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滇缅公路修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06-09 01:26王雪花
军事文摘 2023年6期
关键词:滇缅公路共同体中华民族

王雪花

滇缅公路筑路时场景,没有机械,全靠人工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战时公路”的滇缅公路在运送军用物资、鼓舞军队士气、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气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胜利后,这位“功臣”在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推动云南地区的开发等方面亦持续发力。这条由中华各族人民的血肉筑起来的公路,在我国西南边疆大后方历经战争的洗礼后,仍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今,党和国家把民族团结工作视为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要“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提上日程,并随着党和国家的政策深入我国每一片土地。鉴于当下国家对红色文化的大力弘扬,本文试图对滇缅公路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作简要分析,伟大的爱国精神得以弘扬与延续,对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地区政治稳定,人民幸福指数上升具有积极意义。

滇缅公路的修建与运输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是年8月20日,日军全面封锁我国海上交通,目的是切断我国与外界的联系,阻断战备物资的输入,以使中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8月10日前后,蒋介石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代表、云南省主席龙云等人参加会议,主要商讨如何抗日的问题。8月15日,蒋介石探访龙云,龙云当即向蒋提议修筑滇缅公路,并得到了蒋的大力支持。由于战事紧迫,滇缅公路修建计划为期一年。龙云回到云南后,立即开始着手准备相关事宜,同年11月,滇缅公路开始动工。昆明至下关的路段(滇西路)已于1935年12月建成通车,下关至畹町为新修路段,全长547.8公里,在国民政府及沿线各民族的努力下,昆明至畹町路段于1938年8月31日全面通车。至此,滇缅公路全面建成。公路全线土石方1233万立方,修建大中桥梁7座,小桥522座,涵洞1443道,铺路面800余公里。修建完成后,滇缅公路立即开始承担起了运输工作,大批援华物资运进我国,钨砂、桐油等中国产品作为换取外援的物资,亦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外,滇缅公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在运输初期,滇缅公路所起的作用并不大,承担主要运输任务的应属滇越铁路。而后,滇越铁路在遭到日军空袭后被迫停运,滇缅公路一时之间成为连接国外的唯一一条出海国际通道。1940年7月,英国当局为了自身利益,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据称,日政府于六月二十四日要求本政府禁止军用品及其他某种货物由缅输入中国”“缅甸政府同意停止军械、弹药、汽油、载重汽车及铁路材料经缅甸输入中国,停止时间定为三个月”。滇缅公路的关闭在国际上引发了巨大关注,各国纷纷谴责英国的恶劣行径,要求重新开放滇缅公路。迫于压力,英政府于10月18日重开滇缅公路,此后,滇缅公路的运输进入高峰。据统计,1940年12月,全路运输商品吨数达11884吨,滇缅公路的作用得以凸显,为战时物资运输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大举进犯缅甸,我国远征军虽入缅协同作战,但仍伤亡惨重,滇缅公路遂被日方切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滇缅公路才恢复交通。

滇缅公路建成后,立即引发国际广泛关注,外媒竞相报道,认为滇緬公路是可与巴拿马运河相比的工程,美国总统罗斯福称它为“一大奇迹”,赋予其极高评价。

滇缅公路修建劳工队伍里有大量的妇女、老人和儿童

从滇缅公路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

滇缅公路建成距今已有八十多年历史,那段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也已成为过去。新时期下,我们党和国家共同致力于弘扬抗战精神,号召人们铭记历史,毋忘国耻,而滇缅公路作为近代抵御外辱的红色象征符号,无论从国家抑或人民层面上看,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建具有很好的帮扶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被学界所关注,始于2014年5月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顽强的、团结的、不容外敌肆意践踏的民族。”梁启超先生曾说过:“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这表明在当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未成型,但已萌芽。在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山河破碎的年代,我国各民族以保家卫国为己任,果断放下彼此间的偏见与成见,毅然决然肩负起拯救祖国的光荣使命。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共同的国家记忆与民族记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意识也深深融入各民族的血液中。2017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新时代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各民族间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与发扬。早在1988年,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就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强调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当前形势下,民族认同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进行各项工作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模铸不仅对当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凝聚作用,在对历史的回顾上同样显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现代性与历史性的结合,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能让每位国民不忘历史的同时,将新理念运用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为中华的崛起添砖加瓦。马克思认为,现代是一个总体性的“世界历史时代”,从历时性上说,当下和过去都处于总体性的时代,是无需将他们硬生生分开的。因此,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与滇缅公路仍属一个时代的范畴。滇缅公路是战时由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工程史上之奇迹,分析战时沿线参与修建公路的各民族所发扬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对当下加强中华民族团结,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激发广大人民爱国热情,凝聚各民族情感认同,具有深远而持久的伟大意义。

