变”的是底层逻辑,成都将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作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抓手,是战略使然、趋势所向、现实所需。从战略定位来看,自“三线建设”时期以来,成都始终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的“战略后方”重大使命,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成都“战略后方”的作用将突出体现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上。也就是说,成都谋划产业发展,不但需要形成支撑我国抵御产业链断链风险的备份系统,还需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彰显了成都在国家战略布局优化调整下,率先探索新型工业化新路径的使命担当。

从趋势规律来看,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双向挤压,叠加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实困境,意味着我国必须在低技术制造业被替代之前率先完成产业升级,在高端供应链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在此背景下,上海、深圳、苏州等先发城市纷纷提出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力量,以成都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作为全球制造业第四次转移的重点,更应积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正是成都把握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重塑趋势、推进新型工业化支撑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然之举。

从问题短板来看,成都早期“植入式”的工业发展路径,带来了经济的迅猛增长,但相比于上海、深圳、苏州等东部沿海城市,面临着工业化发展不充分而带来的经济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不足等困境。对于起步较晚的成都而言,要想在固有的产业格局中实现变道超车、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把握新一轮技术与产业变革催生的产业新风口,顺应超大城市产业跨界交叉融合、集聚集群发展等趋势,前瞻布局技术前沿领域,促进产业上下游就地布局、生产要素集中集聚。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正是成都以新型工业化主导产业现代化、实现“超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变”的是现实表征,成都推动建圈强链的重点产业和细分领域,结合中央、省市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趋势,动态演进、持续优化。此次优化调整,充分彰显了新型工业化高端发展、智能升级、绿色转型、跨界融合、安全稳定的主攻方向。具体来看,一是更加突出前沿技术和热点赛道的集聚集群发展,聚力打造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信息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更加强调数实融合,以拓宽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为目的聚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将高端软件、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并入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三是更加明确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领域,细化提出生态环保、新能源、新材料3条重点产业链。四是更加注重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在集群优势突出的制造业领域,增加或者纳入生产性服务产业链条进行资源统筹整合,如,将现代物流产业链并入现代交通产业生态圈。

成都落实新型工业化新要求推动产业建圈强链的未来展望

着眼未来,成都围绕新型工业化高端发展、智能升级、绿色转型、跨界融合、安全稳定的主攻方向,着力推动产业建圈强链。

一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未来产业发展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以新技术为核心驱动的生产力大跃升,参考麻省理工、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等多个全球权威智库的2023年前沿技术热点判断,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前沿生物、先进能源等技术领域已成为全球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共性选择。当前,我国充分把握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逻辑主线,在前沿技术催生的未来产业领域进行前瞻部署,其中,工信部提出将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国家发改委正谋划设立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深圳、上海、南京、杭州、郑州等先发地区也已出台发展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成都高能级创新资源富集,具有在前沿生物、先进能源等领域催生突破性、颠覆性技术的潜力,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应当结合技术成熟度和市场爆发点,前瞻布局高价值、高成长、高契合的新赛道,打造一批未来产业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同时,在具体谋划未来产业产业链时,可以学习借鉴深圳产业梯次接续发展的培育思路,针对产业发展爆发期在未来5-10年的领域做好前瞻技术研发布局,推进创新成果“沿途下蛋”;针对产业发展爆发期在未来3-5年内的领域持续发力技术研究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二是瞄准消费新趋势新热点催生的产业新风口。2022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凸显了扩内需促消费对于牵引生产布局、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性。成都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快建设高能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当前,提振成都居民消费倾向、释放居民消费潜力,除了要稳定就业、增加收入,還应重点关注技术驱动、理念变革及模式创新下呈现出的消费新趋势、新热点,不断提高产业供给对消费结构升级的适配度。

从市场端、供给端、需求端三个维度梳理分析发现,当前居民消费具有健康养生、绿色智能、便利集成、互动体验、国风国潮、精致悦己六大趋势,并带动了家庭医疗产品、预制菜品、全屋家居定制、高端酒饮、汉服、医疗美容等消费品产业快速发展。成都是拥有超21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已具备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而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需要具备扩大内需的“引擎”功能,还要具备引领产业创新的“策源”功能,借助规模化的消费市场,形成与消费需求相适配的供给体系。这些消费新趋势新热点,为成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新方向,成都未来应进一步以贴近市民消费需求为牵引,在具有发展前景且整体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以新技术、新模式重构“小产品”“大市场”,实现产业成链集群发展。

三是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家安全进行了专门论述,重点强调了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财政部公开的2023年中央财政预算显示,在对地方转移支付的预算中,对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的中央基建投资增长最快,分别同比增长11%、10%、8%,进一步凸显了国家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增强“三大安全”保障能力的工作导向。

成都作为我国“战略后方”的关键组成部分,下一步谋划推进产业建圈强链,还应当着重凸显对于“三大安全”的支撑作用。一方面,推动“锻长”和“补短”相结合,发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长板领域的规模优势和配套优势,培育掌握行业主导权的高能级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区域战略安全的粮食、应急物资、能源等产业领域“补短”,加快形成“备份”系统,实现关键产品保障和供给体系的韧性提升。另一方面,推动“内部”和“外部”相统一,对内,围绕重点产业链强化本地衔接配套,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对外,强调在更大范围内构建产业生态圈,深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的产业协作,实现生产要素科学配置和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

(作者系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高级综合研究)

猜你喜欢
强链工业化产业链
度量G-空间中G-强链回归点集的拓扑结构
双向国际直接投资存在“强链”作用吗?
“强链”与“补链”
人工智能产业链需要“强链”“补链”和“建链”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产业链春之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