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教材编写研究

2023-06-12 11:41杨靖薇刘颖慧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杨靖薇 刘颖慧

内容摘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本文即以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为例,探寻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材编写特色。本单元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必修课程中的最后一个单元,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使学生能够形成缜密的批判性思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单元在教材编写上呈现出了以下特色,包括借助多样文体,提高理性思辨能力;借古鉴今,培育理性家国情怀;对比分析,着眼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在思想碰撞中,提高思维深度;借鉴文章论证结构,掌握论辩艺术等。

关键词:统编高中语文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理性思维能力

本单元所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单元主题为“责任与担当”,核心任务为“倾听理性的声音”,本单元共选取了四篇文章,分别为《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这四篇文章都是流传千古的佳作,其不仅充斥着理性的思维,还极具现实针对性。

一.借助多样文体,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本单元借助疏、书、赋、论四种文体,展现了不同文章的说理特色。其中《谏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马谏议书》都具有明确的阅读指向,《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奏疏,是魏征作为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时所用到的一种文体。在这篇奏疏中魏征言辞恳切地劝谏唐太宗在治理国家时要经常“十思”,此“十思”句句说在要害之处,彰显了魏征作为能臣的“守成”智慧。《答司马谏议书》则是一封书信,与《谏太宗十思疏》不同的是该篇文章是王安石写给同僚司马光的一封回信,写文者与读文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在说理方面也相对更加的直截了当。在文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定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条罪名,一一加以反驳,解释了自己推行变法的缘由,以及进行改革的决心。

《阿房宫赋》与《六国论》都着眼于探寻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其中《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体散文,赋这种文体讲究铺叙扬厉、辞藻华丽,在文中作者用极尽夸张的笔调,凸显出了阿房宫的富丽堂皇,为秦人穷奢极欲最终导致了秦王朝覆灭的历史事实提供了有力佐证。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阿房宫赋》一文编选在了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侧重于讲解“赋”的文体特色,并没有对其说理论证的技巧进行着重讲解。而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则将《阿房宫赋》一文归入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中,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论辩能力,使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提升。《阿房宫赋》在大量的渲染以及铺排之下,展现的仍然是作者对天下兴亡之“理”的慨叹[1],所以将其归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有一定的道理。与“赋”体散文的铺张扬厉不同的是,《六国论》作为一篇史论,语言更为严谨,散句也较多。苏洵在文中对六国灭亡这一历史事实的原因加以议论,论证了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其实在于“赂秦”。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都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但在说理论证上却各具特色。《谏太宗十思疏》的字斟句酌、《答司马谏议书》的激烈辩白、《阿房宫赋》的铺陈夸张、《六国论》的严谨论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能够依据不同文体感受“理性的光辉”,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

二.借古鉴今,培育理性家国情怀

读史使人明智,一切历史都是由当代人来解读甚或是编写的,自然也就打上当代人的印记[2]。鉴前人之得失,吸取经验教训,是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在一定现实需要的基础之上创作的,饱含了古代士人理性的家国情怀。

为了使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某些现象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养成明辨是非的好习惯,提高质疑论辩的能力[3]。本单元在文章编选以及单元任务设置上都体现出了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首先本单元编选的四篇文章都是在一定现实需要背景下创作而成的,例如《谏太宗十思疏》就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时期,意在劝谏统治者要居安思危,时常反省,才能守好万里江山,谈论的是如何在国力兴盛之时应该如何“守成”的问题。《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时期,作者希望通过变法来改变北宋王朝贫弱的局面,于是在文中用大量的笔墨解释自己推行变法的缘由。《阿房宫赋》则写于唐王朝日渐衰落时期,作者希望通过对秦二世而亡的历史事实的阐述,给当朝者以警示,劝诫其不要穷奢极欲,避免王朝覆灭的惨剧重现。《六国论》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剥削时期,此时北宋王朝为了一时的安定,对契丹和西夏奉行贿赂政策,苏洵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剖析,揭露了当朝者“抱薪救火”的贿赂行为,只会加速北宋王朝覆灭的客观现实。其次在设置单元学习任务时,本单元主张立足客观现实,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事件展开讨论,例如在单元任务四中就让学生围绕“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坚持高线、守住底线”为话题,展开论述,这些问题都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切实存在的,学生需要独立思考,才能够有所论断,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本单元四篇文章中作者的论述技巧,表达并阐发自己的观点。

中华民族能够历经千年风雨而不衰,与中国人骨子里的民族使命感密切相关。高中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滋养,对国家与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他们在处理问题时难免会鲁莽、冲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代士人理性的家国情懷,认识到只有经过理性客观地思考,才能够为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提出良策的道理。在文本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免为魏征不惧强权,敢于直言劝谏;王安石不顾众议汹汹,立志变法图强;杜牧言辞激烈,意在针砭时弊;苏洵强势雄辩,意在借古讽今的理性家国情怀而动容。古代士人们都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发出不同的声音,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更应该具备这样的精神品质,敢于站在客观理性的基础上为国家的繁荣、社会的发展献计献策。

