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23-06-09 08:39周章文王卓健粟银
大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装备保障实战化教学模式

周章文 王卓健 粟银

[摘 要]军事院校要立足“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推进实战化教育训练。文章针对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梳理了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条件建设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分析了战训任务、指技融合和装备发展对实战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要求,总结出构建基于实战化的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重点是要实现专业技术向指技融合转变、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和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教学模式;实战化;装备保障

[中图分类号] E251;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2-0095-04

军事院校教育要与现代战争和军队建设相适应,以培养能打胜仗的新型军事人才、发展军事科学技术、为军队建设服务、传承创新军事文化为基本任务,为加速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以习近平强军兴军战略和战略空军建设部署为统领,紧贴航空装备使用和航空兵作战实践,坚持战斗力唯一根本标准,遵循高等教育认知规律和人才培养路径,着力推进实战化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显著提升航空兵部队备战打仗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航空装备论证与作战使用水平、航空兵部队建设服务能力、传承创新航空机务文化水平。我院已成为空军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人才的培养基地和航空机务维修保障技术革新的孵化器。

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实战化改革,就是运用实战化教学观指导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以“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为宗旨,大力加强实战化训练,使学员符合航空兵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与部队、实战、未来贴近再贴近,凸显对航空机务人才的指挥打仗能力、组织训练能力、带兵管理能力、信息素质能力和战斗精神的培养。

一、实战化对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新要求

实战化对军事院校而言,就意味着“想打仗、谋打仗、能打仗”,从而对整个军事院校的“战、建、训”提出了更高要求。战斗力标准是有效履行我军根本职能的要求,也是提高军队建设质量的要求。我院作为航空兵技指融合机务军官培育的主要基地,必须通过实战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来满足航空兵部队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

(一)指技融合对专業课程教学模式的新要求

随着军队深化改革的推进,航空机务改革政策陆续落实,航空机务一线师(员)岗位编配大量士官。生长军官首次任职岗位是专业排长(师),其职能由技术维护向组织管理、指挥扩展。这就要求军事院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化实战化教育理念、强调指技融合培养,更加凸显对专业技能、组训管理、保障指挥能力的培养,实现学员由专业技术干部向技指管复合型军官转变。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初级技术与指挥军官,要对接国家高等工程教育和军队军事教育双重标准,突出专业技能、组训管理、保障指挥、军政素养、人文素质等的培养,打牢首次任职和长远发展的素质基础。人才培养目标由过去的培养“工程师”转变为培养“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军官”,强调本科教育与首次任职融合培养。为此,须大力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满足既注重对航空机务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更突出对航空装备维修实践、指挥与管理能力的锻造,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前瞻性。

(二)战训任务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新要求

为响应习近平主席“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航空兵部队开始实施新大纲组训,训练强度大大增加、科目难度大大提高、联训联演更加贴近实战化、机载设备全功能全状态使用多、武器系统攻防转换频繁、弹药消耗量加大、多机种跨区快速机动成为常态,机务保障需要从“平时平台完好”向“战时作战完好”转变。同时,新大纲组训对航空机务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体现在:一是故障分布和故障模式变化明显。实战电磁环境下机载电子设备随机故障增多、飞机极限使用致使结构损伤明显增多、联合作战多机保障系统暴露出设计缺陷和隐患。二是航空装备维护内容优化调整。实战化的战备组训任务致使飞机平台大过载、左边界飞行,发动机状态频繁切换、大过载工作时长增加,这些都要求增设相应的地面维修保障作业内容。三是航空装备寿命控制更加精准。高强度、大状态战备训练导致飞机当量疲劳寿命、发动机最大和加力寿命提前消耗,这就要求优化航空装备作战使用、完善寿命监控措施。四是专业交叉融合和任务划分变化显著。航空装备大量全状态使用,使机载设备故障增加、故障交联特征明显,各专业联合排除故障时间明显加长。总体来说,实战化战训任务对航空机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战化保障特性凸显。我院作为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紧扣部队战训任务变化特征,突出实战化教育训练特点,按照实战化教育训练标准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三)装备发展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新要求