抗战时滇缅公路上的运输队伍

滇缅公路的修建增强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表现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它是在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历史中形成并发展的。抗战初期,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我方在处境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开始兴修滇缅公路,以保证战时交通的顺利。国民政府决议通过后,紧接着便是动工的问题。彼时的中国,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人的生命如蝼蚁般脆弱、不堪一击,食不果腹,风餐露宿的流离和逃亡是家常便饭。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当国民政府准备修建公路的通知发出后,沿线各族人民坚决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纷纷赶来参与滇缅公路的修建工程。此工程的开展,纯系公益劳动,并没有多少实际利益。尽管如此,大批民众还是自愿参加,徒步几天几夜到达修筑点。大理县中学的学生和永平县杉阳的学生也自发地参与到其中。据统计,修建滇缅公路的人数总和达20万之多。在国难面前,西南大后方的民众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共同体,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将这看作是身为一名中国人应尽的义务,都将为祖国奉献看成是无上光荣的使命。彼时的人们没有地区、民族、语言之分,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有责任去保护自己的领土不受别国侵犯,中华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在这一时刻以强大的生命力和迸发力萌芽,持续到抗战结束并延续到今时今日,深入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民族首先就是个共同体,是由一定的人群组成的共同体。”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在国家遇到危难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各民族以民族大义为先,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向世界展示了国家和人民的力量。需要指明的是,战争环境下的不同政党、不同民族早已将自己的矛盾和问题放在一边,齐心协力,对外形成了一个团结牢固且有力量的群体。除了活跃在滇缅公路上的各民族人民外,还有一支重要的爱国力量亦不可忽视,这便是以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为首的南洋侨工们。得知国内形势如此严峻后,身处南洋各国的爱国志士沉痛悲愤祖国受难的同时,开始在国外筹建各处筹赈会,为国家捐献汽车、资金等战时物资,还有一大批南洋侨工不顾国内的枪林弹雨,冒死回国。他们之中,有的担任滇缅公路上的运输司机,有的担任公路上的修理工、电工等技术人才,共计分10批达3500名南洋华侨参与到滇缅公路的运输事业中,有的甚至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条公路上。一位华侨机工在自述中回忆起自己担任滇缅公路运输司机时的一段经历:“道路前方被日寇侵占无法前行,干粮吃完了,自己只能到附近村镇找些吃食,整整18天,有15天是饿着肚子的。”即便处境如此艰难,这位爱国同胞一刻也没忘记过自己的使命,仍找寻各种机会为冲在前线的同志们运送物资。不论是西南参与修路的各民族,抑或舍弃安逸稳定的环境选择回国的南洋侨工,他们的行为无一不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的一体性与坚韧性不容小觑!炎黄子孙的爱国血液在这些人中沸腾不息,抗战成功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夜以继日的努力,国家之下不分你我。滇缅公路的修建,为世界展现了中華民族一家亲的宏伟景象。