三.对比分析,着眼辩证思维能力提升

本单元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析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在阅读各类文本时进行多元解读[4],使学生能够在对比分析中,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提高理性思辨能力。这在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安排上也有所体现,其中《谏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马谏议书》为第十五课,《阿房宫赋》和《六国论》为第十六课,《谏太宗十思疏》和《阿房宫赋》是教读课文,《答司马谏议书》和《六国论》是自读课文,每课的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例如《谏太宗十思疏》讲的是“守成”的问题,劝诫君主要居安思危,不忘初心,而《答司马谏议书》讲的则是有关“创新”的问题,誓要变法图强,这就构成了一个“变与不变”的议题,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以深入思考到底是“守成”好还是“创新”好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守成与创新”的问题展开辩论,深入剖析“守成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探讨应该如何进行“守成”、又应该如何进行“创新”?另外,《阿房宫赋》与《六国论》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阿房宫赋》探寻的是秦朝灭亡的原因,而《六国论》探寻的则是六国灭亡的原因。根据史实,我们可以了解到六国最终是为秦所灭,秦在统一全国后又经二世而亡。按理说秦能统一六国,各方面的实力自不必说,那为什么秦在统一全国之后,只经过二世就亡了呢?这其中的关窍引人深思,这其实在《阿房宫赋》中就给出了答案,即“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秦国费九牛二虎之力打下来的江山,却最终没有守好,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到的“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可见打完天下之后也要努力守好天下。《六国论》与《阿房宫赋》都提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看法却有所不同,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赂秦”,而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却认为是“六国不能各爱其人”,究竟谁的观点更有道理呢?这需要学生广泛地收集材料,还原历史语境,进行细致探索。

四.在思想碰撞中,提高思维深度

思想只有在相互碰撞中,才会生发新的火花,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智慧。为了提高学生的质疑论辩能力,延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在单元学习任务中设置了几个具有明确现实指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表达、阐发自己的观点,学习反驳的艺术,力求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5]。在单元学习任务一中,让学生围绕着“责任与担当”的话题展开讨论,去体会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同时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仅是古代生活所具有的,更是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受到古人理性家国情怀的熏染,从而积极地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学生在收集材料时会发现,虽然古人身上具备的责任感与民族热忱是相通的,但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却是不同的,例如王安石与司马光是同僚,二人都很有才华,在变法的问题却争执不下,王安石主张变法,司马光支持守成,他们看法不一,但出发点却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那么到底他们谁的主张更有利于北宋王朝的发展呢,这就需要学生参考相关资料展开辩论,理性、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这一历史事实的了解,还能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听取不同的声音,使自己的思维能够更加广阔,不必拘泥于一角,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更有深度,更加缜密。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还需要耐心地倾听对方独到的见解,从而突破自身的认知局限,拓展思维的空间。

五.借鉴文章论证结构,掌握论辩艺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6]。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的表达,在学习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之后,学生要学习作者的理性论辩艺术,发出理性的声音。理性声音不仅需要口头的表达,还需要书面的阐释。

借鉴文本的说理论证结构,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时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各具特色,其中《谏太宗十思疏》以类比入手,通过“木茂”必“固其根本”,“流远”必“浚其源”来论证“积德义”才能“思国安”的道理。接着又运用对比论证,以“竭诚”与“傲物”作比,以“载舟”与“覆舟”作比,以“十思”的本能欲望与理性自制对比,来说明戒奢从简方能成就大业的治国哲理。整篇文章既体现了骈文的华美,又体现了散文的自然,说理张弛有度,力量十足。《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驳论文,在文中王安石就司马光提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项罪名逐一展开驳斥,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来抨击保守派们“苟且度日”的观念,揭露了保守派们腐朽的本质,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表达了自己进行变法改革的决心。《阿房宫赋》在第一段写出了阿房宫的富丽堂皇,为后文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埋下了伏笔,不禁让人唏嘘。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第三段由描写转向议论,说明秦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中心论点,即“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借古讽今,给当朝者以警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不同的是,《六国论》在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又在第二、三自然段分别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展开论述。第4段则以假设入手,设想六国如果能任用贤臣,便足以拒秦。在最后一個自然段,借古论今,讽谏北宋国君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

本单元在学习文本论证结构的基础之上,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将理性的思维转化为理性的语言。在单元学习任务二中,即要求学生选取本单元的一篇文章,从理性表达的角度写一篇短论。除此之外,还重点讲解了论证的技巧,使学生在单元学习之后,能够进行理性的论辩,自信的表达。

总之,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着眼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教材编写上呈现出了以下特色,包括借助多样文体,提高理性思辨能力;借古鉴今,培育理性家国情怀;对比分析,着眼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在思想碰撞中,提升思维深度;借鉴文章论证结构,掌握论辩艺术等五点。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在内容表达上既有共同点,在说理上又各具特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体会作者缜密的论证思维、强有力的论辩艺术,了解不同文体在说理论证时的特色。教师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时,要依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说理论辩的艺术。

参考文献

[1]余党绪.理性的声音与理性地倾听——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教学刍议[J].语文建设,2022(13):28-33.

[2]管然荣.聆听理性声音 提升思辨能力——以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下)第八单元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20(05):13-16.

[3][4][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汉学性别研究与中国女性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建构”(2022B173)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跟四位“名师”学思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哀怨曲还是欢乐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