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首都圈政区设置的四大特点

2023-06-13 14:38傅林祥
环球人文地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职官政区行政长官

傅林祥

由于首都及“首都圈”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各个王朝除了在军事、经济上重视外,在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体制上也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古代首都圈的政区设置大体上说有四个特点。

一是实行行政区划层面的特殊制度。包括两个方面,即首都圈的行政区划通名与其他地方不同,职官制度也不一样。古人认为:“王畿千里之地,天子所自治。”多个朝代在政区通名层面对首都圈进行特别命名。

秦朝在全國施行郡县制,两汉为郡国制。秦朝将首都咸阳附近的地区称之为内史,西汉改置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官制也不一样。唐代全国实行的是州县制或郡县制。唐玄宗登基后,改雍州为京兆府,洛州为河南府。唐玄宗将首都圈政区命名为府,这一制度为以后多个朝代所继承。

二是首都圈的政区通名与其他地区相同,但是实行特殊的职官制度。有的朝代,将全国的高层政区或统县政区统一为同一个通名,首都圈的政区表面上没有什么特殊,但是它的职官制度有些特别。东汉时,以河南郡为都城,行政长官为河南尹,其他各郡的长官为太守。东汉后期,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制,此后曹魏和西晋均以司州为首都圈,司州与其他各州一样实行州制。但是,西晋司州的行政长官为司隶校尉,其他各州为刺史。

从宋朝开始,以府相称的政区逐渐增多,京府与其他府的差异,只能通过职官制度进行区别。北宋以开封府为首都,设有府牧一人,从三品;尹一人,从三品;少尹二人,从四品下。但这些都是荣誉性职位,并不常置。实际上的开封府行政长官为权知开封府事。普通的府仅置知府、通判等官缺。明代首都顺天府设府尹、府丞、治中、通判、推官等,普通府设知府、同知、通判、推官。清代仍以北京为首都,顺天府、普通府的官缺设置基本同明代,仅仅裁掉了推官。清代又特别重视京师的管理,从乾隆年间开始,钦派部院大臣兼管府尹事务,称为“兼尹”,也就是顺天府实际上有两员行政长官。

三是辖县数量比其他统县政区要多,而且政区的等第较高。历代首都圈所在的高层政区或统县政区,所辖县的数量,往往比其他政区要多。如此安排的原因,可能是为了首都圈有一个比较大的腹地,便于军事布防,同时也有“以重观瞻”之意。朝廷通过对政区等第的划分,可以决定该政区长官的级别、行政机构的规模、行政经费的多少,以及地方官升黜的依据。唐宋时期对全国政区的等第划分是以经济因素,主要是以户口数来划分的。但是首都圈各级政区等第的划分标准是政治地位。如唐代以户口标准将各县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同时又实行赤、畿、望、紧的制度,首都及陪都所在的各县为赤县,也称京县,首都及陪都各府所辖的其他各县为畿县,不再考虑其户口的多寡。

四是行政区划相对稳定,当社会出现变动时,政府通过管理制度的调节加强对京畿地区的控制。唐安史之乱后,至德元年(756年)置京畿节度使,领京兆府和同、岐、金、商等州。这个变动,使京畿的区域由京兆一府扩展至一府四州,扩大了京畿的腹地,管理体制也由府统领制演变为道统领制。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置开封府界提点司,地位相当于在外的路,管辖开封府各县事务,成为一个特别路区。此后,或有开封府界建制,或设京畿路。在这种情况下,开封府知府的主要职能调整为以管理京师为主。皇祐五年(1053年)设置的京畿路,区域包括京府开封府,同时将京东的曹州及京西的陈、许、郑、滑等五州作为京师的辅郡,使得首都圈的范围扩大,共辖四十二县。

唐宋这两次变化,一方面扩大了首都圈的范围,同时使得原先的京府行政长官的管辖区域缩小或职能缩减。类似的还有明代的总督巡抚制度,也是打破了顺天府与直隶固有的政区,形成了京畿地区的多个巡抚辖区。

猜你喜欢
职官政区行政长官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长沙国职官建置论考
江苏省政区图
江苏省政区图
林郑月娥当选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人选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法律地位和产生方式
江苏省政区图
论清季民元之际政区的改革
隋朝军事机构与职官设置
北魏軍事机构与职官
两晋的军事机构和职官