随着我军新军事变革的深入推进,新技术牵引航空装备快速发展、加速更迭,对专业课程教学训练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装备快速发展需要突出前瞻性。新装备科技含量剧增促使维护保障要求更高,而高新技术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培养周期相对较长,这就要求军事院校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把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有机结合,满足新装备维修保障的要求。二是学科融合拓展需要凸显复合性。新航空装备具有高度集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特征,装备保障涉及技术领域越来越广,军事院校需要重新划分和界定新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并要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体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复合性。三是装备智能化需要凸显层次性。新航空装备已成为多层次、全方位的复杂系统,各系统内部之间相互衔接、互为依托,呈现网络化结构,军事院校教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认清新老装备异同,抓住新装备和关键保障特征,体现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超前性。四是维修保障手段需要强化双重性。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陡增,保障装备系列化、通用化、自动化趋势明显,致使维修保障工作的技术含量也显著提升,军事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讲授作战装备的维修保障技能,也要注重保障装备使用与维护技能的训练。

二、目前专业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

实战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贯彻习近平主席实战化教育训练思想,聚焦“三个面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牢记姓军为战的职能使命,落实空军党委推进实战空军、转型空军、战略空军建设部署,认真梳理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人才培养中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弱项短板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置实战化特色不够明显

“名师必晓于实战”。军事院校落实实战化教学要求,必须坚持“仗怎么打,课就怎么上;打仗需要什么,课堂就教授什么”。当前的教学课程内容设置的实战性还不够,还不能满足实战要求,主要表现在:缺乏对信息化战场的敏感和实战经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还存在“旧、缺、浅、散、虚”等问题;不能适应航空装备快速更新换代的要求,存在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老化陈旧、适应范围不宽等问题;没有凸显装备发展机电融合、专业交联趋势,机务文化熏陶和信息素养体现不够明显;专业课程教学仍停留在传统作战理念,缺乏对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和新作战理念的系统把握。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践性不够突出

教学内容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教学方法探讨的则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改革探索永恒的主题。布鲁纳认为现代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以教学目的为前提,通过构建出师生双方行为动作的方法体系,不断追求教学效果最优化。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班教学现象还比较普遍,对学员个性化特征的了解和关注不够,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重讲授、轻实践,突出学员能力生成,满足军事院校教育特点、首次任职岗位能力要求的针对性教学方法还不够丰富等。

(三)教学硬件条件有短板、资源信息化程度不够高

实战化专业课程教学的开展需要贴近实战的课程教学资源提供保障,不但要配套与专业课程教学相适应的专业实验室、专业教室、实装、教材、案例等教学资源条件,还需要贴近部队、贴近实战、贴近装备保障的信息化资源条件。部队新型航空装备加快列装,但专业课程教学装备配备落后于现役和新研装备、装备技术资料系统不全、部队维修保障案例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大多仍是基于传统教育模式,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学資源总体数量不多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四)专业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对优化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式、发挥教学效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专业课程还是以“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为主,少数实操课程采用“理论考试+实践操作+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这会导致专业课程教学仅围绕内容进行,不能做到面向战场、面向部队、紧贴装备和为战而教,学员因不了解部队和任职岗位的需求,而演变成为考试而学,使高分低能的现象时有出现,偏离了军事院校“突出对学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实战化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要坚决贯彻军事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的要求,根据战训任务、指技融合和装备发展对实战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研究专业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条件建设和考核评价方式采用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坚持围绕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构建起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方法、考核评价等相关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的标准范式,实现三个转变:专业技术向指技融合转变、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和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

(一)专业技术向指技融合转变

实现专业技术向指技融合转变就是要聚焦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按照实战化训练的新要求,打牢本科教育的专业基础,强化单兵战斗技能训练,突出军政素质、分队指挥和组训管理能力培养。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由过去单纯专业技术培养转变为指技融合一体化培养的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1.立足岗位需求,提高教学目标的指向性

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学员要胜任航空兵部队机械师/机械排长首次任职岗位。空军航空机务训练细则中明确规定,担任航空机务各类师、专业队长(车间主任)的军官,应当根据其所维修的机种(型)和专业分工,具备进行相应专业技术和指挥管理复合的组训能力。为实现专业技术向指技融合转变的目标,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必须立足航空兵部队首次任职岗位需要,紧盯专业技术和指挥管理两项核心培养目标,凝练各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突出能力培养,提高其指向性。