1944年9月9日,滇缅公路上10匹骡子拉着一门重型榴弹炮驶向云南战场

滇缅公路的修建增强了各民族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产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促进动力。日本对中国人民残忍迫害的行径,激起了广大爱国人民的愤慨。当一个民族受到压迫时,必然会激起这个民族的反抗。修建滇缅公路的任务是巨大而艰巨的,其中,怒江坝路段的环境极为恶劣,居住的多为傣族,上级领导又要求限期4个月内完工,大多数工人都是从离家很远的地方走到目的地,连续几天混着干饭掺野菜果腹,且该地区为疟疾高发地,常有俗言道,“男人要到怒江坝,先把老婆嫁”。尽管环境如此恶劣,仍然有大批民众参与到其中,不怕苦,不怕累。在国难面前,每个人都舍小我,成大我,将共同抗日当做头等大事。西南边疆的各民族同心同德,视滇缅公路的修建为伟大使命,并将日寇侵犯我国、杀害我国无辜同胞的愤慨,以及浓厚的爱国之情外化于具体行动,他们夜以继日地活跃在这条“输血管”上,不畏酷暑与严寒,不惧日军突如其来的轰炸,并最终不负众望,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在特殊时期修建的滇缅公路增强了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央的联系,西南各少数民族意识到自己被纳入国家政权中,自身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在身份上得到了认同,进而在情感上也产生了“连带效应”,形成强烈的情感纽带。在新时代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全党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前辈们的精神历久弥新,中华民族在这次危难中得到空前的大团结,这种将自己生死荣辱置之度外,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为先的情感认同,在当下得到了创造性的延续。当前,我国的历史方位仍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将情感认同作为催化剂,落实到各民族具体的爱国主义实践中。八十多年前的“滇缅公路筑路人”秉持着“国之大者”的理念,共同抵抗外国侵略者;八十多年后的人们仍继续铭记且将此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情感认同的实质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只有各民族的情感认同达到一致,才能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2015年9月8日,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瞻仰活动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举行

滇缅公路的修建增强了各民族的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各族人民对自身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存在感、归属感、一体感的确认。决定修筑滇缅公路后,国民政府便着手在各分段处设立了管理处,应征附近民工积极参加,共面国难。这是国家深入地方的举措,同时也是少数民族主动纳入国家的行为体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本是一次危机,却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转机。据悉,修建滇缅公路沿线的工人中,有彝、白、傣、苗、傈僳、景颇、阿昌、崩龍、回、汉等十多个民族的参与,这大大加深了边陲地带少数民族在国家中的存在感。西南这一长期被忽视的“边鄙”之地,一下子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长期生活在这一地方的少数民族,因为滇缅公路的修建,逐渐与汉族交流互通,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自身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归属感。各民族间以前所未有之势主动地进行融合,促进了沿线各族人民对“国民”身份共同体的归属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族群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其中的机会和比例显著提升,中华民族的包容力和凝聚力也随之进一步提升。”在各民族奋勇抵抗日寇期间,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身份认同,随着滇缅公路的修建愈发明朗和清晰,这条抗战公路的创造,强化了每一个人的国家意识,凝聚了各族人民的同心力与向心力。滇缅公路建成至今已有八十余载,但其中的精神在今天仍在不同层面,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发挥着历久弥新的作用。2019年10月23日,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民族团结不论在任何时代,对国家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民族团结的基础便是各民族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一致性。滇缅公路是由各民族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筑成的里程碑,它的建成是我国各民族团结一体的最好体现,也只有中华民族,才能在枪林弹雨中,在简陋条件下,在疟疾肆虐间,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这一可与“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奇迹。

英姿勃发的南侨机工(左起第二位是林福来)

结语

滇缅公路的修建虽是战时国民政府作出的紧急决策,但它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令世界有目共睹。如今,这条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公路在完成它的使命后依然为沿线人民持续造福。伟大的先辈们用血肉和生命筑成的运输通道,在今时今日与国家号召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迸发出了绚丽的时代火花和持久不息的爱国精神。历史表明,中华民族是一条巨龙,即便经历了无情的战争洗礼,他仍能在险境下创造奇迹,并随着时间的流逝熠熠生辉。滇缅公路的存在,必将继续为国奉献,为民造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持续发力。

责任编辑:李 峰

猜你喜欢
滇缅公路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滇缅公路的历史功绩及时代价值
二战时期英国对日本的绥靖政策演变历程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