2.紧扣任务特点,凸显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新形势下航空兵部队实战化联训联演使得航空装备的故障模式交联明显、保障内容优化调整、寿命控制更加精准,使得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与各专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交叉融合越来越紧密。这些都要求教员在专业课程教学时要打破原有学科专业界限、重组知识体系,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适应未来指技融合的任职岗位需求,突出航空机务保障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提升处理疑难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航空装备的作战完好性和作战使用效益。

3.结合装备保障,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目前空军航空装备换代快速推进、新研装备逐步列装、技术状态变更频繁,使得航空机务的保障模式优化调整、维护内容革新重组、维修方法快速更新,这就要求军事院校缩短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人才培养周期,实现本科学历教育与任职岗位培训的融合培养。因此,专业课程教员要结合装备保障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和突出实验、研讨、演练、想定等实践性环节,完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增加实装操作和故障案例教学的比重,使学员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悉部队战备训练和装备作战使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进行航空装备检测与故障诊断,保障装备的战备完好性,提高航空机务保障力。

(二)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目前,大多数军事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还是在于教员如何教得更好,注重教学方法探索与改革,本质上还是强调“教”这个中心,这使学习主体常处于被动状态。著名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因此,专业课程教学的理念和模式需要从教育本质出发,遵循以建构主义为原则、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员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主动探究与实践的能力培养。实战化专业课程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要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1.加强学情分析,增强教学对象的针对性

学情分析是伴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而产生的,是专业课程教学科学预设的前提。学情是影响学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专业本科学员既有通过高考的青年生,也有工作多年的部队生,学员个体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教员掌握学情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在专业课程教学前通过测验、访谈、讨论等多种方式知悉学员实际情况,为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依据,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把握以学为中心,强调教学组织的设计性

专业课程教学贯彻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突出“学”这个中心,引导学员学习,帮助其制订学习策略、学习目标,为其提供学习资源等,注重学员学习效率的提升,围绕学员学习这个中心开展教学,把学员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员应通过对实战化专业课程教学组织的设计,解决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方式等问题,营造引导学员主动探索的教学环境,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创设贴近部队岗位的实战化训练条件,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发现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教学互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学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是让学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强学习能力、激发探究热情、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以学为中心,发挥教员主导作用,引导学员主动进行归纳思考、演绎思考、评判思考、创新思考、综合思考,营造一种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高质量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以求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员全面发展。

(三)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

目前绝大多数课堂仍以传统讲授为主,而这种“填鸭式”的灌输式课堂已不能够适应实战化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实战化专业课程教学应实现从以知识为本的课堂向以能力为本的课堂转变。建构能力课堂,必须把课堂当作“战场”,建设实战化课堂。在课堂上,教员要让学员有更多的机会深度思考和思辨、讨论和实践,特别是要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全方位培养学员自学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战化专业课程要实现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就要做好以下两点。

1.丰富教学方法,强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合理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员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效率,教学方法革新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重点。专业课程一般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技术性和实用性,在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由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内容、部队典型故障案例以及保障作业技能等岗位需求,采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方法,通过答疑解惑、开放讨论、小组汇报、实践锻炼、专题研究等方式,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2.优化考核方式,突出能力培养的导向性

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考核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对军事院校教学管理、学员学习、教员教学都有极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对优化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式、发挥教学效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应结合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专业课程特点,按照紧贴装备、为战而教的实战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依据专业课程性质分类达成培育目标和课程内容体系制定考核标准,加强课程考核與毕业设计联动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以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练、以考促改的目的。

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专业是支撑空军“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转型发展的主干学科专业,是航空兵部队战斗力提升、备战打仗急需的核心专业。加速推进实战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关系到培养的机务人才有效解决航空兵部队备战打仗的现实问题、有效提升部队战训保障能力的核心问题。构建实战化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每一位教学参与者献言献策、戮力践行探索,为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旭光,王海洋.实战化的军校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15:8.

[2] 刘金林,吴杰长,曾凡明.实战化教学质量控制模型构建方法及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7,40(4):79-85.

[3] 张睿,张所娟,程恺.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6,38(S1):269-271.

[4]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

[5] 杨炳恒,张涛,吴国庆.舰载机起降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7(10):132-134.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装备保障实战化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军事院校任职专业实战化教学和训练的几点思考
战时装备采购综合演练的实践探索
军用机器人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
我军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途径探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